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王捷夫;朱震奇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干预条件下使用骨水泥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因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共172例,根据麻醉记录对其使用骨水泥前后血压变化及升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升压药使用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未用升压药干预组、骨水泥使用前使用升压药组、骨水泥使用后使用升压药组、骨水泥使用前后均使用升压药组共4组,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用升压药干预组88例,使用了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4.0±10.3)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0,P=0.000),舒张压下降(1.3±7.5) 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86,P=0.149).骨水泥使用前以升压药干预组19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0.5±20.2) 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4,P=0.911),舒张压升高(0.7±10.2)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6,P=0.756).骨水泥使用后以升压药物干预组48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6.9±15.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5,P=0.002),舒张压下降(3.6±7.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7,P=0.001).骨水泥使用前后均使用升压药干预组17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5.0±12.2)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7,P=0.115),舒张压上升(1.3±8.5)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6,P=0.52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可导致血压降低,预防性使用升压药物可以发挥稳定血压作用并缩短血压降低时间.
作者:郭蒙;姜保国;付中国;张殿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血管瘤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但由于目前对该病的自然病程了解较少,尚缺乏成熟严格的诊治标准,因而对该病的治疗指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有争议[1-3].单孔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手术方式,因其仅于脐部留有2~3 cm的小切口而被患者广泛接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成功开展230余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5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肝肿物局部切除术,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对5例选择性病例成功施行了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原春辉;修典荣;贾易木;熊经伟;张同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股骨颈骨折不连接的治疗对创伤骨科医生一直是巨大挑战.尽管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低能量损伤中,且髋关节置换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但当其发生于骨质正常的年轻患者时,由于致伤原因多为高能量损伤(如机动车事故等),并易出现骨折粉碎,往往移位明显,伤后对骨折的复位/固定不足易导致骨折不连接.
作者:张长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408例采用Gamma3、PFNA及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变化,计算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并比较Gamma3组、PFNA组及DHS组的失血量区别.结果:Gamma3治疗组患者共9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4.7±25.0) 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3.5±83.0) mL,平均总失血量为(831.9±474.8)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28.3±455.5) mL.PFNA治疗组患者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69.0±27.1) 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91.5±111.4) mL,平均总失血量为(825.7±478.0)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34.2±455.7) mL.DHS治疗组患者共4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7.5±25.0) 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283.6±142.1) mL,平均总失血量为(695.7±502.4)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12.1±457.6) mL.结论:通过3种内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DHS治疗粗隆间骨折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Gamma3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较多,临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侯国进;周方;张志山;姬洪全;田耘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关于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治疗,由于有效的化学治疗(化疗)和重建技术的发展, 保肢手术已经成为一种规范化的治疗手段[1].新辅助化疗的开展为保肢治疗创造了条件,术前化疗是保肢手术的前提.术前化疗能使肿瘤体积缩小、分界清楚,血管减少,坏死增加等[2].肢体恶性骨肿瘤切除后,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已经成为常采用的骨缺损替代手段.
作者:郭卫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发生于一侧肢体的多发施万氏细胞瘤称为节段性施万氏细胞瘤病,临床少见,局限于一侧上肢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5例,通过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2003年至2012年间共收治351例外周施万氏细胞瘤患者,25例为多发施万氏细胞瘤,其中5例肿瘤局限于单侧上肢,为上肢节段性施万式细胞瘤病患者,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38岁(29~48岁).本文回顾调查了这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并通过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诊治原则和基因学特点.结果:近10年间共收治外周施万氏细胞瘤351例,其中单发326例,占92.88%;施万氏细胞瘤病25例,占7.12%;局限于单侧上肢的节段性施万氏细胞瘤病5例,占1.42%.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各自分支均有累及,无明显分布倾向,无家族病史,未见耳鸣、听力下降、平衡功能受损等前庭神经受累症状.3例表现为痛性肿物,2例麻木,并在叩击肿物时放射至受累神经分布区.MRI示沿神经走行的多发肿物,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均选择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报告为施万氏细胞瘤.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期限4年半,没有复发及神经功能受损等情况.总结相关文献,发现类似病例极为罕见,英文文献中仅汇报过20余例,国内尚无报道.结论:上肢节段性施万氏细胞瘤病极为罕见,其特点是一侧上肢多发施万氏细胞瘤,不伴有前庭神经、视神经病变,好发于30~60岁女性.结合本组特点及相关文献认为该病为神经纤维瘤病范畴中的独立疾病,在临床中需与其他类型鉴别.
