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惠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急诊接诊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该院接诊的31例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在急诊接诊时,应根据患者是否有暴力倾向给予妥善安置;治疗过程中,应把握心理、躯体双重护理,提高安全意识,并做好出院护理计划.结论 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能够使精神病患者的急诊接诊以及护理工作有条不紊且减少复发.
作者:张艳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循序发展.方法 通过从2010-2012年2年来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结论 提高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整体服务能力,树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在全社会的良好形象.
作者:李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疤痕子宫行剖宫产术中粘连程度、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进腹到胎儿娩出时间等方面与首次剖宫产术式的关系,得出剖宫产的佳手术方式.方法 选取该院1996年1月-2012年7月第1次、第2次、第3次都在该院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90例、改良式新式剖宫产的产妇90例,180例疤痕子宫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第1次剖宫产的手术方式分为新式组90例和传统组90例,新式组产妇施行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手术,传统组则施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手术结果.结果 在术中粘连程度、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进腹到胎儿娩出时间等方面比较,改良式新式剖宫产组显著优于传统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明确把握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下,利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可减少手术创伤,且便于再次手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金存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无痛胃镜及普通胃镜检查在临床护理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通过回顾性的分析该院所接收的30例无痛胃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普通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两者临床护理的方法,对2种胃镜检查所具有的不同特色做出总结.结果 护士在采取无痛胃镜进行检查的患者方面,应着重加强对病人在用药期间的临床观察,对患者生命体征要适当做好实时监测,自检查完成直到患者完全清醒之后方能离开.对于普通胃镜进行检查的患者方面,应当加强做好临床工作方面的心理护理,以此减少患者在检查中的痛苦.结论 无痛胃镜在检查中使用了镇静的药物,对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进行检查,与普通胃镜的检查存在着不同之处,因此需要护士运用不同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同时该无痛检查技术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罗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研究结合三维技术下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的效果,并据此来判断该技术对于辅助诊断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等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 使用1.5 T超导型MR扫描仪与心脏相控阵线圈,运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来进行多角度与双斜面的全面扫描,对来该院检查的70例受检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结果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非创伤、可任意和重复性的进行检查的优点,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所有研究资料中的全部受检者都能够密切配合并顺利完成此项检查.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检查显示的满意率达96.7%;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总显示的成功率达92.3%.结论 B-TFE序列的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于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效果非常满意,也有利于在临床诊断中的综合筛选和检查.
作者:崔军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为解决新形势带来的问题,从明确相关医疗规则以规范和保障临床实践教学、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责任制度、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应用网络平台及帮助医学生正确树立就业观等方面探索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黄华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时会阴侧切缝合术经改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700例行会阴侧切缝合的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会阴缝合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会阴侧切缝合方法,比较两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产后坐起哺乳天数、会阴切口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切口愈合均较好,观察组产后坐起哺乳及切口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相对于传统方法可使产妇术后切口反应小、痛苦少,切口局部美观,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产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侯纪湘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母亲的疗育行为,为更好地指导母亲在脑瘫患儿疗育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在该院康复的脑瘫患儿母亲60名进行行为调查.结果 母亲的依护人行为为高水平,一般性和生长发育性依护人行为为中水平,健康偏离的依护人行为为高水平.结论 母亲在脑瘫患儿疗育过程中的依护人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康复.改善母亲的依护人行为,能更大限度地帮助脑瘫患儿康复.
作者:张艳军;邢文峰;忽亚琦;高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黄芩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抗氧化机制.方法 用D-半乳糖造衰老小鼠模型,受试药组衰老小鼠分别灌胃50、100、200 mg/kg的黄芩多糖溶液,共7周,观察其对衰老模型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 黄芩多糖能使小鼠脑、肝中的丙二醛(MDA)不同程度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黄芩多糖可通过清除羟自由基而达到抗氧化活性.
