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贤;张赛
目的 观察分析22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前、中、后梅毒抗体滴度变化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以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期驱梅治疗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28例经驱梅规范治疗的妊娠并梅毒患者资料.根据孕期驱梅治疗时机分为4组:A组42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B组51例,孕早期(12周内)给予驱梅治疗;C组58例,孕晚期(28周后)给予驱梅治疗;D组77例,全程给予驱梅治疗.对4组妊娠前、中、后TRUST滴度变化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妊娠前,4组梅毒抗体滴度均控制在1∶4之内,且各组间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12周时,4组梅毒抗体滴度比明显升高(P<0.05);且A组和C组高梅毒抗体滴度比分布明显大于B组和D组(P<0.05).分娩时,4组梅毒抗体滴度比值均有一定程度增大,A组梅毒抗体滴度比值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分娩3个月时,4组梅毒抗体滴度比值均降低(P<0.05);且4组梅毒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治疗越早,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越低.结论 妊娠可显著提高梅毒患者梅毒抗体滴度,妊娠结束后抗体滴度会自行下降.妊娠后,尽早给予规范驱梅治疗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马银芬;陈卫红;夏伟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利用“三通”连接管回血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43)采用三通连接管回血,对照组(n=43)采用改良式回血,分别观察2组患者回血结束时化验室结果、回血法残留血量、生理盐水用量、滤器凝血状况,观察18个月,每6个月检查C反应蛋白(CRP)、记录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化验室结果回血法残留血量、生理盐水用量、滤器凝血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mg/L)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5.527±4.649、5.552±4.560、6.444±4.241、6.327±5.146,对照组CRP(mg/L)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5.879 ±4.718、8.193±6.847、9.876±8.772、8.897±5.8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0%、4.65%(2/43)、6.97% (3/43)、9.30%(4/43),对照组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0%、11.63% (5/43)、13.95% (6/43)、18.60% (8/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三通连接管回血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感染危险性,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徐武敏;谷禾;吴瑶瑶;叶霞;叶白如;金领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术前营养分析及其他因素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9年2月-2013年8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有吻合口瘘)和对照组(无吻合口瘘)2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NRS 2002评分、病理分期、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合并糖尿病、放化疗史、吸烟史等相关影响因素,并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62例,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121例.NRS 2002评分、病理分期、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术前放化疗史与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有着一定的相关性(P<0.05);吻合口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RS 2002评分≥3分、病理分期Ⅲ/Ⅳ期、吻合口距肛缘距离<5 cm为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RS 2002评分、病理分期、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昌荣;吴先龙;丁如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盐酸美金刚在改善帕金森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效果,为帕金森痴呆患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美金刚片治疗,在治疗时和治疗4、8、12周分别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治疗结束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期间统计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MMSE、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4、8、12周MMSE和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的满意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对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范伟女;洪文轲;管琼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时间管理的概念是现代护理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NICU护士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实施ABC时间管理法并探讨了在N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4年3-9月对NICU 8名护理人员实施ABC时间管理法进行管理,并由护理部采用现场记录方式进行调查,比较ABC时间管理法实施前后护士护理项目时间、护理质量的差异,对所获得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NICU实施ABC时间管理法后,NICU护士每日实施治疗时间、基础护理时间和护理记录时间分别由实施前的(97.5±19.8) min、(75.4±11.8) min、(97.4±16.2) min分别降低至(68.2±14.3) min、(56.7±13.1)min和(73.2±11.7)min,护士专科护理时间和健康教育时间分别由(64.2±9.6) min、(47.5±12.2)min提高至(82.5±17.4)min和(65.6±15.6)min;护士护理记录、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得分分别由实施前的3.50±0.33、3.75±0.41、3.88±0.55提高至4.38±0.27、4.63±0.63、4.63±0.36,经检验各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时间管理法的实施降低了护理人员每日实施治疗时间、基础护理时间和护理记录时间,提高了护士专科护理时间和健康教育时间,并改善了护士护理记录、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水平,结果表明ABC时间管理法能有效改善NICU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莫敏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自2011年2月-2014年6月行产前胎儿畸形超声检查的4680例孕妇,均于早、中、晚孕期各进行一次系统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孕周胎儿畸形的检出率.结果 经产后或手术随访证实畸形儿138例,畸形发生率为2.9%.早孕期检出染色体异常8例,胎儿畸形24例;中孕期检出畸形儿94例;晚孕期检出胎儿异常10例.此次研究超声检查漏诊2例,产前超声检查检出胎儿畸形率为98.5%.结论 早孕期超声筛查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及排除胎儿早发的结构异常;晚孕期超声检查可检出胎儿迟发型畸形;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是检出胎儿结构异常的重要时期和方法.
