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财;阎敏
液体治疗的进步是伴随着对人体体液代谢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输液产品的开发和临床监测手段的完善而发展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内环境稳定和各器官功能的基本保证。外科患者由于疾病、禁食、手术创伤等原因导致体液平衡失调而需要进行合理的液体治疗。为此,合理选择液体的种类、剂量,有效地维持体/微循环的稳定,保证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转,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液体治疗药物主要有晶体液和胶体液两大类。近年来,晶体液中以混合糖电解质为代表的新型糖电解质输液得到了快速发展,是临床补液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本文就外科液体治疗的目的、相关理论、具体方案和新型糖电解质输液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孙忠实;朱明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某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约2 h”入院,头颅CT示:(1)左侧脑室枕角、四叠体池、环池高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诊断:(1)重型颅脑损伤;(2)皮肤裂伤;(3)高血压病(Ⅰ级)。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入院后第26日,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根据痰培养结果,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次、静脉滴注、每8h给药1次;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悉复欢,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3138636)0.2 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的第7日,患者躯干出现迟发皮疹,为散在、红色针头大的斑丘疹,未停药,仅给予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联合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用,皮疹逐渐好转。抗感染治疗的第11日,患者体温、血常规均正常,肺部感染好转,停用抗感染药。停用抗感染药8d后,患者痰液呈黄绿色,间断咳痰,考虑肺部感染仍然存在,送痰培养并经验性单用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感染治疗。本次使用环丙沙星的第3日第2瓶开始输注时,患者高热,全身出现斑丘疹并相互融合,以躯干为多,有明显的瘙痒症状。立即停用环丙沙星,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次、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0 mg/次、肌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外用。请皮肤科会诊,考虑为环丙沙星引起的猩红热样药疹,约10 h后,皮疹减轻,约1周后,皮疹颜色转淡伴有糠状脱屑。
作者:魏伟;刘弘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参附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的病历医嘱单286份,结合药品说明书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用量、用法,临床诊断,溶剂,给药途径,滴数,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用药费用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参附注射液在我院临床广泛应用,科室涉及外科、骨科、内科等,涉及病症包括阑尾炎手术、胆囊疾病手术、急性胰腺炎、斜疝手术、外伤骨折手术、肛门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应用参附注射液1~3 d病例数多,分别为48、61、45例;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13.81%,两种中药注射液联用7.46%;1例患者用法不规范、滴数控制仅3例注明缓慢滴注、2例有药物过敏史使用中药注射液。结论:我院参附注射液在选择目标病症、扩大病种、使用方法、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循证医学加强上市后的药物评价、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注射剂必将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作者:项奇珍;吴莉萍;盛春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某患者,男性,69岁。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上腹持续钝痛为主,疼痛剧烈,伴背心放射痛,取弯腰抱膝疼痛稍好转。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伴畏寒、寒战。2014年9月1日入院。查体:体温(T)38.6℃,脉搏(P)80次/min,呼吸( R )20次/min,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80 mmHg (1 mmHg=0.133 kPa),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8×109/L,血红蛋白( HGB)153 g/L,血小板计数( PLT)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87.2%,血清淀粉酶1300 U/L,随机指血糖7.9 mmol/L。腹部平片示:未见确切肠梗阻及空腔脏器穿孔征象;胸片示:左肺下叶感染征象;腹部B超示:胆囊肿大、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体积增大。入院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左下肺炎。入院后静脉给予生长抑素500μg /h,抑制胰液分泌;哌拉西林/舒巴坦5.0 g/次、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甲硝唑1.0 g/次、静脉滴注、1日1次抗感染;泮托拉唑40 mg/次、静脉滴注、1日2次抗酸、保护胃黏膜,刺五加0.3g/次、静脉滴注、1日1次改善循环及补液对症治疗。9月1日,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 TBIL)50.1μmol/L,间接胆红素(DBIL)23.5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6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116 U/L。9月1—4日,静脉滴注硫普罗宁(济南利民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50218)0.2 g /次、1日1次,进行保肝治疗。9月4日,复查TBIL 21.8μmol/L, DBIL 4.8μmol/L,ALT 36 U/L,AST 63 U/L,WBC 5.3×109/L, PLT 29×109/L,N%88.5%,停硫普罗宁,其他治疗方案不变。9月5日,血液科会诊准备行骨髓穿刺检查。9月6日, WBC 7.6×109/L, PLT 11×109/L, N%60.9%。9月8日, WBC 14.2×109/L,PLT 41×109/L,N%90.4%,T 38℃,痰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敏感,临床药师参与会诊为院内感染,9月12日开始停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甲硝唑更换为美罗培南0.5 g/次、静脉滴注、每8 h 给药1次。9月16日, WBC 9.9×109/L,HGB 110 g/L,PLT 135×109/L,N%84.3%,停美罗掊南。9月20日, WBC 5.6×109/L, PLT 146×109/L, N%78.5%,测肝功 TBIL 9.9μmol/L, DBIL 7.8μmol/L, ALT 71 U/L,AST 70 U/L。9月26日,患者出院,9月3—15日一直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静脉滴注、1日1次,9月5—8日,雾化吸入地塞米松,5 mg/次、1日1次。