作者:王志新;陈山林;易传军;李淳;荣艳波;田光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 (12.70±5.64) g;6周(12.20±3.26) g;8周(12.31±4.19) g;12周(13.95±2.58) 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 g;6周(9.42±6.86) g;8周(8.50±7.15) g;12周(8.06±5.93) 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作者:张培训;安帅;王国强;王艳华;陈博;王振威;韩娜;寇玉辉;王韵;姜保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损伤特点,探讨地震伤员的救援及治疗方法.方法:以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骨科伤员为对象,分析比较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就医时间以及伤员转运速度等信息.结果:两次地震伤员的年龄分布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从受伤到入院平均2.1天,收治高峰出现早、持续时间短,而汶川地震伤员从受伤到入院平均8.3天,收治高峰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汶川地震挤压综合征、截肢、气性坏疽、血管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于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以倒塌建筑及滚落山石砸伤/掩埋为主,占所有受伤原因的79.6%,而芦山地震砸伤/掩埋占所有受伤原因的39.2%,低于高坠伤和跌伤(56.8%)的发生率.芦山地震足部、脊柱骨折及多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汶川地震,而开放性骨折、小腿骨折的发生率低于汶川地震.结论:快速的现场救援和病员转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早期救援和病员转运可以显著降低创面感染、挤压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截肢的发生率,而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知识的普及有利于降低因地震而盲目跳楼、逃跑等逃生引起的损伤.
作者:石小军;王光林;裴福兴;宋跃明;杨天府;屠重棋;黄富国;刘浩;林卫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对于斜形不稳定的舟骨骨折,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评价舟骨螺钉的位置居中与否对其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2例外形、材质相同的Sawbone舟骨分为4组,每组8例,模拟腰部骨折,用螺钉固定,分组依据骨折的水平(远、近)及螺钉的位置(居中、不居中).对其中的1例Sawbone舟骨进行CT扫描,流量数据导入术前设计与手术模拟软件(VxWork 4.0),建立舟骨的中央区,同时在软件中设计骨折模拟平面、螺钉导针位置.将螺钉固定后的舟骨置于生物力学试验机平台,测量不同试验组标本固定失效时的大负荷及位移.结果:不同组间固定失效时的大负荷和位移有统计学差异(F=31.485,P=0.001;F=33.328,P=0.018).对于腰部偏近端的骨折,居中组与非居中组大负荷[(80.82±15.63) N vs.(58.32±17.18) N]及位移均值[(2.3±0.5) mm vs.(3.1±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于腰部偏远端的骨折,居中组大负荷及位移优于非居中组[(76.83±14.54) N vs.(70.38±13.32) N;(2.2±0.7) mm vs.(2.5±0.6) mm],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对于舟骨斜形不稳定骨折,将螺钉在舟骨内居中放置可以提供更高的固定强度.
作者:郭阳;田光磊;姜保国;陈山林;韩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513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以及预后.结果:513例肾移植患者中118例(23.00%)术后出现腹泻.118例腹泻患者中65例(55.08%)考虑为服用免疫抑制剂所致,30例(25.42%)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3例(19.49%)为感染性腹泻.23例感染性腹泻中5例为细菌感染,7例为真菌感染,11例为病毒感染.84例(71.19%)患者腹泻发生于移植后1个月内,16例(13.56%)发生于移植后1~6个月,其余18例发生于移植6个月后.118例患者中84例(71.19%)经过饮食、对症处理以及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后腹泻缓解或治愈,18例(15.25%)患者需要使用或调整抗生素治疗,16例(13.56%)患者停用吗替麦考酚酯,其后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后腹泻方得以缓解或治愈.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腹泻的发生与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以及并发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区别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孙雯;郭宏波;解泽林;张磊;田野;林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症和骨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不经正规治疗,可出现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A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滑膜炎伴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细胞过度增殖以及破骨细胞活化均参与RA的病理过程.其中T淋巴细胞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在R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琳;李常虹;郑晓娟;赵金霞;刘蕊;刘湘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干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7月间应用切开复位、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锁骨干粉碎性骨折22例,术后对其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用Constant评分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4.6周,Constant评分平均为95.3分.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0.9%(20/22).2例患者因接骨板隆起致局部皮肤感觉不适,而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结论:应用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技术治疗锁骨干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愈合率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明;张殿英;王天兵;付中国;张培训;郭蒙;熊建;姜保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30余年诊治脐尿管癌的经验,探讨脐尿管癌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脐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4例,中位年龄52岁(31~77岁).结果:脐尿管腺癌21例,小细胞癌1例;肉眼血尿为常见的初始症状 (20/22,90.9%);行CT扫描16例,3例有钙化(18.75%);膀胱镜检查18例,均发现膀胱顶部或前壁肿物;22例患者中获随访20例(90.9%),中位随访时间28.0个月(3~184个月),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49.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2期患者与T3期及以上患者相比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脐尿管癌的预后与肿瘤病理分期相关;行CT和膀胱镜检查进行定位、定性诊断,扩大膀胱部分切除术是局限性脐尿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复发和转移患者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延长其生存期.
