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秦满;韩烨;张笋
数字化相关理论和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口腔医学发展快的领域之一,推动了口腔医学向精确、微创和个性化等方向的发展,主要包括三维数据获取技术、三维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正畸等专业[1-3].
作者:张磊;叶红强;杨振宇;周艳光;孙玉春;赵一姣;周永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ar disorders,TMD)是口腔医学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ar joint osteoarthrits,TMJOA)为TMD的一个重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损伤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滑膜及软骨下骨改变的关节退行性疾病.本文以本课题组近20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部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学者在TMJOA发病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方面的工作予以回顾和总结,期望对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孟娟红;甘业华;马绪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渗透树脂对正畸后牙面脱矿(白垩斑)的治疗效果及颜色稳定性.方法:对正畸治疗后6颗上颌前牙均出现脱矿的患者8名(患牙共48颗)进行渗透树脂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在同等条件下拍摄照片.效果分为3级:有效、部分有效和无效.部分有效的患牙测量术前、术后白垩斑(white spot,W)及患牙唇面的面积(tooth,T),计算出W/T比值(%),统计方法采用两个样本的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数码照片以JPG格式导人Photoshop图像分析软件,转化为8位灰度文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被治疗区域牙面的灰度值,对比不同时间点牙面颜色的变化情况,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有效患牙11颗(22.9%,11/48),部分有效37颗(77.1%,37/48),无效0颗.部分有效的患牙术前W/T(%)平均值是31.37%,术后下降为7.99%,P<0.05.术前白垩斑区域灰度平均值是188.07±5.62,术后1周灰度值是143.20±7.03,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灰度值分别是136.33±4.54和139.57±3.70,分别与术后1周相比,P >0.05.结论:渗透树脂能明显改善正畸治疗后白垩斑患牙的美观,渗透治疗后的牙面颜色在1年观察期内表现稳定.
作者:冯朝华;楚小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临床参数、血糖代谢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牙周基础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40名,于基线水平和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牙周临床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其他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参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后出血百分数)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但空腹血糖浓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其他有统计学意义改变的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磷显著升高、血清钙磷比显著下降、甘油三酯显著下降、载脂蛋白A1显著升高、脂蛋白a显著降低和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参数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有显著改善作用,但对空腹血糖的作用不明显.此外,牙周基础治疗还可能影响血清磷的浓度及钙磷比,并影响血脂的代谢.
作者:徐菁玲;孟焕新;李峥;李凤云;张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以传统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为对照,研究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探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适应征范围.方法:选择34例上颌后缩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B组16例,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B组A-Np和A-“纵轴”分别增加2.53mm和2.78 mm,大于A组(1.86 mm和2.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较对照组上颌前移量大.两组LLC-“纵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下颌软组织后移(1.63 mm)较对照组(2.82 mm)少.结论:使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以获得比传统Hyrax扩弓器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更大的上颌前移量.
作者:刘伟涛;周彦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省略前方卡环的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的模型观测、设计类型和规律,观察短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要RPD修复的患者40名,分为旋转就位RPD修复组(KennedyⅢ类和Ⅳ类牙列缺损患者各10名)和线性就位RPD修复组(20名,牙列缺损类型、范围与旋转就位RPD修复组匹配).在研究模型上进行观测和就位道设计,归纳旋转就位RPD的设计特点,进行模型模拟预备后,制作模板用于指导临床基牙预备.义齿戴用2周和1年复查,按A(效果优良)、B(效果尚能接受)、C(效果不良)3个等级评价修复效果,比较旋转就位RPD和线性就位RPD的修复效果.结果:归纳旋转就位RPD的设计要点,双重就位道的夹角(α)一般为10°~15°,α越大固位力越好,但要增加对后方基牙的牙体预备量,前方基牙的近中或者远中邻面设置进入倒凹区的导平面板.临床应用中,40件义齿顺利戴入.旋转就位RPD的初戴时间[(32土8)min]与线性就位RPD的初戴时间[(33±8) 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用2周和1年复查,旋转就位RPD和线性就位RPD的固位、稳定、咀嚼和取戴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件旋转就位RPD的美观评价都为A,线性就位RPD分别只有7件和6件的美观评价为A(P<0.05).结论:旋转就位RPD减少了金属卡环显露,可有效提高美观效果,在功能恢复上和线性就位RPD没有明显差别,临床应用时需要模型模拟预备和使用模板指导口内牙体预备,并需要精密制作义齿支架.
作者:李健;姜婷;李赛;陈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常用的外源性化合物多达6至7万种,均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损害机体,危害人类健康.现用的国际标准中,健康安全体外评价载体仍采用微生物、动物及人类永生化细胞、肿瘤细胞或原代培养细胞,但微生物和动物不能完全反映人类的生物学特征,肿瘤细胞不是正常健康的细胞,而原代培养细胞非单一来源细胞,无法进行标准化,因此,急需建立新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的体外模型.
