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彩色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随访观察的临床意义

宋传宏

关键词:高频彩色超声, 亚急性甲状腺炎, 诊断价值, 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和随访观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均经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并于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接受高频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高频彩超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患侧甲状腺均出现增厚;36例(78.26%)局限性回声减低型,高频彩超检查亚急性甲状腺炎确诊率97.22%;10例(21.74%)弥漫性回声减低型,高频彩超确诊率90.0%。2例经治疗后检查发现低回声区范围扩大,2例病变由单侧变为双侧,其他42例患者高频彩超检查未见复发。结论:高频彩色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断和随访观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

    目的:通过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精神原因、穿刺疼痛原因、晕血和晕针原因、空腹献血、献血者献血知识缺乏以及献血环境原因等,找到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做好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严格的体格检查、改善献血场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等,从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使无偿献血队伍得到壮大。

    作者:冯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为什么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严重?

    在胸部损伤中,肋骨骨折为常见,易发生部位是第4~7肋。因为肋骨有肋间肌附着,相对稳定,骨折后不易发生明显移位,除非骨折端刺破胸膜或血管引发气胸或血胸,一般情况下,肋骨骨折的治疗较为简单,闭合性单纯肋骨骨折可采用局部固定(宽胶布或胸带绑扎)即可。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14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将6ml疏血通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匀,静滴,1次/日,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200mg,3次/日,连续治疗21天。结果:两组ESS评分在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文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定位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腭后区和舌后区可能造成阻塞的差别。方法:在医院内随机抽取46例OSAHS患者,分别采用纤维喉镜结合Mǚller检查(FPMM)和整夜上气道压力测定(UAPM)两种方法对患者腭后区和舌后区阻塞进行判定。采用UAPM法的患者要求采用阻塞构成比>30%作为判定阻塞的标准。结果:采用UAPM法的患者,腭后区阻塞36例(72%),舌后区阻塞31例(58%)。采用FPMM法的患者,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90%,两个不同的数值范围作为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时,腭后区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50%为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时,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用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对腭后区和舌后区进行判定,腭后区阻塞的一致性高于舌后区,为使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判断的一致性,可以适当提高FPMM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而降低其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一般术后的常规护理保守性治疗;而观察组在术后采用米索前列醇通过肛塞的形式给药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压、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出血量的情况,并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治疗后,在出血量和出血发生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卡西帕·沙力木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皮肤科临床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皮肤科病种繁多,在临床教学中宜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从皮疹入手,由表象到本质,结合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从多个层面加强学生对常见皮肤病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做到理论与操作并重,使学生对皮肤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知。

    作者:邹先彪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确诊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的常规性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措施,包括抗感染治疗、维持患者正常的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机体需求的胃肠外营养,维持肠胃的压力减少,并禁止患者喝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每8小时给予奥曲肽0.1mg进行皮下注射治疗,以促进患者的粪便和气体的排放。比较两组术后治疗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转外科手术率、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胃减压量、腹胀腹痛缓解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胃减压量、腹胀腹痛缓解时间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载脂蛋白A5启动子-1131T>C及56C>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5启动子-1131T>C及56C>G基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其基因多态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56例,对其血脂水平进行检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脑梗死的 A5启动子-1131T>C 及56C>G 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A5启动子-1131T>C 在不同基因位点下,T 频率71.76%,C频率28.87%;本组研究人群中HDL-C、LDL-C、TC等因子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基因人群的TG与没有携带C基因人群T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CC基因型存在于56C>G中,相关等位基因频率G8.3%,C频率91.7%,等位基因频率与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TG水平与载脂蛋白A5启动子-1131T>C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

    作者:洪雁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适当应用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衰以及降压、降糖等药物,其中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10天1疗程。观察两组TIA终止时间及相对例数,分别计算出两组的有效率和无效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并观察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率(2.9%)低于对照组(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能较好地终止TIA发作及防止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用药亦安全。所以在临床TIA治疗过程中可首选此组药物。

