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马银华

关键词:CT全脑灌注成像, 脑血管病变,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384例患者均行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84例患者检出154例血管性病变,其中,60例动脉瘤,64例脑血管闭塞病变或是脑血管狭窄,30例血管畸形。动脉瘤直径在0.7~19 mm之间,其中,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6枚,位于前交通动脉10枚,位于后交通动脉6枚,位于大脑前动脉17枚,位于大脑中动脉21枚。健侧与患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时间患者MTT、rCBF、rCBV等指标差异显著。结论CT全脑灌注成像诊断脑血管病变可靠、迅速。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的麻醉方式与老年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指导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入的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5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例数,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结果293例全身麻醉组患者感染26例,感染率8.87%;287例硬膜外阻滞组患者感染4例,感染率1.39%。两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全身麻醉组。全身麻醉组26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菌株221株,硬膜外阻滞组4例感染患者分离出菌株32株。结论术前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老年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低于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该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80例腹膜炎手术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参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排气时间以及恢复饮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张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0例儿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B组,各90例。A组口服阿奇霉素治疗,B组选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A组胃肠道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7.78%、5.56%、2.22%,分别与B组的13.33%、10.00%、6.67%、4.4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合理选取静脉滴注及口服方式,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较高的临床疗效。

    作者:聂扬;杨凤琼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室衰竭采用不同抢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64例于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边转运边治疗的抢救模式应用于对照组,将先抢救后搬运的抢救模式应用于研究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搬运过程中,其病情恶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样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ME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取先抢救后转运的抢救方式,抢救效率高,发生意外事件少,患者病情较稳定,值得推广。

    作者:陈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94例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47例。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方面及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在生活质量优良率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极大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作者:谭洁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成人心脏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成人心脏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成人心脏手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科学合理的对症护理对策。结果42例患者中神志改变10例(23.8%)、活动性出血9例(21.4%)、低氧血症15例(35.7%)、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19.0%),此为成人心脏术后再次转入ICU的主要原因。结论患者接受成人心脏术后仍存在很多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384例患者均行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84例患者检出154例血管性病变,其中,60例动脉瘤,64例脑血管闭塞病变或是脑血管狭窄,30例血管畸形。动脉瘤直径在0.7~19 mm之间,其中,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6枚,位于前交通动脉10枚,位于后交通动脉6枚,位于大脑前动脉17枚,位于大脑中动脉21枚。健侧与患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时间患者MTT、rCBF、rCBV等指标差异显著。结论CT全脑灌注成像诊断脑血管病变可靠、迅速。

    作者:马银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心脏大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心脏大动脉畸形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4年7月该院明确诊断30例心脏大动脉畸形胎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胎儿超声图像,总结大动脉畸形超声图像特征。结果30例患者中均被明确诊断为胎儿心脏大动脉畸形,大动脉畸形患儿在三血管气管(3VT)切面上均表现为阳性,检查结果得出大动脉内径异常18例,其中包括主动脉弓缩窄2例,主动脉弓断离3例,主动脉狭窄3例,肺动脉狭窄10例;大动脉交叉关系消失8例,其中包括大动脉转位4例,右室双出口4例;永存动脉干3例;右位主动脉弓1例。结论3VT切面诊断胎儿心脏大动脉畸形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作为胎儿心脏大动脉畸形重要辅助方法。

    作者:庞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RI)的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析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9例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并同时选取同期手术治疗的178例肺癌术后未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吸烟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白蛋白量为(36.5±4.3)g/L,对照组血浆白蛋白量为(35.4±3.3)g/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具有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患者占(29/89)32.58%较对照组(5/17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85,P<0.05);研究组FEV1/FVC、FEF50%(约70%)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VV(约50%)、FIF50%、ERV、IC(约70%)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输液量、术后当天输液量、术后当天进入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手术方式、FVC、FEV1及术后当天进入量是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常见危险因素。结论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因素中,年龄、既往呼吸道疾病史、手术方式、FVC、FEV1及术后当天进入量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13年2月-2015年1月间接诊的30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早期均进行切(削)痂术治疗,并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进行创面治疗,观察患者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与创面均贴敷良好且未有明显溶解、脱落现象出现。30例患者均在3~4周内脱细胞猪皮逐渐脱水干燥,治疗2个月后,创面完全愈合、无水泡以及溃疡情况出现,且愈合质量较高、移植皮肤弹性良好。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较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谭佳丽;王晓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儿科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片及阿莫西林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西咪替丁、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以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等指标。结果A组以奥美拉唑为主使用三联疗法治疗后其幽门螺杆菌清除率86.7%显著优于其他药物组73.3%(P<0.05);A组以奥美拉唑为主三联疗法治疗后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常规治疗B组93.3%(P<0.01)。结论应用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缩短疾,病治疗时间并促进恢复,更能够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快速改善胃黏膜糜烂并抑制细菌闭合成。

