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周莉;吴连方;范玲;李晓玉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产后随访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糖代谢转归情况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随访的62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6~8周糖代谢恢复情况分为糖代谢正常组(444例)和糖代谢异常组(180例),了解两组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 1)444例孕妇产后6~8周糖代谢恢复正常,占71.2%,180例孕妇产后6~8周糖代谢仍然异常,占28.8%,其中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 ) 18例,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32例,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130例;2)产后糖代谢异常组孕期GDM诊断的孕周较糖代谢正常组早,空腹血糖、孕前及产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均较正常组高,孕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合并相关合并症、DM家族史的比例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母乳喂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以及孕期体质量增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大部分GDM孕妇产后6~8周糖代谢可恢复正常,28.8%(180例)的孕妇产后仍然存在糖代谢异常;2)孕妇GDM诊断孕周早、孕期空腹血糖高、DM家族史、孕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孕期合并相关合并症、孕前及产后高BMI、高脂血症等均为产后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他克莫司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到达设定的不同灌注时间点取血和肾脏标本,测定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检测肾组织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cl-2)及病理情况.结果 在缺血45 min后再灌注2、6和24h时,实验组的Cr、B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Bcl-2免疫反应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再灌注的各时间点,实验组的血清TNF-α含量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光镜下对照组的肾小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程度重;实验组的肾小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程度明显减轻;假手术组肾小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他克莫司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TNF-α表达水平和增加肾脏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武飞;刘致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假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假阳性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实验室工作中排除假阳性检测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采用抽签法随机收取住院患者晨尿样本500份,同时进行UF-1000i尿液沉渣流式自动分析仪(简称UF-1000i)、干化学和显微镜检测(镜检).UF-1000i检测异常者为阳性,其中UF-1000i检测异常而干化学和镜检正常者为假阳性,将2者检测的有形成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0份样本中,有178份阳性样本,其中有20份样本UF-1000i的主要检测项目均出现假阳性,其中红细胞(erythrocyte,RBC)、白细胞(leukocyte,WBC)、管型、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EC)的假阳性率分别为10.8%、8.2%、23.1%、14.3%.结论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提高了尿液分析的过筛检查实验室检测效率,但对其阳性结果还需密切注意,应该避免假阳性结果.

    作者:刘常军;刘婷;董矜;姜辉;田亚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念珠菌药物的耐药特性分析

    真菌侵袭性感染日益增多,抗真菌药大量应用导致念珠菌耐药菌株相继出现.本文旨在介绍抗念珠菌药物的特点、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和要求、国内外耐药现状及念珠菌感染治疗选药推荐等内容.

    作者:曾昭瑛;苏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电喷雾电离四极杆质谱直接进样定性检测化合物实验条件的研究

    质谱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1].对于表征有机化合物而言,第一步和重要的步骤就是快速准确地确定相对分子质量,电喷雾电离四极杆质谱恰好满足了这样的要求,成为药物化学合成实验不可缺少的检测工具之一.本文中用到的质谱是Waters公司的型号为Quattro microTM API的电喷雾电离四极杆质谱,它的可测质荷比范围为2~2000 m/z,适用于小分子化合物检测,所以可用于药物化学实验反应中间产物、目标化合物以及副产物的定性检测.

    作者:赵逸松;宋学英;薛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

    目的 通过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转录活性,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低氧诱导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①将PC12细胞接种于12孔板,在20%常氧和3%低氧环境中培养24h,在光镜下拍照并应用计数方法记录PC12细胞的生长情况.②将PC1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中培养24h后,用细胞活力检测剂(a novel tetrazolium compound,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 -2- (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 inner salt,MTS)检测PC12细胞的生长情况.③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分别用5 nmol/L、50 nmol/L、500 nmol/L的低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棘霉素处理PC12细胞24 h和48 h后,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①细胞计数和MTS法检测细胞活力的结果均显示3%的低氧条件可明显诱导PC12细胞死亡.②不同浓度的低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棘霉素处理PC12细胞24h之后,低氧和常氧的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区别.③不同浓度的低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棘霉素处理PC12细胞48 h之后,低氧不再促进细胞死亡,相反,低氧条件处理的细胞活力明显好于常氧.结论 低氧会促使PC12细胞死亡,棘霉素抑制HIF-1α的转录活性24h后,低氧对PC12细胞的促死亡作用减弱;48 h后,低氧组的细胞活力还可超过常氧组.这表明,低氧下过量的HIF-1α转录激活对细胞是有害的.

