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

李维思

关键词:胆囊切除, 循证护理, 个体化护理, 预后,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循证护理的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胆囊切除患者为对象,患者随机分成循证组合对照组,分别开展循证护理和一般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手术预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通过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循证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无胆漏,循证组有6例恶心呕吐6例,并发症发生率6%;对照组8例恶心和呕吐8例,1例感染1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结论 对胆囊切除患者开展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同时循证护理有效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情感状态等.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该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以该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各类手术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就该院此阶段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该文就可能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结果 500例研究对象中,有89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对研究对象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切口类型和术前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院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进而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黄秀霞;罗秀娟;方丽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大面积脑梗死20例临床影像分析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并发症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经CT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样本中共有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6~91岁,平均(73.85±13.11)岁.所有患者于12 h内进行头颅CT平扫,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MCA高密度征、脑水肿等.6h内CT呈现中线偏移者1例,24 h~1周内CT呈现中线偏移者6例,出血转化者5例,1~2周内CT呈现偏移者1例,出血转化者1例.其中出血部位包括原发梗塞部位、远隔脑实质部位、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等.在所有患者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基本吻合.另有2例患者进行了头颅MRA检查,没有发现异常.4例患者进行了颈部动脉彩超检查,1例发现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早期头颅CT检查结果若发现局部脑肿胀征、脑实质密度降低等应及时行头颅MRI、MRA或颈动脉彩超检验等进一步确诊.

    作者:杨保忠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石蜡包埋组织miRNA做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从转录后水平调控mRNA的翻译,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预后进程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石蜡包埋组织的miRNA仍然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该文就石蜡miRNA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傅文凡;黄豪达;江泽勇;戴璐;赵健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个体化指导孕产妇盆底肌锻炼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个体化指导孕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行规范产前检查并住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7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88)与对照组(n=388),观察组于孕20周~42 d由专人每天个体化指导孕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孕产妇仅进行孕期检查及产后健康教育.产后42 d观察比较两组SUI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力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SUI发生率及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指导孕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能明显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促进孕产妇盆底组织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剖宫产切口憩室诊治中宫腔镜联合B超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究宫腔镜联合B超在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例接诊的剖宫产切口憩室患者,均通过宫腔镜联合B超进行检查确诊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宫腔镜诊断发现,20例患者的剖宫产切口处均有局部损伤,发生拱形穹样的改变并且朝子宫浆膜面凸出,局部出现血管增生,子宫内有陈旧的积血;联合B超观察显示,20例患者的剖宫产切口处的浆膜层连续但是肌层不连续,有“断裂”的现象存在,并且有无回声区.其中8例为轻度患者、7例为中度患者、5例为重度患者.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对患者进行手术后,轻度患者和中度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仅有2例重度患者仍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总体治疗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达90%.结论 宫腔镜联合B超对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诊断准确,能明确子宫憩室的大小、部位、深度、方向以及子宫内多种膜层的基本情况,同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恢复快、创伤小.

    作者:何浏铭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踝臂指数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和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6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检测仪对踝臂指数进行测定,对踝臂指数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评分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有41例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3例3支病变,50例无病变伴,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不断加重,踝臂指数逐渐减小.比较各组间的ABI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和踝臂指数两个因素对GAS积分存在独立影响.结论 ABI和冠心病存在密切的关系,踝臂指数利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评价.

    作者:谢桥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以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呼吸内科264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菌培养阳性标本,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广,占76.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3.5%)、鲍氏不动杆菌(15.9%)、大肠埃希菌(12.9%)、肺炎克雷伯菌(7.6%),对于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为0.0%~39.4%之间;革兰氏阳性球菌所占比例为17.4%,只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真菌占6.1%.结论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耐药性的监测,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夏志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检验专业知识在仪器维修方面的应用

    目的 探讨检验人员如何在生化仪器维修中运用专业知识,协助维修工程师对故障进行快速诊断.方法 检验人员与维修工程师共同评估故障类型,分析仪器的灯能量状态,分析生化项目的反应曲线,合理设计精密度试验等对故障进行评估,综合分析故障原因.结果 故障得到快速诊断,维修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掌握并运用检验专业知识能缩短仪器故障的诊断时间,有效提高维修效率.

    作者:吴剑杨;温冬梅;张秀明;李曼;徐全中;黄燕尔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CT与MRI增强扫描在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鉴别价值

    目的 探讨CT与MRI增强扫描在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的相关资料.结果 CT表现为骨质破坏30例,软组织肿块14例,所有病例的CT均显示有不同形态和不同数量的钙化.4例为周边与分隔强化,6例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不均匀斑驳状强化2例,明显强化2例,增强有周边及分隔强化呈不规则花环状与蜂窝状9例.抑脂T2WI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边界、范围,冠状位(矢状位)可突出肿瘤分叶状轮廓与“花菜状”整体观.结论 在软骨肉瘤的诊断中,CT和MRI均为诊断和界别诊断软骨肉瘤的重要影响检查方法,两者的增强扫描均可以增加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肖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冠心宁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在治疗AECOPD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冠心宁注液(丹参、川芎)联合黄芪注液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方法 将选择的112例AECO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在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冠心宁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对照组52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为15 d.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症状、体征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67.4%,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对AECOPD疗效显著,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者:童长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生物芯片在结核分支杆菌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对结核分支杆菌抗体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利用物芯片标本对2 000例确诊为结核的患者血液进行LAM、16-kDa、38-kDa信号的检测及结果分析.结果 在2000例结核患者中,结核LAM、16-kDa、38-kDa指标的检出率分别为47.2%(944/2000)、18.2%(364/2000)、23.2%(464/2000).结论 生物芯片可用作结核病有效的临床诊断手段.

