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

朱德东;石小军;王哲;袁登高;蔡挺;张顺

关键词:大肝癌, 射频消融, 肝动脉化疗栓塞,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86例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肿瘤活性因子[甲胎蛋白(AF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A199]、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的变化以及患者生活质量与近期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AFP、MMP、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FP、MMP、CA199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CD3+、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3+、CD4+、CD8+、CD4+/CD8+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IgA、IgG、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G、IgM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症状/不良作用及社会功能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期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明显降低大肝癌患者肿瘤活性因子水平,增强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动脉栓塞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类型比例分析与解读

    目的 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及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表现,归纳各种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住的4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及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征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 表现为下肢轻微度至中度肿胀者27例(60.0%),重度肿胀者10例(22.2%),无下肢肿胀者8例(17.8%).症状为轻中度肿胀或无肿胀为35例,重度肿胀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9,P <0.05).通过静脉顺行造影发现下肢周围型血栓,即腘静脉、股静脉及髂静脉通畅者9例(20.0%);股、腘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通畅者19例(42.2%);髂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22.2%);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形成者7例(15.6%),其中髂静脉通畅或未完全闭塞的患者为42例(93.3%).结论 下肢肿胀程度较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更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造影类型中髂静脉通畅及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种类型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

    作者:王颖;王孝高;宋涛;高涌;余朝文;聂中林;陈世远;卢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促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安徽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与思考

    目的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深化医改、构建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分析安徽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对如何促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经验参考和政策建议.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主要政策、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提出工作建议.结果 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培训成效难以显现,质量有待提高;全科医生执业制度推进滞后、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人员注册率较低、流失率偏高;规范化培训在整体培训中比例、报名人数和录取分数呈现“三低”;政策宣传不到位,激励措施缺乏,参培积极性不高等.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全科医生队伍总体上数量匮乏、质量不高,全科医生既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也未得到业内普遍认可(不被重视);对全科医学认识不到位,在全科专业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上重视程度不高;全科医生使用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制度推进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结论 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执业注册;强化规范培训;重视学科建设;加强宣传引导.

    作者:宋向东;杨昱;于先清;樊康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表达Klotho基因对胃癌细胞株GC-7901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表达Klotho基因对胃癌细胞株GC-7901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Klotho载体,胃癌GC-7901细胞分为Klotho组(GC-7901细胞转染pZsGreen1-C1-Klotho载体)、阴性对照组(GC-7901细胞转染空病毒载体)、空白对照组(GC-7901细胞未转染载体).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otho蛋白表达,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胃癌细胞株GC-7901细胞中Klotho蛋白表达量(0.19±0.01)低于正常胃细胞株GES-1细胞(0.62±0.04),P<0.05;Klotho组胃癌细胞中Klotho蛋白的表达量(0.81 ±0.12)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24±0.06)和空白对照组(0.22±0.04),P<0.05;Klotho组胃癌细胞增殖率[(62.26±13.24)%]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99.14±21.53)%]和空白对照组[(100.00±1.03)%],P<0.05;Klotho组胃癌细胞凋亡率[(23.31±2.54)%]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4.76±0.15)%]和空白对照组[(4.67±0.13)%],P< 0.05;Klotho组胃癌细胞G0/G1期比例[(25.26±2.63)%]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4.91±0.17)%]和空白对照组[(4.83±0.16)%],P<0.05.结论 胃癌细胞中Klotho蛋白呈低表达,Klotho基因的高表达能够降低胃癌细胞增殖,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

    作者:宋胜江;李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iR141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miR141对LNCaP细胞的增殖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6月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PCR检测miR141表达情况;同时检测LNCaP细胞miR141表达情况.将LNCaP细胞分为LNCaP组(不进行转染)、mimics组(转染miR141-mimics)与inhibitor组(转染miRNA-141 inhibitor).观察其转染效率,并用MTT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通过WB检测P27、CDK4和CyclinD1表达情况.结果 在癌组织中miR-141的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LNCaP细胞中miRNA-141的水平相比于癌组织较低(P<0.05),但略高于癌旁组织.LNCaP细胞转染miRNA-141-mimics后,miRNA-141表达显著升高(P<0.05),转染miRNA-141-mimics及miRNA-141 inhibitor后,miRNA-141表达略高于LNCaP细胞.在LNCaP转染miRNA-141 mimics 48 h时,细胞增殖率相比于LNCaP及inhibitor组要低,说明miRNA-141能阻碍LNCaP细胞的增殖.在LNCaP转染miRNA-141 mimics后,细胞周期在G1期发生阻滞.mimics组与LNCaP组、inhibitor组相比,P27明显升高,而CDK4和CyclinD1则明显下降.结论 miR141影响LNCaP的增殖,能使LNCaP阻滞在G1期.

