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全麻联用双管喉罩于脑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效果

田丰;何卓文;冯秀芬;赖梅

关键词:喉罩, 丙泊酚, 七氟醚,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摘要:目的 介绍静吸复合麻联合食管引流型喉罩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入)中的优越性.方法 把需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食管引流型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两组麻醉用药相同:按公斤体重分别注射丙泊酚、芬太尼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静脉诱导,置管后机控呼吸并吸入七氟醚和持续静注丙泊酚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后、置入喉罩或导管后1 min、3 min、5 min,拔出喉罩或导管前及后5 min的SBP、DBP和HR值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置入喉罩或导管后1 min、3 min的BP及拔出喉罩或导管前后的BP、H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A组;B组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发生躁动、呛咳、支气管痉挛及喉痉挛、口腔血肿等麻醉并发症的较多.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运用静吸复合麻联合使用食管引流型喉罩一法是佳的麻醉搭配.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良性病变术后瘢痕组纵的X线表现

    目的 回顾分析49例乳腺良性病变术后病例的x线平片,探讨乳腺术后瘢痕组织的X线特征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评价49例乳腺术后随访中切口及附近出现致密影病例的平片者的临床资料、各种X线异常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9例切口及附近均出现软组织致密影,伴钙化13例,结构紊乱18例,皮肤改变11例,脂肪坏死1例及异物影2例.49例重复活检结果均为良性的术后改变,其中包括:导管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增生、导管内乳头状增生、导管扩张、硬化性腺病、大汗腺化生、异物反应、脂肪坏死及放射状瘢痕等.结论 结合临床及X线平片特征,有助于对乳腺术后瘢痕组织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活检.

    作者:白林;蔡丰;张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及合理应用的方法,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不良转归的发生.方法 回顾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来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选择其中随访满12个月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例,对全部患者入院时病情,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剂量、疗程,患者病情恢复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10例患者确诊后即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完成整个抗结核疗程12个月,全部患者没有死亡,大部分恢复良好,仅有2例患者轻度残疾.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正规化疗是关键,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惠者中早期、合理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作者:沈春明;赵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Mdm-2、p16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肿瘤与细胞周期深入研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和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在肿瘤的侵袭、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付昌征;钱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复合全麻联用双管喉罩于脑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 介绍静吸复合麻联合食管引流型喉罩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入)中的优越性.方法 把需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食管引流型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两组麻醉用药相同:按公斤体重分别注射丙泊酚、芬太尼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静脉诱导,置管后机控呼吸并吸入七氟醚和持续静注丙泊酚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后、置入喉罩或导管后1 min、3 min、5 min,拔出喉罩或导管前及后5 min的SBP、DBP和HR值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置入喉罩或导管后1 min、3 min的BP及拔出喉罩或导管前后的BP、H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A组;B组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发生躁动、呛咳、支气管痉挛及喉痉挛、口腔血肿等麻醉并发症的较多.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运用静吸复合麻联合使用食管引流型喉罩一法是佳的麻醉搭配.

    作者:田丰;何卓文;冯秀芬;赖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动脉栓塞治疗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介入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例产后出血患者行右股动脉赛丁格技术穿刺,将介入导管插至双侧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注入优维显,同步行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以明胶海绵颗粒作栓塞剂,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或子宫动脉栓塞术.结果 5例产后出血患者栓塞后出血明显减少,仅有少量血性恶露.止血时间5~10 min,手术时间40~60min.1例产后出血患者栓塞后仍有较多阴道出血而行二次栓塞,术后出血即刻减少,仅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所有患者获得有效止血,术后观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恢复正常月经,有3例已再次妊娠.结论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用于产后出血具有创伤小、止血迅速、疗效显著的特点,是急诊抢救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钱芳;王成纲;赵小魁;李广太;张欣;陈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临床护理教学反馈信息调查与对策