作者:俞光岩;曹彤;欧阳宏伟;彭双清;邓旭亮;李盛林;刘鹤;邹晓晖;傅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氯诺昔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及其与芬太尼相比较的非劣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全身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后出现中度以上疼痛[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者117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65例)和芬太尼组(52例),分别予负荷量氯诺昔康4 mg或芬太尼50 μg静脉注射用于镇痛.患者自控镇痛药液配置:氯诺昔康0.4 g/L或芬太尼5mg/L,单次给药剂量为2.5 mL,锁定时间10 min,持续观察至术后24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疼痛评分、术后即刻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的差值(即疼痛程度差值,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PID)以及24 h疼痛程度差值总和(sum of PID,SPID-24,即术后6、12、24 h PID之和).如果两组SPID-24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预先设定的SPID-24非劣效性界值-3,则可以认为两种药物用于中至重度疼痛的治疗具有非劣效性.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诺昔康组与芬太尼组SPID-24分别为12.0土6.1和10.2±5.4(P >0.05),两组间SPID-24差值为0.66,95%置信区间为(-1.24,2.56),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3,因此在全子宫切除术后氯诺昔康具有相对于芬太尼的镇痛非劣效性.氯诺昔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芬太尼组.结论:氯诺昔康在全子宫切除术后中到重度疼痛的治疗中具有与芬太尼相比较的非劣效性.
作者:赵红;叶铁虎;龚志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定量分析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口腔内真菌菌量,为探寻敏感、快速和准确的pSS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科25名pSS患者(pSS组)和北京某社区25名无口干症状身体健康的居民(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唾液含漱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定量比较两组口腔各致病真菌数量.结果:口腔含漱液中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每克基因中拷贝数对数的均值pSS组分别为10.6±1.07和9.47±4.8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0±3.82和5.24土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组唾液中氟康唑敏感性菌总数量(12.21±0.82)较健康对照组(11.53±0.81)明显增多(P<0.01).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pSS和健康对照组主要检出念珠菌,但pSS组口腔内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为pSS患者临床有针对性的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丁宁;闫志敏;华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骨缺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骨组织工程(bone tissue engineering)技术被认为是本世纪前沿的、有望为广大骨缺损患者带来福音的骨再生技术.人脂肪基质细胞或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or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是存在于人体脂肪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相比,hASCs因其来源丰富、安全可靠、获取便捷、价格经济等优势,有望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骨再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为我们初步揭示了hASCs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机制,也为尽快实现其临床转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将基于hA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的实践也正在探索当中.
作者:周永胜;吕珑薇;刘云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记录74例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人文资料、透析方案、化验检查和透析充分性检查结果,调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和体征,测定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结果:有70.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以Fontaine分期法,13.5%的患者为早期病变期,28.8%为局部缺血期,51.9%为营养障碍期,5.8%为坏疽期.早期病变期和局部缺血期患者合并为轻度病变组,营养障碍期和坏疽期患者合并为重度病变组,并与无临床表现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胰岛素剂量、左足ABI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和透析充分性水平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胰岛素剂量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在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中,下肢动脉闭塞症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与较大的胰岛素使用剂量和较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相关.
作者:史均宝;孙庆华;聂建东;孙玲华;张凝;韩庆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估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主观症状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2005年9月到2011年12月诊治的OSAHS患者15名,进行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于术前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睡眠打鼾情况、睡眠期间被发现呼吸暂停情况、术后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使用情况及手术满意度.结果:15名患者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为(40.5±12.8)次/h,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desaturation,LSAT)为73.0%±7.4%;术后AHI为(6.5±3.5)次/h,LSAT为90.8%±2.1%.术前ESS平均为17.6,术后所有患者ESS均小于11,平均为4.3.其中9名患者术前接受CPAP治疗,术后这9名患者不再需要进行CPAP治疗.所有患者对改良双颌前徙手术治疗的效果均感到十分满意,都希望将此种治疗方法介绍给其他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OSAHS,不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时低血氧饱和度等客观指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并且患者的日间极度嗜睡等主观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作者:李阳;伊彪;王兴;李自力;梁成;王晓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仪器法评价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佳色差公式.方法:使用SP62分光光度测色仪对老化时间不同的35个义齿基托树脂片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用CMC、DE2000、CAM02-LCD、CAM02-SCD、CAM020-UCS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视觉实验所得视觉色差△V进行比较,并用PF/3性能因子、STRESS值以及F检验对各公式进行检验,找出适合计算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公式.结果:CMC、DE2000、CAM02-LCD、CAM02-SCD、CAM020-UCS的PF/3性能因子分别为22.448、22.220、22.840、21.760、22.049,STRESS值分别为0.205、0.228、0.260、0.192、0.240.结论:PF/3性能因子、STRESS值以及F检验所得结果的综合比较显示,各公式预测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准确性顺序为:CAM02-SCD优,其次为CMC,DE2000和CAM02-UCS再次之,DE2000略优于CAM02-UCS,CAM02-LCD差.
