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灿;严伟民;俞锦清;郑筱祥
目的 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48例(冠心病组)及同期的无心肺疾病者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VVI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组LAD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包括后间隔心尖段(A)、中间段(B)、侧壁心尖段(C)]、心尖两腔切面[包括左室前壁心尖段(D)、中间段(E)、基底段(F)]、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包括前室间隔中间段(G)、基底段(H)]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应变率(SRs)、应变(ε);同时测量冠心病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作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术前除A、C节段外,其余各节段Vs、SRs、ε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冠心病组B、D、E、F、G、H节段中除B节段外,其余节段Vs、SRs、E在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或0.01);冠心病组患者支架植入前LVEF[(47.50±6.80)%]明显高于支架植入后[(59.40±7.10)%](P<0.05).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一种无创的新方法 .
作者:高枫;张邢炜;江帆;吴俊;励伟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外科显微技术的发展,经乳晕腔镜下行甲状腺肿块切除以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有不在颈部留下瘢痕而切口美观的效果,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虽然腔镜甲状腺手术有极伟的美容效果,但因手术操作者丧失触觉,术中无法以触觉探知其潜在病灶,尽管术前做了详尽的检查和准备,术中也有可能会漏诊、漏切小结节病灶[2].
作者:王印月;张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Foxp3、CD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62例NSCLC患者术后的肺癌组织标本(NSCLC组)及27例正常肺组织(距离肿块边缘5cm以上正常肺组织或另一叶肺组织J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组织中Foxp3、CD3表达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关系.结果 NSCLC组Foxp3、CD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者显著相关(P<0.01).Foxp3阳性表达仅在不同分化程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低分化者Foxp3阳性细胞浸润量高于高、中分化者(P<0.05);CD3阳性表达仅在不同术后pTNM分期间存在明显差异,ⅢB期、Ⅳ期NSCLC组织中CD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Foxp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关(P>0.05),CD3阳性细胞数与NSCL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线性正相关(P<0.01),Foxp3阳性细胞数与CD3阳性细胞数比值(Foxp3/CD3)与患者生存时间呈线性负相关(P<0.05).pTNM分期、CD3阳性细胞绝对数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NSCLC组织中CD3阳性细胞数低、Foxp3/CD3大者T细胞肿瘤免疫作用抑制,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联合检测术后肺癌组织中Foxp3、CD3,并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可以更好地评估NSCLC患者手术预后.
作者:陶学芳;李和权;周建英;丁伟;范乘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开展,我院2006年以来进行了56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56例,选择同期基本情况相似的56例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作者:姜旭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作者:林加锋;林佳选;季亢挺;唐疾飞;李继武;曾刚焕;杨鹏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即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已越来越多,尤以主动脉瓣钙化患者的增多为明显.该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心脏瓣膜纤维层退行性病变及钙盐沉积的结果 ,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黄俊英;何晓清;宗方;金巧芳;陈艳;胡青英;贾利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自身抗体浓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DCM患者57例(DCM组)及体检健康者59例(对照组),分别测定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和LVEDV,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DCM组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47.4%,27/57)显著高于对照组(3.39%,2/59)(P<0.01).DCM组抗体阳性血清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3.8±5.14vs15.5±3.37,P<0.01),LVEDV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20±52vs146±21,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M患者抗β1-AR自身抗体与LVEDV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DCM患者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与LVEDV密切相关,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DCM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齐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颌而部外伤的发生不断增多,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颌面部骨折常并发颅脑损伤或其它严重的并发症,若颌面部骨折治疗不及时或受伤初期未行正确复位固定,易造成颌骨的陈旧性骨折关节陈旧性脱位,形成口腔颌而部的功能障碍及牙颌面畸形.
