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PRD1基因多态性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关联分析

刘姝;李杏莉;胡佩武;罗希;刘志胜;罗芮

关键词:OPRD1阿片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美沙酮维持治疗, 剂量
摘要:目的:探讨OPRD1阿片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rs 529520和rs581111与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相关性.方法:问卷调查收集696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既往吸毒和目前治疗信息,结合多重PCR技术、MassARRAY iPLEX单碱基延伸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对研究对象OPRD1基因2个位点进行SNP分型.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尚未发现rs529520位点多态性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相关性(P>0.05).Rs581111位点的多态性与剂量有关(P<0.05),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需求剂量较低(OR=0.586,95% CI:0.379-0.906).携带单体型(rs529520-rs581111)TT的个体倾向于需求高剂量的美沙酮(OR=1.703,95% CI:1.124-2.580).结论:OPRD1受体基因位点rs581111多态性与美沙维持治疗剂量有关,该位点多态性在制定个体化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案时可提供参考.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合成毒品预防教育

    在当前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出在预防心理学视角下进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对预防心理学介入的青少年合成毒品预防方案构架以及毒品预防流程进行了探索,后从预防心理学的个人层面和环境层面对青少年合成毒品预防教育进行了探讨.

    作者:唐浩;李晨;王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与时程NM23A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NM23A蛋白在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大鼠不同脑区与时程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8天剂量递增皮下给药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以及自然戒断模型.根据大鼠戒断症状各指标评定戒断反应强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大鼠模型NM23A蛋白的脑区与时程表达差异.结果:相对于生理盐水组,NM23A蛋白的表达量在吗啡依赖大鼠海马区、纹状体均有特异性上调.在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模型中,大鼠体重在戒断d1开始下降,至d2降至低点,d3开始回升;戒断症状评分d2、d3分数较高,然后逐渐降低;海马区NM23A蛋白表达量在末次给药6h显示为显著上调,而自然戒断72 h下调至未处理组水平,持续至末次给药后14 d未有显著变化.结论:NM23A蛋白的表达与阿片类物质依赖及戒断有关,但相关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魏秋华;武雪冰;马志伟;韩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合成毒品问题的治理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滥用合成毒品问题日趋严重,不仅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谐幸福,而且极易引发自伤自残、劫持人质、交通肇事、寻衅滋事等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鉴于合成毒品滥用场所更加隐蔽,公安机关发现查处难度增大,社会面大量隐性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未被发现登记,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滥用合成毒品成瘾人员存在脱管失控问题.面对禁毒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调整合成毒品的治理对策.

    作者:李文君;李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外周器官的毒性作用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A)对大鼠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伤以及氧化应激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进行急性MA(10 mg·kg-1)给药,每天给药2次,4天后处死,测量心脏、肝脏、肾脏重量;运用HE染色对各器官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 D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急性高剂量MA给药造成大鼠心脏和肾脏的膨大,肝脏细胞排列紊乱;引起心肌组织细胞纤维化、水肿、变性等;肾小球呈现萎缩、肾小管变性退化;同时,器官损伤伴随MDA含量显著上升和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结论:急性高剂量MA给药引起大鼠心脏、肾脏和肝脏明显毒性损伤,并伴随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

    作者:李双艳;潘俭;胡锡麟;沈佰乐;胡月;陶雪萍;张莉娜;蒋路平;沈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缅甸果敢特区使用ATS劳教人员入所前相关高危性行为与HIV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缅甸某特区使用ATS劳教人员入所前相关高危性行为与HIV感染情况,为当地HIV疫情监控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间选取缅甸果敢特区两处劳教所为调查点,对所有在押劳教人员整群抽样.问卷形式进行现况调查.回顾收集人口学、入所前ATS使用及高危性行为等,现场HIV快速双试剂检测,阳性者WB确认.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269人,173人曾使用ATS,168名有高危性行为.单一使用ATS劳教人员HIV感染率达8.0%.结论:缅甸某特区ATS使用及相关高危性行为情况普遍,HIV感染率较高,急需相关监测及干预服务.