作者:蔡丽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综合临床疗效,为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安全、便捷、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441例面部色素沉着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随机分为3组,A组148例,B组150例,C组143例;A组用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B组单用胶原蛋白敷贴治疗,C组单用1064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治疗前后要求患者严格防晒、避光.3组分别治疗12周,在治疗0、1、2、4、8、12周分别观察各组色素改变的情况,并记录结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总有效例数105例,总有效率70.95%,B组总有效例数49例,总有效率32.66%,C组总有效例数57例,总有效率39.86%;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见复发病例及明显不良反应;B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5例复发;C组出现激光后色素沉着斑7例.结论 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疗效确切,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胶原蛋白敷贴治疗和单用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单用激光带来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面部色素沉着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方木平;梁虹;王珊珊;吴一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联合舒芬太尼在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临安市人民医院ICU内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9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啶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气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为(52.41±6.18)s、(16.75±2.93)min,对照组的分别为(98.27±13.56)s、(98.27±13.56) min,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起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仅观察组心动过缓的药物干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首次脱机拔管率分别为(4.72±1.56)d、(6.27±2.14)d和78.26%,对照组的分别为(7.95±2.03)d、(10.03±3.65)d和58.70%,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联合舒芬太尼在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机械通气中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且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钟小东;陈学清;王晨;娄林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影响,以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海军总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护理之外,增加运动、认知、言语功能的护理,持续6周,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康复护理组运动功能提高总体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P< 0.05);Barthel指数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对缩短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作者:王慧英;刘荣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下2型糖尿病患者双向转诊的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3年的治疗,每组各50例.A组为实施家庭医生制下双向转诊组,B组为实施家庭医生制下不执行双向转诊组,C组为自行就诊的患者.观察治疗后的患者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平均动脉压(MAP)、血糖(FBG、2h-PBG、HbA1c)及血脂.观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就诊满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3年后,A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明显优于B、C两组,A、B组的MAP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5).②治疗3年后,A组患者的血糖、血脂的达标率高于B、C组患者(P<0.05,P<0.01);A、B组患者血压的达标率高于C组患者(P<0.01,P<0.05).③3年后肾脏、神经、眼部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分别上升8%(4/50)、2% (1/50)、2% (1/50),与B组上升14%(7/50)、2%(1/50)、6% (3/50),与C组上升24% (12/50)、6%(3/50)、12%(6/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患者在就诊便利性、住院便利性、医疗费用支出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B、C组(P<0.0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在家庭医生制下实施双向转诊有助于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赵文穗;季黎明;邱琼;李黎;潘向东;于爱华;王艳;蒋晓华;陈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LIF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此获得高表达LIF的人脂肪间充质于细胞,为LIF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效应机制研究中奠定基础.方法 以PCR扩增得到LIF基因序列,采用质粒重组技术获得载有LIF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用重组质粒包装慢病毒.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将慢病毒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慢病毒转染率,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IF的表达水平,后经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LIF基因序列,并且成功构建带有LIF基因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鉴定,得到大小为608 bp左右的条带,大小与LIF基因序列匹配,通过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获得慢病毒颗粒,滴度检测达1×108 TU/ml.成功分离得到纯度高的hASCs,慢病毒转染hASCs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率可达90%.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转染后LIF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携带人LI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可以有效转染hASCs,并且表达LIF.
