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桂英
目的:研究和探讨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采用厄贝沙坦结合美托洛尔进行临床治疗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1年4月-2014年4月以来,在该院心内科进行临床治疗的10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平均的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厄贝沙坦结合美托洛尔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结果统计学比较显示,观察组的DBP、SBP、HR、LVESd、LVEDd以及LVEF水平较之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4.0%),组内及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厄贝沙坦结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理想、科学的临床诊治方法。
作者:徐时平;朱琳莲;潘小进;姚成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45例PTE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通气/灌注(V/Q)显像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结果两组在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PTE栓塞形态、部位、分期及间接征象,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信息。
作者:牟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肠造影与CT扫描联合诊断急腹症的临床价值。方法该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利用胃肠造影与CT扫描联合检查观察组患者,利用胃肠造影检查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病因诊断符合率(92.0%)明显大于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胃肠造影与CT扫描联合检查方法诊断急腹症,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准确判断病因,从而为后期治疗提供准确参考。因此,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作者:蔡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保留子宫的意义。方法对该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4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子宫动脉插管并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3例止血成功并保留子宫,仅1例介入治疗失败后改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成功率95.8%,手术时间(42.7±3.3)min,术后1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臀部、会阴、大腿胀痛及无力现象,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目前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首先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熊美丽;朱宁湖;吕小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情况,以更好的指导临床介入治疗。方法从该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350例进行研究,均行DSA检查,对直接参与肿瘤供血的变异肝动脉起源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350例患者中,63例患者的变异动脉直接参与到肿瘤的供血之中,46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6例起源于腹腔干,4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起源于肝总动脉。结论肝癌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中,直接参与肝癌瘤体供血的变异动脉起源在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可以结合患者的DSA资料来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作者:李世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和双侧椎弓根入路两种方法完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对2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该院于2011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64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依次分为A组即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者和B组即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者,分别以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作为临床评价指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各组的术后VAS评分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 P<0.05);但A B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较双侧椎弓根入路可以获得同样理想的疗效。
作者:刘跃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肛肠术后患者排尿排便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28例肛肠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排便困难发生率及排尿困难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肛肠外科术后排便、排尿困难,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吕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100例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利用鼻内窥镜开展偏曲对侧中鼻甲整形、鼻窦开放术,高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则放于Ⅱ期手术中,观察组患者同期进行偏曲对侧中鼻甲整形、鼻窦开放术、高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100%,对照组是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隔鼻甲、筛窦腔闭锁、中鼻甲粘连的发生率分别是8%、14%、16%,对照组患者分别是30%、5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鼻腔功能的恢复。
作者:栗俊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胰岛素联合电解质补充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小剂量胰岛素、电解质补充等治疗,统计患儿酸中毒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血糖、钠、钾水平及主要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结果治疗后患儿病情均稳定,平均酸中毒纠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3.50±1.12)、(14.00±1.05)d。治疗前后患儿血糖[(38.66±2.37)VS(12.07±2.85)]mmol/L、血钾[(5.52±0.81)VS(4.70±0.78)]mmol/L、血钠[(133.27±10.41)VS(142.68±9.98)]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治疗前后IL-6、IL-12、IL-18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胰岛素联合电解质补充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高血糖、高血酮症状,安全有效,可作为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孙衍;王彦;夏星霞;贺娅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临床手术,综合分析在对患有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腰椎后路减压的办法,并结合使用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手段,揭示了使用以上的手术方法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后的实际效果。方法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84例患有腰椎邻近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施行单纯减压,观察组施行经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对其进行术后的临床效果的回访记录与其术前的病症及治疗记录做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总有效率(95.23%),在术后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7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和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相邻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作者:侯金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目前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临床应用较多。该研究就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承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生殖健康检查的400例育龄妇女,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常规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46.0%。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依次为:慢性宫颈炎,发病率67.75%;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率5.25%;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13.75%;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8.25%;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率5.25%;慢性盆腔炎和附件炎,发病率4.25%。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流产史、避孕方式五个因素是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因素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作者:赵英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腹腔镜组为5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为54例患者行经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18.35±2.98)min,术中出血(96.06±1.86)mL,术后排气时间(22.13±0.53)h ,术后住院天数(4.17±0.15)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天数短,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扩大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指征。
作者:陈峥峥;赵卫东;万安;沈国栋;王晓丽;张爱君;胡卫平;孙芳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卒中合并CCS患者的病变性质、部位、心电图、心肌酶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CCS在出血性卒中发病率(51.43%),高于缺血性卒中(19.09%),病灶位于基底节及丘脑发病率较高(68.42%),心电图表现包括各种类型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等改变,实验室检查心肌酶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急性脑卒中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及时发现和治疗脑心综合征,可提高急性脑卒中的疗效。
作者:吴文华;韩国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积极的护理干预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康复中的作用,旨在促进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28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给予常规护理的28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压疮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敷料松脱、标识不完整、管道移位、管道处理不当及记录不全面等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积极的综合护理干可提高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愈率,且可减少压疮及意外事故发生,临床价值显著,应推广应用。
作者:张芸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IMP-3、Glypican-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04例肝细胞癌作为观察组,以52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MP-3、Glypican-3的表达,探讨IMP-3、Glypican-3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中IMP-3、Glypican-3阳性率分别为62.50%和76.92%,对照组为37.55%和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IMP-3、Glypican-3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径、分化程度、TNM分期、脉管浸润及转移具有相关性。 IMP-3、Glypican-3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47(P=0.01)。结论肝细胞癌中IMP-3、Glypican-3高表达且具有协同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辉;韦妹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和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0例于该院就诊的气虚血瘀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和75.0%(30/4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血压、血液流变学以及血脂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气虚血瘀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李清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对比治疗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将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297例分为2组,观察组行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行拉米夫定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ALB、TBIL、PTA、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4%)高于对照组(79.73%),其治疗后4周、12周、48周转阴率(78.52%、87.25%、96.64%)高于对照组(48.65%、64.19%、79.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优于拉米夫定,近期疗效明显,转阴率高。
作者:袁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痰热清注射液与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医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7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患,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平均每组38例,对比组进行低流量吸氧,通过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以2.0 g头孢哌酮+100 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1次/d;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痰热清注射液20 mL+5%,250 mL葡萄糖溶液和头孢哌酮联合使用对病患实施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恢复程度,对于痰热清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效果展开分析判定。结果通过治疗,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对比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两组病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有明显改善,研究组病患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比组,两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结合使用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姚成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应用加味三拗汤对患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整群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疾病的患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西药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加味三拗汤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体温水平恢复正常时间(3.03±0.54)d、喘咳症状彻底消失时间(5.10±0.62)d、呼吸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6.24±1.12)d、疾病用药治疗总时间(9.34±2.28)d明显短于对照组(5.32±0.95、7.35±0.99、8.84±1.16、11.35±2.63)d(P<0.05);支气管炎和肺炎疾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5%)(P<0.05);在支气管炎和肺炎疾病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例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P<0.05)。结论应用加味三拗汤对患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陈玉琴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