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败血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

滕国杰;聂秀红

关键词:败血症, 血小板, 预后
摘要:目的了解败血症患者血小板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对54例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菌落归属、初次血培养阳性时血小板水平及病程严重程度(APACHEⅡ)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菌落归属患者血小板水平、APACHEⅡ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初次血培养阳性时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与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菌落归属无相关性.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P<0.05),不同菌落属感染患者血小板水平、APACHEⅡ与预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败血症患者血小板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密切相关,血小板水平能较好的反映败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的变化,探讨VILI炎症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大潮气量(VT)机械通气建立兔VILI模型.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VT组、损伤1 h组、2 h组及4 h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mRNA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EMSA)测定NF-κB的活性.同时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值(W/D)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 损伤4 h组PaO2较常规VT组显著降低(P<0.05),损伤4 h组W/D较对照组和常规VT组显著升高(P均<0.01).2) 损伤2 h组和损伤4 h组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各损伤组TNF-α 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损伤4 h组高于损伤1 h组(P<0.01)和损伤2 h组(P<0.05).3) 各损伤组NF-κB的DNA结合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2 h活性达峰值,4 h仍维持在高水平.结论 TNF-α升高参与了VILI的炎症反应过程,其升高可能与其mRNA表达增高有关.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高可能参与了VILI时TNF-α的基因转录过程.

    作者:张隽;王辰;庞宝森;秦志强;牛淑洁;马力;毛燕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L-12、IL-18和TNF-α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出发、评价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的产物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 EAA)炎症形成及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1例EAA 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的AM,以10%RPMI(含有10%热灭活胎牛血清、2 mmol/L L-谷氨酰胺、200 kU/L青霉素及200 mg/L链霉素) 为培养液,加或不加内毒素(LPS,100 μg/L)进行AM培养24 h.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有无内毒素刺激,IL-18和TNF-α的水平在EAA患者中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EAA 患者自发释放的IL-12的水平很低,内毒素刺激后明显升高(P<0.01).结论 IL-12、IL-18和TNF-α可能参与EAA炎症和肉芽肿形成过程,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童朝辉;陈宝敏;王辰;Guzman Josune;Costabel Ulrich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0年子宫腔下部妊娠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腔下部妊娠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6例子宫腔下部妊娠(孕6~27周)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峡部妊娠(孕6~14周)病例18例:11例宫颈局部注射氨甲喋呤(MTX)治疗有效;3例米索前列醇引产术成功;4例行清宫术,其中1例全子宫切除术.胎盘低置状态(孕11~22周)8例:5例行引产和清宫术;3例行剖宫取胎术,其中2例子宫全切术.结论对于确定子宫腔下部妊娠要求人工流产的病例,根据孕周、妊娠着床部位、阴道出血量、生命体征、超声下宫壁血流状态和血HCG测定值,选择MTX局部注射、清宫术、剖宫取胎术,操作前应做好急救和开腹手术的准备,有条件的医院可予以子宫动脉栓塞止血治疗,对于各种止血措施无效者,应以抢救孕妇生命为关键,行子宫切除术.

    作者:刘菊红;李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中鼻黏膜组胺的测定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动物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变化,探讨组胺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影响组胺含量测定的2个因素温度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2个水平考察,以回收率为指标,确定Shore荧光法测定条件;另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滴鼻致敏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豚鼠鼻黏膜组胺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和萃取时间为45 min条件下的组胺回收率满足要求,利用该法测得自然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组胺含量分别为(513.7±49.3)ng/g和(590.4±47.6)ng/g,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鼻黏膜中组胺含量准确可靠,检测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高低对诊断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军;邓秋;周芸;诸小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ALI)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雄性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9只,急性肺损伤组(L)8只,早期干预组(E)7只.建立内毒素ALI模型,E组于建模后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2 mg.结果 L组在内毒素注射后血压、心率、pH明显下降;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VEGF升高.E组血压、心率降幅减小,VEGF的表达明显被抑制,肺病理改变减轻.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来改善ALI早期血管通透性.

