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王炳银;陈润祥;何振山;刘峰
目的 总结PICC连接全自动化疗泵持续泵入氟尿嘧啶治疗结肠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推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肿瘤化疗内科2009年1月-2014年4月71例结肠癌患者,选用爱朋便携式全自动输注泵,采用FOLFOX6方案,应用PICC置管连接便携式化疗泵持续泵入5-氟尿嘧啶化疗,71例患者均按个体计算抗癌药物用量,统一遵医嘱准确配置,持续静脉泵入48 h,21 ~28 d为一周期,观察并记录结肠癌患者的PICC置管、化疗泵、心理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71例结肠癌患者中发生静脉炎3例,占4.2%,表现为穿刺点区红斑;PICC管道堵塞1例,占1.4%,表现为输液减慢,抽回血及冲管阻力增大;胶布过敏3例,占4.2%,表现胶布区红肿、瘙痒;输液泵管道堵塞5例,占7%,表现为泵显示堵塞并报警;胃肠道反应5例,占7%,表现为恶心及呕吐,上述患者经对症护理后,均顺利完成化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PICC置管连接便携式化疗泵持续化疗安全、方便,出现的不良反应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达到了规范治疗的效果.
作者:韩萍;魏少美;彭可勤;韩越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明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查在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照组取182例正常体检者,测其Hcy水平.选择发病72 h内住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例214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ACI组),按照入院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和高Hcy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24周检测Hcy,同时评价其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对Hcy水平及NIHSS、B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高Hcy脑梗死组与正常Hcy组相比,其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升高,NIHSS也升高明显,而BI降低,2组间差异显著.治疗后其NIHSS较治疗前均降低,BI均升高,治疗24周较治疗2周改变更显著.②与对照组比较,ACI组Hcy明显升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24周较治疗2周降低更显著.③ACI组NIHSS评分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I无明显差异;治疗24周后,NIHSS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均降低,BI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相关性分析显示,NIHSS评分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5),BI评分与Hcy呈负相关(r=-0.79,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定期检测Hcy对评估其预后很有价值.
作者:寇雪莲;陈琳迪;何松彬;唐维国;王小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46例DTC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73),观察组给予TSH抑制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3年及5年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远处转移率.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实施甲状腺切除术,其中112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其余34例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术,对于术中快速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患者,给予颈部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结果 观察组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4%、2.7%、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15.1%和12.3% (P <0.05或P<0.01);术后5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1%、2.7%和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5%、19.2%和16.4%(P<0.05或P<0.01).结论 DTC患者术后的TSH抑制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徐校成;王可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利用“三通”连接管回血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43)采用三通连接管回血,对照组(n=43)采用改良式回血,分别观察2组患者回血结束时化验室结果、回血法残留血量、生理盐水用量、滤器凝血状况,观察18个月,每6个月检查C反应蛋白(CRP)、记录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化验室结果回血法残留血量、生理盐水用量、滤器凝血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mg/L)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5.527±4.649、5.552±4.560、6.444±4.241、6.327±5.146,对照组CRP(mg/L)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5.879 ±4.718、8.193±6.847、9.876±8.772、8.897±5.8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0%、4.65%(2/43)、6.97% (3/43)、9.30%(4/43),对照组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0%、11.63% (5/43)、13.95% (6/43)、18.60% (8/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三通连接管回血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感染危险性,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徐武敏;谷禾;吴瑶瑶;叶霞;叶白如;金领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风湿性多肌痛(PMR)的临床特点及浅谈诊治体会,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诊治情况.结果 女性多见,男∶女=1∶2.76,平均年龄(65.67±10.49)岁,平均病程(5.41±5.22)个月.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骨盆带肌痛,其中以肩、骨盆带肌痛两处同时受累者多;其次为晨僵,再次为关节肿痛、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分别为(76.79±21.09) mm/h及(52.03±37.49)mg/L.50% (32/64)的患者合并贫血,绝大部分为轻度贫血;50%以上(37/64)患者出现铁蛋白升高(531.84±165.02) ng/ml,26.4%(14/53)的患者HLA-B27阳性.MR提示关节周围炎症改变.63例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l例单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8.69±5.65)d;炎性指标改善,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6.42±8.53)d和(7.98±2.83)d.复发率为28.1%(18/64).结论 对于50岁以上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颈、肩、骨盆带肌的疼痛,应考虑PMR的可能.对于疑诊患者可应用超声或MR检查协助诊断.