作者:余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分别治疗血清支原体抗体 MP-IgM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1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2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对比每组儿童IL-4、TNF-α与IL-6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1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00%,低于观察2组的95.00%,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儿外周静脉血IL-4由治疗前的(21.4±7.6) ng/L降低为治疗后的(13.6±5.3) ng/L,TNF-α由治疗前的(50.6±13.9) ng/L降低为治疗后的(36.6±10.9) ng/L,IL-6水平由治疗前的(47.6±14.6) ng/L降低为治疗后的(28.6±10.6) ng/L,观察2组按上述观察1组的顺序依次为(21.2±7.8)、(8.7±3.5) ng/L,(50.8±14.0)、(29.7±8.9) ng/L,(48.2±14.8)、(20.4±8.6) ng/L,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2组患儿的降低幅度大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儿IL-4为(6.0±1.9) ng/L, TNF-α为(23.6±7.9) ng/L,IL-6为(17.6±3.1) ng/L,与观察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对血清MP-IgM阳性肺炎的疗效优于红霉素,可能是通过降低患儿体内IL-4、TNF-α与IL-6水平来改善肺炎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春生;陈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与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放射性肠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联合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对照1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灌肠治疗,对照2组患者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2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1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7.50%,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对照2组出现3例,对照1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与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布地奈德或单用蒙脱石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甘远;黄方华;王瑞云;黄旭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晚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姑息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对于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OX4)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多采用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IRI)方案进行挽救化疗[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简称“我院”)2014年7月20日接诊的1例结肠癌肝转移老年患者,在静脉滴注伊立替康后出现痉挛性腹痛伴大汗淋漓、流泪等严重的急性胆碱能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屠文莲;张志清;曹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鄂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硝唑口服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治疗5周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龈下菌斑群总数(1.32±0.45) cfu/ml,沟龈出血指数(1.42±0.36)个/mm,菌斑指数(2.62±0.21)个/mm,牙龈松动及牙周袋探诊深度(1.41±0.16) mm,优于对照组的(6.32±0.89) cfu/ml,(1.18±0.21)、(3.23±0.43)个/mm,(1.82±0.31) mm,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3.33%,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口腔贴片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葛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果糖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71例CHB合并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以10%果糖注射液250 ml作为甘草酸类制剂的溶剂静脉滴注,对照组接受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入3 U胰岛素作为甘草酸类制剂的溶剂静脉滴注,在静脉滴注前、静脉滴注完毕、静脉滴注完毕后1.5 h,测患者血糖,连续测定3 d。结果:静脉滴注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糖均值呈上升趋势,静脉滴注后与静脉滴注后1.5 h基本保持平稳,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与果糖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果糖注射液对CHB合并T2DM患者的血糖变化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俞晓玲;胡盈莹;赖延锦;林云萍;王金叶;吴芳;余晓若;陈秀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番禺院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处方和医嘱情况。方法:对我院番禺院区2014年6—11月静脉药物审方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处方和医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其中不合理处方和医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结果:共审核处方和医嘱123368条,其中不合理处方和医嘱240条,占总数的0.20%。不合理处方和医嘱类型包括溶剂不适宜(35.83%)、用法和用量不适宜(32.08%)、遴选药物不适宜(14.58%)、重复给药(4.17%)、配伍禁忌(3.75%)等。结论:临床药师对静脉用药处方和医嘱进行审核,可及时发现并纠正临床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赵晶晶;盛飞凤;杨亮;陈小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与同期临床分离主要革兰阴性菌(G-菌)的耐药率之间的相关性,为降低细菌耐药率和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我院信息系统提取2011—2014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另从我院检验科获取同期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排名前5的G-菌,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按统一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SPSS 17.0软件对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 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 ,DDDs)与细菌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年间,抗菌药物总DDDs与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77,P<0.05);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r=0.988,P<0.0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间具有相关性( r=0.984,P<0.0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DDDs与G-菌平均耐药率差间具有相关性( r=0.974,P<0.05)。结论:临床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细菌耐药率和院内感染率。
