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杰;赵卫红;于路平;殷华奇;张晓威;李清;刘士军;徐涛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约占无精子症人群的60%,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约有一半的患者无法明确病因,是男性生殖医学临床中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得益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卵泡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出现,理论上只需要一颗成熟的精子,胚胎试验室专家便可以通过卵泡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进行体外受精,实现NOA患者孕育具有自己生物学后代的愿望.对NOA成功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药物促进睾丸生成精子以及通过外科手术从生精功能障碍的睾丸中获取成熟的精子.
作者:洪锴;毛加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染色体复杂易位是累及3条以上染色体,有3个以上断裂点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这种异常非常罕见.染色体畸变携带者一般个体表型正常,但是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平衡易位的染色体及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交换,生成配子时发生遗传物质变化,这类配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遗传物质严重不平衡,往往表现出不育、不孕、流产、死胎或者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就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病例分析.
作者:吴桂杰;马帅;郑连文;徐影;孟繁鹤;代晓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目前被认为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的标准治疗术式,无论采用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治疗,均能够实现较好的肿瘤控制效果[1-2].国内多采用后腹腔镜处理患侧肾及上段输尿管后,改平卧位取下腹部弧形切口(Gibson切口)腹膜外途径处理输尿管末端[3],但该术式存在一些问题:变换体位增加了手术及麻醉时间;虽然Gibson切口较大,但暴露输尿管壁内段仍存在空间受限.本研究采用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UTUC,利用麦氏点斜切口取出标本,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雄俊;刘军;安立哲;熊六林;徐涛;黄晓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睾丸穿刺活检对显微取精成功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显微取精术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是否行诊断性穿刺活检、以及不同穿刺活检结果患者的精子获得率进行分析,探讨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对显微取精成功率的预测作用.结果:共237例接受显微取精术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入选研究,总体的精子获得率为25.7%.未行诊断性睾丸穿刺活检的103例患者与行诊断性睾丸穿刺活检的134例患者精子获得率分别为26.2%和25.4%,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睾丸体积和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分别为(4.3±1.4) mL vs.(8.5±2.4) mL和(36.1±5.2) IU/L vs.(26.1±3.5) IU/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睾丸穿刺活检的患者中,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偶见少量精子患者的精子获得率为100.0%(7/7),术中镜检或术后病理可见精子的患者,精子获得率为47.2%(17/36),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未见精子的患者,精子获得率为11.0%(10/9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丸体积较小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仍有一定机会通过显微取精术发现精子;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包括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能否发现精子)对后期进行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未见精子的患者,显微取精术找到精子的概率较低.
作者:毛加明;刘德风;赵连明;洪锴;张丽;马潞林;姜辉;乔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4种与该病相关基因(RET、VHL、SDHD、SDHB)的胚系遗传变异,以了解我国该病患者上述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以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经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2例,其中嗜铬细胞瘤患者11例,副神经节瘤患者1例.提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PCR技术扩增RET基因的第10、11、13 ~ 16外显子,VHL、SDHD、SDH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以及各外显子的邻近内含子(±20 bp),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测序结果及野生型序列,确定基因变异.对1例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的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在家族成员中检测相应基因变异.结果:共3例患者发现胚系基因变异: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存在SDHB基因c.136C >T(p.R46X)变异;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存在RET基因c.1901G> A(p.C634Y)变异及c.2071G> A(p.G691S)/c.2712C>G(p.S904S)变异,其家系中发现其他5名成员携带上述变异;1例散发、无恶性表现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在RET基因c.2071G> A(p.G691S)/c.2712C> G(p.S904S)变异.1例患者存在先天性单心室畸形合并嗜铬细胞瘤,其上述4个基因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异.结论:本研究在25% (3/12)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发现了错义或无义胚系基因变异,包括SDHB基因的c.136C> T(R46X)变异、RET基因的c.1901G> A(C634Y)变异以及RET基因的c.2071G> A(p.G691S)/c.2712C> G(p.S904S)变异等,其中前两种变异具有明确的致病性.本研究验证了上述变异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的存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开展广泛的遗传基因筛查.