    作者:李冉;王勇;宫晓丽;范明;王晓民;朱玲玲;汪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c-Met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c-Met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7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的癌旁组织标本,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Met的表达情况.结果 c-Met主要表达于细胞膜.表现为胞膜呈棕黄色染色.87例食管鳞癌组织中有29例(33.3%)呈阳性表达.配对癌旁组织中未见c-Met表达.c-Met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tumor-node-metastasis,TNM)存在显著相关性(分别为P=0.017,P=0.000,P =0.000),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Met在部分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c-Met的高表达可以作为高侵袭性食管鳞癌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刘春涛;朱圣韬;田月;张澍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β2肾上腺能受体与黏蛋白2在大鼠结肠黏膜的共存

    目的 探究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结肠黏液分泌的影响以及肾上腺能β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的分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对结肠黏液分泌的影响;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黏蛋白2(mucin2,MUC2)及β肾上腺能受体在结肠黏膜的分布;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β肾上腺能受体在大肠结肠黏膜的表达;同时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方法检测黏液细胞在结肠黏膜的分布;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β2肾上腺能受体与MUC2在结肠黏液细胞的共存.结果 去甲肾上腺素可刺激大鼠远端结肠黏膜的黏液释放增加,比对照组增加约247%.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β1和β3肾上腺能受体在结肠黏膜有弱表达,β2肾上腺能受体为高表达.β1和β2肾上腺能受体mRNA表达相对量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一致.黏蛋白MUC2主要表达在结肠隐窝的黏液细胞内,且与β2肾上腺能受体有共存.结论 β2肾上腺能受体与MUC2在结肠黏液细胞共存;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结肠黏液分泌.

    作者:李晓峰;张悦;李蕴;朱进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胰岛素防治大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neuropsychologic sequelae,DNS)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防治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大鼠腹腔注射CO气体法制备模型.将中毒后存活的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CO中毒模型组,CO中毒模型+胰岛素组.胰岛素组给予1.2mL胰岛素葡萄糖溶液(2 U/Kg胰岛素、2g/kg葡萄糖)快速腹腔注入,连续给药7d;模型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7 d.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1~5周逃避潜伏期,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5周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腹腔注入CO后,模型组大鼠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脑神经细胞凋亡明显;胰岛素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善,脑组织病理损害减轻,细胞凋亡减轻.结论 胰岛素能够改善大鼠认知功能,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存活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对大鼠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廖秋菊;王晶;秦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银屑病样模型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人类银屑病复杂表型与发病机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然发生的可模拟银屑病的疾病模型,该研究曾一度停滞.但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已模拟出多种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与银屑病较为相似的模型.本文通过对多种银屑病相关模型的总结与评价,分析各模型的优势与局限,为银屑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底婷婷;赵京霞;李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Bβ448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构建野生型(BβArg448)和突变型(BβLys448)纤维蛋白原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BβArg448Lys基因多态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及相关蛋白功能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以含纤维蛋白原野生型Bβ链cDNA全长的表达载体pMLP-FGB(448G)为模板,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BβLys448表达载体,即突变型质粒pMLP-FGB(448A).应用脂质体转染及药物加压筛选的方法,将纤维蛋白原Aα链、野生型/突变型Bβ链、γ链表达载体共同转染至CHO-K1细胞,RT-PCR检测各条链mRNA的表达.结果 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系在转录水平构建成功.结论 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等在转录水平构建成功,为进一步体外研究BβArg448Lys所致纤维蛋白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奠定了基础.

