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

伍期专;孙玉衡;黄世昌;姚存姗;郭红燕;唐朝枢;李振光;包鹤丘;李松

关键词:溶磷脂素类/生理学, 脑缺血/血液, 分子标记物
摘要: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脂类的多功能信使.血小板在被凝血酶激活后释放大量LPA.同时LPA也可能反过来促进血小板聚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人β2m转基因小鼠的制备、筛选及鉴定

    目的:制备人β2m转基因小鼠,研究HLA-B2704的表达.方法:应用显微注射将人β2m基因注入C57BL/6×昆明鼠和昆明鼠×昆明鼠F1代受精卵,出生动物及其后代经PCR筛选,采用斑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对阳性鼠基因组DNA标本行进一步鉴定和测定整合拷贝数,利用RT-PCR检测阳性鼠中人β2m转基因的表达.结果:6只原代仔鼠及7只它们的下一代(F1)带有人β2m基因.由微注射基因后移卵出生的86只小鼠中,C57BL/6×昆明鼠杂交仔鼠35只,其中4只阳性(11.4%),昆明鼠×昆明鼠杂交仔鼠51只,其中2只阳性(3.9%),含有人β2m基因的原代鼠×昆明鼠杂交仔鼠20只,其中7只阳性.整合的转基因均为单拷贝.Southern杂交证实上述阳性鼠确有转基因整合.阳性鼠的皮肤、结肠、睾丸和脾脏组织中均有人β2m转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在转基因动物制备中,C57BL/6×昆明鼠F1代明显优于昆明鼠×昆明鼠F1代.与人HLA-B2704基因相比,人β2m基因不易整合,其整合率与整合拷贝数均较低.得到的人β2m转基因小鼠能够将人β2m基因传给下一代并可与人HLA-B2704转基因鼠交配.

    作者:陈占昆;吕厚山;艾京;蒋东芳;丁海明;王东;王申五;冯传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肽内不同片段间的相互作用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1993年由Kitamura等[1]发现的一种心血管活性肽.ADM除具有强大的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迁移、增殖作用外,还有利钠、利尿和心脏保护等作用,在维持循环稳态和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1].随后人们发现ADM前体(preproADM,185个氨基酸残基)在体内经内源性肽酶降解后产生的另外3个片段也具有生物学效应:肾上腺髓质素原N末端20肽(preproADM22-41,proADM N terminal20 peptide,PAMP)具有弱的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2];preproADM153-185具有升高血压、促进VSMC增殖的作用[3];preproADM45-92亦具有弱的舒张血管、轻度降低血压的作用[3,4 ].

    作者:齐永芬;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降解

    目的:研究聚乳酸微球降解的规律及机制.方法:用5种方法研究聚乳酸微球降解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测定失重;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pH;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含量.结果:聚乳酸的降解过程有两个阶段,初期主要发生聚合物分子链断裂,后期主要发生聚合物片段溶蚀.其降解速度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减慢.结论:聚乳酸是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有规律,是优良的药物控释材料.

    作者:何应;魏树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细胞内转导肽--开启细胞调控之门的钥匙

    对于心、脑血管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严重的疾病尚缺乏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用于治疗这些严重疾病的药物(如细胞因子、活性多肽、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等)主要作用于细胞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获得大量可供治疗的蛋白质,应用基因转移的方法亦可以有效调控细胞内信号传递、转录和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由于细胞膜的屏障作用,蛋白质和核酸很难进入细胞内发挥调控和治疗作用.因此,建立和发展高效、安全、可控、简便、实用的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导入系统和核转移体系,已经成为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马大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可调钠透析对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血钠浓度的影响以及对维持有效血容量的作用.方法:对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各进行4 h的普通透析(conventional hemodialysis,CHD,透析液Na+浓度138 mmol@L-1)和可调钠透析(sodiurn profile hemodialysis,PHD,透析液Na+浓度由148 mmol@L-1线性下降到135 mmol@L-1),匀速脱水,病人自身对照,CHD和PHD时血流速相等,脱水量相当.透析过程中监测透析液电导、血钠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容量、血压、心率变化,下次透析前记录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结果:PHD透析过程中血钠逐渐升高,2 h达高峰,随后逐渐恢复透析前水平.CHD血容量下降速度明显高于PHD.PHD能更好地维持血压.CHD和PHD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CHD相比,PHD能有效维持透析脱水过程中的血容量,并有维持收缩压的作用.PHD的这种作用不以增加病人的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增重过多.