作者:吴恺;张杨;张红;檀增桓;郭晓蕙;杨建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使用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BT)装置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球引流对于术后失血和输血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重度骨性关节炎,并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共131例.按照临床中是否在术后使用ABT装置分为两组,其中ABT组于术后应用ABT装置进行引流和自体血回输,对照组于术后应用非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差异.结果:ABT组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515 mL (80~1 610 mL)vs.260 mL (40~670 mL),P<0.001],ABT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的中位数为245 mL (60~1 070 mL).两组患者在术后1d血红蛋白下降值(P =0.340)、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P =0.524)、术后3d的总失血量(P =0.101)和隐性失血量(P =0.062)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例患者中共9例接受了异体输血(ABT组5/64,7.8%;对照组4/67,6.0%),两组患者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43).结论: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的常规应用下,ABT装置对于控制单侧、初次TKA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并不明显,也未能有效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却加大了术后引流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因此,在单侧、初次TKA术后并无必要常规应用ABT装置.
作者:李杨;李邦国;赵然;田华;张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黏液性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肾细胞癌中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理亚型.一般认为该亚型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低级别、侵袭能力较弱、预后较好等“惰性”肿瘤行为.本例MTSCC展现出了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子雄;张晓鹏;董森;刘士军;杨荣利;周宇石;马伟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构建的多组结构方程模型中,健康信念各因子间的作用机制,并比较慢性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实施休闲类身体活动干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慢性病高危人群组和健康人群组分别有2 736人和1 514人纳入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构建基准模型,并分别检验模型的形态和参数一致性,比较两组模型的差异.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每日量为0.0(0.0,4.6)千步当量,健康人群为0.0(0.0,4.0)千步当量,SEM结果显示客观障碍(β=-0.245)、主观障碍(β=-0.057)、自我效能(β =0.117)和提示因素(β=-0.043)对休闲类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效能是主要的中介变量.多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形态一致,但模型参数不同(Δx2=27.4,P<0.05).慢性病高危人群组提示因素和主观障碍到休闲类身体活动这两条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客观障碍到主观障碍(P =0.007)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均不足,且健康信念的作用强度不同,路径也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需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干预,慢性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着重采取措施减少主观和客观障碍,提升自我效能,以提高不同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达到延缓或防止慢性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吴士艳;张旭熙;孙凯歌;胡康;刘思佳;孙昕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重要且常见的并发症.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ophilic peritonitis)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非感染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目前病因未明,通常与患者对透析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管路或透析液)过敏,或与细菌、真菌、结核等感染相关,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腹膜透析液(简称腹透液)混浊、低热、轻度腹痛、腹透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具有自限性.腹膜透析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在1967年由Lee等[1]首次报道.近年来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推广及发展,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加,但国内鲜有报道.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腹膜透析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患者的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并结合病例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蔡士铭;燕宇;赵慧萍;武蓓;左力;王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索γδT细胞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识别的应激蛋白MICA/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经帕米磷酸二钠体外扩增培养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γδ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扩增效率和经佛波酯/离子霉素(PMA/ionomycin)刺激后CD107a的表达,通过细胞毒实验检测其对膀胱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膀胱癌组织中MICA/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扩增6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纯度达75%~94%,γδT细胞绝对数达到初始的109 ~371倍.经PMA/ionomycin刺激后,表达CD107a的γδ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可达40% ~ 82%,膀胱癌患者的γδT细胞对3株膀胱癌细胞株都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且随效靶比增高而增强.3株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26例膀胱癌组织中均不同程度地表达MICA/B,浸润性膀胱癌中MICA/B的染色评分略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高级别膀胱癌中MICA/B的染色评分要高于低级别膀胱癌,但统计学分析显示组织中MICA/B的染色评分与肿瘤分期、分级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可在体外成功扩增,并显示出显著的抗膀胱癌作用,膀胱癌细胞和组织中都不同程度表达MICA/B,但统计学分析显示MICA/B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染色评分与肿瘤分期、分级没有相关性.
作者:周建华;王地;王焕瑞;侯晓利;郁卫东;许克新;胡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 ±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 ±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 ±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 ±0.34) mm和(0.95 ±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作者:吴敏节;邹立东;梁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XGP)是一种少见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实质及肾周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约占所有肾感染的0.6% ~ 1.4%,由于发病率不高,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常常被误诊为恶性病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5例XGP,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声像图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声像图认识.
作者:崔晨;蒋洁;陈文;崔立刚;王金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下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40岁及以下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的2.2%,男性3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岁(23 ~40岁).初诊时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7例(62.8%),体检发现异常者9例(20.9%),以膀胱刺激症状或排尿异常起病者7例(16.3%).肿瘤单发者34例(79.1%),多发者9例(20.9%),且多发者均在31 ~40岁亚组.根据患者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病理分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9例(67.4%),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4例(32.6%).Ta期31例(72.1%),T1期7例(16.3%),T3期1例(2.3%),T4期3例(7.0%),T1期合并Tis 1例(2.3%).术后3例失访,另40例随访5~ 165个月,随访患者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12.5% (5/40),平均复发时间39个月(3~105个月),2例患者进展,进展率5% (2/40).多发患者组复发率33%(3/9),单发患者组复发率5.9% (2/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3).结论:青年膀胱癌的发病比例呈增长趋势,无痛性肉眼血尿是青年膀胱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青年患者的下尿路刺激症状同样需警惕肿瘤的发生,术后的复发情况可能与多发病变有关.
