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遗留肺纤维化相关因素分析

彭堃;庞宝森;危天倪;是若春;王虹;庄蝶微;严梅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肺炎, 回顾性研究, 肺纤维化
摘要: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SARS患者遗留肺纤维化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4例SARS患者的急性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8例(70.4%)患者有明确的SARS接触史,潜伏期为1~16 d,平均(6±4)d.92.6%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氧合指数(PaO2/FiO2)≤200者14.8%(7/47),PaO2/FiO2介于200~300之间者42.6%(20/47).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及血小板降低者分别为24.1%、46.2%和10.0%,心肌酶异常升高的患者占44.4%.CT影像以不规则实变融合病灶或伴支气管充气征(61.1%)及双肺弥散性磨玻璃影或碎石路样改变 (53.7%)为主.病灶常累及双肺,以双下肺受累为主.重症SARS组应用激素和无创通气治疗的比例(100%、55.6%)均高于普通SARS组(77.8%、9.0%)(P<0.01和P<0.05).营养支持及提高免疫力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措施.肺纤维化遗留组急性期的肺部病灶累及肺叶数量多、氧合指数低,与无肺纤维化遗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ARS的发病与密切接触病人有关,肺CT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急性期肺部病灶累及肺叶数量多、氧合指数低的SARS患者易遗留肺纤维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修复与否对eNOS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

    以往人们常用微波进行抗原修复后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1,2].本实验采用免去微波修复抗原步骤,直接进行eNOS免疫组化反应,实验结果后者优于或等同于前者.

    作者:王兴翠;尚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中鼻黏膜组胺的测定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动物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变化,探讨组胺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影响组胺含量测定的2个因素温度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2个水平考察,以回收率为指标,确定Shore荧光法测定条件;另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滴鼻致敏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豚鼠鼻黏膜组胺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和萃取时间为45 min条件下的组胺回收率满足要求,利用该法测得自然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组胺含量分别为(513.7±49.3)ng/g和(590.4±47.6)ng/g,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鼻黏膜中组胺含量准确可靠,检测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高低对诊断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军;邓秋;周芸;诸小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并补充痰细胞分类检查,对125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无痰者采用5%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的产生.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时间大于3周,胸片阴性,年龄大于14岁,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的入选标准.结果 125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114例,确诊率91.2%.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9例,占23.2 %;鼻后滴漏综合征(FNDS)28例,占22.4 %;感染后咳嗽(PIC)23例,占18.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16例,占12.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15例,占1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例,占2.4%.114例确诊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107例(93.9%)得到临床控制,7例(6.1%)咳嗽部分缓解.结论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流程及诱导痰细胞分类学检查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CVA、FNDS、PIC、GER、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EB等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楚辉;张杰;林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家兔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肺损伤(ALI)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17只新西兰家兔分成2组:对照组9只,ALI组8只,建立内毒素ALI模型.测定2组动物血气、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VEGF的质量浓度,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ALI组动物注射内毒素(LPS)后出现血压、心率降低,pH值进行性下降(P均<0.05).给药后3 h,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给药后6 h继续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6 h,BALF中VEGF质量浓度亦明显升高(P<0.01).模型动物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弥散性肺泡间隔增厚,灶性出血和纤维蛋白渗出.结论内毒素所致ALI早期,VEGF迅速升高,VEGF是ALI早期较为敏感的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聂秀红;李晓静;王烁;郭德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Th2分化情况检测与分析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Th1/Th2分化情况与反应状态,为肺癌的诊断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代表Th1和Th2细胞功能,应用细胞因子诱生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肺癌患者及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和IL-4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向Th1细胞的分化明显减少,向Th2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变化,Th1向Th2方向的漂移可能是肺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避的机制之一.

    作者:白澎;张沪生;王毓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的变化,探讨VILI炎症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大潮气量(VT)机械通气建立兔VILI模型.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VT组、损伤1 h组、2 h组及4 h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mRNA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EMSA)测定NF-κB的活性.同时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值(W/D)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 损伤4 h组PaO2较常规VT组显著降低(P<0.05),损伤4 h组W/D较对照组和常规VT组显著升高(P均<0.01).2) 损伤2 h组和损伤4 h组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各损伤组TNF-α 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损伤4 h组高于损伤1 h组(P<0.01)和损伤2 h组(P<0.05).3) 各损伤组NF-κB的DNA结合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2 h活性达峰值,4 h仍维持在高水平.结论 TNF-α升高参与了VILI的炎症反应过程,其升高可能与其mRNA表达增高有关.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高可能参与了VILI时TNF-α的基因转录过程.