作者:戴巧定;宋欣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电学及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在急性肺栓塞诊疗和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住院确诊的1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电学特点及动态变化,结合D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B型脑利钠肽前体(Pre-BNP)、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入院时心电图变化主要包括SI >0.1 mV者9例,SⅠQⅢTⅢ者4例,aVR终末呈R波者10例,胸前导联T波倒置6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者2例.有效治疗后心率下降、心前区导联T波演变、TⅢ倒置变浅或转直立、QⅢ减小或消失,aVR终末R波振幅下降,QTcd降低.②3例死亡病例SⅠ、QⅢTⅢ、avR终末R波以及广泛心前区导联T波倒置发生比率明显增高.死亡患者较存活病例QTcd明显增大[(80.2 ±34.5)ms/(74.8 ±33.7)ms].③生物标志物DD(78.6%)、Pre-BNP(64.3%)、LDH (64.3%)、CK-MB(50.0%)升高为常见.④死亡组DD、Pre-BNP和肌钙蛋白I/T的异常升高发生率均为100%,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分析心电学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血生物标志物,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疗效评估、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晶晶;王炳银;陈润祥;何振山;刘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位于中脑黑质,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约为1700/10万,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总体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陈伟贤;张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前,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仍为世界上常见的第四位恶性肿瘤,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1].该病仍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1988年Correa提出的胃癌发生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因此,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和根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stis,CAG)是阻止CAG向胃癌发展、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虽经长期的研究,CAG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末完全阐明.现将近几年来CAG的诊断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路敏敏;金世禄;刘宝珍;凌立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22例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分为极外侧组与常规组,2组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统计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有效性.结果 2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CT检出阳性人数18例,占比81.82%,阴性人数4例,占比18.18%,MRI检出阳性人数21例,占比95.45%,阴性人数1例,占比4.55%.两组患者在检出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外侧组CT检出髓核异位18例,占比81.82%,椎间盘巨大突出14例,占比63.64%,后缘锐角12例,占比54.55%,边界模糊20例,占比90.91%,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 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上各有优劣,结合两种影像手段综合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江时忠;王士维;夏花;余竹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GCG对哮喘小鼠肺部气道变应性反应炎症以及Th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6~ 10周、平均重量为202 g的C57BL/6小鼠(雄雌不拘),分为治疗组(EGCG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8只.比较3组小鼠的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BALF及血浆炎性因子表达(ELISA法),CD4+T细胞中Foxp3+ CD25+T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小鼠24只,每组各8只.3组小鼠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BALF的IL-4、IL-5、IL-10及IFN-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血浆IL-4、IL-5、IL-10及IFN-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的血浆(F=16.75,P<0.01)、BALF(F=22.58,P<0.01)中的Foxp3+T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小鼠血浆、BALF的MMP-9、TIMP-1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组小鼠的MMP-9、TIMP-1均低于对照组;3组小鼠的黏液分泌、胶原沉积面积以及杯状细胞在上皮细胞中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EGCG能通过诱导Foxp3和IL-10的表达,对Th2型免疫反应进行有效抑制,并降低MMPO、TIMP-1的水平从而改善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重塑.
作者:周阿旺;徐静;赵力;夏斌;赵世品;张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镜下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用腹腔镜手术治疗9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男7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2.5岁,双侧疝22例,单侧疝68例,术中发现隐匿疝12例.30例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男24例,女6例,均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年龄5个月~7岁,平均2.5岁.比较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230±3.350) min,传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8.560±5.23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平均为(0.856±0.753) ml,传统组术中出血(3.225±0.74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住院时间为(3.125±1.216)d,传统组住院时间为(5.512±0.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复发与传统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术后并发症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切口小,损伤小,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凯;杨向东;付晓君;姜磊;张大坤;陈芳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类联合宫腔纱条填塞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剖宫产产妇中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60例,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宫体注射,行按摩子宫或缝扎,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宫腔填塞纱条及直肠填塞米索前列醇填塞止血.比较2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术中、术后48 h内出血量及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研究组止血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成功率为96.67%.2组产妇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量(102.4±5.8) g/ml高于对照组的血红蛋白量(95.7±4.3) g/ml,前者血红蛋白下降率为(6.3±1.2)%也高于后者(14.5±3.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纱条填塞联合前列腺素预防剖宫产后出血操作简单既能迅速有效控制出血,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
作者:张春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LIF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此获得高表达LIF的人脂肪间充质于细胞,为LIF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效应机制研究中奠定基础.方法 以PCR扩增得到LIF基因序列,采用质粒重组技术获得载有LIF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用重组质粒包装慢病毒.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将慢病毒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慢病毒转染率,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IF的表达水平,后经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LIF基因序列,并且成功构建带有LIF基因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鉴定,得到大小为608 bp左右的条带,大小与LIF基因序列匹配,通过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获得慢病毒颗粒,滴度检测达1×108 TU/ml.成功分离得到纯度高的hASCs,慢病毒转染hASCs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率可达90%.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转染后LIF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携带人LI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可以有效转染hASCs,并且表达LIF.