作者:郭志敏;林红;郑刚;白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自行调整后牙弓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安氏Ⅱ类减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采用自行调整策略的病例,将患者自行调整前、后的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下牙列自行调整前、后的前牙不齐指数、牙弓宽度、Spee曲线深度以及拔牙间隙的变化情况.结果:下前牙不齐指数,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牙弓长度,左、右拔牙间隙均减小[(12.70±3.28) mm vs.(8.82土2.69)mm,P<0.001;(41.21±2.48) mmvs.(40.54±2.23) mm,P<0.001;(24.63±3.19) mmvs.(22.12±2.97) mm,P<0.001;(8.06±0.48) mmvs.(4.17±1.51) mm,P<0.001;(8.13±0.95)mm vs.(4.14土1.98)mm,P<0.001],Spee曲线曲度和下牙弓前部长度增加[(2.14±0.75) mmvs.(2.65±0.88) mm,P <0.05;(15.88±2.86) mmvs.(17.55±2.33) mm,P<0.05],尖牙间宽度基本维持不变[(27.25±2.69)mm vs.(27.26±1.73) mm,P>O.05].结论: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自行调整有助于缓解下前牙的错位不齐和改善磨牙关系.
作者:魏松;李晶;周彦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测试分析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和义齿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采用置换牙列技术为1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同时制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和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并按照随机原则决定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顺序,分别于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戴牙后2、4、6、8、10、12周采用光密度法检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戴用3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这种(牙合)型全口义齿修复的总体满意度,并由患者随意愿选择终戴用义齿的(牙合)型.结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在数值上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62);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P<0.05).10名患者全部将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作为终的选择.结论:对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向晖;刘建彰;谢秋菲;康艳凤;陈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患病情况及HPV亚型与病毒载量的致病性.方法:以深圳市及周边农村地区10 000名有性生活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液基细胞学联合多种高危型HPV检测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对细胞学结果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ASC-US)及以上者或任一种HPV检测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研究人群平均年龄38.9岁,HPV感染率16.6%,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低度CIN(CIN1)现患率17.0%,5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下降;高度CIN(CIN2/3)现患率2.6%,45 ~ 59岁组患病率显著较高.高危型HPV感染与CIN患病明显相关,CIN1和CIN2/3的患病风险均随HPV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其相关的HPV高危亚型不同,CIN2/3主要为HPV-16、-58、-31、-33和-18型感染,CIN1主要为HPV-39、-58、-59、-52和-66型感染.结论:深圳地区的HPV感染率和CIN现患率处于较高水平;人群HPV感染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45岁以上的人群为CIN2/3的重点监控对象;感染的高危型HPV亚型和载量均可提示CIN2/3患病机会的多少,并作为临床合理干预的重要依据.
作者:梁凌云;杜辉;王纯;张薇;陈芸;渠新风;杨斌;吴波;吴若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明确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牙周状况,探索中老年人群中慢性牙周炎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03名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牙周临床检查,记录缺失牙数、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各牙周指标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缺牙数(6.89±7.39vs.4.21±5.62,P<0.05))、AL[(3.48±2.34) mmvs.(2.61±1.85) mm,P<0.05]及重度牙周炎患病率(44.7%vs.32.7%,P<0.05)均高于对照组.调整性别、年龄、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后,AL≥4.00 mm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指征(OR =4.89,95% CI:1.26~18.94,P=0.02).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牙周状况较健康者差;因牙周炎导致的附着丧失与陈旧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蓬;和璐;沙月琴;栾庆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 beam volumetric 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扫描方式是层扫描,即扇形射线束在一个层面内旋转一定角度完成扫描,然后移动一定的距离(断层厚度)到另一个层面重复扫描,经过射线多次螺旋式地旋转完成扫描.因此,与传统医学CT相比,CBCT对射线的利用更加有效,扫描速度更快,可以在十几到几十秒钟内完成扫描,射线的辐射剂量显著小于传统CT,且价格更为低廉;更为重要的是,CBCT获得的三维影像其体素是各向同性的,可以1:1真实地反映解剖结构,对解剖结构的三维测量比传统CT更为准确[1].
作者:张晓芸;许天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连续股神经阻滞不同置管长度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5 cm、10 cm或20 cm,通过导管给予0.33%盐酸罗哌卡因30 mL后连接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记录术后24h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的阻滞程度,术后24 h和48 h静息和运动时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0 cm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优于5 cm组和10 cm组,5 cm组与10 cm组阻滞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术后镇痛,置入导管5 cm、10 cm和20 cm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朱丰;胡焱;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骨吸收25%、牙槽骨吸收50%),每个实验模型分别采用金合金铸造桩和玻璃纤维桩修复.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200N的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牙槽骨高度正常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小,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2.570 MPa、66.354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6.480 MPa、58.103 MPa.牙槽骨吸收25%时,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7.690 MPa、95.192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8.260 MPa、68.452 MPa.牙槽骨吸收50%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大,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37.363 MPa、135.010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4.291 MPa、110.170MPa.结论:随着牙槽骨降低,牙本质内应力分布增加.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会对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但牙槽骨高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比桩核材料的影响更显著.
作者:刘诗铭;刘玉华;徐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