    作者:张隽;王辰;庞宝森;秦志强;牛淑洁;马力;毛燕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蛋白C系统的研究

    目的观察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Ⅲ型前胶原(PCⅢ)质量浓度的变化及二者间的相关性.观察IPF患者BALF和血浆中蛋白C(PC)、蛋白S(PS)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探讨PC系统内各成分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对照16例,IPF患者16例.IPF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取BALF并同时抽血留取血浆,其余8例对照仅留取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BALF及血浆TAT、PC、PS、TM质量浓度及BALF中PCⅢ质量浓度.结果 IPF组BALF中PCⅢ和TM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S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血浆中TAT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BALF中PCⅢ质量浓度与TAT质量浓度呈线性正相关(r=0.52,P<0.05).结论 IPF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IPF患者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与肺内胶原代谢的活动性及肺纤维化的形成相关.IPF患者存在PC及PS质量浓度的下降及TM质量浓度的升高,提示PC途径作用的减弱与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颖;代华平;王辰;马仕芹;庞宝森;马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556例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天坛医院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556例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例数占同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例数的9.03%.肿瘤部位:颅内490例,其中幕上388例,幕下90例,幕上下12例;椎管内66例.病理:常见的肿瘤为脑膜瘤(254例)、垂体瘤(90例)、神经上皮肿瘤(89例).预后:手术预后良好491例(占88.31%),不良42例(占7.55%),死亡与濒临死亡23例(占4.14%).结论老年性中枢神经肿瘤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幕上肿瘤多于幕下肿瘤,脑膜瘤多见,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年龄不是手术的禁忌.

    作者:王东春;王硕;赵继宗;唐凯;李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吡嗪速释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吡嗪速释片治疗,观察2组给药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格列吡嗪控释片每日服用1次的降糖效果与格列吡嗪速释片每日服用3次的降糖效果相同,控释片组胰岛素和C肽水平较低.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又相对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作者:赵秀丽;周延明;杨金奎;李金城;张慧;吴莹;张仁汉;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探讨

    目的 探讨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原因.方法 选择20例未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实验组,18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者作为对照组.内膜息肉组均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2组均检测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样本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含量,用LeicaQ图像分析仪进行测定,用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光密度分别为(0.56±0.07)和(0.43±0.06);孕激素受体OD值分别为(0.51±0.04)和(0.35±0.06);Ki-67 OD值分别为(17.1±7.7)和(9.0±5.5).上述各指标2组间比较,实验组均呈高表达.结论 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与甾体类化合物受体及Ki-67有关,与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无关.

    作者:王伟娟;高婉丽;冯力民;张华;刘小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评估

    目的探讨年龄、肥胖、颈围等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11例怀疑为OSAHS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至少1次的夜间多导睡眠仪检测并记录身高、体质量、颈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析年龄、颈围、BMI、低SaO2、呼吸紊乱指数(RD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颈围、Epworth评分、BMI、低氧饱和度(SaO2)与RDI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以上因素与OSAHS的严重程度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但RDI与年龄并无相关关系.分别以颈围42 cm,或以BMI 28为界进行分组比较,2组间R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将以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推导出线性回归方程.结论由于颈围、BMI、ESS评分和低SaO2与RDI良好的相关性,临床上可作为OSAHS患者的简便、可靠的监测指标.

    作者:刘颖;贺正一;陈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ALI)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雄性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9只,急性肺损伤组(L)8只,早期干预组(E)7只.建立内毒素ALI模型,E组于建模后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2 mg.结果 L组在内毒素注射后血压、心率、pH明显下降;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VEGF升高.E组血压、心率降幅减小,VEGF的表达明显被抑制,肺病理改变减轻.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来改善ALI早期血管通透性.