作者:柯建明;李佳;谢甬淋;毕涌;张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80岁以上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较高,本研究主要探讨提高80岁以上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5例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资料随访至2014年7月,分析总结提高80岁以上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的处理方法.结果 135例80岁以上急腹症患者年龄80 ~101岁,平均(83.6±2.0)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62例;治愈99例;好转24例,经随访现生存2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或转院)5例,经随访现生存2例,死亡2例,失访1例;院内死亡7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死于心肌梗死,2例死于急性肺栓塞,1例死于脑干出血,院内病死率为5.19%;共随访117例,随访率91.41%.随访至2014年7月患者生存率为91.85%.术后并发症46例次:手术切口感染20例,肺部感染10例,术后认知障碍9例,应激性溃疡出血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 积极地术前准备、防治感染和休克,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手术和麻醉方式,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处理并存病是提高急诊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杜召辉;王振杰;邱兆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婴儿期婴儿贫血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来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社康中心进行系统保健的6个月婴儿631名,按喂养方式不同分组,其中母乳喂养组180名,混合喂养组236名,人工喂养组215名,对贫血患病率进行分析;对其中165名母乳喂养的婴儿,按及时添加辅食和未及时添加辅食分成2组,对贫血率进行分析.采集婴儿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应用迈瑞BC-2800三分类血球仪测定血红蛋白值.结果 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7.22%)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22.03%)、人工喂养组(30.23%),母乳喂养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喂养的婴儿及时添加辅食组贫血患病率5.93%,未及时添加辅食组,贫血患病率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和能否及时添加辅食,对婴儿贫血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保健过程中采取相应对策,提倡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同时,合理添加辅食,是减少婴儿期贫血的有力措施.
作者:张凤莲;谢凤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文报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合并长骨损害1例如下.1 病例介绍患儿,女,生后45 h,因“少哭少动1天余”入院.系G2P1,孕38+6周,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2 kg,无窒息抢救史,无胎膜早破,无胎盘异常,无脐带绕颈,Ap-gar评分1分钟10分、5分钟10分.患儿生后在当地产科少哭、少动,无发热及体温不升,吃奶一般,无拒奶,无惊厥、抽搐,无呕吐、腹胀,无皮疹及出血点,曾收住当地医院,拟“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小样儿”,予“补充维生素K1、补液”等治疗,同时查头颅CT示脑实质密度减低,转来本院,查体:头颅未及肿块,前囟平软,皮肤无明显黄染,未见皮疹,双肺听诊无殊,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活动可.
作者:周永海;夏芳琴;吴丽晓;留佩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电学及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在急性肺栓塞诊疗和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住院确诊的1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电学特点及动态变化,结合D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B型脑利钠肽前体(Pre-BNP)、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入院时心电图变化主要包括SI >0.1 mV者9例,SⅠQⅢTⅢ者4例,aVR终末呈R波者10例,胸前导联T波倒置6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者2例.有效治疗后心率下降、心前区导联T波演变、TⅢ倒置变浅或转直立、QⅢ减小或消失,aVR终末R波振幅下降,QTcd降低.②3例死亡病例SⅠ、QⅢTⅢ、avR终末R波以及广泛心前区导联T波倒置发生比率明显增高.死亡患者较存活病例QTcd明显增大[(80.2 ±34.5)ms/(74.8 ±33.7)ms].③生物标志物DD(78.6%)、Pre-BNP(64.3%)、LDH (64.3%)、CK-MB(50.0%)升高为常见.④死亡组DD、Pre-BNP和肌钙蛋白I/T的异常升高发生率均为100%,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分析心电学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血生物标志物,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疗效评估、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晶晶;王炳银;陈润祥;何振山;刘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脑肿瘤手术患者特别是输血后,并发术后感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给临床治疗与术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脑膜瘤手术输血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相互因果关系,揭示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2年3月-2014年3月360例患者(男性患者192例,女性患者168例)的术后感染情况,以患者是否并发术后感染为因变量,同时以选择术后感染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自变量,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3.318,P=0.032)、手术时间(OR =3.281,P=0.028)、术中出血量(OR=5.133,P=0.001)、术中输血量(OR =4.518,P=0.003)、术前合并呼吸(OR=2.993,P=0.016)、肝(OR=2.905,P=0.046)、肾(OR=3.020,P =0.047)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OR=2.872,P=0.044)、术中出血量(OR=3.000,P=0.026)、输血量(OR=3.013,P=0.021)与术前合并呼吸疾病(OR=3.018,P=0.035)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与术前合并呼吸疾病等是脑膜瘤手术输血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的关键在于做好术前评估与围术期输血管理.