作者:邵光军;蔡林;李学松;宋刚;李雪迎;何志嵩;周利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与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对比,确定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在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6名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采用DXA检测腰椎及右髋部骨密度,同时采用QUS扫描其右侧跟骨.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3.4±19.8)岁(30.0~80.0岁).根据DXA结果,36例(28.6%)骨密度正常(T值≥-1.0),90例(71.4%)骨密度异常,其中45例(35.7%)骨量减少(-2.5
作者:王昱;周炜;郝燕捷;李光韬;邓雪蓉;赵娟;张卓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二聚体,并统计年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合并疾病等因素.结果:12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FIB为(3.91±1.06) g/L,其中42.52%(54/127)的患者高于正常值;所有患者中28例术后进行了FIB检测,均值为(4.21±1.24) g/L,高于手术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5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059.5±1 948.0) μg/L,术后26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574.9±1 702.4) μg/L,术前、术后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FIB升高与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无关;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5.83%(22/48),股骨颈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0.50%(32/7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骨折时间分组,骨折时间大于96 h组,其FIB高于正常值的比例为26.7%,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凝血系统具有直接影响,FIB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值.根据髋部骨折后FIB的变化情况,推测骨折后96 h行手术可能对患者凝血系统打击小.
作者:黄伟;许力月;邵森垚;姚岚;王天兵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TaqMan(R) MGB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变形链球菌,提高PCR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减少检测的假阳性.方法:提取 6种不同链球属细菌的DNA,分别进行巢式PCR和TaqMan(R)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两种PCR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巢式PCR第1轮扩增的引物是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第2轮扩增使用变形链球菌16S rRNA基因可变区序列的特异性引物.TaqMan(R)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第2轮巢式PCR特异性引物相同,设计的MGB探针序列与变形链球菌16S rRNA基因中特异性序列相匹配,不与其他细菌的基因序列匹配.将变形链球菌标准株的DNA样本从2.5 mg/L至0.16 μg/L 按5倍梯度稀释,制备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结果:变形链球菌和格氏链球菌在巢式PCR中均扩增出282 bp的DNA片段,出现假阳性结果.TaqMan(R)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定量检出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不检出其他链球菌,比巢式PCR特异性更好.TaqMan(R)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变形链球菌DNA的低检出浓度为20 μg/L.结论:本研究设计出一种针对变形链球菌的TaqMan(R) MGB探针,建立利用TaqMan(R)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方法.
