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李邦国;赵然;田华;张克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入组患者121例,能有效搜集资料并完成随访者共74例.将74例患者根据实施术式的不同分成两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的共43例(A组),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共31例(B组),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复查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基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手术出血量(48.7 mL vs.102.9 mL)、热缺血时间(21.2min vs.28.5min)、手术时间(70.1 min vs.103.6min)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B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漏尿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13 mg/dL,B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08 mg/d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52.6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患者复发3例(7.0%),B组患者复发2例(6.5%),两组患者无瘤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与传统的肾部分切除术相比,安全性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且肿瘤复发率低、无瘤复发生存期长,能取得与肾部分切除术相同的有效性.
作者:徐奔;张喆楠;罗程;宋海峰;张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XGP)是一种少见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实质及肾周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约占所有肾感染的0.6% ~ 1.4%,由于发病率不高,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常常被误诊为恶性病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5例XGP,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声像图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声像图认识.
作者:崔晨;蒋洁;陈文;崔立刚;王金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e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惊厥前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RPLS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发生RPLS的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有否肾受累、体重指数、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等基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发生惊厥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及血清钠水平,并随访记录患儿预后,包括原发病情况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恢复状况.结果:患儿均为学龄期或学龄前期女童,所患基础疾病4例为伴有肾受累或一侧肾切除的恶性肿瘤,1例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有患儿都存在轻、中度贫血.RPLS发生前一天应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化疗,或者应用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发生RPLS惊厥时表现为晨起或午睡起突发的无热惊厥,之后即刻检查,发现与自身相比,其血压较发作前明显升高,同时血清钠降低,经用地西泮、呋噻米和氨氯地平等治疗后很快恢复.4例未遗留后遗症,1例遗留有情感及行为水平变幼稚,康复2年后逐渐恢复.复习文献中主要是报道血压的升高.结论:并发RPLS的血液病/肿瘤患儿可能多有肾受累和贫血,血压升高同时伴血清钠降低可能在RPL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同时保持血压稳定和电解质平衡有可能减少RPLS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作者:吴鹏辉;谢瑶;赵卫红;华瑛;孙青;李硕;吴晔;卢新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睾丸穿刺活检对显微取精成功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显微取精术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是否行诊断性穿刺活检、以及不同穿刺活检结果患者的精子获得率进行分析,探讨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对显微取精成功率的预测作用.结果:共237例接受显微取精术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入选研究,总体的精子获得率为25.7%.未行诊断性睾丸穿刺活检的103例患者与行诊断性睾丸穿刺活检的134例患者精子获得率分别为26.2%和25.4%,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睾丸体积和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分别为(4.3±1.4) mL vs.(8.5±2.4) mL和(36.1±5.2) IU/L vs.(26.1±3.5) IU/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睾丸穿刺活检的患者中,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偶见少量精子患者的精子获得率为100.0%(7/7),术中镜检或术后病理可见精子的患者,精子获得率为47.2%(17/36),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未见精子的患者,精子获得率为11.0%(10/9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丸体积较小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仍有一定机会通过显微取精术发现精子;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包括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能否发现精子)对后期进行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未见精子的患者,显微取精术找到精子的概率较低.
作者:毛加明;刘德风;赵连明;洪锴;张丽;马潞林;姜辉;乔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下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40岁及以下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的2.2%,男性3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岁(23 ~40岁).初诊时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7例(62.8%),体检发现异常者9例(20.9%),以膀胱刺激症状或排尿异常起病者7例(16.3%).肿瘤单发者34例(79.1%),多发者9例(20.9%),且多发者均在31 ~40岁亚组.根据患者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病理分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9例(67.4%),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4例(32.6%).Ta期31例(72.1%),T1期7例(16.3%),T3期1例(2.3%),T4期3例(7.0%),T1期合并Tis 1例(2.3%).术后3例失访,另40例随访5~ 165个月,随访患者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12.5% (5/40),平均复发时间39个月(3~105个月),2例患者进展,进展率5% (2/40).多发患者组复发率33%(3/9),单发患者组复发率5.9% (2/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3).结论:青年膀胱癌的发病比例呈增长趋势,无痛性肉眼血尿是青年膀胱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青年患者的下尿路刺激症状同样需警惕肿瘤的发生,术后的复发情况可能与多发病变有关.