    作者:杨森;范来来;顾希杰;柯润疆;木海琦;王怡君;南存金;陈映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评分及其相关microRNA表达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考察其与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对临床的实际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112例确诊的乳腺癌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2 ~68岁,平均年龄(48.0±5.5)岁.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DM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组患者在microRNA-320a、microRNA-17-5p、microRNA-223-3p、microRNA-451a、microRNA-223、microRNA-452等microRNA表达的差异性,分析其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状态患者的HAMD得分均值[(13.7±1.6)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状态者[(3.6±1.1)分](t =39.516,P<0.05).抑郁组在microRNA-320a、microRNA-451a、microRNA-223表达水平与非抑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Z值分别为6.252、5.183、7.904,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与年龄分布(r=0.420,P=0.040)、临床分期(r=0.610,P=0.013)、microRNA-320a(r=0.500,P=0.023)、microRNA-451a(r=0.430,P=0.034)、microRNA-223(r=0.660,P=0.010)等因素的改变有关.结论 临床可通过监测HAMD得分、microRNA-320a、micmRNA-451a、microRNA-223等因素变化,评判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为后期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凌迎春;周月琴;沈群弟;董颖盈;沈俊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GC-MS法在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血浆小分子代谢物质测定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GC-MS法测定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血浆小分子代谢物质,寻找与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小分子代谢物,探讨代谢组学在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浙江医院诊治的30例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按年龄、性别匹配选取30例营养状况正常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分离血浆,分装低温保存.采用GC-MS法测定2组研究对象血浆小分子代谢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小方差判别分析法对2组研究对象血浆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2组血浆小分子代谢物质水平.结果 2组研究对象血浆总离子流色谱图基本相似,色谱保留时间主要集中在5 ~ 15 min,实验组峰高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样品主成分得分图可以明显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置换检验截距R2 =0.668,Q2=-0.309.实验组甘氨酸、天冬氨酸、苏糖酸的值较对照组升高,而鸟氨酸、油酸、尿酸、D-塔罗糖、N-甲基-DL-丙氨酸、甘露糖、D-甘油磷酸酯、β-丙氨酸、α-酮戊二的值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GC-MS法能检测出与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有关的小分子代谢物质种类,提示GC-MS法可作为老年营养不良患者小分子代谢物检测的筛选方法.

    作者:杨维佳;杨敏春;姚惠;王丽君;郑培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与对基层卫生建设的改进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到实处提供帮助.方法 对49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30 ~50岁年龄段多(321,64.46%),本科学历占比例高(233,47.35%),中级职称多(196,39.84%),所从事专业中全科医生多(244,49.00%),来自社区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医生多(200,40.16%).②156人(占31.33%)参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18人(占43.78%)愿意参与,不愿意的原因主要包括:106人(占21.29%)认为居民不认可,96人(占19.28%)认为国家政策不能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215人(占43.17%)认为是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常见病诊治432人(占86.75%)和慢病管理404人(占81.12%);家庭签约服务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全科医生医疗能力待提高(453,90.96%);需要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和量要与医生收入相应(455,91.37%).③289人(占58.03%)认为了解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疗单位存在的问题:社区医生医疗技能差(453,90.96%),和居民不信任社区医生(402,80.72%).④对基层卫生建设改进建议:加强医院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扶持力度和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结论 落实家庭签约服务,政府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撑,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卫生建设,提高全科医生服务能力,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顺利进行.

