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侧扣带回错构瘤1例报告

李敬军;戴珂;罗麟

关键词:扣带回, 错构瘤, 意识丧失, 肢体活动障碍, 发作性, 抗癫痫治疗, 占位病变, 发作次数, 抽搐, 家族史, 主诉, 阳性, 头痛, 呕吐, 男性, 检查, 患者, 发病, 额叶
摘要:患者男性,6岁.主诉:发作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4年.4年前(2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双眼上翻,肢体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发作10余次.行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天1~2次或10余天发作1次.外院经CT、MRI检查,发现左额叶扣带回脑内占位病变.发病以来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头痛、呕吐,无大小便异常.无阳性家族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探讨

    目的 探讨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原因.方法 选择20例未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实验组,18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者作为对照组.内膜息肉组均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2组均检测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样本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含量,用LeicaQ图像分析仪进行测定,用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光密度分别为(0.56±0.07)和(0.43±0.06);孕激素受体OD值分别为(0.51±0.04)和(0.35±0.06);Ki-67 OD值分别为(17.1±7.7)和(9.0±5.5).上述各指标2组间比较,实验组均呈高表达.结论 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与甾体类化合物受体及Ki-67有关,与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无关.

    作者:王伟娟;高婉丽;冯力民;张华;刘小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PTP对C57小鼠纹状体DA释放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对C57BL/6J小鼠纹状体DA(多巴胺)、5-HT(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节律性的影响.方法取120只SPF级C57BL/6 J小鼠,随机分为2组:MPTP组连续5 d腹腔注射MPTP-HCl 36 mg/(k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0 μL.5 d后24 h内分6个时间点:ZT0、ZT4、ZT8、ZT12、ZT16、ZT20,取纹状体,用HPLC-ECD法检测各时间点2组纹状体中DA、5-HT的水平.结果 MPTP组纹状体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DA高峰出现在ZT0(即8:30 am),低谷在ZT16(即1:30 am),MPTP组DA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相未发生改变.2组5-HT均无明显节律性释放.结论小鼠纹状体的DA水平呈节律性变化,5-HT无节律性变化,MPTP作用后对DA的节律性变化无影响.表明此模型纹状体DA的减少与DA释放节律性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作者:左晓虹;陈彪;蔡彦宁;吴燕川;刘姝;谢淑;温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蛋白C系统的研究

    目的观察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Ⅲ型前胶原(PCⅢ)质量浓度的变化及二者间的相关性.观察IPF患者BALF和血浆中蛋白C(PC)、蛋白S(PS)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探讨PC系统内各成分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对照16例,IPF患者16例.IPF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取BALF并同时抽血留取血浆,其余8例对照仅留取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BALF及血浆TAT、PC、PS、TM质量浓度及BALF中PCⅢ质量浓度.结果 IPF组BALF中PCⅢ和TM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S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血浆中TAT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BALF中PCⅢ质量浓度与TAT质量浓度呈线性正相关(r=0.52,P<0.05).结论 IPF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IPF患者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与肺内胶原代谢的活动性及肺纤维化的形成相关.IPF患者存在PC及PS质量浓度的下降及TM质量浓度的升高,提示PC途径作用的减弱与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颖;代华平;王辰;马仕芹;庞宝森;马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左侧扣带回错构瘤1例报告

    患者男性,6岁.主诉:发作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4年.4年前(2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双眼上翻,肢体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发作10余次.行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天1~2次或10余天发作1次.外院经CT、MRI检查,发现左额叶扣带回脑内占位病变.发病以来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头痛、呕吐,无大小便异常.无阳性家族史.

    作者:李敬军;戴珂;罗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0年子宫腔下部妊娠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腔下部妊娠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6例子宫腔下部妊娠(孕6~27周)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峡部妊娠(孕6~14周)病例18例:11例宫颈局部注射氨甲喋呤(MTX)治疗有效;3例米索前列醇引产术成功;4例行清宫术,其中1例全子宫切除术.胎盘低置状态(孕11~22周)8例:5例行引产和清宫术;3例行剖宫取胎术,其中2例子宫全切术.结论对于确定子宫腔下部妊娠要求人工流产的病例,根据孕周、妊娠着床部位、阴道出血量、生命体征、超声下宫壁血流状态和血HCG测定值,选择MTX局部注射、清宫术、剖宫取胎术,操作前应做好急救和开腹手术的准备,有条件的医院可予以子宫动脉栓塞止血治疗,对于各种止血措施无效者,应以抢救孕妇生命为关键,行子宫切除术.