作者:唐兴国;颜野;邱敏;卢剑;陆敏;侯小飞;黄毅;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脂肪组织、血管及肌肉组织构成.肾AML可同时合并结节性硬化症,但多数为散发,好发于中年女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可由影像学检查检出.典型AML在CT平扫上具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易与其他肾肿瘤相鉴别,但少部分AML含有极少量或不含有脂肪成分,平扫CT难以发现负值成分,称为乏脂型血管平滑肌瘤,其确诊依赖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另外,部分AML具有恶性表象,可累及肾周、肾窦、淋巴结、其他内脏器官及下腔静脉,进一步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目前国内尚未见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发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27岁女性患者,无结节性硬化症家族史,初因CT发现左肾旁团块状高密度影及颈部、腋窝、腹股沟、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就诊于血液科,考虑淋巴瘤可能,为明确诊断而转入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左肾周肿物、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和活体组织检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提示AML.患者术后并发持续性淋巴瘘,腹膜后引流乳糜液100 ~ 200 mL/d,持续12周,予禁食、补液等保守治疗措施后成功闭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病例及文献,并对伴多发淋巴结肿大的肾AML诊断、治疗和术后顽固性淋巴瘘的处理进行总结和探讨.
作者:张苏杰;赵卫红;于路平;殷华奇;张晓威;李清;刘士军;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腺癌新分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肺切除术后且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94例,对其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入组患者均按照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ntem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分类方法进行肺腺癌亚型分类,分析肺腺癌新分类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的94例肺腺癌患者,男、女患者均为47例;年龄24~79岁,中位年龄61岁,60岁及以上48例,60岁以下46例;既往或现在吸烟者34例,不吸烟者60例.根据病理分期,I期患者34例,Ⅱ期患者17例,Ⅲ期24例,Ⅳ期19例.EGFR基因外显子19突变例数22,外显子20突变例数2,外显子21突变例数26,外显子10和21同时突变例数1,入组患者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54.3% (51/94),其中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EGFR突变例数24例,伏壁状为主型肺腺癌14例,乳头状为主型肺腺癌与实体状为主型肺腺癌均为5例,微乳头状为主型肺腺癌3例,黏液腺癌为0;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较非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EGFR突变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 vs.46.6%,P=0.057);实体状为主型肺腺癌较非实体状为主型肺腺癌EGFR突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 vs.61.3%,P=0.005);黏液腺癌较非黏液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57.3%,P=0.018).结论:不同的病理亚型肺腺癌EGFR突变率存在差异,其中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较非腺泡状为主型肺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高,实性为主型肺腺癌较非实性为主肺腺癌EGFR突变发生率低,黏液腺癌较非黏液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低.
作者:张晓东;刘德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男性单纯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distraction defect,PFUDD)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男性单纯性PFUDD患者162例,均无会阴瘘和直肠瘘等并发症,为单纯性PFUDD.既往行经会阴尿道吻合术30例(18.5%),尿道会师术17例(10.5%),尿道内切开17例(10.5%),余均为伤后急诊行膀胱造瘘,未行其他处理措施.按照经会阴三步法策略行后尿道吻合成形:第一步,游离尿道海绵体球部并切除瘢痕,行远近端尿道吻合成形;如果远近端尿道无法吻合或吻合口张力较大,则依次行以下第二步和第三步;第二步,向远端适当游离尿道海绵体,劈开尿道海绵体纵膈以缩短吻合口远近端距离;第三步,耻骨部分或整块切除,进一步缩短吻合口距离并充分暴露近端尿道.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平均36.3(16 ~74)岁,创伤性尿道损伤病史平均13.5(3 ~124)个月,患者尿道狭窄长度平均2.7(0.5~6.5) cm,手术时间平均92(45~ 240)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20(60~800) mL,术后或术中输血3例(1.9%).162例患者采用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均达到无张力吻合(162/162,100%),其中第一步完成吻合50例(30.9%);第一步结合第二步完成74例(45.7%);使用三个步骤完成38例(23.5%),其中耻骨整块切除4例(2.5%).患者平均随访19.5(11 ~45)个月,18例患者术后狭窄复发,手术成功率为88.9% (144/162).结论:采用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男性单纯创伤性后尿道狭窄效果明确,均能够达到无张力吻合效果,手术成功率为88.9%.