作者:郑晖;林久祥;杜宁;陈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的麻醉方法和术中管理.方法:2012年3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的Gill医生来华演示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其中3例在上海长海医院完成,7例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完成.10例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38~71岁,体重57~82 kg,ASA分级Ⅰ~Ⅲ级.术前均诊断为膀胱癌,拟施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扩大淋巴清扫+原位新膀胱手术.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心、肺、肝、肾功能异常.麻醉诱导:除1例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外,其余9例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芬太尼3 μg/kg静脉小壶注入,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4 mg/kg、丙泊酚1~2 mg /kg,患者入睡后给予罗库溴胺0.6 mg/kg.困难气道患者给与咪达唑仑1 mg、芬太尼0.1 mg、丁卡因50 mg气道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之后给予异丙酚及罗库溴铵.连接Ohmeda麻醉机机械通气,吸入空气与氧气体积比1:2混合气体,流量2 L/min,潮气量为6~12 mL/kg,呼吸频率为10~20 次/min,力图维持气道峰压<35 mmHg(1 mmHg=0.133 kPa),PETCO2 (呼气末CO2分压)<45 mmHg.麻醉维持:持续吸入0.6 MAC(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七氟醚、静脉泵注丙泊酚2~4 mg/(kg·h)和瑞芬太尼0.1~0.3 μg/(kg·min),维持BIS值在40~60,术中间断按需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2 mg/kg.手术体位为60°Trendelenburg(特伦德伦伯格卧位,头低、脚高+截石位)体位,双腿外展支起呈截石位.机器人系统位于两腿之间,支臂置于患者腹部上方.监测记录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动脉血气分析数据、苏醒时间、出入量及术中并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失血量(342.9±303.4) mL;与气管插管后比较头低足高位及气腹后气道峰压升高;呼气末CO2增高;平均动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升高;pH降低;2例患者气腹后15 min,呼气末CO2分压超过50 mmHg,动脉血气PaCO2高于60 mmHg,调整呼吸参数过度通气无改善,降低气腹压力小于15 mmHg后得以改善;5例发生呼吸性酸中毒;2例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给予碳酸氢钠后纠正;2例患者术中血钾超过5.5 mmol/L,给与葡萄糖酸钙和胰岛素处理改善;5例患者发生多发皮下气肿,其中1例多局限于胸腹部,1例从面部到脚均有明显握雪感,同时伴发高碳酸血症和体温下降;2例患者下肢小腿肿胀;1例不全肠梗阻行空肠减压术;苏醒时间为(94.2±35.6) min(40~150 min).结论: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为临床新开展的手术,由于庞大的机器、长时间气腹和过度的头低位,易发生酸碱失衡和离子紊乱,给麻醉管理增加了难度与复杂性.
作者:丁玲玲;张宏;米卫东;刘靖;金朝海;袁维秀;刘毅;倪丽亚;薄禄龙;邓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螺钉利用椎旁肌间隙通过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其优越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共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22~60岁.T11骨折4例,T12骨折13例,L1骨折17例,L2骨折6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均为爆裂型骨折,椎管占位小于1/3.依据AO分型,均为A型或B1型损伤.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微创组)20例采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钉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手术方法于伤椎上下一个节段植入椎弓根钉;B组(开放手术组)20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VAS评分、X线暴露时间、远期随访结果.结果:微创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缓解疼痛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显著优势,在X线暴露时间和远期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螺钉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好,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无需特殊器械,不增加X线暴露.
作者:薛峰;付中国;张殿英;张培训;周靖;姜保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模型,(2)L4/L5节段融合及L3/L4节段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interspinous spacer,ISP)的Topping-off模型.分别对两者L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 N垂直压缩载荷以及10 Nm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旋转力矩载荷,观察L3/L4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压力、小关节应力及L3、L4棘突应力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椎体相对位移、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压力、双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L3、L4椎体棘突应力大于PLIF模型(P<0.05).在左侧屈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L4节段左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结论:Topping-off术能够降低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负荷,具有潜在的预防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作者:刘海鹰;王捷夫;朱震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9例,年龄15~90 岁,平均60.5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3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AO分型,A型49例,B型21例,C型8例.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24例(微创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4例(非微创组).术后行体格检查、X线片检查随访,使用VAS评分评估术后1周、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程度,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评分评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肩关节功能水平.结果:78例获得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6~85个月,平均33.8个月.根据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2)、术后住院日(P=0.001)、患者满意度(P=0.029)、术后1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024)、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P=0.012)、术后3个月ASES评分(P=0.00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愈合时间(P=0.446)、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894)、术后6个月以上Constant-Murley评分(P=0.122)、术后6个月以上ASES评分(P=0.35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内固定松动2例(8.3%),外展受限1例(4.2%),非微创组未愈合1例(1.9%),内固定松动1例(1.9%),外展受限1例(1.9%),均无内固定断裂、肱骨头坏死.结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是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在患者早期(术后1周)疼痛控制和早期(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患者满意度上均优于传统手术.
作者:商澜镨;周方;姬洪全;张志山;刘晓光;田耘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