    作者:李晓静;聂秀红;王烁;郭德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纹状体中Per1基因的表达规律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Per1 mRNA表达水平的系统,并检测小鼠纹状体中该基因的表达规律.方法提取小鼠纹状体总RNA,用Per1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法进行实时检测.结果确定了Per1基因荧光定量的扩增和检测参数.证明在此条件下无非特异扩增,并且扩增效率在90%以上.利用此检测体系发现小鼠纹状体内Per1基因的表达呈节律性波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定量测定Per1 mRNA表达水平,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的特点.纹状体中Per1基因表达的节律性波动提示黑质纹状体系统间的相互调节可能具有昼夜节律性差异.

    作者:蔡彦宁;左晓虹;刘姝;谢淑;温玫;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并补充痰细胞分类检查,对125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无痰者采用5%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的产生.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时间大于3周,胸片阴性,年龄大于14岁,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的入选标准.结果 125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114例,确诊率91.2%.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9例,占23.2 %;鼻后滴漏综合征(FNDS)28例,占22.4 %;感染后咳嗽(PIC)23例,占18.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16例,占12.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15例,占1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例,占2.4%.114例确诊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107例(93.9%)得到临床控制,7例(6.1%)咳嗽部分缓解.结论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流程及诱导痰细胞分类学检查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CVA、FNDS、PIC、GER、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EB等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楚辉;张杰;林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蛋白C系统的研究

    目的观察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Ⅲ型前胶原(PCⅢ)质量浓度的变化及二者间的相关性.观察IPF患者BALF和血浆中蛋白C(PC)、蛋白S(PS)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探讨PC系统内各成分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对照16例,IPF患者16例.IPF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取BALF并同时抽血留取血浆,其余8例对照仅留取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BALF及血浆TAT、PC、PS、TM质量浓度及BALF中PCⅢ质量浓度.结果 IPF组BALF中PCⅢ和TM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S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血浆中TAT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BALF中PCⅢ质量浓度与TAT质量浓度呈线性正相关(r=0.52,P<0.05).结论 IPF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IPF患者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与肺内胶原代谢的活动性及肺纤维化的形成相关.IPF患者存在PC及PS质量浓度的下降及TM质量浓度的升高,提示PC途径作用的减弱与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颖;代华平;王辰;马仕芹;庞宝森;马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长爪沙鼠源肺孢子虫ITS1-5.8S rDNA-ITS2序列测定及分析

    肺孢子虫属(Pneumocystis)内的虫种是引起人及哺乳动物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

    作者:李自慧;冯宪敏;卢思奇;张帆;王凤云;黄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吡嗪速释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吡嗪速释片治疗,观察2组给药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格列吡嗪控释片每日服用1次的降糖效果与格列吡嗪速释片每日服用3次的降糖效果相同,控释片组胰岛素和C肽水平较低.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又相对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作者:赵秀丽;周延明;杨金奎;李金城;张慧;吴莹;张仁汉;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轻症与重症SAR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与轻症SARS患者不同时期抑郁心理的差异.方法将246例SARS患者按临床症状的主治医师评价分为轻症组(120例)和重症组(126例).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博士课题组<非典治疗医院心理健康访谈问卷>,在住院期间、门诊复诊与1年后调查时,对SARS患者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患者的SDS评分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院后不同时期SARS患者的抑郁状态较住院期间反而加重.结论 SARS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SARS患者重新进入社会时,由于各种原因,心理疾患表现得更为突出,应当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以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

    作者:刘朝晖;华琦;张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评估

    目的探讨年龄、肥胖、颈围等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11例怀疑为OSAHS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至少1次的夜间多导睡眠仪检测并记录身高、体质量、颈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析年龄、颈围、BMI、低SaO2、呼吸紊乱指数(RD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颈围、Epworth评分、BMI、低氧饱和度(SaO2)与RDI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以上因素与OSAHS的严重程度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但RDI与年龄并无相关关系.分别以颈围42 cm,或以BMI 28为界进行分组比较,2组间R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将以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推导出线性回归方程.结论由于颈围、BMI、ESS评分和低SaO2与RDI良好的相关性,临床上可作为OSAHS患者的简便、可靠的监测指标.

