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LA-DRB和-DQB1基因位点与Eales病的初步研究

马成;王瑛;魏世辉;杨素霞;刘辉

关键词:Eales 病, HLA 抗原, 等位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北方汉族HLA-DRB和-DQB1基因位点与Eales病及病情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相关分析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技术对北方汉族30名健康个体和21例Eales病患者(均无血缘关系)进行HLA-DRB和-DQB1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Eales病患者中DRB1*04的频率为(0.57)显著高于对照组(0.20), χ2=7.46, P<0.01,比数比(OR)为5.33.DRB1*11的频率(0.05)显著低于对照组(0.30), χ2=4.99,P<0.05,OR为0.17.DRB1*04阳性患者终平均视力明显低于DRB1*04阴性患者,并且DRB1*04阳性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频率高于DRB1*04阴性患者,但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北方汉族HLA-DRB等位基因与Eales病相关,DRB1*04可能与Eales病易感相关;DRB1*11可能在发病中有保护作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29例分析

    1 临床病例 1998~2004年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duodenal white spot syndrome, DWSS)29例,并在白点处黏膜取材,进行病理活检并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胃窦部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或HP).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后的分布及分化状况.方法:用雄性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首先,在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基础上,以冷冻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其次,心肌梗死模型建立 2 d 后,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以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然后,经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输注PKH26标记的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后,细胞移植 7 d 后,采集各标本,检测植入细胞分布及分化状况.结果:病理检查证实冷冻区域心肌变性坏死且界线清楚.利用该模型成功的模拟了临床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治疗方法.PKH26红色荧光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实验组大鼠移植心脏的冷冻梗死区,脾脏、骨髓也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分布,移植心脏的非梗死区及其余脏器组织切片均未见红色荧光阳性细胞;梗死区内PKH26标记的细胞部分表达CD34;梗死区内connexin4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供者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能够存活并定向迁移至心肌损伤区域,并且可能促使梗死区出现心肌再生.

    作者:郑德华;石炳毅;蔡明;钱叶勇;周文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细胞周期调控分子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p53-p21-CDK-Cyclin途径是细胞周期中针对DNA损伤的经典途径,p53、p21、CyclinD1、Rb分子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又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们的表达调控失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各指标的联合监测对肿瘤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艳萍;李立平;张颖;刘嘉琳;高伟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某军队医院内科门诊神经症性症状患者医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某军队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神经症性症状的流行规律和具有此类症状患者的医院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方法:从某三家军队医院内科门诊随机抽取502名患者.用Zung 焦虑自评表,Wakefield 抑郁自评表,Albert惊恐障碍和躯体化障碍评估手册,一般情况调查表评估研究对象.心理科医生、内科医生依据DSM-Ⅳ对502名患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502名患者中, 2/3为躯体疾病不伴有神经症性症状, 1/3为有神经症性症状.其中有神经症性症状患者中,已确诊为各种神经症的占34.5%,确诊为躯化障碍的占8.33%,确诊为躯体疾病伴神经症性症状的占57.14%.神经症性症状组自认医院满意度显著低于躯体疾病不伴有神经症性症状组.结论:军队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严重,神经症性症状患者自认医院满意度低.神经症性症状严重程度,自认疾病程度、特殊检查次数、累积就诊次数、累积医疗费用、药物治疗情况对此类患者的医院满意度影响较大.可以通过采用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意识和观念、重视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等对策干预目前军队医院内科门诊的这一现状.

    作者:宁淑娥;李艳秋;李萍;李维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hTERT启动子调控的p53基因膀胱癌细胞靶向性表达载体构建及意义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启动子调控的含有治疗基因的质粒,探讨在膀胱癌细胞株中特异性靶向转录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hTERT起始转录区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克隆到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及含野生型p53基因的质粒上,分别构建成质粒phTERT-GFP及 phTERT-p53.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应用荧光显微镜、噻唑蓝(MTT)法等方法观察在转染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及膀胱癌细胞生长的靶向性抑制作用.结果:在端粒酶阳性的膀胱细胞中观察到hTERT启动子调控的绿色荧光蛋白的靶向性稳定表达,转染hTERT启动子调控的野生型p53基因靶向性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但对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成功构建的hTERT启动子调控表达的野生型p53基因和GFP基因可在膀胱癌细胞T24中靶向性表达,hTERT启动子调控表达p53基因可靶向性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

