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入路的疗效

刘跃华

关键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球囊扩张, 椎体成形术
摘要:目的:应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和双侧椎弓根入路两种方法完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对2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该院于2011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64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依次分为A组即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者和B组即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者,分别以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作为临床评价指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各组的术后VAS评分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 P<0.05);但A B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较双侧椎弓根入路可以获得同样理想的疗效。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出生缺陷预防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析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出生缺陷预防关系及其在预防出生缺陷方面的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55名妇女作为观察组,另以参与调查研究且未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80例妇女作为对照组。为两组孕妇建立档案,对随访情况进行记录,登记妊娠结局、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两组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3%(1例唇腭裂),显著低于对照组1.9%(3例唇腭裂、2例神经管畸形、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指/趾畸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腭裂、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指(趾)畸形等单项缺陷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优生健康在已婚适龄女性孕产前的应用可有效防治自身疾病,并通过对相关风险因素的干预、评估来避免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大限度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郭勇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斜疝,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2年7月入住该院进行治疗的1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自主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介质进行对比,如白细胞、C-反应细胞、血清纤维蛋白质以及a1-抗胰蛋白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具有更显著的疗效,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并发症少、适应症宽、疗效较好的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高志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难治性鼻息肉鼻窦炎切除中鼻甲的手术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中鼻甲手术治疗难治性鼻息肉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难治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行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手术并完全切除双鼻中鼻甲,对照组行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手术但不切除双鼻中鼻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8%(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5.26%、10.5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42%、26.32%(P<0.05);观察组的反射性头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切除中鼻甲手术治疗难治性鼻息肉鼻窦炎疗效显著,术后近远期复发率较低,但存在反射性头痛等并发症,需严格选择病例和掌握手术技术。

    作者:朱琳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治疗恙虫病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治疗恙虫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该院住院的符合恙虫病诊断标准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只用阿奇霉素0.25~0.5 g/d;治疗组在阿奇霉素基础上合用热毒宁20 mL/d。比较两组患者7 d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愈率相同,但治疗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退热时间为(8.2±3.1)、(32.6±8.4)h肌肉酸痛,乏力明显改善。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治疗恙虫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徐国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效果的探析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糖皮质激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转归率和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转归率为72.91豫,高于对照组的43.75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配合治疗可以提高良好转归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韩永峰;段晋宁;张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肛肠外科术后排尿排便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肛肠术后患者排尿排便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28例肛肠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排便困难发生率及排尿困难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肛肠外科术后排便、排尿困难,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吕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经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手术,综合分析在对患有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腰椎后路减压的办法,并结合使用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手段,揭示了使用以上的手术方法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后的实际效果。方法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84例患有腰椎邻近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施行单纯减压,观察组施行经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对其进行术后的临床效果的回访记录与其术前的病症及治疗记录做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总有效率(95.23%),在术后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7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和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相邻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作者:侯金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入路的疗效

    目的:应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和双侧椎弓根入路两种方法完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对2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该院于2011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64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依次分为A组即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者和B组即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者,分别以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作为临床评价指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各组的术后VAS评分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 P<0.05);但A B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较双侧椎弓根入路可以获得同样理想的疗效。

    作者:刘跃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索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该院行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37例,根据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CT片资料数据,在头颅表面标出血肿投影部位,锥颅、软管穿刺置入血肿腔,抽吸血肿,术后给予尿激酶2万~5万单位液化引流。结果血肿腔置管准确率为100%,血肿清除为30%~60%共有26例,30%以下共有11例。基本痊愈共有15例,显著进步共有17例,进步共有3例,死亡共有2例,死亡率为5.8%。出院后6个月~1年随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I级共有11例,II级共有13例,III级共有8例,IV级共有3例,V级共有2例。结论微创定向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武保华;尚永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析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重组人脑利钠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LVWP、LVD、HR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治疗组患者的LVWP、LVD、HR及LVEF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较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较对照组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应用。

    作者:吴建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的临床价值,从而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检验科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肾脏生化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常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而实验组患者使用分级检验法进行检验,然后与两组患者各自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对上述三个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的检验方法,使用分级检验的方法对肾脏生化检验患者具有更准确的检出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邵桂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穿孔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穿孔修补术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中效果对比。方法该院2009年11月-2014年11月共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8±1.3)mL、住院时间(5.2±1.1)d显著少于对照组(16.3±2.5)mL、(8.5±1.2)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1±0.6)d显著早于对照组(3.3±1.0)d,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4.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较开腹手术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为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较好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庆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儿心律失常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儿心律失常使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其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所有患儿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儿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儿口服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6%,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的82%、16%,P<0.05;而治疗前后对比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均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T3、T4、TSH水平均无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于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徐东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胸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实践效果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胸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呼吸道管理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呼吸道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后FEV1[(2.90±0.04)VS(1.90±0.05)]L、FEV1/FVC[(0.59±0.02)VS(0.45±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与对照组的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的54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腹腔镜组为5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为54例患者行经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18.35±2.98)min,术中出血(96.06±1.86)mL,术后排气时间(22.13±0.53)h ,术后住院天数(4.17±0.15)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天数短,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扩大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指征。

    作者:陈峥峥;赵卫东;万安;沈国栋;王晓丽;张爱君;胡卫平;孙芳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IMP-3和Glypican-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IMP-3、Glypican-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04例肝细胞癌作为观察组,以52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MP-3、Glypican-3的表达,探讨IMP-3、Glypican-3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中IMP-3、Glypican-3阳性率分别为62.50%和76.92%,对照组为37.55%和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IMP-3、Glypican-3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径、分化程度、TNM分期、脉管浸润及转移具有相关性。 IMP-3、Glypican-3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47(P=0.01)。结论肝细胞癌中IMP-3、Glypican-3高表达且具有协同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辉;韦妹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析这14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将140例患者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70例,对照组患者70例,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上再添加优质护理。两组均连续护理1个月,然后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1个月的护理服务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化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洪依今;郑丽芳;陈晓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及术后恢复卵巢排卵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对患者术后恢复卵巢排卵进行检测分析。方法整群选取58例2012年6月-2014年2月在该院进行人工流产术的妊娠妇女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共29例,采用异丙酚复合麻醉,对照组29例妊娠妇女使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两组镇痛效果、清醒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卵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根据两组间比较结果做出评价。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镇痛总体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82.76%,P<0.01,明显看出观察组镇痛效果更好;两种手术方法下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离开时间,两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对象中全部排卵正常,3周内即可正常排卵23人,占39.66%,其余4周内即可正常排卵,占60.34%,平均排卵时间为(43.2±12.3)d。结论在人工流产术中使用异丙酚复合麻醉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术者负担,且术后排卵正常,临床使用价值高。

    作者:郝天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与多次腰椎穿刺术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与多次腰椎穿刺术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入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多次腰椎穿刺术引流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治疗,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记录脑脊液红细胞计数低于100×106/L的时间,观察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CS为(12.52±1.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红细胞约100×106/L时间为(7.24±1.53)d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内癫痫、脑积水、脑梗死的发病率分别为0.0%、5.71%、2.86%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22.86%、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31.43%,死亡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能够缩短引流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伟丰;杨瑞生;黄春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评价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

    目的:分析探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ICP),并发症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段ICP恢复正常例数所占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合用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ICP恢复速度快,患者预后情况良好,且不会增加治疗期间的并发症,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蔡黎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