    作者:陈新广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护理效果。方法:110例(132眼)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心理护理,并结合局部使用抗生素眼药,术后采用早期冰敷止痛等术后治疗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后患者疼痛减轻,结膜充血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增加。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可明显缓解紧张情绪、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有效防止术后感染,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作者:金玉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咳嗽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分析特异性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80例慢性咳嗽患者诊断结果显示,鼻后滴流综合征42例(52.5%),咳嗽变异性哮喘22例(27.5%),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0例(12.5%),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4例(5.0%),其他病因2例(2.5%)。经特异性治疗后,80例患者痊愈46例(57.5%),有效28例(35%),总有效率92.5%。结论:根据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通过各项有效检查,查找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特异性治疗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岚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医院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危险传播途径之一。由于护理人员对针刺伤所引起的后果认识不足、不良的环境因素和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在平时工作中应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加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教育,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加强对患者的筛查管理,以及加强管理人员的人文意识等。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传播,其中常见的为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当针刺伤发生后,应及时做好伤口处理。

    作者:庄丽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研究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以下几项工作进行论证。首先,根据实际案例,确认潜在或者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其次,根据当下的工作要求,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系的问题;第三,制定全新的工作,预防潜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今后的药物调剂工作,可以融入临床药学的指导工作,为患者提供符合治疗的药物,实现更快康复,降低疾病的复发概率。

    作者:刘小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健康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便采取更合理的教育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及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86%的患者认为戒烟、限酒能预防高血压的发展,74%的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是了解的,70%的患者能够遵从医嘱,坚持长期服药,但有64%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目的只限于减少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区医务工作者要按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董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对剖宫产术前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腰麻对剖宫产术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A组)、左布比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C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等比重的0.5%布比卡因、0.5%左布比卡因与0.5%罗哌卡因各2ml,观察这3种药物引起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术前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在药物推注后的前3分钟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入3分钟后,A、B 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药物推注后前3分钟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在注入局麻药3分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在三者中对剖宫产术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作者:胡志超;孔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凶险性中央型前置胎盘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及护理。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10例,均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结果:5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其中1例止血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产妇要求保留子宫后经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其余3例大出血是发生在手术后24小时内,经过积极抢救,出血控制。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1例7分,6例9~10分,2例早产儿送NICU治疗,所有母婴均康复出院。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高,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作者:徐锦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治疗对其后期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急诊患者88例,并根据患者发病后是否进行院前急诊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7例,发病后由亲属送进医院,未进行院前急诊治疗;治疗组61例,发病后由120接诊并进行适当的院前急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疾病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8%和66.67%,死亡率分别为3.28%和7.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早期给予及时适当的院前规范急诊治疗和相应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万仕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予大剂量维生素C、抗病毒、辅酶Q10、辅酶A、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临床疗效、CK-MB、BNP、TnI、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K-MB、BNP、TnI、CRP含量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丙种球蛋白在治疗VMC患儿中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郑晓玲;周武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三步六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的临床规范化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三步六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三步六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通过治疗4周,评价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两组治疗后 VAS 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步六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的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旭凯;侯伟清;齐万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止血带对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影响

    目的:评价应用止血带对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影响。方法:2008-2012年收治胫骨干骨折患者98例,应用止血带的50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使用止血带的48例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患肢疼痛 VAS 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感染、愈合时间和骨折不愈合率。结果:①平均手术时间:试验组(53.93±9.02)分钟;对照组(54.22±10.96)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②VAS 评分:试验组(2.82±1.36)分;对照组(1.88±1.1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③平均愈合时间:试验组(4.55±1.72)个月,对照组(4.69±1.6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切口感染;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骨折不愈合。结论:对于闭合性或Gustilo-Anderson Ⅰ度胫骨干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可不采用止血带。

    作者:栾和旭;毛佳;栾富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