    作者:李晓静;聂秀红;王烁;郭德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动脉内低温自体血输注的神经保护作用

    亚低温状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经动脉输注少量低温自体血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凌锋;吉训明;苏万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对血脂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存在的血脂异常及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对20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将病人分为血糖控制良好、控制较差和控制差3组,采用方差分析法观察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蛋白(HbA1c)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P<0.05);随着HbA1c水平升高,TG、TC、LDL呈逐渐增高趋势,HDL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糖浓度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血糖浓度的同时应注意其对血脂的影响.

    作者:曹雪霞;王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L-12、IL-18和TNF-α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出发、评价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的产物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 EAA)炎症形成及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1例EAA 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的AM,以10%RPMI(含有10%热灭活胎牛血清、2 mmol/L L-谷氨酰胺、200 kU/L青霉素及200 mg/L链霉素) 为培养液,加或不加内毒素(LPS,100 μg/L)进行AM培养24 h.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有无内毒素刺激,IL-18和TNF-α的水平在EAA患者中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EAA 患者自发释放的IL-12的水平很低,内毒素刺激后明显升高(P<0.01).结论 IL-12、IL-18和TNF-α可能参与EAA炎症和肉芽肿形成过程,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童朝辉;陈宝敏;王辰;Guzman Josune;Costabel Ulrich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12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OSAH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120例OSAHS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患者就诊多是经他人提醒或是由初诊医师发现其有与睡眠紊乱有关的主诉,提示有睡眠呼吸暂停或夜间低氧血症的可能.较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习惯性打鼾且鼾声不规律,27%的患者有睡眠时憋醒史.59%患者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2(m2)]>25 ,Epworth嗜睡程度问卷评分为4.7±2.3.多导睡眠监测示中重度患者占70%.81.7%的患者可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且经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多数患者在来睡眠实验室就诊以前,对睡眠紊乱情况缺乏认识.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要进行认真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查体,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以帮助诊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纠正缺氧.

    作者:卜小宁;郭兮恒;王辰;刘莉;吴晓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左侧扣带回错构瘤1例报告

    患者男性,6岁.主诉:发作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4年.4年前(2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双眼上翻,肢体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发作10余次.行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天1~2次或10余天发作1次.外院经CT、MRI检查,发现左额叶扣带回脑内占位病变.发病以来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头痛、呕吐,无大小便异常.无阳性家族史.

    作者:李敬军;戴珂;罗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的抗炎作用及对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哮喘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肺组织病理的影响,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氧化苦参碱可显著减轻哮喘小鼠气道及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2)氧化苦参碱显著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此作用与其降低气道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有明显的抗炎及抑制其ICAM-1 mRNA表达的作用.

    作者:焦霞;沈其昀;王利民;许以平;张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PTP对C57小鼠纹状体DA释放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对C57BL/6J小鼠纹状体DA(多巴胺)、5-HT(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节律性的影响.方法取120只SPF级C57BL/6 J小鼠,随机分为2组:MPTP组连续5 d腹腔注射MPTP-HCl 36 mg/(k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0 μL.5 d后24 h内分6个时间点:ZT0、ZT4、ZT8、ZT12、ZT16、ZT20,取纹状体,用HPLC-ECD法检测各时间点2组纹状体中DA、5-HT的水平.结果 MPTP组纹状体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DA高峰出现在ZT0(即8:30 am),低谷在ZT16(即1:30 am),MPTP组DA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相未发生改变.2组5-HT均无明显节律性释放.结论小鼠纹状体的DA水平呈节律性变化,5-HT无节律性变化,MPTP作用后对DA的节律性变化无影响.表明此模型纹状体DA的减少与DA释放节律性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作者:左晓虹;陈彪;蔡彦宁;吴燕川;刘姝;谢淑;温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纹状体中Per1基因的表达规律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Per1 mRNA表达水平的系统,并检测小鼠纹状体中该基因的表达规律.方法提取小鼠纹状体总RNA,用Per1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法进行实时检测.结果确定了Per1基因荧光定量的扩增和检测参数.证明在此条件下无非特异扩增,并且扩增效率在90%以上.利用此检测体系发现小鼠纹状体内Per1基因的表达呈节律性波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定量测定Per1 mRNA表达水平,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的特点.纹状体中Per1基因表达的节律性波动提示黑质纹状体系统间的相互调节可能具有昼夜节律性差异.

    作者:蔡彦宁;左晓虹;刘姝;谢淑;温玫;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