张付美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骨瓣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则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死亡率3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死亡率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宏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腭后区和舌后区可能造成阻塞的差别。方法:在医院内随机抽取46例OSAHS患者,分别采用纤维喉镜结合Mǚller检查(FPMM)和整夜上气道压力测定(UAPM)两种方法对患者腭后区和舌后区阻塞进行判定。采用UAPM法的患者要求采用阻塞构成比>30%作为判定阻塞的标准。结果:采用UAPM法的患者,腭后区阻塞36例(72%),舌后区阻塞31例(58%)。采用FPMM法的患者,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90%,两个不同的数值范围作为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时,腭后区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50%为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时,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用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对腭后区和舌后区进行判定,腭后区阻塞的一致性高于舌后区,为使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判断的一致性,可以适当提高FPMM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而降低其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收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奥曲肽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进行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血时间(17.2±2.4)小时,相比对照组(28.3±3.3)小时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症状改善时间(24.3±4.53)小时,相比对照组(72.6±6.12)小时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缩短了患者的止血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马玉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及原则。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6例,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63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组中,治愈21例,中转手术2例,治愈率91.3%。手术组中,治愈62例,死亡1例,治愈率98.4%。结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对外伤性脾破裂均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尽可能选用保脾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国灿;曾洪波;蔡金;周旭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胸腹联合伤患者132例,其中采取常规急救护理60例,为对照组;实行科学系统急救护理干预72例,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治愈率91.67%,死亡率4.17%,并发症发生率2.78%,护理总满意率97.22%;对照组治愈率66.67%,死亡率30%,并发症发生率13.33%,护理总满意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腹联合伤患者实行科学系统的急救及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深入推广应用。
作者:骆素琴;陈品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以下几项工作进行论证。首先,根据实际案例,确认潜在或者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其次,根据当下的工作要求,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系的问题;第三,制定全新的工作,预防潜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今后的药物调剂工作,可以融入临床药学的指导工作,为患者提供符合治疗的药物,实现更快康复,降低疾病的复发概率。
作者:刘小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精神原因、穿刺疼痛原因、晕血和晕针原因、空腹献血、献血者献血知识缺乏以及献血环境原因等,找到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做好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严格的体格检查、改善献血场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等,从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使无偿献血队伍得到壮大。
作者:冯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型妊娠晚期胎盘早剥的首发临床征象、发病相关因素及围产结局差异。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妊娠晚期胎盘早剥患者81例,其中重型组43例为A组,轻型组38例为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首发临床征象、发病相关因素及围产结局差异。结果:A 组首发临床征象腹痛22例(52.2%),阴道出血4例(9.3%),宫缩频繁11例(25.6%),胎心异常13例(30.2%);B组首发临床征象腹痛3例(7.9%),阴道出血27例(71.1%),宫缩频繁7例(18.4%),胎心异常11例(28.9%);两组患者首发临床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病相关因素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B发病相关因素主要为脐带过短和缠绕;A组围产儿死亡9例(20.9%),新生儿窒息21例(48.8%),产后出血13例(30.2%),B组围产儿死亡0例,新生儿窒息7例(18.4%),产后出血3例(7.9%),两组患者围产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型的妊娠晚期胎盘早剥的首发临床征象、发病相关因素及围产结局存在明显差异,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分辨鉴别。
作者:郭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与催产素、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产后出血产妇8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用药之后,宫缩效果明显,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宫缩乏力的产后性出血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沈粉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烤瓷牙修复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有效处理对策。方法:将166例(336颗)安装烤瓷牙的患者分为烤瓷冠组(156颗)和烤瓷桥组(180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36颗牙共307颗(91.37%)恢复良好咀嚼功能,烤瓷冠组和烤瓷桥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烤瓷牙应用于牙体、牙列缺损临床疗效满意,但需注意合理选择适应证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
作者:陈青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当前在成人和儿童中的应用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和阻塞、脑干死亡、颅脑损伤、脑内压升高测量、术中监测和血管舒缩功能受损、脑血管栓塞等。结合波形形态、基于流速读数的指数 Cosling 搏动指数(Gosling’s pulsatility index,PI)和 Lindegaard 比率(Lindegaard ratio, LR)可以对增加的脑血管阻力、血管痉挛和高动力血流状态进行测量,上述临床疾病都是以上3项为特征。文章将着重讨论 TCD 在以下几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急性脑卒中、脑干死亡、创伤性脑损伤(TBI)、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等。
作者:袁锡荣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一般术后的常规护理保守性治疗;而观察组在术后采用米索前列醇通过肛塞的形式给药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压、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出血量的情况,并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治疗后,在出血量和出血发生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卡西帕·沙力木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评价危重毒物、药物中毒患者经过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中毒患者15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血液灌流组各79例,血液透析组采用血液透析的血液净化方式,血液灌流组采用血液灌流的血液净化方式,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洗胃、利尿、导泻、吸氧、解毒剂及拮抗剂等,对比两组采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后的治愈率、死亡率及昏迷时间。结果:血液灌流组治愈74例(93.2%),死亡5例(6.8%),平均昏迷时间(36.7±10.5)小时;血液透析组治愈66例(83.6%),死亡13例(16.4%),平均昏迷时间(73.1±16.2)小时,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血液灌流的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危重中毒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回归社会。
作者:段肖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糖尿病(DM)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表(SAS)对100例糖尿病患者评定,其中治疗组50例,给予音乐治疗及糖尿病综合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糖尿病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并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治疗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抑郁症状。音乐干预能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蔡敏;阚春婷;魏梦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养老福利院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养老福利院护理人员调查结果比常模分值要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根据养老福利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秀莲;付江荣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7.5%,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有明显提高;试验组治疗后TNL-α、CRP、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其临床症状和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的死亡,是临床抢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汪勇;任继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腰麻对剖宫产术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A组)、左布比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C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等比重的0.5%布比卡因、0.5%左布比卡因与0.5%罗哌卡因各2ml,观察这3种药物引起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术前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在药物推注后的前3分钟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入3分钟后,A、B 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药物推注后前3分钟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在注入局麻药3分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在三者中对剖宫产术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作者:胡志超;孔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013年12月收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5例、左主干并双支病变及并三支病变各l例;前降支26例,右冠脉20例,回旋支6例;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96.4%;操作成功率92.9%。术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5.4±9.1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安全性高,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永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剖宫产分娩后发生晚期产后出血16例产妇的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剖宫产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0.12%。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切口感染,与剖宫产术式及操作技巧、产妇的全身状况有关。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方式以清宫为主,对急性出血者可行血管介入治疗,不得已情况下才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作者:徐艳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感染性疾病科以治疗肝炎疾病、呼吸道发热疾病、肠道疾病、艾滋病等疾病为主的科室,由于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增加了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风险。近年来,由于“非典”、人禽流行性感冒等重大疾病的流行,我们国家对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强,特别是“非典”之后,人们对传染病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对医疗护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护理工作,直接接触患者的各种分泌物、代谢物等,如何降低护理风险成为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有关文献报道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相关预防措施。
作者:马丽;陆海鸿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