作者:许宏亮;刘玮;方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51%~78%[1]的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同时吞咽障碍又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误吸和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Sharma JC等[2]研究脑卒中患者90 d内病死率与各种相关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其中吞咽障碍为2.6,糖尿病为2.4,大于75岁高龄为1.8,冠心病为2.1,故吞咽障碍是其中的一个较重要因素.同时患者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恐惧进食、抑郁、焦虑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吞咽障碍的治疗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邓娇;王敏华;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明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查在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照组取182例正常体检者,测其Hcy水平.选择发病72 h内住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例214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ACI组),按照入院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和高Hcy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24周检测Hcy,同时评价其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对Hcy水平及NIHSS、B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高Hcy脑梗死组与正常Hcy组相比,其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升高,NIHSS也升高明显,而BI降低,2组间差异显著.治疗后其NIHSS较治疗前均降低,BI均升高,治疗24周较治疗2周改变更显著.②与对照组比较,ACI组Hcy明显升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24周较治疗2周降低更显著.③ACI组NIHSS评分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I无明显差异;治疗24周后,NIHSS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均降低,BI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相关性分析显示,NIHSS评分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5),BI评分与Hcy呈负相关(r=-0.79,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定期检测Hcy对评估其预后很有价值.
作者:寇雪莲;陈琳迪;何松彬;唐维国;王小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观察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分支射频热凝与传统的半月节射频热凝镇痛技术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41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22例于CT定位引导下经患侧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穿刺行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作为观察组,并与另19例接受传统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患者作对照.观察2组治疗的操作时间、疗效(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眶上孔和/或圆孔及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均获得了即刻和持久镇痛效果,但非半月节组治疗操作时间显著短于传统半月神经节射频组[(27.92±8.46) min vs.(46.87 ±23.13)min,P<0.01],并发症更少(角膜溃疡:(0/22 vs.1/19),非疼痛区感觉减退(0/22 vs.4/19),而面部血肿发生率和两年复发率相当(5/22 vs.6/19、2/22 vs.1/19).结论 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和传统的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技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分支选择性,且操作更加快捷,更适合用于80岁以上全身情况较差的高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治疗.
作者:罗永香;黄冰;姚明;过建国;张利;陆雅萍;周煦燕;侯健;任小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GCG对哮喘小鼠肺部气道变应性反应炎症以及Th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6~ 10周、平均重量为202 g的C57BL/6小鼠(雄雌不拘),分为治疗组(EGCG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8只.比较3组小鼠的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BALF及血浆炎性因子表达(ELISA法),CD4+T细胞中Foxp3+ CD25+T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小鼠24只,每组各8只.3组小鼠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BALF的IL-4、IL-5、IL-10及IFN-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血浆IL-4、IL-5、IL-10及IFN-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的血浆(F=16.75,P<0.01)、BALF(F=22.58,P<0.01)中的Foxp3+T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小鼠血浆、BALF的MMP-9、TIMP-1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组小鼠的MMP-9、TIMP-1均低于对照组;3组小鼠的黏液分泌、胶原沉积面积以及杯状细胞在上皮细胞中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EGCG能通过诱导Foxp3和IL-10的表达,对Th2型免疫反应进行有效抑制,并降低MMPO、TIMP-1的水平从而改善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重塑.
作者:周阿旺;徐静;赵力;夏斌;赵世品;张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