    作者:王荣英;张金佳;贺振银;王倩;王雅依;王金艳;支晓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滋肾凉血调周法对内异症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ER、PR、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

    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的低妊娠率是医学研究焦点,如何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妊娠率是关键所在.本课题通过观察滋肾凉血调周法对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取宁波市中医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经腹腔镜确诊为内异症性不孕症患者130例,轻度组6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空白组,中药组服用滋肾凉血调周中药3个月经周期,观察3个月经周期,空白组不予治疗,观察6个月经周期;中重度组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组,均予术后月经第1天皮下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每4周一针,共3个疗程,治疗组续服滋肾凉血调周中药3个月经周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ER、PR及VEGF表达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 ①轻度组:治疗后中药组子宫内膜ER和VEGF表达较空白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②中重度组: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内膜ER、PR和VEGF表达较西药组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③中药干预的2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妊娠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滋肾凉血调周法能有效下调子宫内膜中ER和VEGF表达;该方法与GnRH-a针联合使用后对PR也有显著性下调作用;其提高妊娠率可能与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激素受体和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宋俏蔚;赵珊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规范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规范化的影响,探寻提高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 将2015年1-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273例急诊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12月接受治疗的243例急诊抢救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接受常规急诊抢救护理的患者,试验组为在基础急诊抢救护理的基础上接受PDCA护理的患者,将2组在护理计划与执行计划记录内容不相符、医护记录时间或内容不一致、小结事件报告错误、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记录出量不吻合、入量记录不吻合的例数进行比较,同时对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护理计划与执行计划记录内容不相符、医护记录时间或内容不一致、小结事件报告错误、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记录出量不吻合、入量记录不吻合、手术患者信息、手术部位标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以及手术标识错误率分别为8.1%、10.6%、6.6%、5.5%、13.9%、7.3%、2.9%、3.7%,对照组分别为11.9%、14.0%、9.9%、8.2%、18.9%、17.3%、10.7%、9.9%,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例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72.0%(175例)和95.9%(233例),对照组分别为55.7%(152例)和82.1% (224例),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可以使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更加规范化,护理质量规范化.

    作者:徐瑞琦;杨硕;山丹;黄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对人工流产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服务指导教育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对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服务指导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行人工流产手术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术后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生育服务的指导教育.比较2组患者在来院复查时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及主动避孕率,随访1年后患者术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及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结果 患者手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主动避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教育后,来院复查时观察组避孕节育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9.12±1.06,远高于对照组的6.03 ±2.15;观察组的主动避孕率为94.5%,对照组为76.4%;随访1年后观察组术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及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分别为2.1%、0.0%,远低于对照组的16.0%、12.0%.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于人工流产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教育效果显著,不仅普及了患者的避孕节育知识,提供了患者正确的主动避孕方法,还能降低术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和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殖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爱霞;邓志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刘澄之;周雄英;俞君;汪月华;张志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肠血管肉瘤致腹腔内出血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血管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上皮细胞或淋巴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仅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 ~2%,大多数发生在皮肤软组织及乳房,罕见于胃肠道[1].原发于小肠的血管肉瘤尤其罕见,因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预后极差.现报道我院诊治的1例小肠原发性血管肉瘤并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孙传涛;童强;李胜保;邓卫平;李德平;杨帆;单宝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红外线热成像用于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对比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传统VAS评分法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价值,探索一种方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早期诊断带状疱疹的诊断率.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20例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疑似带状疱疹患者,一侧躯干区域出现神经痛症状但无疱疹,记录患者疼痛区域与对侧的红外线热成像图及VAS评分.测量两侧对称区域线温差△T(℃).2周内密切随访患者疱疹情况以明确诊断.评价指标诊断效能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两侧对称区域温差△T及VAS评分为检验变量,2周内随访是否出现条带状疱疹证实结局为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计算约登指数,寻找诊断界点为临界cut-off值.结果 2周内随访出现相关区域条带状疱疹的患者可确诊为带状疱疹,共13人.绘制ROC曲线图分析结果显示:在针对红外线热成像计算两侧对称区域线温差△T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诊断带状疱疹的临界值为0.85℃,约登指数为0.702;VAS评分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434,诊断带状疱疹的临界值为2.5分,约登指数为0.176.结论 在带状疱疹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但未出现疱疹时,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较VAS评分法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更有诊断价值,而且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姚益冰;谢可越;黄冰;姚明;张利;邓甲甲;费勇;倪华栋;陈国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Hcy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郑州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6例特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纯音听阈值、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血浆Hcy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纯音听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纯音听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3% (P <0.05).结论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浆Hcy水平,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李晓娜;李玉杰;于敏;黄炜;李冬枝;朱晓凤;范凯慧;赵梓博;马琼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脓毒性休克合并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是导致重症患者预后不良、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1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56)和未感染组(n=162).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干预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入院时APPACHEⅡ评分≥20分(57.14% vs.31.48%,P=0.001)、血乳酸水平≥4 mmol/L(67.86% vs.46.91%,P=0.007)、肾功能衰竭(71.43% vs.46.30%,P=0.001)、肺功能衰竭(75.00% vs.54.32%,P=0.007)、多脏器功能衰竭(51.79% vs.30.86%,P=0.005)、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60.71% vs.41.98%,P=0.015)、PPI使用时间≥14 d(60.71%vs.44.44%,P=0.036)、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7 d(41.07% vs.25.93%,P=0.033)、行机械通气(62.50% vs.40.74%,P=0.005)及血液滤过(50.00%vs.34.57%,P=0.04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APPACHEⅡ评分≥20分和肺功能衰竭是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入院时APPACHEⅡ评分≥20分和肺功能衰竭是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这类危重患者要加强监护和预防,以降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

