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珍;高炜
作者:易铁慈;李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在固定矫治中的支抗效果,为正畸临床支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Ⅰ、Ⅱ类需上颌强支抗的青少年正畸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双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在上颌减数两颗第一双尖牙并在腭中线旁、第一磨牙水平植入微种植钉一颗.以0.019 inch×0.022 inch(1inch =2.54 cm)的不锈钢方丝横腭杆固定连接微种植钉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组成一个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进行正畸力的负载,下牙列不纳入研究.植入微种植钉时(T0)、上颌间隙关闭或基本关闭时(T1)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描图.分别采用SN-7平面及PP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对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在T0、T1的位置差异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中部微种植钉植入后的临床成功率为73.9%.14例进行测量分析的病例中,微种植系统负载正畸力后仍保持稳固,双侧第一磨牙没有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设计的腭中部微种植支抗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畸治疗中能够起到强支抗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正畸强支抗的可选方案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潘一春;赵健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葛洪霞;马青变;郑康;杜兰芳;韩江莉;冯杰莉;郑亚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373例,其中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3例(ALT <40 U/L),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且小于2倍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8例(40U/L≤ALT<80 U/L),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ALT≥ 80 U/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参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在不同病变阶段中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结果:在ALT正常组中,病毒载量对红细胞系统参数影响较弱,而在ALT异常组中,病毒载量对红细胞系统参数有明显影响,且以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为甚,具体表现为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红细胞计数[低复制组(4.10±0.67) ×1012/L,中复制组(3.92±0.69)×1012/L,高复制组(3.54±0.90)×1012/L]、血红蛋白[低复制组(129.66±21.12) g/L,中复制组(126.23±23.38) g/L,高复制组(112.98±27.77) g/L]、红细胞压积(低复制组37.66±5.68,中复制组37.03±6.03,高复制组33.34 ±8.15)降低(P =0.006,0.007,0.010),而红细胞平均体积[低复制组(92.17±6.53)fL,中复制组(94.85±7.95) fL,高复制组(101.63±11.33)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低复制组(31.70±2.22) pg,中复制组(33.11±3.62) pg,高复制组(34.65±3.13)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复制组(344.28±17.17) g/L,中复制组(351.33±16.90) g/L,高复制组(358.12±15.67) g/L]、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低复制组(52.49±9.04)fL,中复制组(56.96±7.19) fL,高复制组(61.23 ±7.23) fL)]升高(P=0.000,0.000,0.002,0.000).结论:通过观察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可以反映在不同病变阶段乙型肝炎病毒与免疫反应的关系,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可以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高鹏;肖萍;杨彦麟;陈青锋;毛小荣;赵正斌;石磊;杨李忠;周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 ~ 40%的患者.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随访(38±23)个月.术后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和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6.2% vs.2.6%,11.1% vs.4.9%,均P<0.01).术后中、重度TR患者9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高于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患者[(49.6±10.5) mmHg vs.(33.8±12.0) mmHg,1 mmHg =0.133 kPa,P<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外侧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m)大于其他患者(11±5vs.9±3,P<0.05).心室起搏比例<10%的患者52例(A组),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31例(B组),术后两组中、重度MR和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B组术后右心房较术前增大[(17.7±4.0) cm2vs.(15.6±3.2) cm2,P<0.05],右心室较术前增大[(21.5±4.4) mmvs.(19.9±3.4) mm,P<0.05],PASP≥50 mmHg的发生率高于术前(9.7%vs.3.2%,P<0.05).术后B组左心房、右心房面积均大于A组[(21.8±5.5) cm2vs.(20.2±4.6) cm2,(17.7±4.0) cm2vs.(16.1±3.8) cm2,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68%±6% vs.70%±6%,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过多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可导致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作者:冯杰莉;张媛;李昭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4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分析封闭髂内动脉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46例腔内修复术中有18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随访1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其余28例(60.9%)封闭一侧或双侧髂内动脉,其中封闭双侧7例(15.2%),封闭右侧14例(30.4%),封闭左侧7例(15.2%);随访26例中,发生臀部疼痛12例(46.2%),排便习惯改变8例(32.0%),勃起功能障碍3例(12.0%),便血2例(8.0%).对比封闭双侧和封闭单侧髂内动脉,臀肌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0.0%、45.0%,臀肌疼痛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8.3个月、4.7个月,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分别为33.3%、31.6%,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3.3%、5.3%.对比封闭左侧和封闭右侧髂内动脉,臀肌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7.1%、38.5%,臀肌疼痛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6.0个月、3.7个月,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分别为57.1%、16.7%,便血发生率分别为28.6%、0.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尽量保留髂内动脉,尤其是左侧髂内动脉.