作者:柯建明;李佳;谢甬淋;毕涌;张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对胎盘植入、疤痕子宫妊娠、引产、顺产、剖宫产、前置胎盘妊娠等相关妊娠预防和治疗出血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宿州市立医院收治103例妊娠有关出血,19例胎盘植入,6例疤痕子宫妊娠,6例引产后出血,17例顺产后出血,5例前置胎盘妊娠,50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绵小条在庆大盐水输送下,缓慢注入子宫动脉,以子宫动脉远段及分支血流消失作为栓塞目的.应用于清宫或产后出血.结果 79例出血患者,77例介入治疗后止血效果理想,止血率97.46%,2例止血失败,术后仍出血行子宫切除,24例预防性栓塞,1周内清宫,出血量40~ 100 ml不等,平均70 ml,除子宫切除者,其他患者没有出现较为严重合并症.患者出院后随访,除子宫切除病例,其他患者月经均在2月内复潮,周期月与经量与以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结论 介入栓塞术对患者起效迅速,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能保留女性子宫,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要求再次生育的年轻女性,对女性心理能起到极大安慰,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极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孔辉;丁勇;芦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研究上海家庭医生制度背景下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患者双方对于分级诊疗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从而为上海分级诊疗体系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选取上海市的1家综合性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研现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调研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患者,研究其对于分级诊疗相关问题的认知现状,差异及影响因素.发放医生和患者问卷共467份,其中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97%.运用SPSS 20.0软件对定量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另外,还对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关键知情人进行了访谈研究,作为对定量资料的补充.结果 医院医生和社区医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明显,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机制尚待建立;患者的自主择医意识很强;现行医保支付体系对于分级诊疗的经济杠杆引导力度不够;分级诊疗的相关配套措施不齐,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优势互补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结论 建议创新机制破解转诊运行中的内忧;建议改革医保支付破解转诊运行中的外困;建议引导三级医院实现“顶天立地”的战略转型;建议发展医养一体化服务以延伸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作者:陈旻洁;鲍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无痛取卵术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行阴道穿刺取卵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n=30).A组:依托咪酯0.1 mg/kg;B组依托咪酯0.15 mg/kg;C组组依托咪酯0.2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患者保留自主呼吸,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或者皱眉时,追加依托咪酯诱导量的1/5~1/3来加深麻醉.当血压低于基础血压30%或心率低于50次/min时分别给予麻黄碱或阿托品处理,当血氧低于90%时给予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人工辅助呼吸,以保证呼吸道通畅.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手术结束时(T2),患者清醒时(T3)的MAP、HR和SpO2变化;同时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并对麻醉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在T0、T1、T2和T3各时间的MAP、HR和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评价B组和C组评定为优的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C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肌阵挛均高于A组和B组(P<0.05).而宫缩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托咪酯0.15 mg/kg复合瑞芬太尼1μg/kg用于经阴道穿刺取卵在达到满意麻醉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作者:杨鸿源;蔺杰;白耀武;钱金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盐酸美金刚在改善帕金森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效果,为帕金森痴呆患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美金刚片治疗,在治疗时和治疗4、8、12周分别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治疗结束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期间统计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MMSE、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4、8、12周MMSE和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的满意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对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范伟女;洪文轲;管琼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复方甘草酸苷、胱氨酸、哈西奈德与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白芍总苷对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147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胱氨酸,外用哈西奈德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白芍总苷,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抽取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样,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外周血中CD4+、CD8+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前后CD4+、CD8+细胞亚群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比较2组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4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复发3例,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3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复发9例,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8+细胞亚群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水肿、血压升高,但均不影响治疗.结论 白芍总苷能调节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与复方甘草酸苷、胱氨酸、哈西奈德联合治疗斑秃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
作者:袁丞达;王小勇;寇霄;王敏磊;应航宇;陶承军;邬成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综合临床疗效,为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安全、便捷、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441例面部色素沉着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随机分为3组,A组148例,B组150例,C组143例;A组用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B组单用胶原蛋白敷贴治疗,C组单用1064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治疗前后要求患者严格防晒、避光.3组分别治疗12周,在治疗0、1、2、4、8、12周分别观察各组色素改变的情况,并记录结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总有效例数105例,总有效率70.95%,B组总有效例数49例,总有效率32.66%,C组总有效例数57例,总有效率39.86%;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见复发病例及明显不良反应;B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5例复发;C组出现激光后色素沉着斑7例.结论 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疗效确切,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胶原蛋白敷贴治疗和单用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单用激光带来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面部色素沉着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方木平;梁虹;王珊珊;吴一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评价64排螺旋CT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多发于肾上、下极,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瘤体以囊实性居多,高低混杂不均匀密度为主,可出现囊变、坏死、假包膜、钙化、转移及肿瘤侵犯等情况.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研究中同时发现由于瘤体生长程度不同,肿瘤在肾皮质期可出现强化幅度不同的高、低强化区,高强化区呈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模式.33例病例均能准确行临床TNM分期.12例患者行肾动脉CTA检查,通过三维重建及后处理,能够准确显示肾血管解剖及变异分支,并判定瘤体供血动脉,检查中发现6例患肾动脉血管存在变异.根据33例患者CT扫描资料,统计学采用单因数方差分析检验,发现平扫瘤体实质与同侧相邻正常肾皮质、肾髓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瘤体实质与同侧相邻正常肾皮质、肾髓质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能准确对肾透明细胞癌作出诊断,帮助临床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和术前临床分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和帮助.
作者:单连强;沈龙山;石祖强;徐榭;梁保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