作者:李国峰;陈金秀;杜鹏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重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入住该科250例患有重症胸外伤而且并发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对其年龄、性别、肺挫伤、慢性肺相关疾病、腹内脏器损伤、损伤性严重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重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其因素有以下几种:年龄高于52岁,肺挫伤、慢性肺疾病、吸烟、腹内脏器损伤、呕吐误吸等.结论 肺挫伤、慢性肺疾病、吸烟、腹内脏器损伤、呕吐误吸、高龄等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临床中应该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
作者:陈耀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急性中毒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2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将患儿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试验组患儿急性中毒临床特征.结果 儿童急性中毒以学龄前儿童比例较高,男多于女,冬夏季比例相对较高,农村比例较高,以药物误服为主要原因,毒物种类以药物中毒比例高,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不同年龄组患儿在中毒原因和毒物类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婴儿组药物误服比例高,因自杀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农药、杀鼠药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酒精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结论 急性中毒儿童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特征.处理急性中毒儿童应考虑年龄相关临床特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瑞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科护士对优质护理认知现状及优质护理应用的效果.方法 结合该院2011年开展的内科优质护理工作,展开内科护士对优质护理认知情况分析,并对比以往护理工作评价优质护理应用的措施和效果.结果 经过优质护理的患者在住院时间、疾病治愈率、并发症等方面均好于传统常规护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全新的模式,也是未来护理的方向,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兰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研究血清心肌酶水平测定及分析对于中枢神经感染患者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自2009-2012年间所收治的80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治疗记录进行了回溯式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主要在AST、LDH、CK方面,病毒组较结核组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升高差异.且病毒组血清心肌酶显著异常升高例数为病毒组32例(69.6%),结核组8例(23.5%),对照组异常升高则有5例(12.5%),病毒组较结核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中枢神经感染患者在病发时期血清心肌酶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患者,且血清心肌酶的水平与严重程度之间呈正比,可以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检测的判断指标.
作者:戴普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艾司西酞普兰联用坦度螺酮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到该院治疗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单独口服艾司西酞普兰,起始剂量10 mg/d,大剂量60 mg/d;研究组(32例)在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的基础上,加服坦度螺酮,起始剂量15 mg/d,大剂量60 mg/d.采用Y-BOC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联用坦度螺酮治疗青少年强迫症亦得到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比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有较好的倾向.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和坦度螺酮联用疗效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相当,对于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群体而言耐受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祖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单纯中央塌陷型骨折采用可吸收内植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该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单纯中央塌陷型骨折的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聚酰氨可吸收螺钉并加可吸收内植物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对两组患者行平均9个月的随访,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定,观察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胫骨平台单纯塌陷型骨折患者在采用聚酰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同时加用可吸收内植物治疗,可促使骨折愈合,显著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瑞;吉喆;宁凯;李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医院护理查房的程序和技能,努力拓宽护理查房的基本内涵,加快护理查房内容及形式的改革进度.方法 对该院3年间的185例危重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查房,并观察其具体变化.结果 患者的患者的满意度上升17%,投诉率下降了10.8%,护士的整体护理考核成绩平均提高了8%.结论 以整体护理为指导开展护理查房工作,能够提高护理查房质量并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作者:刘桂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脑肿胀并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发际内额部切口手术治疗方式,对照组使用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方式,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重点对发际内额部切口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结果 在术后基本情况方面,观察组死亡率13.33%,重残6.67%,良好63.33%;对照组死亡率25.00%,重残12.50%,良好41.67%.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脑积水、脑软化、脑积液以及颅内感染上,观察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另外,对照组在脑膨出和癫痫并发症上,各出现1例患者.整体效果,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际内额部切口手术治疗方式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肿胀并硬膜下血肿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陶云川;邓光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对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 抽取该院2011年1-4月份临床药师干预前普外科所有手术病历(共122份)作为对照组,另抽取2012年同期干预后手术病历共147份作为观察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在药物品种选择、术前给药时间和术后预防用药时间等方面都更为合理;观察组术后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2.6±2.1)d,与对照组(5.4±3.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药师跟随临床查房,实时督导临床用药,能够提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王文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在辅佐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均口服茵栀黄口服液3 mL,3次/d,治疗时间为7~10 d.治疗后,对整体疗效以及胆红素下降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7d后,治疗总有效为58例,占96.67%.其中,有效5例,占8.33%;显效53例,占88.34%;无效2例,占3.33%.在治疗的第1~7天中,胆红素降低速度极为明显.另外,治疗中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腹泻现象,经简单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他不良反应均未出现.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普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聋哑的发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人口素质.方法 采用迈松耳声发射仪对在该院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筛查,未通过者1月后进行复查,仍未通过者转上级医院行听力诊断确诊.结果 2010年-2011年该院分娩1 050例,未通过70例,未通过率6.67%.确诊听力障碍3例.听力障碍发生率2.86%.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与其性别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非常必要,要大力宣传普及,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有利于婴幼儿的语言发育.
作者:王卫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