作者:栾景源;李选;向勇;傅军;王昌明;李天润;韩金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1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及唇侧龈缘水平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经过牙龈成型后再进行种植上部修复,修复1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16±0.58) mm和(0.10±0.53) mm,唇侧牙龈水平变化仅为(0.10±0.41) mm.经临时冠诱导成型后的牙龈形态在种植修复1年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中对软组织的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
作者:吴敏节;张相皞;邹立东;梁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析了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体外实验利用CCK-8法研究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和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的作用,初步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结果:在牙槽骨创伤的前提下,成功地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联合使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更能降低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脾细胞中的比例.CCK-8实验证实帕米磷酸二钠能抑制MG-63及Raw264.7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增强帕米磷酸二钠对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并证实了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双膦酸盐对破骨前体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至少创伤、感染及地塞米松导致的免疫学反应等因素参与了BRONJ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马泽云;王衣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报道1例高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障碍,患者为71岁的老年女性,主因意识障碍来诊,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起搏器植入病史.该患者表现为显著低血压、严重高钾血症,心电图显示室性逸搏心律及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及碳酸氢钠静脉输液等降钾治疗后,心电图显示起搏器功能异常及室内传导阻滞逐步改善,提示对慢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严密监测血钾浓度十分重要.
作者:汪宇鹏;陈宝霞;苏凯杰;孙丽杰;张媛;郭丽君;高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大类以线粒体功能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损害常累及骨骼肌、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1-2].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常见的由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点突变引起,约半数以上有家族遗传史,且以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方式传播给子代[3-4].目前为止,报道了31种与MELAS有关的mtDNA点突变.为了进一步探讨MELAS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我们进行了1例MELAS患者和25例正常人群的线粒体基因的序列测序.
作者:白云峰;权文香;前田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n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作者:景亚楠;叶欣;柳登高;张祖燕;马绪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胆固醇外流的功能改变及调节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G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的表达,并探讨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对ABCG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和健康对照组各30例,抽取外周静脉血40 mL,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以[3H]胆固醇标记巨噬细胞,用液闪计数法测定胆固醇外流率.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 PCR)法检测人单核巨噬细胞ABCA1/G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BCA1/G1的蛋白表达;siRNA法抑制LXRα、LXRβ,观察其对ABCG1mRNA表达的影响;电泳迁移率试验方法(electrophery mobility supershift assay,EMSA)检测LXR与ABCG1启动子区LXR反应元件(liver X receptor element,LXRE)结合的DNA结合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ABCG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显著降低(19.0% ±1.2% vs.12.8% ±3.6%,t=2.532,P=0.016),而ABCA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 ±1.2%vs.10.2% ±2.3%,t=1.771,P=0.109).LXRα、LXRβ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LXR-LXRE DNA结合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5,P=0.315;t=-0.531,P=0.600;t=1.483,P=0.164),且LXR的siRNA抑制对ABCG1 mRNA的表达也无显著影响(t=2.143,P=0.06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功能的下降与ABCG1表达下调相关,而ABCG1的表达下调可能不依赖于LXR.
作者:王会娟;赵兴山;孙华毅;陈连凤;严晓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重大疾病急救体系建设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心和重视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其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民生工程已经被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应对突发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危重疾病抢救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北京市25岁以上人群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发病率逐年升高,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8.1%;其中35 ~44岁人群上升幅度大,增加了25.6%[1].