    作者:李宝坤;王艳杰;赵丹玉;冯晓帆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

    亚急性重型肝炎是临床一种病情非常凶险的疾病,常常合并多项并发症状,给治疗带来极大难度,总体预后差;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临床的表现各不相同,具有极大的治疗难度.国内近年来报道其病死率高达63%~80%之间.对于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一直是个难点,如何确立一套可靠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该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作者:贺露露;陈飞;王闪;鲍瑞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影响巨大儿出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巨大儿出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访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并常规产前随诊的孕16~24周初产孕妇,检测血糖,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筛查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并应用Logisitc回归分析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结果 巨大儿的发病率为4.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期增长体重、妊娠糖尿病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dd ratio,OR)分别为1.12、1.08、1.13、4.96、2.10 (P<0.05);纳入上述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期增长体重、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1、1.09、1.13、4.92、2.20.结论 年龄、孕前BMI、孕前体重、孕期增长体重、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作者:沈峰;周锦扬;苍玉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专注达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西药专注达和中成药静灵口服液进行小儿多动症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治疗时间为2011年7月-2013年1月的小儿多动症患者进行抽样分组,病患36例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组采用专注达进行治疗,观察组用静灵口服液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同为6周,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病症和量表评分变化进行对比观察与比较.结果 采用专注达进行治疗的治疗组18例患者中实现完全控制的为8例、呈现显著控制效果的为5例、具有一定效果的为2例,完全无效的为3例,有效率达74%;观察组18例患者中,实现完全控制的为2例,呈现显著控制效果的为6例,具有一定效果的为4例,完全无效的为6例,有效率为66%.结论 专注达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静灵口服液,而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普遍推广和应用.

    作者:周渊;于利;何春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双股钢丝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比较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及双股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58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髌前横弧形切口切开暴露髌骨骨折,手法复位后大巾钳或点式复位钳暂时固定,然后分别采用双股钢丝及可吸收螺钉加1号可吸收缝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8.5个月,双股钢丝组全部于术后一年左右二次手术取出钢丝,有22例钢丝未能完全取出.可吸收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双股钢丝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可吸收螺钉加1号可吸收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短,膝关节功能好,并发症少,效果优于双股钢丝固定.

    作者:陈朝晖;郭军;成振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磷酸铝凝胶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临床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行磷酸铝凝胶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临床主要实施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磷酸铝凝胶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疗程以及止泻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实施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磷酸铝凝胶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袁丽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屈髋屈膝旋转复位法治疗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目的 探讨屈髋屈膝旋转复位法治疗小儿髋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2013年在该院门诊治疗的小儿髋关节半脱位病例32例,采用屈髋屈膝旋转复位手法分型治疗.结果 经治1次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者25例,2次治愈5例,3次治愈2例,疗效满意.结论 屈髋屈膝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小儿髋关节半脱位,方法简单,效果显著.

    作者:程耿斌;林玲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糖尿病孕妇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对糖尿病孕妇引起的胎儿心脏功能变化进行检查,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通过采用超声诊断仪对38例糖尿病孕妇胎儿(实验组)和58例正常孕妇胎儿(对照组)进行测定,测定内容包括心室舒张期的周长和面积、收缩期的周长和面积、室间隔的厚度、心室收缩分数1 (VSF1)、心室收缩分数2(VSF2).在胎儿出生后可以通过对新生儿心脏超声的检查来判断产前诊断的正确性.结果 实验组的室间隔的厚度为(5.8±0.5)mm,显著高于对照组室间隔的厚度(4.6±0.2)mm.实验组左心室收缩期面积与舒张期面积分别为(2.5±0.6) cm2、(3.4±0.7)cm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4)cm2、(2.8±0.5) cm2.实验组右心室舒张期面积、收缩期面积分别为(3.8±0.8) cm2、(2.7±0.8) cm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0.6) cm2、(2.3±0.6)cm2.实验组左心室收缩分数1为(0.21±0.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5±0.05).实验组的左心室收缩分数2为(0.33±0.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10).实验组的右心室收缩分数1(0.18±0.04)显著高于对照组(0.12±0.01).实验组的右心室收缩分数2(0.32±0.08)显著高于对照组(0.24±0.04).结论 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心脏相对于正常的胎儿都较大,心脏收缩力也有显著的增加.所以在诊断时对糖尿病孕妇建议采取胎儿心脏检查治疗从而可以对胎儿的心脏功能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测.

    作者:王宇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厄罗替尼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时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该院应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随机选取从2009年3月-2010年1月该院收治的53例NSCLC患者,他们均接受过1个周期以上含铂化疗方案,且均失败.该院给予患者口服厄罗替尼的治疗,150 mg/d,直至病情有所进展,观察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时间.中位生存期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结果 53例患者中,CR 0例(0%),PR 9例(17.0%),SD 19例(35.8%),PD 25例(47.2%),总有效率(CR+PR)为17.0%,疾病控制率(CR+PR+SD)为52.8%;全部病例随访1~34个月,14例至2012年1月仍然存活,随访率100%.中位生存期20.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6.8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96.2%)及腹泻(30.2%).结论 晚期NSCLC患者接受厄罗替尼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赵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合并吞咽障碍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研究家庭护理干预对合并吞咽障碍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用家庭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评价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的临床作用.结果 实验组的吞咽困难改善率为82.4%,对照组为61.8%.实验组的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吞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吞咽改善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滕兆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