    作者:刘文骏;罗志;杨佳;薛浩铭;杨丽华;杨麟;朵林;李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疆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滥用新型毒品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新疆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患者739名,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采用五合一尿检试剂板检测尿样,并依托维持治疗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艾滋病、丙肝和梅毒检测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同居方式、新型毒品知晓情况、共用针具吸食海洛因、尿检吗啡阳性、尿检大麻阳性和HCV检测阳性与新型毒品滥用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居住方式(OR =2.9)、共用针具吸食海洛因(OR=2.1)及尿检大麻阳性(OR=1.8)均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的概率.结论:居住方式、共用针具吸食海洛因及吸食大麻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的概率.

    作者:张玉娟;李凡;马龙;段新萍;刘雁;李新仁;谢金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广东省犯罪青少年成瘾物质使用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及干预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未成年犯管教所随机抽取6个监区,调查抽样监区的在所犯罪青少年750名,通过自填问卷采集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分类树模型分析704名男犯使用成瘾药物的影响因素.结果: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报告率为28.13%,初次使用成瘾药物的年龄为(13.66 ±2.53)岁.氯胺酮的尝试使用率及经常使用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人所前经常吸烟、有朋友使用成瘾物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低得分的犯罪青少年,其成瘾药物使用率高;男犯的成瘾药物使用率在不同饮酒情况、有无朋友劝用成瘾物质的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8);入所前未与父母同住女犯的成瘾药物使用率(75.86%),高于人所前与父母同住女犯的使用率(40.00%) (P =0.019).分类树分析结果显示,有无朋友使用成瘾物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有无朋友劝用成瘾物质是影响男犯使用成瘾药物的主要因素.结论: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情况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型毒品的使用.应加强对入所前有吸烟和饮酒行为的犯罪青少年成瘾药物使用的干预,培养青少年的同伴影响抵抗力.

    作者:姜醒;李永辉;曾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长链非编码RNA在脑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药物成瘾中的研究进展

    在哺乳动物核酸序列完整的转录产物中,存在大量不再翻译成蛋白质的RNA,称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实际上,基因组中负责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占约1.5%.这些ncRNA处在许多生理过程的重要节点,在复杂的有机体中发挥调节监管作用.ncRNA根据核苷酸长度是否大于200nt分为micro non coding RNA (miRNA)和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LncRNA是一种缺乏开放阅读框(ORF)的ncRNA,可以进行5’加帽、多聚加尾、RNA拼接、RNA编辑等转录后修饰,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1].近研究表明,lncRNA参与调节个体行为与运动、脑发育、突触可塑性,并在脑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成瘾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2].本文对近年lncRNA在生理功能、研究方法及脑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药物成瘾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宏宇;张玉向;朱元梅;魏来;梁峰;阎春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神经科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新研究战略计划

    新统计显示,在美国残疾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占21.3% [1].据估计,960万美国成年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SMI),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受损.SMI患者的平均寿命比健康人少十年[2].此外,每年有超过40600美国人死于自杀,是他杀或艾滋病的年死亡率的两倍多[3].除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外,保守估计精神疾病每年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在3千亿美元以上[4].精神疾病在疾病总负担中排第三位,仅次于心脏疾病和外伤[5].这样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了解、治疗精神疾病,并终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作者:孟适秋;孙艳坤;岳晶丽;高雪娇;陈亚云;范滕滕;陈斯婧;陆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基苯丙胺依赖树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建立甲基苯丙胺依赖树鼩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中缅树鼩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1.5 mg/kg·day)、高剂量给药组(3.5 mg/kg·day),腹腔注射给药,观察记录树鼩甲基苯丙胺给药后的体重改变、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等行为学变化,探索甲基苯丙胺依赖树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结果:根据树鼩甲基苯丙胺给药后体重改变、是否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等行为学指标的观察,建立了甲基苯丙胺依赖树鼩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结论:通过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结合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成功建立甲基苯丙胺依赖树鼩模型.

