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雄;卢建路;冀强;汪永清;柳林
目的: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行评述,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16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及治疗后的心率、动脉血PH、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2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PH、PaCO2、PaO2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推动患者的健康恢复,故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推广和借鉴。
作者:祝莉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健康早期妊娠,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30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成三组进行麻醉对照,其中A组100例,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进行临床镇痛;B组100例,采用芬太尼+丙泊酚进行临床镇痛;C组100例,采用地佐辛+丙泊酚进行临床镇痛。比较三组临床镇痛效果。结果注药2 min后,血压、呼吸次数、脉搏血氧饱和度A组有所下降,B组基本无变化,C组大致在正常范围内,且A组患者苏醒时间为(6.45±0.51)min、B组患者苏醒时间为(6.34±0.54)min、C组患者苏醒时间为(4.73±0.44)min,C组患者苏醒时间要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临床镇痛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吴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外科肿瘤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2月该院外科肿瘤手术病人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60例(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将两组病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等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病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试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外科肿瘤手术病人护理中,不仅缩短了病人住院天数,降低了病人住院费用,而且对提高病人满意度有重要作用。
作者:宋凯燕;李蔚维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脑肿瘤出血的影像表现,旨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的56例病例数不少于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重点观察脑肿瘤出血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结果①56例患者中,32例CT和15例MRI影像表现为血肿与肿瘤组织共存,血肿边缘结节或团块状占位呈等密度或等信号或等低混合密度或混杂信号;5例CT和4例MRI表现为单纯性脑出血,出血灶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②随访复查中肿瘤周围水肿持续存在并有增大,占位效应加大。③23例CT增强和15例MRI增强扫描,肿瘤组织表现为结节强化,不规则团状强化或花环状强化。榆随访复查2周以上在MRIT2加权上14例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环不完整且厚度不均,5例含铁血黄素环缺失。结论脑肿瘤出血具有CT和MRI特征影像表现,早期增强和短期复查对定性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诊疗意义。
作者:孔凡武;李可峰;韩海森;寇文彬;张学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体位改变对于肝功能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100名志愿者,经其志愿者同意使其进行同体交叉配对设计,分别采集志愿者坐位以及卧位的姿势在同一个部位进行抽血。将这100名志愿者平均分为5组,每组20人,分为站立组、坐位组、卧位组长、卧位组短、卧后位,其中站立组需站立15 min,坐位组需15 min,卧位组短需15 min,卧位组长30 min,卧后坐位组15 min。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肝功能来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将卧位看作是基线,坐位与基线对比,肝功能检查到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大致相同,其他的指标都平均提高13.43%,其中大值为24.3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还和性别有关系。从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结果是从卧位到站立逐渐升高,大小顺序为院卧位小于坐位,坐位小于站立,且各个指标都可以大致的恢复到坐位水平。结论体位改变能够使得肝功能检测的指标发生变化。
作者:骆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高龄脑血管病病人行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61例行脑血管造影的高龄脑血管病患者,对其造影方法、病变分布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7例(93.44%)患者经股动脉完成造影,4例(6.56%)经肱动脉完成造影。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有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闭塞病变120处,其中前循环75处(62.50%),后循环45处(37.50%);颅内病变50处(41.67%),颅外病变70处(58.33%);6例(13.04%)患者存在未破裂动脉瘤7个。1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现11例(73.33)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瘤15个。61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5例(8.20%)。结论高龄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具有较佳的诊疗效果,可以有效提示病变部位,安全性佳,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王慎安;李云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该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0例老年痴呆伴精神行为障碍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0例,观察组采取奥氮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BEHAVE-AD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0、60 d时BEHAVE-AD评分分别为(16.64±7.48)、(5.76±4.61)分与对照组(22.60±8.30)、(8.55±4.9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乏力、激惹、失眠、嗜睡、肝功能异常、椎体外系反应分别为7.50%、5.00%、2.50%、2.50%、2.50%、2.50%,总发生率22.50%,对照组分别为2.50%、5.00%、8.00%、7.50%、0.00%、20.00%、总发生率45.00%,组间比较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临床价值优于利培酮,建议作为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首选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作者:孟森;李玉方;吴金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要点。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76例给予PICC导管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接受优质PICC护理),各38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及疾病不确定感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是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的护理方法。
作者:蒋海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46例甲亢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总结。方法该研究选取该院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甲亢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分别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实施护理过程,对其麻痹原因及其护理干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6例患者全部都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恢复正常,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寻找正确的病因,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甘学丽;苏建宏;杨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分析对象,将11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头位难产产妇实现顺利分娩,观察组为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对照组为单纯性徒手矫正。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及产钳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自然分娩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位难产中应用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的方法可以改善妊娠结局,应推广使用。
作者:朱月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联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微生态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微生态制剂予以治疗)和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微生态制剂予以治疗),每组各5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研究组早产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3%(47/51),对照组为67.31%(35/51),研究组早产儿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早产儿均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联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和微生态制剂,效果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作者:李昕;姜春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护理用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对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整群择取2014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经皮神经碎石术治疗的68例患者,经计算机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34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4例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中操作时间、并发症以及体温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开展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极大程度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赵孟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早发型子痫前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以寻求佳治疗方案。方法所选对象来源于该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接收的87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基于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即A组、B组以及C组,3组病例数均为29例,A组仅用硫酸镁治疗,B组联合硫酸镁和丹参治疗,C组联合硫酸镁、丹参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和B组、C组比较,24 h PRO (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要高;C组和A组、B组比较,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C组和A组、B新生儿存活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同时C组患者孕周延长天数明显比A组、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经该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硫酸镁、丹参以及低分子肝素予以治疗,安全有效,获得满意的效果,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作者:孙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肛裂患者使用生肌玉红膏与中药坐浴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100例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肛肠科收治的肛裂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单纯使用中药坐浴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中药坐浴的基础上使用生肌玉红膏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远高于对照组的84%,P<0.05;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疼痛程度以及创面渗血、渗液等情况发现,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肌玉红膏与中药坐浴联合治疗对肛裂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那云朗;富羽翔;苏震宇;范陆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9例,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针刺配合TDP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6%,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治愈率为17.4%,总有效率为65.2%。两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疗法。
作者:张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384例患者均行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84例患者检出154例血管性病变,其中,60例动脉瘤,64例脑血管闭塞病变或是脑血管狭窄,30例血管畸形。动脉瘤直径在0.7~19 mm之间,其中,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6枚,位于前交通动脉10枚,位于后交通动脉6枚,位于大脑前动脉17枚,位于大脑中动脉21枚。健侧与患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时间患者MTT、rCBF、rCBV等指标差异显著。结论CT全脑灌注成像诊断脑血管病变可靠、迅速。
作者:马银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论文若系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作者应附证书或文件复印件,并按期编号保存),或者曾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可在题名页标注脚注(左下角)。曾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一般不必注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总结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护理要点,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26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纳入该研究,并对26例患者的手术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专科护理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全面的专科护理,并做好预防并发症的准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季建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干预对口腔并发症患者口腔pH值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6月-2014年8月内科住院口腔pH值异常患者84例,将其按投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口腔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加用pH纠正液含漱,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的口腔pH值变化情况及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口腔pH值相比较院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口腔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口腔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较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科危重患者口腔并发症发生率同口腔pH值异常关系较密切,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加入pH纠正液含濑,对预防口腔并发症发生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静;张楠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