    作者:符伟军;史立新;洪宝发;王晓雄;朱晓应;潘进勇;高江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HCV 高变区1模拟表位串联基因诱导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的串联基因免疫后在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特点.方法: 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试验组给予pCDNA3.1-target gene质粒免疫,对照组给予pCDNA3.1质粒免疫.采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4、 10,IFN-γ,TNF-α)水平.结果:肽1、肽 5、肽 6、肽 7 刺激基因免疫小鼠脾细胞后,小鼠脾细胞平均增殖指数(PI)分别为71.45±3.1、 12.64±2.5、 10.05±1.9和31.20±2.4.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4,白介素-10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基因免疫使Th1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都有所升高,诱导产生了表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苏海滨;迟淑萍;李靖;陈昊;舒翠莉;赵军;高蓉;程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 31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活动后气短11个月来院就诊.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无其他不适.常规心电图示:

    作者:马淑英;王春兰;栾桂芹;魏留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HLA-DRB和-DQB1基因位点与Eales病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北方汉族HLA-DRB和-DQB1基因位点与Eales病及病情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相关分析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技术对北方汉族30名健康个体和21例Eales病患者(均无血缘关系)进行HLA-DRB和-DQB1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Eales病患者中DRB1*04的频率为(0.57)显著高于对照组(0.20), χ2=7.46, P<0.01,比数比(OR)为5.33.DRB1*11的频率(0.05)显著低于对照组(0.30), χ2=4.99,P<0.05,OR为0.17.DRB1*04阳性患者终平均视力明显低于DRB1*04阴性患者,并且DRB1*04阳性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频率高于DRB1*04阴性患者,但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北方汉族HLA-DRB等位基因与Eales病相关,DRB1*04可能与Eales病易感相关;DRB1*11可能在发病中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成;王瑛;魏世辉;杨素霞;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肺癌及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的水平,探讨其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122例肺癌和37例良性肺病患者血清中CEA、NSE、CYFRA21-1的水平.结果:肺癌组CEA、NSE、CYFRA21-1测定值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P<0.05), 3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51.64%,明显优于单项检测.3项肿瘤标记物测定水平和灵敏度与病理类型有关;血CEA以腺癌高;血NSE以小细胞肺癌高;血CYFRA 21-1以鳞癌高.结论: 3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利于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左建新;刘阳;周乃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声带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全静脉麻醉方法在支撑喉镜声带手术中的应用.方法:44例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声带手术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A组采用瑞芬太尼-异丙酚,B组采用芬太尼-异氟醚.观察麻醉诱导、支撑喉镜置入、麻醉恢复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停药到拔管到苏醒时间;比较停药 10 min 后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结果:①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但在支撑喉镜置入后、拔气管导管时,两组血压、心率均呈升高趋势.其中A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B组P<0.05;两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②两组停药到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停药到苏醒时间短于A组,P<0.05.③B组麻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A组.结论:选择芬太尼、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全静脉麻醉用于该类手术,较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苏醒快,恢复质量高的优点.

    作者:王晓琳;赵峰;张宏;叶亚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正畸托槽临床黏接强度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托槽是固定矫治器中重要部件,随着固定矫治技术日益成熟,托槽的黏接强度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总结学者们近年来对于托槽黏接强度的研究,阐述了黏接强度的影响因素,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作者:王琤;曾文贵;王东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成人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伴前牙反雅(牙合)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唐山市工人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下颌第一磨牙缺失伴前牙反牙合的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18~36岁,入选条件:①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距治疗时间为2~10年;

    作者:杨湲波;董青;杨金晖;刘明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G12亚型G蛋白对M3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磷脂酶D调控