作者:唐兴国;颜野;邱敏;卢剑;陆敏;侯小飞;黄毅;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OX10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SOX10蛋白在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及LNcap中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干扰的方法下调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DU145中SOX10的表达,通过细胞增殖及侵袭实验评估SOX10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下调SOX10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实验组中前列腺癌细胞PC3及DU145的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系PC3:0 d:0.166±0.01,0.162±0.012 vs.0.155±0.01,P>0.05;1 d:0.210±0.011,0.211±0.018vs.0.252±0.023,P>0.05;2 d:0.293±0.017,0.280±0.028vs.0.433±0.030,P<0.01;3 d:0.363±0.071,0.411±0.038vs.0.754±0.045,P<0.01;4d:0.592±0.065,0.670±0.093vs.1.456±0.111,P<0.01.细胞系DU145:0 d:0.168±0.018,0.164±0.01 vs.0.153±0.012,P>0.05;1 d:0.218±0.007,0.206±0.024vs.0.255±0.02,P>0.05;2 d:0.297±0.013,0.291±0.012 vs.0.444±0.023,P<0.05;3 d:0.378±0.058,0.419±0.026vs.0.762±0.039,P<0.01;4 d:0.681±0.094,0.618±0.050 vs.1.419±0.170,P<0.01);同时,下调SOX10后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也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迁出的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系PC3:142±38,171±17vs.304±55;细胞系DU145:96±22,134±23vs.341±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OX10可能通过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进展,并且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唐旭;赵卫红;宋琴琴;殷华奇;杜依青;盛正祚;王强;张晓威;李清;刘士军;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7例患者,72颗牙体缺损的患牙接受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及全瓷冠的修复.临床分为2组,A组:3壁或4壁牙体缺损患牙39颗,B组:2壁或1壁牙体缺损患牙33颗.临床观察修复后桩核的稳定性、有无桩核脱落、牙体组织折裂和桩核的折断,同时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的修订标准,观察修复体的颜色匹配性和边缘密合性.结果:47例患者,平均观察约(65.0±4.8)月.在观察期间,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两组均未发现有桩核的脱落、折断和牙体组织的折裂,修复体完整.配对t检验,P>0.05,A、B两组修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体与邻牙颜色匹配性:A级67颗,B级5颗,颜色匹配率为93.06%;边缘密合性检查:A级64颗,B级8颗,边缘密合度率为88.89%.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牙体缺损有良好临床效果,可以作为牙体缺损患牙桩核冠修复的一种较好的临床选择.
作者:周团锋;王新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皮肤合并系统性浆细胞增多症(cutaneous and systemic plasmacytosis,CSP)是一种以皮肤或多系统成熟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疾病,常累及皮肤、淋巴结、骨髓,发病率较低,亚洲人多见,男性发病率稍高,典型的发病年龄为20 ~ 55岁.该病的特征为浆细胞多克隆增殖,皮肤浆细胞增多症(cutaneous plasmacytosis,CP)仅累及皮肤,较为罕见,皮损常表现为棕红色斑块,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或他克莫司、长波紫外线照射有一定疗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1例皮肤浆细胞增多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思;李文海;赵琰;蔡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e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惊厥前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RPLS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发生RPLS的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有否肾受累、体重指数、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等基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发生惊厥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及血清钠水平,并随访记录患儿预后,包括原发病情况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恢复状况.结果:患儿均为学龄期或学龄前期女童,所患基础疾病4例为伴有肾受累或一侧肾切除的恶性肿瘤,1例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有患儿都存在轻、中度贫血.RPLS发生前一天应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化疗,或者应用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发生RPLS惊厥时表现为晨起或午睡起突发的无热惊厥,之后即刻检查,发现与自身相比,其血压较发作前明显升高,同时血清钠降低,经用地西泮、呋噻米和氨氯地平等治疗后很快恢复.4例未遗留后遗症,1例遗留有情感及行为水平变幼稚,康复2年后逐渐恢复.复习文献中主要是报道血压的升高.