作者:王建伟;满立波;黄广林;王海;徐啸;朱晓斐;李玮;刘振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TM4小鼠睾丸支持细胞氧化应激、凋亡的影响及相关分子信号调控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公藤甲素对TM4细胞染毒24 h;细胞增殖实验检测雷公藤甲素对TM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6-carboxy-2',7'-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探针检测TM4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检测雷公藤甲素诱导TM4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凋亡标志蛋白cleaved-PARP和PI3 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细胞增殖实验提示雷公藤甲素对TM4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梯度上升[10 nmol/L:(73.77±20.95)%,100 nmol/L:(51.60±10.43)%,500nmol/L:(44.34±5.78)%];雷公藤甲素处理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上调(P<0.01),呈浓度依赖性;给药组TM4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比例均上调[对照组:(3.84±1.50)%,100 nmol/L:(13.04±2.03)%,200 nmol/L:(16.24±1.34)%,400 nmol/L:(18.76±3.45)%],各给药组cleaved-PARP表达上调(P<0.01);给药组TM4细胞中Akt、p70S6K磷酸化水平上调(P<0.01),mTOR磷酸化水平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雷公藤甲素可抑制TM4睾丸支持细胞增殖,并诱导TM4细胞凋亡增加,呈浓度依赖性;雷公藤甲素同时可引起TM4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上调,这可能是其细胞毒性机制之一;雷公藤甲素可导致Akt和p70S6K的激活,磷酸化水平升高,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雷公藤甲素诱导的TM4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分子调控机制之一.
作者:王昊;陈亮;叶小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7例患者,72颗牙体缺损的患牙接受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及全瓷冠的修复.临床分为2组,A组:3壁或4壁牙体缺损患牙39颗,B组:2壁或1壁牙体缺损患牙33颗.临床观察修复后桩核的稳定性、有无桩核脱落、牙体组织折裂和桩核的折断,同时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的修订标准,观察修复体的颜色匹配性和边缘密合性.结果:47例患者,平均观察约(65.0±4.8)月.在观察期间,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两组均未发现有桩核的脱落、折断和牙体组织的折裂,修复体完整.配对t检验,P>0.05,A、B两组修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体与邻牙颜色匹配性:A级67颗,B级5颗,颜色匹配率为93.06%;边缘密合性检查:A级64颗,B级8颗,边缘密合度率为88.89%.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牙体缺损有良好临床效果,可以作为牙体缺损患牙桩核冠修复的一种较好的临床选择.
作者:周团锋;王新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重要且常见的并发症.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ophilic peritonitis)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非感染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目前病因未明,通常与患者对透析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管路或透析液)过敏,或与细菌、真菌、结核等感染相关,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腹膜透析液(简称腹透液)混浊、低热、轻度腹痛、腹透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具有自限性.腹膜透析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在1967年由Lee等[1]首次报道.近年来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推广及发展,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加,但国内鲜有报道.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腹膜透析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患者的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并结合病例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蔡士铭;燕宇;赵慧萍;武蓓;左力;王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OX10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SOX10蛋白在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及LNcap中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干扰的方法下调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DU145中SOX10的表达,通过细胞增殖及侵袭实验评估SOX10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下调SOX10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实验组中前列腺癌细胞PC3及DU145的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系PC3:0 d:0.166±0.01,0.162±0.012 vs.0.155±0.01,P>0.05;1 d:0.210±0.011,0.211±0.018vs.0.252±0.023,P>0.05;2 d:0.293±0.017,0.280±0.028vs.0.433±0.030,P<0.01;3 d:0.363±0.071,0.411±0.038vs.0.754±0.045,P<0.01;4d:0.592±0.065,0.670±0.093vs.1.456±0.111,P<0.01.细胞系DU145:0 d:0.168±0.018,0.164±0.01 vs.0.153±0.012,P>0.05;1 d:0.218±0.007,0.206±0.024vs.0.255±0.02,P>0.05;2 d:0.297±0.013,0.291±0.012 vs.0.444±0.023,P<0.05;3 d:0.378±0.058,0.419±0.026vs.0.762±0.039,P<0.01;4 d:0.681±0.094,0.618±0.050 vs.1.419±0.170,P<0.01);同时,下调SOX10后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也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迁出的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系PC3:142±38,171±17vs.304±55;细胞系DU145:96±22,134±23vs.341±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OX10可能通过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进展,并且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唐旭;赵卫红;宋琴琴;殷华奇;杜依青;盛正祚;王强;张晓威;李清;刘士军;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对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析,检测基因变异;对患牙的组织形态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其元素含量进行能谱分析.