    作者:刘菊红;李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与气道炎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α1-AT)质量浓度与气道炎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60例稳定期COPD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了入选对象的血清α1-AT、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并对60例COPD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检测.结果 COPD患者血清α1-AT、IL-6、IL-8、N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α1-AT质量浓度与NE水平正相关;COPD患者血清α1-AT质量浓度与肺功能残气量/肺总量(RV/TLC)明显负相关.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慢性气道炎症持续存在,血清α1-AT质量浓度与气道炎症程度正相关,与肺气肿程度负相关.

    作者:刘羽翔;杨汀;叶艳平;李晓斌;陈谨;叶寰;何耀红;李宁;席修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轻症与重症SAR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与轻症SARS患者不同时期抑郁心理的差异.方法将246例SARS患者按临床症状的主治医师评价分为轻症组(120例)和重症组(126例).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博士课题组<非典治疗医院心理健康访谈问卷>,在住院期间、门诊复诊与1年后调查时,对SARS患者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患者的SDS评分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院后不同时期SARS患者的抑郁状态较住院期间反而加重.结论 SARS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SARS患者重新进入社会时,由于各种原因,心理疾患表现得更为突出,应当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以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

    作者:刘朝晖;华琦;张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遗留肺纤维化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SARS患者遗留肺纤维化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4例SARS患者的急性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8例(70.4%)患者有明确的SARS接触史,潜伏期为1~16 d,平均(6±4)d.92.6%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氧合指数(PaO2/FiO2)≤200者14.8%(7/47),PaO2/FiO2介于200~300之间者42.6%(20/47).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及血小板降低者分别为24.1%、46.2%和10.0%,心肌酶异常升高的患者占44.4%.CT影像以不规则实变融合病灶或伴支气管充气征(61.1%)及双肺弥散性磨玻璃影或碎石路样改变 (53.7%)为主.病灶常累及双肺,以双下肺受累为主.重症SARS组应用激素和无创通气治疗的比例(100%、55.6%)均高于普通SARS组(77.8%、9.0%)(P<0.01和P<0.05).营养支持及提高免疫力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措施.肺纤维化遗留组急性期的肺部病灶累及肺叶数量多、氧合指数低,与无肺纤维化遗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ARS的发病与密切接触病人有关,肺CT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急性期肺部病灶累及肺叶数量多、氧合指数低的SARS患者易遗留肺纤维化.

    作者:彭堃;庞宝森;危天倪;是若春;王虹;庄蝶微;严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动脉内低温自体血输注的神经保护作用

    亚低温状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经动脉输注少量低温自体血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凌锋;吉训明;苏万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香烟烟雾及银杏叶对哮喘大鼠气道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cigarette smoke,CS)及银杏叶对哮喘大鼠气道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1)哮喘烟熏组(A组);2)哮喘组(B组);3)哮喘烟熏+银杏叶治疗组(C组);4)哮喘+银杏叶治疗组(D组);5)对照组(E组).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气道组织中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香烟烟雾可显著增加哮喘大鼠气道组织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银杏叶则可显著抑制其表达.结论香烟烟雾使哮喘大鼠气道组织TGF-β1的表达上调,提示银杏叶可能通过降低TGF-β1的表达发挥抑制哮喘的作用.

    作者:林俊岭;徐永健;张珍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家兔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肺损伤(ALI)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17只新西兰家兔分成2组:对照组9只,ALI组8只,建立内毒素ALI模型.测定2组动物血气、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VEGF的质量浓度,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ALI组动物注射内毒素(LPS)后出现血压、心率降低,pH值进行性下降(P均<0.05).给药后3 h,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给药后6 h继续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6 h,BALF中VEGF质量浓度亦明显升高(P<0.01).模型动物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弥散性肺泡间隔增厚,灶性出血和纤维蛋白渗出.结论内毒素所致ALI早期,VEGF迅速升高,VEGF是ALI早期较为敏感的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聂秀红;李晓静;王烁;郭德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汉族人endoglin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汉族人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的插入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方法比较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与116例正常对照者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内插入型基因的构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内插入型基因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36.2%)明显高于后者(12.1%)(χ2=8.553,P=0.005).动脉瘤组中插入型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为24.5%(46/188),而正常对照组为6.03%(14/232),经χ2检验,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9,P=0.000).结论汉族人的endoglin基因异质性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相关.

    作者:王江飞;张东;赵继宗;陈保生;曾武威;李国平;毕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并补充痰细胞分类检查,对125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无痰者采用5%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的产生.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时间大于3周,胸片阴性,年龄大于14岁,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的入选标准.结果 125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114例,确诊率91.2%.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9例,占23.2 %;鼻后滴漏综合征(FNDS)28例,占22.4 %;感染后咳嗽(PIC)23例,占18.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16例,占12.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15例,占1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例,占2.4%.114例确诊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107例(93.9%)得到临床控制,7例(6.1%)咳嗽部分缓解.结论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流程及诱导痰细胞分类学检查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CVA、FNDS、PIC、GER、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EB等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楚辉;张杰;林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纹状体中Per1基因的表达规律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Per1 mRNA表达水平的系统,并检测小鼠纹状体中该基因的表达规律.方法提取小鼠纹状体总RNA,用Per1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法进行实时检测.结果确定了Per1基因荧光定量的扩增和检测参数.证明在此条件下无非特异扩增,并且扩增效率在90%以上.利用此检测体系发现小鼠纹状体内Per1基因的表达呈节律性波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定量测定Per1 mRNA表达水平,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的特点.纹状体中Per1基因表达的节律性波动提示黑质纹状体系统间的相互调节可能具有昼夜节律性差异.

