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克;孙玉琳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能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IMT异常增厚的血管部位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明显增高。研究表明,有效降血压治疗对高血压大动脉IMT的增厚有一定的抑制和逆转效应[1]。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降低LDL-C和调脂外作用抑制动脉斑块形成和IMT增厚[2-3]。本研究旨在观察降血压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IMT和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卫锦;周松吉;胡霞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氧化型LDL(Ox- LDL)、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54例COPD患者[其中25例并发肺动脉高压(A组),29例未并发肺动脉高压(B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7例(对照组),测定比较其Ox- LDL、NO、ET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包括A、B组)血浆Ox- LDL和ET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比较,血浆Ox- LDL和ET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Ox- LDL水平与ET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与NO水平呈负性相关(P<0.05),而且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与血浆Ox- LDL水平呈正性相关(P<0.05)。结论 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Ox- LDL水平升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边绿斐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肝硬化患者由于存在胆盐分泌减少、非结合性胆红素水平升高及胆囊排空障碍等因素,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2倍以上[1]。肝硬化时肝脏Kuffer细胞受损使肝脏清除细菌的能力下降,容易并发胆囊感染,导致胆囊炎发作[2]。肝硬化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术中常易出血,并发症多,合并胆囊结石后的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我院对83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沈志宏;鲁葆春;任培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双源CT肺灌注血池容积技术对于肺分支小血管栓塞的量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诊断为肺栓塞患者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及肺灌注血池容积(PBV)成像,所得图像以肺段为评价单位,分别对CTPA血管内栓子数量、位置、栓塞程度、PBV灌注减低区范围、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55例患者除3例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或胸腔积液,双肺表现为弥漫性灌注降低,未纳入统计,其余共有832个肺段和肺段动脉纳入分析。其中197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以肺段为评价单位,PBV共检出179个肺段有灌注减低,与CTPA检出197个栓子的符合率为90.8%。肺栓塞与无肺栓塞病变区域的CT值及PBV碘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完全性肺栓塞与不完全肺栓塞上述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8.9%(16/179)肺段远端肺实质内出现与栓塞程度不符的灌注减低,3.9%(7/179)肺段出现CTPA初期漏诊的情况。结论双源CT肺灌注血池容积技术避免了CTPA假阴性的可能,明显提高肺分支小血管栓塞的检出率。
作者:沈起钧;单嫣娜;彭志毅;陈文辉;杨斌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前,随着临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泌尿外科医师在利用腹腔镜进行膀胱全切除及下尿路重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年来,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对1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钟亮;江明友;张大宏;万明发;毛云峰;徐倩;叶一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据文献报道,我国32个县市恶性肿瘤每年每10万人中平均发病人数为96.43~267.03,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约占60%,主要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和食管癌等[1]。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尽管随着肿瘤根治理念的创新、手术技术的成熟、化疗药物的不断改进以及多学科参与,以手术为主、放化疗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的提出,各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较过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5年生存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无明显提高。目前,生物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模式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消化道恶性肿瘤生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叶再元;钱振渊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下颌牙龈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为选择合理的颈淋巴结清扫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下颌牙龈癌患者42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标准分期,分析不同分期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依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1991年公布的颈部淋巴结Level分区法,计数常规病理检查不同分区的阳性淋巴结数,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差异。结果 T1期9例,T2期16例,T3期6例,T4期11例;15例患者共47枚淋巴结出现转移,主要发生在LevelⅠ、Ⅱ和Ⅲ区。Ⅰ区淋巴结转移率13.33%(22/165),Ⅱ区淋巴结转移率12.40%(16/129),Ⅲ区淋巴结转移率7.03%(9/128),Ⅳ区和Ⅴ区无淋巴结转移;Ⅰ、Ⅱ和Ⅲ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分期患者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T3、T4期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T1、T2期患者;除T1期与T2期、T1期与T3期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期患者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下颌牙龈癌颈部转移主要发生在Ⅰ、Ⅱ和Ⅲ区,若无明确的Ⅳ、Ⅴ区转移证据,无需同期行Ⅳ、Ⅴ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段青云;贾暮云;张雄;张存宝;蒋峰;冯红杰;朱旌 刊期: 2013年第24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常发生于术后2~5d[2]。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DVT的3大因素。有研究显示,患者术后绝对平卧6h,存在着DVT的隐患,但只要积极有效预防可以降低发病率,使用抗凝药物和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是主要的预防方法[3]。近年来,笔者采用早期间歇气压疗法(intermittent pneu原matic compression,IPC)联合速碧林注射,用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联合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后的患者,有效的预防了DVT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伟英;杜淑华;张晓 刊期: 2013年第24期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目前老年患者主要且常见的疾病,占脑血管疾病中的60%~80%,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对其可控危险因素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观察ACI患者血液中锌(Zn)、镁(Mg)、钙(Ca)、铅(Pb)、铁(Fe)的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为ACI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建民;罗方;兰朝阳;盛高扬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了解舟山海岛地区妊娠妇女的孕期甲状腺激素变化过程。方法选取孕妇358例,检测其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并按年龄分组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孕晚期TT3、TT4、FT3含量均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30岁年龄组孕晚期TT3、TT4、FT3含量均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岁以上年龄组孕早期TT4、FT4含量均低于0~23岁和24~3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孕晚期TT3、TT4含量31岁以上年龄组均低于0~23岁和24~3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FT3、FT4含量31岁以上年龄组低于24~3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海岛地区孕妇孕晚期尤其是24~30岁育龄阶段孕晚期甲状腺激素的监测,有助于减少当地妊娠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作者:徐海耿;毛亚飞;王晔恺;花晓艳 刊期: 2013年第24期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粪便重量和次数减少。