    作者:陆骁臻;张毅;陈童恩;许兆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10月进行冠心病伴有糖尿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跟踪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指标(收缩压及空腹血糖),并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应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观察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74%(t=-2.409,P=0.008);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值明显接近正常值,观察组临床指标(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比照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采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测,观察组经过测评总分及各个维度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持患者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值趋于正常、降低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康复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且患者应用效果佳,临床医疗成本降低.

    作者:吴玉萍;林小洁;曾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稳定期COPD患者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56例,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后,比较2组肺功能(FEV1、FEV1%、FEV1/FEVC)及动脉血气(PaO2、PaCO2)、炎症因子(TNF-α、IL-8、ICAM-1)及免疫功能(CD3+、CD4+、CD8+、CD4 +/CD8+)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FEV1、FEV1%、FEV1/FVC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O2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PaCO2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NF-α、IL-8、ICAM-1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3+、CD4+、CD4 +/CD8+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能够降低稳定期COPD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水平.

    作者:付海卫;李小波;孔一名;郭微微;杨再兴;戴元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及S100β和NSE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及S100β蛋白(S100β)、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切皮时泵注乌司他丁2 000 U/kg,随后以1 000 U/(kg·h)的剂量静脉泵注至术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输注右美托咪定,切皮时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随后以0.5 μg/(kg·h)的剂量静脉泵注至术毕前30 min.分别于诱导前(T0)、切皮前(T1)、切硬膜后(T2)、术毕(T3)、术后24 h(T4)检测2组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S100β和NSE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T2、T3、T4时氧化应激指标SOD水平均较T0时明显降低(P<0.05),T2、T3、T4时MDA水平均较T0时明显升高(P<0.05),但对照组SOD下降及MDA升高更显著(P<0.05);2组T2、T3、T4时S100β、NSE水平均较T0时明显升高(P<0.05),但对照组S100β、NSE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轻幕上肿瘤切除术对患者SOD活性的抑制,减少MDA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对于S100β、NSE水平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强脑保护效果.

    作者:陈元良;徐丽丽;张磊;乐新会;吕华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4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及漏诊率较高,本文通过探讨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6年3月24例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PG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PGL患者就诊前均有消化系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如腹痛、腹胀、黑便、消瘦、呕血等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PGL的发生部位以胃窦为主,诊断上存在一定的漏诊与误诊,CT提示肿瘤性病变为83.33%,第一次胃镜下取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仅76.19%.24例PGL患者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主,14例,占58.33%;其次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9例,占37.50%;1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占4.17%.此外,本次研究分析中发现胃淋巴瘤患者中感染过乙肝病毒的达58.33%,其中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高达25.00%.结论 PGL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恶性肿瘤,胃镜下活检仍然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DLBCL患者治疗仍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CHOP)方案为主,MALT可以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预后个体差异较大.PGL的发生是否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需要进一步完善大样本、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尹清明;董卫国;田山;廖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特点为缓慢进展、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帕金森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智能受损、假性球麻痹,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由于患者表现多样,病例少见,临床很容易误诊.我科今年收治2例PSP病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王成银;黄坚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