作者:徐美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鼠股骨骨髓单个核细胞行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根据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相同浓度(1×10-7mol/L)地塞米松的不同剂量将其分为20μl、30μl、40μl组,并设对照组(培养液中无地塞米松),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和瑞氏-姬姆萨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苏丹Ⅳ染色观察活细胞形态、数量及细胞内成分.结果 地塞米松各组抑制细胞增生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可转变为成骨细胞,而地塞米松各组均可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使其脂肪变性.尤以30μl和40μl组强.结论 地塞米松可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且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
作者:陈兴灿;严伟民;俞锦清;郑筱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MIP)对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23只)和MIP组(25只),分别在试验的不同时间段行血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栓烷B2(T×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同时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两组实验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在再灌注期均明显升高(P<0.05),MIP组缺血前的计数值也升高,但在再灌注期同一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较之基础状态时,MIP组再灌注60、120min时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6-Keto-PG F1α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整个再灌注期TXB2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5);对照组自缺血40min起,可溶性P-选择素及TXB2水平均明显升高、6-Kel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MIP组再灌注120min的可溶性P-选择素以及缺血后的TXB2水平均明显降低、再灌注60、120min的6-Kefo-PGF1α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MIP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从而保护病变区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肖滨;惠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中常见及重要的病症,可引起一系列膀胱出口梗阻症状并继发膀胱功能的损害,严重时可导致急性或慢性尿潴留.
作者:沈利杨;翟芳同;高继康;马国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 Vm)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用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测MCAVm,同时测定全血低切黏度(LWBV)、全血高切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和纤维蛋白原(Fi)含量,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外伤组术后第1天,MCAVm、LWBV、HWBV、PV和Fi含量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第1、3、5、7、14天的MCA 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者术后5个时间点MCA Vm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者(P<0.05).ROC曲线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浆Fi含量尤为灵敏,TCD检测大脑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预测外伤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53.1%.结论 脑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TCD检测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可明显提高外伤性脑梗死预测的灵敏度.
作者:张祖勇;董晓巧;杜权;陈锋;付林;车志豪;俞文华;许培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又称为重型多型渗出性红斑综合征,属皮肤-黏膜-眼综合征候群.SJS发病后,部分患者常因眼部损害而首先就诊于眼科.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SJS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爱莲;雷振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并可继发关节内主要结构损伤,严重影响关节功能.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在膝关节镜下进行的微创手术,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ACL、PCL)断裂的有效、常用手段[1].
作者:钭晓帆;徐晓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尽管临床上鼻腔、鼻窦的真菌性感染并不常见,但近20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却在逐年增加.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约占所有鼻腔、鼻窦手术患者的10%[1],其发病率明显增加与细菌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放射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使得检出率增高有关[2],其中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为多见.
作者:武玲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形态特点.方法 选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0眼,病例组),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4眼);同期另择正常对照者24例(对照组,40眼),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眼部UBM及A超检查,记录各相关数据,并作组问比较.结果 UBM检查结果示,两组间除睫状体厚度Ⅱ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前房深度、500μm处小梁虹膜开放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巩膜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厚度Ⅰ、睫状体面积Ⅰ、睫状体面积Ⅱ)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0.01).A超检查结果示,病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晶状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形态具有前部横截面积大、睫状突位置前移、睫状体厚度薄的特点,表明睫状体前部体积增大可能是导致睫状突位置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胡勇平;张惠成;盛文燕;董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避孕效果良好、使用简便、经济可靠的长效避孕方法 ,但疾病或绝经后需要将其取出.临床上IUD取出失败并不少见,但处理上有很大的困难.我院采用官腔镜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外院和本院用常规取环器取出失败的54例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取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英;谢利萍;叶为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三踝骨折是一类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处理方法选择不当常会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本科自2003至2007年收住2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边小校;张跃进;王仲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黄色滤光片对窄谱蓝光照射大鼠视网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只雄性健康SD成年大鼠,左眼给予黄色滤光片蓝光过滤后照射1h,右眼给予窄谱蓝光照射1h,分别记录照射前及照射后1、2、7d左、右眼视网膜电图(ERG),并测定相应的a、b波峰值,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照射前后左眼的ERG a、b波峰值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照射后1、2、7d右眼的ERG a、b波峰值均明显低于照射前(均P<0.05),而照射后1、2、7d右眼的ERG a、b波峰值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窄谱蓝光照射可以引起大鼠视网膜功能不可恢复性下降,而黄色滤光片对视网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毛欣杰;宋艳霞;黄橙赤;金婉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尽管随着工业防护工作的不断加强,职业性铅中毒的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长时间、低浓度的铅暴露环境造成的危害仍日益突出.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对各个系统产生损害.视觉系统对铅较为敏感,在胎儿和婴幼儿期尤为突出.
作者:邵玉红;瞿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