    作者:詹璐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术中快速冰冻对判断食管癌切缘范围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术中快速冰冻在食管癌手术中对切缘范围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该院20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其中术中食管切缘送快速冰冻切片46例。结果205例食管癌手术病例中,上切缘癌变9例,占4.39%,下切缘癌变5例,占2.4%,共14例,占6.83%。其中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残端阳性4例。结论食管癌手术切缘癌灶残留并非少见。我们推荐术中常规将食管癌切缘送快速冰冻,从而决定食管癌适宜的切除长度。

    作者:张海峰;王作培;张锋;胡宝利;韦海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于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影响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是意外跌倒,占95%(95/100)。②椎体35.0%(35/100)、股骨颈61.0%(61/100)以及桡骨远端4.0%(4/100)是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且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女性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意外跌倒、年龄、性别以及部位。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此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作者:袁诗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失败后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失败后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患者80例,其中40例体外震波碎石失败后使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体外震波碎石失败后使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分析研究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碎石成功率为95.0%(38/40),研究组患者中碎石成功率为92.50%(37/40),上段结石成功率80.00%(8/10),中段结石成功率90.00%(9/10),下段结石成功率95.00%(19/20),失败3例,占7.50%(3/40),研究组与对照组碎石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2例冲入肾盂后再次经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1例通过后腹腔镜下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的方式取石,手术中输尿管穿孔1例,手术平均时间(65±15.50)min,住院时间(7.50±1.50)d。结论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是一种治疗体外震波碎石失败后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的可靠手段,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姚亚雄;卢建路;冀强;汪永清;柳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自制生肌玉红膏联合中药坐浴治疗肛裂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肛裂患者使用生肌玉红膏与中药坐浴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100例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肛肠科收治的肛裂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单纯使用中药坐浴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中药坐浴的基础上使用生肌玉红膏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远高于对照组的84%,P<0.05;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疼痛程度以及创面渗血、渗液等情况发现,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肌玉红膏与中药坐浴联合治疗对肛裂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那云朗;富羽翔;苏震宇;范陆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ER、PR、Ki67、HER-2、P53在中青年女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ER、PR、Ki67、HER-2、P53在中青年女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2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140例原发性中青年乳腺癌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ER、PR、Ki67、HER-2、P53蛋白的表达,探讨以上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ER、PR、Ki67、HER-2、P53在中青年女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5%、84.29%、73.57%、70.00%、62.14%,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等因素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i67、P53与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PR、Ki67、HER-2、P53蛋白在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中PR蛋白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密切关系,对上述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为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闫婕;吴洁;军华;陈彬;柳紫阳;郭彦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老年痴呆护理中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在该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中选取76例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个性化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MMSE、QOL-AD等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ADL、MMSE、QOL-AD等评分分别为(27.69±7.41)分、(23.31±4.11)分、(28.87±4.33)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患者恢复健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姜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136例产后出血病人的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产后出血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该院进行分娩的产妇4500例,作为该研究的对象,针对其中产后出血的病人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妊娠方法、孕周等情况下的并发症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研究中产后出血出血的产妇有136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02%(136∕4500)。造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为宫缩乏力44.85%(61/136),胎盘因素39.71%(54/136),软产道损伤7.35%(10/136),凝血功能障碍1.47%(2/136),原因不明6.62%(9/136)。针对产后出血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孕周、产程、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经统计学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产后出血病人的产后出血因素等进行分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宫缩乏力是第一大影响因素,胎盘因素是第二大影响因素,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影响着产妇的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制定产后出血护理方案,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护理,并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樊俊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论文若系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作者应附证书或文件复印件,并按期编号保存),或者曾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可在题名页标注脚注(左下角)。曾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一般不必注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