    作者:蒋娅男;洪仕君;姚宏;于洋;李俊业;张云龙;高静;李利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酒依赖者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酒依赖者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酒依赖伴随失眠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各35例,rTMS组采用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伪rTMS治疗,2组患者均给予刺激1次·d-1,20rmin·次-1,连续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rTMS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rTMS可显著缩短酒依赖伴随失眠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治疗酒依赖者失眠疗效可靠.

    作者:刘彩兴;王婷婷;孙忠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20例酒精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两年住院酒精依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规范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对120例患者住院资料进行整理,根据DSM-5诊断系统对这类患者的病例记录资料进行规范诊断.结果:根据DSM-5诊断标准,酒精依赖比例明显下降,共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比例下降,共病双相障碍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临床实践中酒精依赖共病双相障碍诊断不足,治疗不充分,导致病程迁延反复住院.

    作者:迟勇;陈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西地那非治疗酒精依赖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酒精依赖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运用One-way ANOVA研究的方法,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选择被诊断为酒精依赖(AD)且伴有勃起功能障碍的45名男性患者.受试者每次性生活前1小时服用50mg西地那非,每周至少2次性生活,治疗持续12周.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及一般健康自评问卷来评价疗效.结果:45例患者均完成全部的基线和终评估.治疗后患者总改善率为82.2%(以IIEF-5为标准),IIEF-5评分由治疗前的14.6±2.1升至22.7±1.8(F(1.43)=43.53,P<0.05).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LES-Q-SF)由治疗前的46.2±8.3升至治疗后的54.1±10.5(F(1.43)=23.27,P<0.01),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由治疗前的3.7±2.5降至治疗后的2.4±2.0(F(1.43)=89.22,P<0.01).结论:西地那非能改善酒精依赖伴勃起功能障碍的勃起功能,对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也有明显改善.

    作者:刘凌琪;高阳;易小春;吴天鹏;杨嗣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美男性轻重度饮酒者酒精主观反应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中国与美国高加索白人男性重度和轻度社交饮酒者在急性饮酒后对酒精的主观反应的差异.方法:70名汉族(重度与轻度饮酒者各35人)与77名美国高加索白人(重度饮酒者45名,轻度饮酒者32名)社交饮酒者,每人进行三轮试验完成三种浓度酒饮料的任务(高浓度0.8g·kg-1、低浓度0.4g/kg酒饮料与安慰剂),在饮前30 min及饮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分别进行双相酒精反应问卷(BAES)、积极与消极情绪问卷(PANAS)和药物效应问卷(DEQ).结果:所有重度饮酒者在酒后BAES的兴奋效应均显著高于轻度饮酒者,而镇静效应低于轻度饮酒者,此外汉族重度饮酒者的兴奋效应和镇静效应均高于高加索白人;高加索白人比汉族重度饮酒者表现出更高的“喜欢”、“兴奋”和“还想喝一些”(犒赏)效应.结论:急性饮酒后,重度饮酒者较轻度饮酒者表现出更高的兴奋效应、“还想喝一些”效应和更低的镇静效应,汉族受试者的兴奋效应强于高加索白人,民族间个体酒精主观反应存在着差异,不同民族的酒文化、个体酒精代谢酶等差异也许是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作者:胡红星;刘铁桥;郝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醉酒驾驶者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特征分析

    目的:(1)调查北京某看守所在押醉酒驾驶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特点;(2)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应付方式与酒精依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北京某看守所378名在押醉酒驾驶者为受试者,资料收集汇总后,采用SPSS17.0对SCL-90、应付方式、MAST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378名醉酒驾驶者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分及总均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醉酒驾驶者应付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均与SCL-90的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极其显著(P<0.01).MAST总分与应付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消极的应付方式自责则呈显著正相关(P<0.05).MAST总分与SCL-90的阳性项目数、强迫症状和其他项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醉酒驾驶者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全国常模.醉酒驾驶者的应付方式均与酒精成瘾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相关性.高酒精成瘾组与低酒精成瘾组在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也呈现较大的差异.