    作者:刘颖;贺正一;陈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线粒体膜电位是指生物膜两侧离子浓度不同所产生的跨膜电位差,它反映了线粒体功能的完整性,是评价粒体功能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杰;刘祯;景鹏;李国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凝血酶原G2021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3'端非翻译区20210 G/A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PTE患者101例;对照组为与PTE患者来自相同地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101例.应用碘化钾-氯仿-异丙醇法提取基因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等方法检测凝血酶原G20210多态性.结果健康对照人群GⅡ20210A位点的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TE病例组及对照组GⅡ20210A位点均为野生型(GG)纯合子,GA、AA基因型频率为0,A等位基因频率为0.结论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PTE发生可能无关.

    作者:翟振国;王辰;庞宝森;杨媛华;刘艳梅;毛燕玲;刘敬忠;翁心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波修复与否对eNOS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

    以往人们常用微波进行抗原修复后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1,2].本实验采用免去微波修复抗原步骤,直接进行eNOS免疫组化反应,实验结果后者优于或等同于前者.

    作者:王兴翠;尚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PTP对C57小鼠纹状体DA释放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对C57BL/6J小鼠纹状体DA(多巴胺)、5-HT(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节律性的影响.方法取120只SPF级C57BL/6 J小鼠,随机分为2组:MPTP组连续5 d腹腔注射MPTP-HCl 36 mg/(k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0 μL.5 d后24 h内分6个时间点:ZT0、ZT4、ZT8、ZT12、ZT16、ZT20,取纹状体,用HPLC-ECD法检测各时间点2组纹状体中DA、5-HT的水平.结果 MPTP组纹状体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DA高峰出现在ZT0(即8:30 am),低谷在ZT16(即1:30 am),MPTP组DA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相未发生改变.2组5-HT均无明显节律性释放.结论小鼠纹状体的DA水平呈节律性变化,5-HT无节律性变化,MPTP作用后对DA的节律性变化无影响.表明此模型纹状体DA的减少与DA释放节律性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作者:左晓虹;陈彪;蔡彦宁;吴燕川;刘姝;谢淑;温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对血脂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存在的血脂异常及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对20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将病人分为血糖控制良好、控制较差和控制差3组,采用方差分析法观察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蛋白(HbA1c)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P<0.05);随着HbA1c水平升高,TG、TC、LDL呈逐渐增高趋势,HDL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糖浓度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血糖浓度的同时应注意其对血脂的影响.

    作者:曹雪霞;王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败血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

    目的了解败血症患者血小板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对54例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菌落归属、初次血培养阳性时血小板水平及病程严重程度(APACHEⅡ)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菌落归属患者血小板水平、APACHEⅡ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初次血培养阳性时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与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菌落归属无相关性.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P<0.05),不同菌落属感染患者血小板水平、APACHEⅡ与预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败血症患者血小板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密切相关,血小板水平能较好的反映败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

    作者:滕国杰;聂秀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全身麻醉药物影响记忆机制的研究

    为什么全麻药物会产生遗忘作用(记忆缺失)?为什么有的病人全麻意识消失后还会发生知晓(记忆)[1]?为什么有的病人全麻后会发生短暂的回忆障碍和认知损害[2,3]?全麻是如何影响记忆的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作者:岳云;冯春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血栓栓塞症大鼠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 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 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 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 P<0.05,uPAR P<0.01);PTE后4 h组、24 h组、 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 r=0.758,P<0.05;24 h r=0.764,P<0.05;3 d 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 r=0.701,P<0.05;24 h r=0.764,P<0.05;3 d 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 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作者:毛文苹;王辰;庞宝森;欧阳松云;杨媛华;代华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