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和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北京、天津、西安等地60岁以上人群中功能性便秘发生率高达15%~20%[1]。该病病程长,患者痛苦大,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或者生物反馈治疗[2]。但药物治疗远期效果不佳,易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尽管生物反馈治疗效果较理想,但需要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费用高,患者在家中以及基层医院无法治疗,费事、费力。近年来,我院利用生物反馈治疗的原理,试制简易排便训练器对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怡庭;曹晨曦;李森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约占0.70%~3.99%,其特点是鼻黏膜干燥、萎缩,鼻腔增大,嗅觉障碍,鼻腔内有大量黄绿色脓痂形成,带臭味者称为臭鼻症[1]。2010年我科收治1例鼻外伤相关继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管明;汪承恺;朱瑾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1],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好发于桥小脑角、鞍旁,其次为第四脑室、侧脑室,也可发生在颅骨板障、脊柱等。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枕顶部巨大颅内外贯通表皮样囊肿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佳克;孙玉琳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BAG-1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取158例脑膜瘤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直接检测BAG-1的表达情况。按染色强度和阳性范围评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BAG-1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评分(IHS)表示]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WHOⅠ级(上皮、纤维、混合、微囊、砂粒型)、Ⅱ级(不典型和脊索样型)、Ⅲ级(乳头型和间变型)的各亚型脑膜瘤BAG-1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术后复发患者24例,呈高表达状态3例(12.50%);未复发患者134例,呈高表达状态102例(76.12%)。术后复发者IHS增高者明显少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程度为0级与1级、2级与3级的患者其IHS高低例数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0、1级与2、3级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膜瘤瘤周水肿及术后复发均与细胞凋亡有关,脑膜瘤BAG-1表达水平越低,其瘤周水肿越重,术后更易复发。
作者:周开宇;金杭煌;周婷;罗永康;陈茜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而且是不可逆性盲,糖尿病黄斑水肿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常从外丛状层蛋白渗出开始,逐渐累及内颗粒层、内丛状层及神经纤维层,光感受器及神经纤维广泛减少致视力丧失。长期黄斑水肿可发生囊样变性,在黄斑区呈现界限清楚的泡状隆起,在数个较大囊泡周围尚可见蜂房样小泡[2]。自60年代红宝石脉冲激光首次用于凝固黄斑部毛细血管渗漏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激光治疗黄斑水肿效果显著。激光光凝是治疗DME的重要方法,疗效已得到较多研究证实[3]。近年来,我院应用倍频532nm激光治疗DME,取得了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钢峰;牟月红;林咸平 刊期: 2013年第24期
后囊膜混浊(PCO)仍是现代白内障术后一种主要的长期性的并发症[1-2],而眼内炎症则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存在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前者可使术后复明的患者视力再次下降,导致二次治疗而增加医疗费用;后者尽管发生率低,但会引起严重的不可逆的视功能下降[3-4]。笔者随访了近年来在我院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1年内各时期的眼前节炎症反应及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了比较,通过探讨不同IOL材料及光学边缘设计与眼前节炎症反应及PCO发生的关系,以期明确佳IOL及设计方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洪;李世雨;林舟桥;陈素梅;周国义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易被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荧光RT- 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RNA及S、M、L 3个特异性基因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2例误诊患者的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3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3个特异性基因,S基因序列比对均为新布尼亚病毒,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的基因序列有一定的差异。结论通过病毒特异性基因鉴定、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双份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效价检测,3例临床误诊的患者均为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作者:俞丹凤;王忠发;李世波;陈国水;王秋景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早期骶3神经电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建立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模型。电针对照组与电针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均进行电极植入;电针治疗组进行电调节治疗,1次/d,连续治疗4周;正常组常规饲养。3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组治疗4周后均行尿动力学测定,同时处死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M3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在膀胱大容量、膀胱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指标中,电针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膀胱M3R的mRNA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早期骶3神经电调节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电调节促进脊髓损伤早期膀胱逼尿肌组织中M3R的高表达,抑制逼尿肌纤维化,改善膀胱顺应性。
作者:徐智慧;王彦彬;诸靖宇;黄邦高;周鹏;宋晨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NaHS组(C组),每组8只。A组仅行剖腹及游离肠系膜上动脉(SMA),B、C组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在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100μmol/kgNaHS后按1mg·kg-1·h-1持续静脉注射直到再灌注2h,A、B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0.9%的氯化钠溶液,作用时间和持续时间均同C组。处死大鼠后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2S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及H2S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B组比较,C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及H2S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1)。H2S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均呈显著负相关(r=-0.844、-0.813、-0.825、-0.748、-0.842,均P<0.01)。结论 H2S能改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黄惊鸿;卢根林;斯伟宏;吴爱兵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过程中引起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介入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类型分室间隔缺损(VSD组,61例)、房间隔缺损(ASD组,6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55例)、肺动脉瓣狭窄(PS组,15例);先天性心脏病造影的病例17例(造影组)。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h、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比较各组cTnI水平。根据cTnI的高低判断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心肌损害的关系。结果217例患儿中,术后cTnI升高159例,正常5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心肌损伤与年龄、体重、肺动脉压力、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封堵器释放(或球囊扩张)次数及对比剂剂量有关(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封堵器释放次数、对比剂剂量、体重是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封堵器释放次数、对比剂剂量、体重可能是影响CHD介入治疗心肌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珍全;金佳蕙;夏天和;任跃;荣星;仇慧仙;张松跃;吴蓉洲;陈其 刊期: 2013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