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慢性缺血应激建立血管性抑郁症动物模型

谭赛;雷小明;王彦云;潘菊华;张颖;黄世敬;张永超;郑军;陈朝;陈宇霞;李多娇

关键词:血管性抑郁症, 动物模型, 神经血管单元, 基质金属蛋白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酪氨酸激酶受体B
摘要:目的:旨在建立血管性抑郁症( vascular depression, VD)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①手术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ligation of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LBCCA);②假手术组:同手术组处理,但不结扎;③抑郁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结合孤养,不进行手术;④模型组:LBCCA叠加CUMS,结合孤养。连续观察21 d,观测大鼠体质量变化、行为学改变、脑血流量变化以及大鼠大脑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 ( tropomyosin related kinase B, TrkB)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抑郁组大鼠体质量、糖水消耗百分率、旷场试验运动距离及站立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脑血流量明显降低(P<0.01),手术组及模型组MMP-2及MM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抑郁组及模型组海马内BDNF/TrkB及BDNF/TrkB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 LBCCA叠加CUMS结合孤养方法较好地模拟了抑郁核心症状快感缺乏、运动和探索能下降的行为特征和神经血管单元( neurovascular unit, NVU)稳态失衡的病理机制,是较为理想的血管性抑郁模型,可用于药理实验及治疗效果机制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首发精神分裂症未治疗时间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 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 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P的变化。结果不同年份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中,2014年就诊患者的DUP显著小于1994年和2004年,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14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与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其中学生、未婚和高学历群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辉;刘珊珊;贾竑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们的黄头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黄澄如教授

    黄澄如,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大连医学院外科任住院医师及助教,1956年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1972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小儿泌尿外科专业,1982-1983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大学及皇家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地中海医学杂志》编委,英国小儿外科学会海外会员、第一届亚太地区小儿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原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原小儿外科学会委员、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组首任组长、原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

    作者:王冠男;林德富;宋宏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检查过程中曾因可疑胎盘植入同时进行超声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的7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后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价两种检查方法产前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结果7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胎盘植入的共45例;超声诊断的胎盘植入45例,其中3例术后排除胎盘植入,漏诊3例;磁共振成像诊断的胎盘植入46例,其中3例术后排除胎盘植入,漏诊2例。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精确比、诊断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appa值分别为0.835和0.863(>0.4)。结论超声作为一项产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其对于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彩超和磁共振检查作为产前诊断胎盘植入的主要手段,其诊断价值值得肯定;当超声结果为阴性或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时,磁共振成像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

    作者:孔丽君;周莉;杨丽;范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投稿须知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北京市东城区两种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模式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北京市东城区选取一家男男性行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聚集场所( A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同期另选一家MSM聚集场所( B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联合干预。分别对比两种模式干预前、后调查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接受艾滋病服务和干预意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者发现情况,评价干预效果。采用便利抽样原则,两种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均调查了100名男男性行为者。结果实施1年的社区小组(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CBO)驻点式干预后,A场所的知识知晓率由(85.25±15.63)%上升到(95.50±6.77)%,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由74%上升到95%,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52%上升到79%,近半年固定性伴数由(2.88±0.68)个减少至(1.54±0.67)个,愿意接受的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的比例由77%提升到95%,愿意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由66%提升到92%。实施1年的联合干预后,B场所的知识知晓率由(73.63±15.48)%上升到(91.38±13.73)%,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由46%上升到73%,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19%上升到52%,近半年固定性伴数由(2.33±0.87)个减少至(1.78±0.80)个,愿意接受的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的比例由29%提升到92%,愿意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由21%提升到83%。上述指标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A场所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同伴教育的比例由33%提升到91%,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场所此项指标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 A场所调查对象近1年HIV抗体检测率为86%,B场所为36%。两个场所近1年HIV抗体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场所近1年HIV感染者检出率4.65%, B场所为2.78%,两个场所 HIV感染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BO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都是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驻点式干预模式在提高同伴教育认可度、HIV感染者发现等方面要优于联合干预模式,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作者:田飞;王媛媛;马韻芳;汪静;孔令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伯基特白血病26例临床研究