作者:张岩;霍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microRNA表达谱变化,及其通过神经生长信号通路的网络调控作用.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n=6)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6),抽取静脉血,提取全血microRNA,利用Taqman低密度微小RNA芯片检测microRNA表达,通过芯片数据分析工具SAM(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得出显著差异表达microRNA.应用预测工具(Targetscan,miRanda,DIANA-microT)得出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microRNA的靶基因,应用芯片整合生物信息分析工具DAVID分析相关靶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利用Panther数据库获取靶基因的生物功能聚类,通过Cytoscape构建microRNA的靶基因功能网络.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显著上调了20个microRNAs,并且其主要靶向调节神经生长因子通路,靶基因的功能集中在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免疫炎症、神经生长和活动、细胞凋亡.结论:差异表达上调的microRNA主要抑制调节神经生长因子通路,即抑制细胞增殖、免疫炎症、神经生长等,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作者:李晶津;陈红;任景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估4~11岁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及探讨影响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4~11岁哮喘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哮喘测试量表(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进行控制水平分级,可分为3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将部分控制和未控制合并为未完全控制组.比较完全控制组和未完全控制组两组生活质量,分析影响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90例哮喘患儿纳入研究,完全控制和未完全控制组分别占61.1%(55/90)和38.9% (35/90),完全控制组患儿生活质量高于未完全控制组.完全控制组和未完全控制组在体质指数、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吸烟、近3个月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就诊4周内是否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和是否遵医嘱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3个影响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分别是:未规律随诊(OR =8.364,95% CI:1.816~38.532,P<0.05)、患有或被诊断为变应性鼻炎(OR=6.728,95% CI:1.699~ 26.644,P<0.05)、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OR=3.926,95% CI:1.210 ~ 12.744,P<0.05).结论:4~ 11岁哮喘患儿的哮喘完全控制率不高,完全控制组患儿生活质量高于未完全控制组.未规律随诊和患有变应性鼻炎是4 ~11岁哮喘患儿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而伴有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则是哮喘控制水平的保护因素.本研究提示的结论需要多中心或进一步数据来论证.
作者:邢燕;李楠;周薇;黄骁;蒋子涵;刘玲;鲍慧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仍在上升[1].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明显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2],部分患者使用多种降压药物仍难以控制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至少3种足量抗高血压药物后,仍不能将血压控制至治疗目标水平者[3-4].据估计,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生率约3%~5%[5].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有很高的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一直是高血压领域中的重大难题.
作者:王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清组胺水平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84例,动态观察从PCI术前至术后1周内血清组胺水平的变化.多因素回归分析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数的相关因素.结果:STEMI患者血清组胺水平在PCI术后1周内进行性下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2hST段回落百分数的相关因素为:术后2h组胺(r=-0.361,P=0.001)、胸痛至球囊时间、梗死相关动脉和术后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分级.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2h组胺水平的升高与心肌再灌注不佳独立相关.
作者:陈少敏;牟笛;崔鸣;任川;张舒;郭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影响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简称“脱机”)的心血管因素及非心血管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并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h的重症患者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索影响患者脱机成功率的心血管及非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脱机成功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381例,根据脱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脱机成功组(n=274)和脱机失败组(n =107).统计结果显示,高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术后发生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脱机时血白蛋白偏低是影响脱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脱机成功组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28 d生存率均优于脱机失败组.结论:对于腹部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h的重症患者而言,心血管因素包括术前左心功能障碍以及术后发生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其他因素包括高龄、脱机时血白蛋白偏低,是影响患者脱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纾;安友仲;任景怡;朱凤雪;陈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稳定性冠心病(或稳定性缺血性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也是治疗上颇有争议的一种类型.2007年和2010年我国曾先后发表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及“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对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基本原则.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等6个学会(协会)联合发布了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表稳定性冠心病治疗指南(2013 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3];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等又联合发布了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和管理指南更新[4].这些指南进一步强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目标为:控制或延缓冠心病进展,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以延长寿命;控制和缓解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和发作频率以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张永珍;高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郭晓玥;邵珲;陈运山;刘春雨;张龑;赵扬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