    目的:阐明何种Gα亚型蛋白偶联M3乙酰胆碱受体(M3 mAChR)并介导PLD的激活.方法:将带有Gαq、Gα12及Gα13基因的质粒转染入HEK293细胞,在细胞内过度表达,用免疫杂交检测相应的表达蛋白,并测定胞内M3 mAChR介导的PLD及PLC活性.结果:Gα12、Gα13亚型野生型及功能增强型蛋白的过度表达,导致胞内M3 mAChR介导的PLD活性明显升高(P<0.001);而过度表达Gα12、Gα13功能缺陷型蛋白,则使胞内M3 mAChR介导的PLD活性明显降低(P<0.001);但Gαq野生型及功能增强型蛋白的过度表达仅影响胞内PLC活性,对M3 mAChR介导的PLD激活没有影响.结论:M3 mAChR介导的胞内PLD激活极有可能是Gα12、Gα13而不是Gαq亚型G蛋白.

    作者:韩黎;吴桂芝;吴旭琴;孟玉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微栓塞致心衰模型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栓塞所得的心衰模型不需开胸,效果稳定,能较好的模拟心衰自然演变的病理生理改变,日益受到业内重视.本文综述了该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制作方法、评价指标、特点和模型的建立机制.

    作者:米亚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瑞芬太尼对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声带息肉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R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F组采用芬太尼诱导和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观察2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和苏醒期苏醒质量及相关时间.结果: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较小,苏醒及清醒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

    作者:洪道先;徐海霞;马传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是机体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的基础,其表现广泛,从基因到整体水平都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胆囊切除等较简单的腹腔镜手术上,结果虽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表现为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较开腹手术小,但对较复杂的腹腔镜手术,研究相对较少,结论差异较大.笔者综述了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泡上皮Ⅰ型细胞与肺损伤

    肺泡上皮Ⅰ型细胞在特点及功能上均不同于Ⅱ型细胞,由于Ⅰ型细胞在整个肺泡区中所占比例及其与血管内皮的特殊关系,使得它在肺的多种基本功能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对Ⅰ型细胞的分化来源、基因表达、信号传导以及特异性表面蛋白的研究所得,将给急性肺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带来新的启示.

    作者:朱敏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2 年~2005 年 3 月解放军总医院共对24例肩胛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岁.

    作者:袁贤赟;郭义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胎脑纹状体发育过程中NSCs变化的原位杂交研究

    目的:观察人胎脑纹状体不同发育时期NSCs的变化.方法:60例胎龄16~28周的水囊引产胎儿,采用原位杂交及光镜技术对人胎脑纹状体NSCs的分布、形态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不同胎龄人胎脑纹状体均可见Nestin mRNA阳性表达NSCs,呈圆形、椭圆形及星形等多形性,且明显群状分布,多数单个存在,细胞体积相差悬殊,有大有小,细胞有0~3个突起,胞核呈圆形和椭圆形, 1~4个核仁不等,细胞染色质疏松.随着胎龄的增加,纹状体NSCs逐渐减少.结论:不同胎龄人胎脑纹状体均存在NSCs,Nestin mRNA可作为定性NSCs的可靠标志物.

    作者:尹晓娟;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无水乙醇肠黏膜处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无水乙醇处理大鼠肠黏膜的远期结果.方法:以无水乙醇浸泡 0.5 min、 1 min 或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1 min,四种方案处理大鼠小肠黏膜.在大鼠膀胱扩大术模型中观察处理后肠段组织学的变化;在大鼠代膀胱模型中观察处理后肠段黏膜功能的变化.结果:以无水乙醇浸泡 0.5 min、 1 min 或无水乙醇涂抹 1 min 处理后5月,肠段发生了明显纤维化和不同程度皱缩;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处理后的肠段没有皱缩,肌层纤维化不明显.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处理后1月,代膀胱内黏液残留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后2月~5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1月和5月,代膀胱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分泌或吸收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组织穿透力强,容易在肠黏膜处理的同时损伤大鼠肠段肌层,大于 0.5 min 的处理将造成处理后肠段纤维化.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不损伤肠壁肌层的适度处理,只能在术后早期减少黏液的分泌量,不能改变肠黏膜远期的分泌和吸收功能.

    作者:高金龙;王晓雄;洪宝发;徐阿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