    作者:林媛;李积凤;刘杰;牛梦林;孙然;王军;刘岩;王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糖代谢转归情况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随访的62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6~8周糖代谢恢复情况分为糖代谢正常组(444例)和糖代谢异常组(180例),了解两组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 1)444例孕妇产后6~8周糖代谢恢复正常,占71.2%,180例孕妇产后6~8周糖代谢仍然异常,占28.8%,其中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 ) 18例,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32例,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130例;2)产后糖代谢异常组孕期GDM诊断的孕周较糖代谢正常组早,空腹血糖、孕前及产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均较正常组高,孕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合并相关合并症、DM家族史的比例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母乳喂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以及孕期体质量增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大部分GDM孕妇产后6~8周糖代谢可恢复正常,28.8%(180例)的孕妇产后仍然存在糖代谢异常;2)孕妇GDM诊断孕周早、孕期空腹血糖高、DM家族史、孕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孕期合并相关合并症、孕前及产后高BMI、高脂血症等均为产后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

    作者:周莉;吴连方;范玲;李晓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oll样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跨膜受体,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及一些上皮细胞,通过识别特异性配体来激活免疫反应.除外源性配体外,TLRs还可识别一些内源性分子,信号的过度活化则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了TLRs的种类及配体、相应的信号通路及功能调节,重点介绍了TLRs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后探讨了TLR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马瑞敏;张国军;康熙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妊娠晚期维生素C干预对大鼠先天性膈疝模型中胎肺的作用

    目的 建立大鼠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模型,检验妊娠晚期维生素C干预对先天性膈疝的发生率以及胎肺发育的作用.方法 妊娠S-D雌鼠12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维生素C组(W)、膈疝组(N)及治疗组(T).N、T组除草醚(nitrofen)灌胃建立胎鼠先天性膈疝模型;孕晚期W、T组维生素C干预.正常孕期前一天(孕21天)剖腹取出胎鼠,记录体质量及肺脏质量;检查胎鼠膈疝的发生率、发生部位、膈肌缺损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ki-67的表达,计算机软件分析计算胎肺组织中增生细胞的比例.结果 膈疝组与治疗组脶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胎鼠平均体质量高于另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C组及治疗组的平均胎肺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高于膈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膈疝组增生细胞比例低于另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除草醚的应用,成功建立了大鼠的先天性膈疝模型.膈疝组胎鼠的肺脏质量降低,增生细胞比例减少,可能存在肺脏发育不良.维生素C不能明显改变胎鼠先天性膈疝的发生率,但可提高胎鼠肺脏质量,提高增生细胞的比例,促进胎肺发育.

    作者:蔡晶晶;陈永卫;张建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过表达apoA-Ⅰ对BEL-7402细胞内脂质堆积的影响