方法:募集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PCR扩增DSPP基因编码区并测序,测序结果与数据库比对;收集患牙样本进行组织形态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成分组成的能谱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牙齿相比较.结果:患者有典型的乳光牙本质临床表现,即牙齿变色、磨损、髓腔和根管闭锁等,且伴发釉质发育不全和骨性反(牙合)表现.在DSPP基因中发现16个基因变异位点(c.727G> A,c.897A> G,c.2053_2054ins18bp,c.2548G> A,c.2645_2646ins9bp,c.2706T>C,c.2878A> G,c.3004A> G,c.3069_3086del18bp,c.3249A>C,c.3264T>C,c.3266_3400del135bp,c.3418A> G,c.3454G> A,c.3461 _3462 ins 18 bp,c.3606C>T),经分析均为多态性位点,患牙的组织结构和成分组成与对照牙差别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患牙牙本质小管数目减少,排列稀疏不规则,釉牙本质界失去了典型的扇贝样外形.能谱分析结果为患牙中镁元素含量(0.615 0%±0.261 6%)比对照牙(1.283 3% ±0.322 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患牙中钙元素含量较对照牙高(34.865 0%±0.388 9% vs.29.221 7% ±2.248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患牙钙磷比比值为1.981 2±0.0193,而对照牙为1.7759±0.111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患牙碳元素和氧元素含量减低、磷元素含量增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表型分析、基因变异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扩大了该疾病的表型谱,可为进一步的基因和组织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芳;刘洋;刘浩辰;冯海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在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87岁老年男性,膀胱前壁病变,范围5.5 cm ×2.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分级Ⅲ级.病例2,77岁老年女性,膀胱右前壁病变,范围5.2 cmx 4.0 cm,ASAⅡ级.患者采用膀胱大部分切除生物补片膀胱扩大的手术方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手术资料及术后膀胱镜及尿动力学随访情况.结果: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5.0 ±35.4)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患者均在术后8d出院.术后随访10~ 1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随访尿动力结果:大尿流率16.5 mL/s,大膀胱容量303 mL.白天3~4次,夜尿0~3次,排尿间隔2h,每次尿量200~ 300 mL,美国泌尿外科协会症状评分(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ymptom score,AUASS)2~5分.对于高龄、合并症多、手术麻醉风险大的患者可以行膀胱部分切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体积小的患者,膀胱部分切除后能够保留足够的正常膀胱壁,并逐渐恢复膀胱容量.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残余正常膀胱组织较少的患者,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膀胱扩大术有助于恢复膀胱容量.结论: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保留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作者:王焕瑞;张维宇;刘献辉;胡浩;张晓鹏;许克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使用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BT)装置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球引流对于术后失血和输血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重度骨性关节炎,并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共131例.按照临床中是否在术后使用ABT装置分为两组,其中ABT组于术后应用ABT装置进行引流和自体血回输,对照组于术后应用非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差异.结果:ABT组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515 mL (80~1 610 mL)vs.260 mL (40~670 mL),P<0.001],ABT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的中位数为245 mL (60~1 070 mL).两组患者在术后1d血红蛋白下降值(P =0.340)、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P =0.524)、术后3d的总失血量(P =0.101)和隐性失血量(P =0.062)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例患者中共9例接受了异体输血(ABT组5/64,7.8%;对照组4/67,6.0%),两组患者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43).结论: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的常规应用下,ABT装置对于控制单侧、初次TKA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并不明显,也未能有效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却加大了术后引流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因此,在单侧、初次TKA术后并无必要常规应用ABT装置.
作者:李杨;李邦国;赵然;田华;张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索γδT细胞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识别的应激蛋白MICA/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经帕米磷酸二钠体外扩增培养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γδ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扩增效率和经佛波酯/离子霉素(PMA/ionomycin)刺激后CD107a的表达,通过细胞毒实验检测其对膀胱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膀胱癌组织中MICA/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扩增6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纯度达75%~94%,γδT细胞绝对数达到初始的109 ~371倍.经PMA/ionomycin刺激后,表达CD107a的γδ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可达40% ~ 82%,膀胱癌患者的γδT细胞对3株膀胱癌细胞株都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且随效靶比增高而增强.3株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26例膀胱癌组织中均不同程度地表达MICA/B,浸润性膀胱癌中MICA/B的染色评分略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高级别膀胱癌中MICA/B的染色评分要高于低级别膀胱癌,但统计学分析显示组织中MICA/B的染色评分与肿瘤分期、分级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可在体外成功扩增,并显示出显著的抗膀胱癌作用,膀胱癌细胞和组织中都不同程度表达MICA/B,但统计学分析显示MICA/B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染色评分与肿瘤分期、分级没有相关性.