    作者:左力;王梅;魏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鸡胚绒毛尿囊膜技术的改进

    目的:摸索改进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技术,为抗血管形成药物筛选提供良好的体内血管实验模型.方法:对传统的蛋壳上开窗方式的CAM技术进行改进,将孵育3 d的鸡胚脱离蛋壳移入平皿中,继续孵育3 d后将待测药物植入到CAM和卵黄囊膜(yolk sac membrane,YSM)上,24 h后观察药物对CAM和YSM血管的作用.结果:平皿中孵育鸡胚至第6天,鸡胚存活率为46.7%,生长状况良好,CAM直径达到1.2 cn.检测的6种药物出现两种不同的心血管效应,即抑制和吸引趋化血管的效应.结论:平皿中孵育CAM技术在研究药物、生物因子、肿瘤等的血管效应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呼群;宁涛;苏秀兰;王文礼;柯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皮素-1与心律失常

    内皮素-1是作用强烈的缩血管肽,对血管舒缩、心脏的电与机械活动、心血管增殖与重塑等心血管活动有广泛影响.外源性内皮素-1对心肌有直接的致缺血与致心律失常效应,心肌缺血时内源性内皮素-1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与缺血性损伤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内皮素-1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林丽;袁文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不仅由于该系统多样的组织细胞构成,如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更由于其广泛的信号分子共存,如α、β肾上腺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等交互作用所影响的各种信号分子,同时也涉及包括血流切变应力在内的各种理化刺激.

    作者:李劲梁;李平;张幼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

    1脑卒中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现有脑卒中残存患者达700万人,且以年发生156~234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脑卒中每年夺去78~187万国人的生命,是国人死亡的首因.脑卒中残存者有1/3(约230万)为重度残废,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多达270~2 000亿元人民币.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在攀升,从1958年的5.8%增长到1991年的11.88%[1~2].脑卒中28%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卒中的机会增加2倍[3~8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高血压患病率的逐年增长,中国脑卒中患者的绝对数一定会增长.脑卒中担在未来25年将继续增长.脑卒中复发及治疗费用的增加亦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脑卒中好的治疗是预防.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有效的一、二级预防的第一步.

    作者:惠汝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血管细胞保护分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心血管系统细胞保护的概念是80年代早期逐步形成的.细胞保护奠基人Rober将其定义为:某些因子和药物(也称细胞保护剂)并不通过改变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起作用,而是直接增强组织细胞对内环境紊乱(缺血、缺氧、中毒、酸碱失衡等)的耐受力或抵抗力而起保护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单纯恢复血流不足以治疗心肌缺血,而需同时采取细胞保护措施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心血管系统的细胞保护问题更加受到重视.细胞受损伤时内源性的保护系统首先发挥强大的抗凋亡和抗氧化作用.了解其内在的保护机制,通过药物调动机体内在的保护分子的活性来保护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从分子角度探讨心血管系统内源性细胞保护的机制.

    作者:李文静;王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在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对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转染及表达.方法: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Lipofectin瞬时转染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采用RTPCR,ELISA等方法检测VEGF基因在心肌细胞和SH-SY-5Y细胞中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中VEG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转染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的心肌细胞和SH-SY-5Y细胞中VEGF mRNA水平明显升高,ELISA检测到VEGF蛋白表达水平也远高于转空载质粒和未转染对照组,并且转染的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上清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结论:pcD2/h 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能转染心肌细胞和神经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并获得高水平的表达,而且表达出的VEGF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

    作者:刘艳秋;周爱儒;牛大地;朱小君;李载权;陈光慧;汤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

    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脂类的多功能信使.血小板在被凝血酶激活后释放大量LPA.同时LPA也可能反过来促进血小板聚集.

    作者:伍期专;孙玉衡;黄世昌;姚存姗;郭红燕;唐朝枢;李振光;包鹤丘;李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

    目的:观察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of soft tissue,ST-MFH)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41例ST-MYH的临床资料,经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对原发肿瘤体积、初次手术方式、术后有无放化疗、核分裂相计数(mitosis count,MC)、病理组织分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标记指数6项与预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FH是老年人常见的、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席纹状-多形性型是该肿瘤的基本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ST-MFH较好的辅助手段,其中AAT、ACT和溶菌酶有较高的敏感性,而CD68则更具有特异性.有可能影响预后的6项因素做多因素统计分析,初次手术方式、肿瘤细胞的MC和肿瘤体积有统计学意义;PCNA虽具有高表达性,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T-MFH因其成份复杂、形态多变,采取光镜和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从多方面给予认证非常必要.对ST-MFH的预后,仍有较多不确定因素.本组6项因素中对生存期有一定影响的仅有初次手术方式、肿瘤的MC与肿瘤体积3项,而被认为对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的PCNA差异却无显著性.