    作者:黄亮;刘望;李勇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反复脱失入组人员和长期维持治疗人员的治疗动机及满意度的比较

    目的:探讨反复脱失入组的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与长期维持治疗人员在治疗动机及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方法:在广州市荔湾区美沙酮门诊选取从2006年9月30日门诊开始运行至2014年6月30日前所有曾经接受治疗的反复脱失入组人员与维持治疗3年及以上的长期维持治疗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受治者动机调查问卷》和《受治者看法调查问卷》以及自行设计的《受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其治疗动机、对治疗满意度及看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反复脱失入组人员的治疗动机、治疗满意度及看法总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2.826,P1=0.005;t2=-2.538,P2 =0.012;t3=-6.085,P3<0.001).结论:反复脱失人组人员在治疗动机、满意度方面不如长期维持治疗人员,这些差异可能对其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

    作者:黄鹏;王达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的治疗药物研究现状

    近年来,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滥用和成瘾人数增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甲基苯丙胺(冰毒)仅次于大麻是被滥用的第二大毒品,其中三分之二的滥用者位于东亚和东南亚.根据《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我国登记在册的滥用以ATS为代表的合成毒品的人数首次超过了滥用海洛因的人数,达到145.9万,并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合成毒品实际滥用人数可能超过700万.而在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甲基苯丙胺滥用占81.6%.ATS滥用和成瘾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个体的躯体和精神健康,而且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但相对于海洛因和可卡因,对ATS成瘾的研究更为滞后,目前国内外都没有ATS成瘾的治疗药物上市,仅采用对症治疗和心理行为干预.本文将就ATS成瘾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在本研究领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以讨论,希望为ATS成瘾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线索.

    作者:石晶晶;吴宁;李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事处科学咨询学术会议报道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事处(UNOD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主办的“药物滥用障碍的预防与治疗”科学咨询学术会议于2015年12月8-10日在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中心举行,来自UNODC、WHO等国际组织和全球85个国家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召开本次会议的背景是,毒品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呈全球流行态势,遍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此,联合国在1998年召开了禁毒联大特别会议(UNGASS),提出解决毒品问题的十年框架计划:经过十年的努力,于2008年在全球范围实现有效的降低毒品非法供应、减少毒品非法需求的战略目标.

    作者:刘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社会支持对武汉市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依从性影响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武汉市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支持状态,分析社会支持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依从性的影响,为制定地区性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武汉市3个主城区共5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参加治疗的600名海洛因成瘾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估量表(SSRS)以及自制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社会支持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患者中,年服药率75%以上组社会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年服药率75%以下组;一年内尿检阳性次数0次组社会支持评分高于一年内尿检阳性次数0次以上组;一年内复吸次数0次组社会支持评分高于一年复吸次数0次以上组;女性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性组.结论:社会支持对于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服药率、减少复吸、提高治疗依从性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加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操守率,减少复吸.

    作者:苏亚玲;李秀荣;潘群;张臣;苏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对酒依赖患者戒断期心理渴求和焦虑的作用

    目的:探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对酒依赖患者戒断期心理渴求以及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酒依赖男性患者3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1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30 min,对照组听30 min非干预性的音乐.用视觉模拟标尺和皮肤电阻值评估患者暴露酒精相关线索时的心理渴求与焦虑情况.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皮肤电阻值(1.80±0.82 vs.3.30±1.34;F=4.59,P=0.04),焦虑(1.97±1.82 vs.2.23±1.79,F=6.0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视渴求量表(1.99±0.60vs.2.60±0.67,F=1.33,P=0.26),收缩压(123.50±15.57 vs.127.58±9.05,F=2.81,P=0.10),舒张压(87.65±10.02 vs.84.10±12.49,F=1.97,P=0.17)及心率(80.85±2.51 vs.85.16±2.53,F=0.23,P=0.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可降低酒依赖患者线索暴露后的心理渴求程度,并可减轻焦虑.

    作者:陶然;朱建立;马梦颖;王传升;孙洪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中国毒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