作者:桑军侠;刘艳;谷华伟;刘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在减少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肿瘤患者化疗所致不良反应中的作用,为临床药师在此类患者中进行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提供借鉴。方法:介绍临床药师参与1例老年前列腺癌合并高血压病及房颤患者的药学监护过程。结果:针对该患者的个体情况,临床药师分析了化疗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其对老年人基础疾病的影响,配合医师为患者提供了合适的个体化辅助抗肿瘤和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并对相关药物进行了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为该患者提供了合适的个体化辅助抗肿瘤和抗凝治疗方案,使患者避免了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减少此类特殊人群化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郭益俊;王茹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实施药学监护。方法:回顾临床药师从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参与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结果:经临床药师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抗凝治疗,建议医师在使用华法林治疗期间监护药物相互作用,调整华法林抗凝方案,使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了目标抗凝范围,患者在抗凝期间未发生严重的出血或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临床药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实施药学监护,向临床提供个体化方案,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充分体现临床药师在治疗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胡国仕;祝红;易晓燕;胡艳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和视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20例(12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3 d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IMP-2水平和视神经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TIMP-2水平由治疗前的(329.25±21.42)μg/L降低为治疗后的(285.14±12.35)μg/L,对照组则由治疗前的(331.25±31.54)μg/L降低为治疗后的(296.54±13.19)μg/L,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视力由治疗前的(0.38±0.05)上升为治疗后的(0.53±0.07),眼压由治疗前的(13.58±3.52) mmHg(1 mmHg=0.133 kPa)降低为治疗后的(12.98±3.21) mmHg,MS由治疗前的(17.16±3.54) dB上升为治疗后的(21.34±4.01) dB,MD由治疗前的(16.75±5.26) dB降低为治疗后的(12.15±5.42) dB,潜伏期由治疗前的(121.91±13.21) ms降低为治疗后的(98.24±11.05) ms,振幅由治疗前的(5.91±1.21)μV上升为治疗后的(7.82±2.01)μV;对照组按上述观察组的顺序依次为(0.39±0.05)、(0.48±0.06),(13.71±3.49)、(13.02±3.15) mmHg,(16.98±3.49)、(18.12±4.08) dB,(16.69±5.19)、(16.22±5.14) dB,(123.01±12.02)、(115.61±10.54) ms,(5.93±1.22)、(6.52±2.14)μV,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IMP-2水平,从而改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育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甲真菌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等,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14年11月。查找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用 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839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其中对10个研究(1839例患者)进行了有效性(真菌治愈率)的评价,特比萘芬组的真菌治愈率优于伊曲康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9,95%CI=(1.13,1.46),P<0.0001];9个研究(1711例患者)报告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84,1.29),P=0.72];特比萘芬组的胃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伊曲康唑组(P=0.05),而肝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组(P≤0.05)。所有试验中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马丽萍;沈司京;吝战权;陈灿;张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宝鸡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2014年医院制剂使用情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供医院制订制剂科学发展计划时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2010—2014年我院医院制剂品种数、使用数量、销售金额、销售金额与全院药品总金额比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2010—2014年我院医院制剂品种数减少2种;使用数量、销售金额分别较上一年增长,涨幅具有不同步性;制剂销售金额占全院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较小且逐年下降,下降率逐年上升。结论:我院应加大制剂研发力度,提高制剂使用率,开展药学服务,方可实现制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作者:马佩杰;马聪;马俊强;张妍;杨爽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曲松钠原料药中三乙胺残留量的方法。方法:以氢氧化钠溶液为溶剂,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用DB-624毛细管柱进行梯度升温方式分离,以氮气为载气,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三乙胺残留量。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三乙胺质量浓度在考察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2=0.999),平均回收率为98%~105%,精密度RSD均<5%,低检测限为0.03μg/ml,定量限为0.15μg/ml。结论:本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头孢曲松钠中三乙胺残留量的测定。
作者:魏永红;冯翎;宋世丘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吗啡属于强阿片类镇痛药,其作用机制是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1],但是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过大剂量可致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临床上常采用纳洛酮治疗吗啡引发的呼吸抑制。有研究报道,纳洛酮可引发高血压,建议高血压病患者不使用[3]、慎用或禁用本品[4]。临床医师和药师不仅应关注纳洛酮所致高血压的不良反应,还需考虑选择合理的替代药品治疗禁用纳洛酮的吗啡中毒患者。现就1例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作为替代药品治疗不能耐受纳洛酮高血压不良反应的吗啡中毒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刘凌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收集到的市售丹参饮片进行评价性考察,考察丹参饮片的质量。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1部的方法,对收集到的70批丹参饮片进行性状、鉴别、检查、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等项目的检验。结果:本研究中发现72.00%的市售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达不到丹参药材的国家标准,82.00%的紫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不符合其质量标准。结论: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丹参多数是以饮片形式提供给患者使用,及时修订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侯建忠;卢建龙;石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开发出一些新品种,其抗菌活性强,组织、细胞内浓度高且半衰期长,并具有良好的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效果,对非典型致病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亦具有良好的疗效,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为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阿奇霉素,本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阿奇霉素合理使用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部分阿奇霉素在临床上应用的疗效,药物经济学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如下综述。
作者:胡掌珠;吴谨;张健;汪胜峰;郭琴;陈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