    作者:蔡彦宁;左晓虹;刘姝;谢淑;温玫;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的变化,探讨VILI炎症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大潮气量(VT)机械通气建立兔VILI模型.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VT组、损伤1 h组、2 h组及4 h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mRNA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EMSA)测定NF-κB的活性.同时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值(W/D)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 损伤4 h组PaO2较常规VT组显著降低(P<0.05),损伤4 h组W/D较对照组和常规VT组显著升高(P均<0.01).2) 损伤2 h组和损伤4 h组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各损伤组TNF-α 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损伤4 h组高于损伤1 h组(P<0.01)和损伤2 h组(P<0.05).3) 各损伤组NF-κB的DNA结合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常规VT组(P均<0.01),2 h活性达峰值,4 h仍维持在高水平.结论 TNF-α升高参与了VILI的炎症反应过程,其升高可能与其mRNA表达增高有关.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高可能参与了VILI时TNF-α的基因转录过程.

    作者:张隽;王辰;庞宝森;秦志强;牛淑洁;马力;毛燕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膜后纤维化1例报告

    报告宣武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RPF)患者.

    作者:章宏梅;李小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缺氧中和缺氧后亚低温时炎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目的了解缺氧中和缺氧后亚低温时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CEC)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实验组细胞去掉细胞培养液,更换为无血清、低糖M199,置于缺氧箱房中,再分为2组:Ⅰ组为常温缺氧后低温恢复;Ⅱ组为低温缺氧后常温恢复.取细胞并分离总RNA后,用DNA微列阵技术观察缺氧以及缺氧中和缺氧后亚低温时HCEC炎症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1)白介素-1受体1型(IL-1R1)、类1型白介素-1受体(IL-1RL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1(IL-11)、γ-干扰素调节因子2(IRF2)和集落刺激因子1(CSF1)分别在某些时间点上调;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白介素-6(IL-6)、γ-干扰素受体2(IFNGR2)、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淋巴细胞黏附因子1(SELL)、细胞间黏附因子3(ICAM3)、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PECAM1)和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SELE)则在不同的时间点下调;γ-干扰素诱导蛋白30(IFI30)在某一些时间点上调,但在低温缺氧后常温恢复时下调;肿瘤坏死因子家庭成员7(TNFRSF7)则仅在低温时下调.2)缺氧4 h、32 ℃低温使下调基因增多.结论缺氧可以使IL-1β、IL-1RL1、IL-1R1等部分损伤性炎症基因表达上调,IL-11的上调可能为保护性反应;TNF基因表达的上调可能起双重作用.

    作者:崔红;张万东;Jamie Hutchison;Danica Stanimirovic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评估

    目的探讨年龄、肥胖、颈围等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11例怀疑为OSAHS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至少1次的夜间多导睡眠仪检测并记录身高、体质量、颈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析年龄、颈围、BMI、低SaO2、呼吸紊乱指数(RD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颈围、Epworth评分、BMI、低氧饱和度(SaO2)与RDI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以上因素与OSAHS的严重程度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但RDI与年龄并无相关关系.分别以颈围42 cm,或以BMI 28为界进行分组比较,2组间R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将以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推导出线性回归方程.结论由于颈围、BMI、ESS评分和低SaO2与RDI良好的相关性,临床上可作为OSAHS患者的简便、可靠的监测指标.

    作者:刘颖;贺正一;陈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细胞因子的变化特征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25 kg的1年期雄性健康小香猪16只,以标准大肠杆菌由右侧颈内静脉缓慢注入,分别于注入前及注入后1 h、3 h、5 h、7 h检测血清内毒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10、NO).结果注入大肠杆菌1 h后,血清细胞因子开始升高,并随着不同的时相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MODS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任添华;张淑文;任爱民;姜悦;王宝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的抗炎作用及对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哮喘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肺组织病理的影响,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氧化苦参碱可显著减轻哮喘小鼠气道及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2)氧化苦参碱显著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此作用与其降低气道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哮喘小鼠有明显的抗炎及抑制其ICAM-1 mRNA表达的作用.

    作者:焦霞;沈其昀;王利民;许以平;张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