    目的:认识儿童伯基特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改良LMB89方案治疗伯基特白血病的疗效,探讨疾病相关严重合并症的防治。方法研究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初治的伯基特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全部行骨髓形态学(骨髓肿瘤细胞浸润>25%)、白血病免疫分型及骨髓活检病理及C-MYC基因检查确诊,全部采用高剂量、短疗程的改良LMB89方案的C组治疗。结果规范治疗伯基特白血病患儿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平均年龄7.8岁,临床表现中2例以急性白血病起病,无其他淋巴结等部位肿瘤浸润,23例患儿伴有腹部瘤块;16例患儿合并颌面部包块;7例患儿有睾丸受累,6例患儿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NSL);初诊时全部存在严重高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血症,24例患儿存在高尿酸血症,18例患儿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初期伴有严重肿瘤溶解综合征。所有患儿化疗期间都合并IV度骨髓抑制,其中20例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儿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2年整体生存率( overall survival, OS)及无事件生存率( event free survival, EFS )均为76.9%。危险因素分析提示初诊时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大于10倍以及治疗早期合并严重感染败血症为预后不良因素。2例死于早期严重骨髓抑制期并发败血症,4例患儿化疗7个月内早期进展或复发死亡。结论儿童时期伯基特白血病不同于普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晚期状态,相对多见于学龄期,临床进展快、过程凶险,易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高剂量、短疗程的改良LMB89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由于肿瘤特性及瘤负荷巨大导致的早期持续的严重骨髓抑制并发感染,以及治疗后期的早期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段彦龙;金玲;杨菁;黄爽;张梦;赖瑞;周春菊;张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浓度对比剂心脏CT扫描方案在儿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 mgI/mL 碘克沙醇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60例患儿,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采用相同参数标准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A 组使用270 mgI/mL 碘克沙醇, B 组使用320 mgI/mL 碘克沙醇。两组均使用 Discovery CT750 HD ( GE Healthcare)进行心脏增强CT扫描,对比剂流率及用量均采用相同标准的个体化给药标准。扫描数据均经3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对比两组病例的影像主客观质量评价、造影剂使用量、诊断符合率。结果两组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图像客观噪声、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室强化度、对比噪声比优于实验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进行心脏增强CT扫描获得的影像能够满足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需求,可降低对比剂肾病的风险。

    作者:刘志敏;宋蕾;于彤;高军;蒋玲;刘勇;彭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白虎消迟汤”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疗效总结

    目的:探讨白虎消迟汤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共60例符合迟发性运动障碍诊断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入白虎消迟汤或异丙嗪治疗组,疗程8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评定治疗前后不自主运动的变化情况。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进行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的评定。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特征进行统计描述。结果与使用异丙嗪组相比,白虎消迟汤可以明显改善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 P<0.05),治疗8周末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ANSS、TESS量表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虎消迟汤对迟发性运动障碍有疗效。

    作者:王琳;袁海宁;贾竑晓;朱虹;康玉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GSK3)活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36例,给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周。分别于基线、4周和8周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 pSer-GSK3α, pSer-GSK3β)以及总GSK3水平( total-GSK3α和total-GSK3β)。采用杨氏躁狂量表( Young Mania Ratings Scale,YMRS)和临床症状严重度量表(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cale, CGI-S)等评估症状变化。结果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YMRS、CGI-S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与此同时,治疗后PBMCs的pSer-GSK3α、pSer-GSK3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不同心境稳定剂组间比较,pSer-GSK3β/total-GSK3β相对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0),锂盐组变化明显(P=0.024);相关分析显示,pSer9-GSK3β/total-GSK3β比值与4周末YMRS减分绝对值呈负相关(r=-0.413,P=0.043)。剔除反复躁狂发作(≥3次)患者,这一趋势更加显著(r=-0.543,P=0.020)。其中锂盐组呈现了相似的变化(r=-0.432,P=0.083),而丙戊酸钠组无。结论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降低双相躁狂患者PBMCs的GSK3活性,碳酸锂单药或联合治疗相比丙戊酸钠,可以更显著降低双相躁狂患者的GSK3活性。

    作者:李晓虹;蔡焯基;刘敏;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型下腔静脉滤器的研制与应用

    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措施,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了解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下腔静脉滤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概况及目前新型滤器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陈新;罗涛;黄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ICU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肠内营养摄入能量及蛋白质充分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经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EN)途径摄入能量及蛋白质的充分性以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观察记录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每日经EN途径摄入的能量及蛋白质,分别以64 kcal · kg-1·d-1及1.5 g·kg-1·d-1作为能量及蛋白摄入标准计算充分性。按肠内摄入能量及蛋白质是否充分分组并比较其预后差异。结果共入组患儿62例,平均年龄9.37个月。经肠内途径摄入能量充分性0.84±0.38,蛋白充分性0.94±0.46,观察期内达到能量及蛋白充分摄入者分别为25例(40.32%)及29例(46.8%)。与对照组相比,肠内能量不充分组患儿年龄较大(P=0.02)、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PCIS)较低(77.12±10.21 vs 82.88±7.03),而有创机械通气天数较长(P=0.03);而肠内蛋白不充分组患儿体质量较大(P=0.00),严重脓毒症比例较高(42.4% vs 17.2%,P=0.03),器官功能障碍数目(P=0.01)亦较多。肠内能量(16.2% vs 4.0%)及蛋白(15.2% vs 6.9%)摄入不充分组住院28 d病死率高于充分组。结论 PICU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中经肠内途径摄入能量及蛋白质不足者比例较高,且年龄及体质量偏大。肠内摄入能量不充分可能增加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费用,而蛋白摄入不充分可能增加脏器功能不全风险。肠内摄入能量或蛋白充分性不足可能导致PICU内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死率升高。