结论:并发RPLS的血液病/肿瘤患儿可能多有肾受累和贫血,血压升高同时伴血清钠降低可能在RPL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同时保持血压稳定和电解质平衡有可能减少RPLS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作者:吴鹏辉;谢瑶;赵卫红;华瑛;孙青;李硕;吴晔;卢新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男性单纯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distraction defect,PFUDD)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男性单纯性PFUDD患者162例,均无会阴瘘和直肠瘘等并发症,为单纯性PFUDD.既往行经会阴尿道吻合术30例(18.5%),尿道会师术17例(10.5%),尿道内切开17例(10.5%),余均为伤后急诊行膀胱造瘘,未行其他处理措施.按照经会阴三步法策略行后尿道吻合成形:第一步,游离尿道海绵体球部并切除瘢痕,行远近端尿道吻合成形;如果远近端尿道无法吻合或吻合口张力较大,则依次行以下第二步和第三步;第二步,向远端适当游离尿道海绵体,劈开尿道海绵体纵膈以缩短吻合口远近端距离;第三步,耻骨部分或整块切除,进一步缩短吻合口距离并充分暴露近端尿道.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平均36.3(16 ~74)岁,创伤性尿道损伤病史平均13.5(3 ~124)个月,患者尿道狭窄长度平均2.7(0.5~6.5) cm,手术时间平均92(45~ 240)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20(60~800) mL,术后或术中输血3例(1.9%).162例患者采用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均达到无张力吻合(162/162,100%),其中第一步完成吻合50例(30.9%);第一步结合第二步完成74例(45.7%);使用三个步骤完成38例(23.5%),其中耻骨整块切除4例(2.5%).患者平均随访19.5(11 ~45)个月,18例患者术后狭窄复发,手术成功率为88.9% (144/162).结论:采用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男性单纯创伤性后尿道狭窄效果明确,均能够达到无张力吻合效果,手术成功率为88.9%.
作者:王建伟;满立波;黄广林;王海;徐啸;朱晓斐;李玮;刘振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表型分布,分析中性粒细胞哮喘表型的炎症标志物和临床特征,以及肺小血管和小气道重构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月至12月完成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的患者63例,收集一般资料,记录哮喘控制测试(ACT)结果和肺功能,分析患者的诱导痰细胞计数及分类、诱导痰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血清瘦素、IgE、骨膜素及TGF-β1水平,分析肺CT肺小血管横截面积及小气道横截面积.结果: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表型分布为嗜酸粒细胞型22例(34.9%),中性粒细胞型22例(34.9%),混合细胞型15例(23.8%),寡细胞型4例(6.3%).中性粒细胞型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型相比,痰活化MMP-9水平显著增高[179.1 (74.3,395.5)vs.50.5(9.7,225.8),P<0.05].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predicted 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1st second,FEV1% pred)呈显著负相关(r=-0.304,P<0.05),与痰活化MMP-9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469,P<0.05),与小气道校正壁厚呈相关趋势(r=0.533,P=0.06).痰活化MMP-9水平与FEV1% pred呈负相关(r=-0.281,P<0.05),与小气道校正壁厚呈相关趋势(r=0.612,P=0.06),与校正管径面积呈正相关(r=0.636,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痰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55,P<0.05),与痰MMP-9水平呈正相关(r=0.330,P<0.05).结论:哮喘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数量与肺功能相关,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释放MMP-9加重小气道重构;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相关,有可能作为判断炎症亚型的替代物.
作者:盖晓燕;常春;王娟;梁瀛;李美娇;孙永昌;贺蓓;姚婉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在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87岁老年男性,膀胱前壁病变,范围5.5 cm ×2.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分级Ⅲ级.病例2,77岁老年女性,膀胱右前壁病变,范围5.2 cmx 4.0 cm,ASAⅡ级.患者采用膀胱大部分切除生物补片膀胱扩大的手术方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手术资料及术后膀胱镜及尿动力学随访情况.结果: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5.0 ±35.4)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患者均在术后8d出院.术后随访10~ 1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随访尿动力结果:大尿流率16.5 mL/s,大膀胱容量303 mL.白天3~4次,夜尿0~3次,排尿间隔2h,每次尿量200~ 300 mL,美国泌尿外科协会症状评分(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ymptom score,AUASS)2~5分.对于高龄、合并症多、手术麻醉风险大的患者可以行膀胱部分切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体积小的患者,膀胱部分切除后能够保留足够的正常膀胱壁,并逐渐恢复膀胱容量.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残余正常膀胱组织较少的患者,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膀胱扩大术有助于恢复膀胱容量.结论: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保留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作者:王焕瑞;张维宇;刘献辉;胡浩;张晓鹏;许克新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