    目的 通过建立过表达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的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及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作用于细胞,检测过表达apoA-Ⅰ与正常细胞内脂质水平,来研究利用过表达apoA-Ⅰ促进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介导的脂质转运途径,降低脂质合成,进而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细胞的脂质堆积的分子机制,探索一种新方法,通过apoA- Ⅰ/ABCA1这一途径改变细胞内脂质代谢来预防NASH.方法 ①通过不同浓度和类型的脂肪酸处理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作用6、12、24h后,经油红O染色,检测不同时间脂质在细胞内的定位,从而确定出适合的脂肪酸浓度及作用时间;②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及类型的脂肪酸作用细胞6、12、24h后,细胞活性的变化情况;③分别转染空载体质粒pcDNA 3.0与质粒pcDNA3.0/apoA-Ⅰ,通过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内、外apoA-Ⅰ的表达情况;④对正常或过表达apoA-Ⅰ的BEL-7402细胞模型,以适的实验条件作用于正常(对照组)和过表达apoA-Ⅰ(实验组)的BEL-7402细胞,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以及三酰甘油的含量.结果 ①200 μmol/L或400μmol/L浓度脂肪酸作用6、12及24h均可使脂质在BEL-7402细胞胞质中堆积,脂质的产生对脂肪酸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②饱和脂肪酸棕榈酸使细胞活性降低,且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棕榈酸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加强;③apoA-Ⅰ过表达于BEL-7402细胞内,且apoA-Ⅰ可以释放到细胞外,协助ABCA1转运胆固醇;④与正常的BEL-7402细胞相比,过表达apoA-Ⅰ组细胞内的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以及胆固醇均有显著减少.结论 与正常组相比,过表达apoA-Ⅰ可以减少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及三酰甘油在人肝细胞内的聚积,从而对于NASH的防治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覃岭;王宇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D3 + CD4 - CD8 -( double negative T,DNT )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92例CHC患者、93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的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 CHC患者DNT细胞百分比(8.57%±6.16%)高于正常对照组(6.78%±4.50%)(P<0.05),其绝对数在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CD4+%,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CHC患者DN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梁骑;焦艳梅;计云霞;李田;吴昊;张国元;唐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临床和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SAA )的临床和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静脉血样本作为病例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1 d时SAA浓度,放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选择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予患者综合治疗,并在入院及治疗21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判断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SAA浓度与NIHSS评分进行分析,探究SA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和预后价值.结果 病例组治疗前SAA浓度为(18.05±6.77)mg/L,明显高于治疗后(7.81±2.66) mg/L及对照组(7.49±4.49) mg/L(P均<0.05);病例组治疗前CRP浓度为(15.08±4.32) mg/L,明显高于治疗后(6.05±2.20) mg/L及对照组(5.5±3.34)mg/L(P均<0.05).21 d时病例组NIHSS评分比入院时明显下降(11.07±4.2vs7.78±2.89,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AA浓度,而非CRP浓度,与NIHS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AA、CRP浓度均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的重要指标,急性期SAA浓度与治疗前后NIHSS差值显著相关,提示SAA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的指标.

    作者:吴修信;李立新;廖品君;苑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在外科技术中彰显人文关怀的领航者——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孙家邦教授

    医学是将高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诊疗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更新与完善只有和对患者治疗需求的理解与人文关怀高度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于患者,同时,现代医学的日趋复杂要求医生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和知识传承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一个好的医者必然是—个以无限的努力求索生命价值的医学领航者,孙家邦教授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张钰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细菌16SrRNA基因PCR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

    目的 确定阴道主要角色菌的分离率与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关系,建立BV的分子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临床Amsel标准筛选91例BV患者、82例健康对照妇女.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PCR检测标本中的卷曲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人型支原体等11种角色菌.比较上述细菌分离率与BV发生的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建立佳的用于BY诊断细菌检测组合.结果 与BV密切相关的阴道细菌有纤毛菌属、阴道阿托波菌属、巨球菌属、羞怯动弯杆菌属、普雷沃菌属.上述细菌的分离率在2组样本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联合检测阴道阿托波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菌属作为BV的判断标准时,敏感性为93.41%,特异性为78.05%.结论 BV为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性疾病,通过PCR方法检测主要致病菌或致病菌组合,可以有效地对BV进行快速分子诊断.

    作者:吕治;彭国丽;苏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肿瘤干细胞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由于其具有自我更新、高分化潜能、高致瘤性等特性,目前,在血液肿瘤、乳腺癌、脑肿瘤及前列腺癌等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各种CSC的鉴定与分离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复习了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概况,对肿瘤干细胞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其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作者:崔开宇;孔宪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一种灵长类动物帕金森病模型行为检测方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反射障碍等[1-2].PD多在40岁以后发病,随着老龄化日益加重,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3-5].研究显示PD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改变表现出慢性进展的特点,这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慢性进行性退变有关[1-7].目前,有关PD模型实验大部分来自于啮齿类低等动物模型,缺乏高等灵长类动物试验[5-8],其原因是对高等灵长类动物PD模型行为学变化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9-10].

    作者:刘玉军;鲁强;陈庆友;张进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