作者:周建华;王地;王焕瑞;侯晓利;郁卫东;许克新;胡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孤立肾合并肾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laparoscopic nephron sparing surgery,LNSS)成为孤立肾合并肾肿瘤的主要术式[1].本研究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例孤立肾合并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非阻断法LNSS,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伟国;秦彩朋;于路平;张晓鹏;刘士军;王永顺;白文俊;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睾丸肿瘤在男性全身肿瘤中发病率较低,双侧更为少见,有关该疾病诊治的临床经验相对缺乏.1993年1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收治睾丸肿瘤452例,其中双侧睾丸肿瘤1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患者资料12例双侧睾丸肿瘤患者年龄16 ~ 86岁,平均51岁.其中,9例同时性,发病年龄17~ 86岁(平均52岁);3例异时性,初发年龄16 ~ 33岁(平均25岁),初发肿瘤位于右侧2例、左侧1例,发现对侧肿瘤间隔为25 ~ 95个月(平均60个月),确诊对侧肿瘤的年龄为24 ~ 41岁(平均28岁).有隐睾病史3例,行隐睾牵引术3例.6例病理诊断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6例为睾丸恶性淋巴瘤.12例患者基本资料见表1.
作者:朱冬冬;朱军;虞巍;王冰洁;陈宇珂;范宇;张中元;金杰;谌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全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腹腔镜下寻找移植肾输尿管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11月收治的1例行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女性,54岁,主诉“肾移植术后肾积水5年”入院.查体:移植肾区略膨隆,无压痛.磁共振尿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示移植肾及输尿管明显扩张,肾盂扩张宽处约5 cm,肾盂肾盏均明显扩张,输尿管末段可见狭窄,输尿管内未见异常充盈缺损信号,初步诊断为移植输尿管末段狭窄.既往行两次多镜联合内镜下输尿管狭窄扩张术,拔除支架后移植肾积水无改善.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首先切断脐正中韧带、脐外侧韧带及腹膜返折,向远端游离膀胱前间隙,逐步游离膀胱左侧壁与耻骨间隙、膀胱前壁与耻骨间隙;其次,膀胱右侧壁游离从头侧至尾侧,仔细辨认周围结构,避免损伤移植肾的输尿管,在膀胱右侧壁与移植肾下极之间寻找移植肾输尿管,剪开输尿管末端,确认切开处近侧输尿管管腔无狭窄,采用Lich-Gregoir法(膀胱外法)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后,将吻合处周围表面膀胱组织与右侧盆壁固定,以减小张力.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 rain,术中出血量约30 mL,无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肌酐稳定,术后第1天肌酐68 μmol/L,较术前下降(术前血清肌酐94μmol/L),术后5d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KUB(kidney ureter bladder radiography)提示输尿管支架位置良好,拔除输尿管支架后移植肾功能稳定,复查肌酐79 μmol/L,无发热、腰痛等症状,复查移植肾超声示移植肾肾盂略增宽0.7 cm,较前明显改善,移植肾血流正常.结论:报道采用全腹腔镜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肾移植术后输尿管狭窄的病例,该术式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肾移植患者影响更小,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以及伤口微创、美观的优点.该术式手术难度较大,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泌尿外科医生操作.
作者:郝一昌;侯小飞;赵磊;肖春雷;刘茁;张帆;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模拟异常炎症环境能否增强ASCs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增殖的能力.方法:先用酶消化法对ASCs进行分离及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用特定培养基诱导分化并鉴定其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的能力.将PBMCs用CFSE标记后,与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对照组无ASCs或使用未经炎症因子处理的ASCs,同时用CD3/CD28刺激PBMCs增殖,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母代细胞比例,从而判断其增殖情况.结果:ASCs形态为梭形,密集时可成鱼群状生长,可在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与国际脂肪治疗联盟的关于ASCs的说明一致.PBMCs与ASCs体外共培养后,与无ASCs组相比,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所增加,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将PBMCs与用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明显增加(炎症因子处理后ASCs组38.7%±10%vs.无ASCs组28.4%±8.9%,P<0.05),说明炎症因子预处理的ASCs可明显抑制PBMCs的增殖.结论:炎症因子可增强ASCs的抗炎能力,该发现有助于ASCs更好地在组织修复领域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王子成;程立;吕同德;苏黎;林健;周利群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