    作者:柳萍;那加;李峻;徐元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探讨他汀类药可能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兔髂动脉VSMC培养技术,以3H-TdR的参入量表示VSMC的DNA合成情况,以Sarkar建立的方法测定VSMC的迁移距离,观察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对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辛伐他汀10-8~10-5 mol@L-1对VSMC DNA合成的抑制率为14.0%~78.8%,西立伐他汀10-9~10-6mol@L-1对VSMC DNA合成的抑制率为0.9%~63.6%;辛伐他汀10-6~10-5mol@L-1、西立伐他汀10-7~10-6mol@L-1明显抑制VSMC迁移.两种药物对VSMC增殖和迁移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这种非调脂作用可能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减少再狭窄发生率或减轻再狭窄病变方面有积极影响.

    作者:张新超;张彤;徐成斌;金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的疾病.近20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发达国家中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已明显降低,死亡率由80年代前20/106降至现在的12.2/106.但我国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仍然是我国心、脑血管病工作者的一个紧迫任务.

    作者:汤健;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IL-10 对尾加压素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血管活性肽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培养的大鼠主动脉VSMC上,采用3H-胸腺嘧啶(3H-TdR)参入测定VSMC DNA合成速率,Western blot及免疫沉淀法测定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nsion kinase,FAK)的表达及活性.结果:IL-10(10-10~10-8g@ml-1)呈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UⅡ(10-8mol@L-1)诱导的VSMC3H-TdR参入增加(P<0.05或P<0.01)和FAK的活性上调(P<0.05),但各组间FAK的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0可能通过抑制FAK活性的上调,而拮抗UⅡ刺激的VSMC的增殖.

    作者:夏春芳;霍勇;尹航;薛林;张肇康;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3种神经肽的变化规律

    目的:观察慢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3种神经肽含量及释放量的动态变化,以阐明其与炎症痛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在大鼠右后肢造成单发性关节炎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致炎前及致炎后1~9周大鼠脊髓背半侧和脊髓灌流液中与疼痛有关的神经肽: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CCK-8)、孤啡肽(orphanin FQ,OFQ)、内吗啡肽-2(endornorphin-2,EM-2)的含量及释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炎症期间,脊髓中CCK-8-ir释放量显著降低,脊髓背半侧含量于炎症第2周呈一过性增高;(2)OFQ-ir释放量于炎症后的第3、7周明显升高,而含量则在3周后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并以患侧变化更为明显;(3)EM-2-ir释放量于第1~2周明显降低,此后恢复正常,患侧脊髓含量1~9周均显著降低.结论: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和脊髓灌流液中有关的神经肽CCK-8、OFQ、EM-2均发生了可塑性变化.

    作者:蒋袁絮;王韵;罗非;刘红香;方明;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

    作者:牛玉宏;许从峰;葛均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L-精氨酸调节大鼠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7)、低氧组(n=5)和低氧+L-Arg组(n=5).对大鼠肺血管进行显微形态学观测.通过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Fas表达.结果:低氧2周后出现大鼠肺血管结构重建.同时,肺中、小型动脉凋亡平滑肌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平滑肌细胞Fas表达明显降低.然而,L-Arg缓解了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低氧+L-Arg组大鼠肺中、小型动脉凋亡平滑肌细胞百分数均明显高于低氧组(P均<0.05).L-Arg使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Fa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L-Arg通过使肺动脉平滑肌细胞Fas表达上调,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齐建光;杜军保;郭志良;赵斌;张清友;曾和平;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肌成纤维细胞与血管重塑

    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是一种具有平滑肌细胞样特点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1971年Gabbiani等[1]发现,在肉芽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获得平滑肌细胞特征,主要识别特征是胞浆内出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正是这类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参与组织修复.一旦创伤愈合,MF迅速回转到成纤维细胞或进入凋亡.若MF持续存在则形成组织纤维化,其特有的收缩功能产生肉芽收缩,即疤痕形成.同年,Gabbiani提议将这类具有收缩活性的成纤维细胞命名为MF[2].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MF还参与肝纤维化、肺纤维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过程,提示MF在器官重塑中的重要性[3-5].近来有学者提出血管损伤发生时是否也有类似修复现象的问题[6].

    作者:高平进;朱鼎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