    作者:方伯梁;钱素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的北京市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短期风险评估

    目的:在考虑“竞争事件”的前提下,对北京市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进行5年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年龄、糖尿病、吸烟、婚姻状况、体质量指数、血压( blood pressure, BP)、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构建竞争风险模型,计算未来5年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依时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积(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 AUC)值来衡量模型的判别能力,采用校正图来衡量模型的校正度。经过Bootstrap重抽样技术对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以减少过度拟合偏倚。结果1992年基线检查无心血管疾病者共1775人,其中男性886人(49.92%),女性889人(50.08%),至2012年末随访结束,共有47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693人死于非心血管疾病,609人存活或失访。男性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分总分分别为65分和62分,佳切点分别为34分和30分。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与校正度。结论利用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借助竞争风险模型,构建了北京市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短期风险评估工具,为有效筛查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作者:刘龙;汤哲;李霞;罗艳侠;郭晋;李海彬;刘相佟;陶丽新;闫傲霜;郭秀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进一步了解该病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病理诊断为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4个月~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临床表现以嗓子呼噜、睡眠打鼾或呼吸困难以及无痛性颈部包块为主;4例患儿肿瘤位于颈部,5例位于咽部;3例颈部肿瘤一期彻底切除,1例颈部肿瘤累及椎管内,分两期手术切除。4例咽部肿瘤彻底切除,1例行肿瘤大部切除;病理检查3例为脂肪母细胞瘤病,6例为脂肪母细胞瘤;随访时间10个月~3年,5例咽部脂肪母细胞瘤患儿中,1例肿瘤未彻底切除患者随诊3年残余病变无明显增大,2例弥漫型病变患儿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无复发。4例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病变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更加积极地干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部分切除或分期手术;咽部脂肪母细胞瘤彻底切除难度高,更易复发。

    作者:王生才;关乐静;张杰;倪鑫;张亚梅;刘原虎;葛文彤;李晓丹;邰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的影响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黄疸患儿行换血前后血常规和血液生物化学等指标的变化,为提高临床换血的安全性提供借鉴与帮助。方法选取1996至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并进行换血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换血前后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结果。对换血前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自1996至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换血患者111例,对85例资料完整的换血病例进行资料分析,在85例换血患儿中,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81例(95.3%),其中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71例(87.7%),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9例(11.1%),Rh合并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1.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共1例,占1.2%;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共3例,占3.5%。经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8.0%,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47.8%。换血后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ilirubin/albumin,B/A)较换血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换血前后小时胆红素进行分析,换血前小时胆红素均位于高危区域内。换血后,低危区33例(38.8%),低中危区22例(25.9%),高中危区16例(18.8%),仍位于高危区域14例(16.5%)。本研究中,换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共77例,占90.6%。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糖症61例(79.2%)、低钙血症46例(59.7%)及低钾血症33例(42.9%),血小板减少症28例(36.4%)及代谢性酸中毒15例(19.5%)发生率也较高。结论换血疗法对治疗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肯定,能有效地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因为换血疗法对血液内环境的变化有影响,换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应严格控制换血指征,换血后需严密监测各项指标。

    作者:王晓娇;王亚娟;邵芳;杨学芳;何建平;王慧欣;顾松;杨彩云;钟雁;林影;刘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对阴虚火旺型抑郁症的血清BDNF影响

    目的:评价针刺对阴虚火旺型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浓度影响。方法将64例阴虚火旺型抑郁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 n=32)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 n=32)接受米氮平治疗,疗程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BDNF浓度,并在入组时、治疗4周末及8周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来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浓度的变化及HAMD评分差异,并在8周末采用Asberg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 Side Effects Rating Scale,SERS)评估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评定时间主效应显著(F=381.87, P=0.000),事后检验( LSD法)发现,两组治疗4周末、8周末的HAMD-24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8周末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4周末(P均<0.05),但在每个时间点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评定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0.063, P=0.939),组间效应不显著(F=0.008, P=0.931);根据治疗8周末的HAMD减分率计算试验组有效率为71.88%,对照组有效率为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血清BDN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8周末试验组SE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可显著提高阴虚火旺型抑郁症患者的血清BDNF浓度,其抗抑郁作用与米氮平相当,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群松;季向东;朱文娴;于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以下简称儿科学系)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及北京市儿内科、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全国儿科医师进修基地。多年来儿科学系为全国培养了2000余名儿科学本科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有近万名儿科医师在此学习和培训,学系为我国儿科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成立于2003年,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儿科学系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依托,自2013年起,由倪鑫教授担任学系主任,申昆玲教授、沈颖教授、张建教授、崔红教授担任副主任,共有委员34人,由24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共同组成,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科学科研与教学基地。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的研究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 intense pulsed light, IPL)治疗痤疮时选择不同频次的疗效。方法将50例痤疮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强脉冲光分别间隔2周与4周进行治疗4次,并于治疗结束后2周及4周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周及4周,A、B两组Michelsons痤疮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4周,A组与B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L治疗痤疮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间隔2周的治疗方法优于间隔4周的治疗方法。

    作者:梅雪岭;刘娟;李妍;赵俊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钙透析对低甲状旁腺激素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及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低钙透析对低甲状旁腺激素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intact parathyroid,iPTH)<100 pg/ m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1.2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随访1年。常规检测生化指标———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化学发光法检测 iPTH、骨钙素(osteocalcin, OC)、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PINP)、β胶原蛋白(β-crosslaps,β-CTX),观察患者应用1.2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前及应用后1、3、6、12个月时血钙、血磷、ALP、iPTH变化以及OC、PINP、β-CTX等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1)血清iPTH浓度于应用1.2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3个月后显著升高(P<0.001);2)更换透析液后各时间点与更换前比较,血清OC浓度、PINP浓度及β-CTX浓度于更换1个月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OC浓度变化与年龄呈负相关(r=-0.816,P<0.001)、与基线iPTH浓度呈正相关(r=0.673,P=0.037);β-CTX浓度变化与年龄呈负相关(r=-0.718,P<0.001)、与基线iPTH浓度吴正相关(r=0.651,P=0.020);4)更换透析液前基线血清iPTH浓度(P<0.001)、糖尿病史(P=0.012)是iPTH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低钙透析可以改善低甲状旁腺激素患者iPTH浓度,升高OC、PINP及β-CTX浓度,增加骨代谢,是治疗低转运骨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丽洁;李忠心;刘婧;赵素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慢性缺血应激建立血管性抑郁症动物模型

    目的:旨在建立血管性抑郁症( vascular depression, VD)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①手术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ligation of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LBCCA);②假手术组:同手术组处理,但不结扎;③抑郁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结合孤养,不进行手术;④模型组:LBCCA叠加CUMS,结合孤养。连续观察21 d,观测大鼠体质量变化、行为学改变、脑血流量变化以及大鼠大脑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 ( tropomyosin related kinase B, TrkB)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抑郁组大鼠体质量、糖水消耗百分率、旷场试验运动距离及站立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脑血流量明显降低(P<0.01),手术组及模型组MMP-2及MM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抑郁组及模型组海马内BDNF/TrkB及BDNF/TrkB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 LBCCA叠加CUMS结合孤养方法较好地模拟了抑郁核心症状快感缺乏、运动和探索能下降的行为特征和神经血管单元( neurovascular unit, NVU)稳态失衡的病理机制,是较为理想的血管性抑郁模型,可用于药理实验及治疗效果机制研究。

    作者:谭赛;雷小明;王彦云;潘菊华;张颖;黄世敬;张永超;郑军;陈朝;陈宇霞;李多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70例经齐拉西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0例经齐拉西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疾病明显发作次数少是齐拉西酮疗效好的预测因素(β=-0.496, P=0.000);既往有无明显急性肌张力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以阳性症状为主及疾病明显发作次数是有明显急性肌张力障碍和类帕金森综合征的预测因素(β分别为-0.634、0.332、-0.181,P分别为0.000、0.000、0.054);既往有明显静坐不能、疾病明显发作次数是明显静坐不能的预测因素(β分别为0.633、0.136, P分别为0.000、0.034)。阴性症状、病程长是齐拉西酮治疗有静坐不能的保护性因素(β分别为-0.310、-0.181,P分别为0.000、0.024)。结论疾病明显发作次数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齐拉西酮治疗的疗效较好;既往有明显锥体外系反应史者、疾病明显发作次数少者应用齐拉西酮易发生明显锥体外系反应;以阴性症状为主、病程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不易发生静坐不能;以阳性症状为主者易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和类帕金森综合征。

    作者:朱虹;贾竑晓;阎爱国;职利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