    目的 评估临床护理教学效果,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共带教护生196人,护生6~7人为一组,每科实习时间约2周,每出一个科室以小组形式评价本科临床护理教师,并填写<护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表>,评价项目:教学态度(4项)、教学方式方法(6项)、讲课效果(5项)、带教能力(3项)、基础及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6项)逐项打分并给予评价,由护理部收回<护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表>将分数汇总.结果 临床教师教学理念缺乏、没有适应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更新,临床教师对护生实习指导工作不系统.结论 研究分析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提出对策,以便不断改进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尹国华;张淑敏;赵艳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测定血清胱搁1素C在肾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在肾功能损害及损伤时作为敏感标志物时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同时测定肌酐(Scr)、尿素氮(BUN),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随着Ccr下降血清Cys C、BUN、Scr均值逐渐升高(P<0.05).Ⅰ组18例患者血清中Cys C浓度异常者占56%,Sct的浓度异常者占22%;Ⅱ组26例患者血清中Cys C浓度异常者占77%,Scr的浓度异常者占31%;Ⅲ组19例患者血清中Cys C、Scr浓度异常者均占100%.结论 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比BUN、Scr更能准确直观的反映出肾小球滤过功能,测定方法简便,可以替代操作繁琐的内生肌酐清除率采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

    作者:李莉;刘凌云;赵元明;万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对外伤性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选取部分病例在血肿厚层面采用颅骨钻孔,置12~14号硅胶管入血肿腔,并用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射后引流,观察疗效并加以总结.结果 3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前、术后硬膜外血肿量经配对t检验,t=17.8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GCS评分采用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血肿量与GCS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0.065,P=0.753,无统计学相关关系;术后血肿量与GCS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0.148,P=0.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确把握硬膜外血肿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作者:孙涛;苏贺先;马骏;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8月经蚌医一附院PICC组核心护士会诊后认为无法应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患者7例,其中2例为传统方法置入PICC失败,形成局部血肿,2例因肥胖或先天静脉条件差,3例因长期治疗、反复穿刺致肘部静脉弹性差,视觉和触觉均难以辨认静脉深浅和走向,而中心静脉置管(CVC)无法满足疗程需要.应用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技术.结果 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从贵要静脉置入6例,正中静脉置入1例,后拍片显示导管关端位置均在上腔静脉内,操作安全,输液通畅,导管留置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改良塞丁格引导技术,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扩大PICC适应症,该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方法无法置入PICC管的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避免资源浪费.

    作者:郑海燕;陈桂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放射治疗45例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的放射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放疗科2003年4月-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45例恶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加激素治疗.直线加速器6MV-X线外照射,照射野范围包括转移椎体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位于颈段的病灶用两侧对穿照射,位于胸、腰骶部的病灶照射方式从后背单野或前后野垂直照射.照射剂量300 cGy×10次,5次/周,或200 cGy×20次,5次/周.所有病例放射治疗时辅助使用地塞米松(10m/d)加20%甘露醇(250 ml/d)静脉滴注.放疗结束后1个月记录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背痛总有效率达84.4%(38/45);运动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75.6%(34/45);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率37.5%(3/8).结论 恶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加激素治疗症状缓解率高.

    作者:刘静景;徐全敬;何斌;沈学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内直视术中应用心肌停搏液的现状及进展

    心内直视手术中主动脉阻断后,心肌保护的效果关系到术中及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因此,在缺血期间加强心肌细胞保护,减轻再灌注损伤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有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冷血心脏停搏液、温血心脏停搏液、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HTK)停搏液等,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几种心肌停搏液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恒;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GP方案治疗晚期肺鳞癌与肺腺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GP方案对晚期肺鳞癌与肺腺癌治疗的疗效差别,为晚期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肺鳞癌组30例与肺腺癌组35例均接受吉西他滨(1000 mg/m2)加顺铂(75mg/m2),每3周重复,每2个周期CT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共65例均可评价,鳞癌组CR 0例,PR 9例,SD 14例,腺癌组CR 0例,PR 9例,SD 16例,两组有效率RR(CR+PR)分别为30%和25.7%(P=0.628),两组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分别为76.7%和71.4%(P=0.549).鳞癌组中位生存期11.6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6.1个月,1年生存率48%,2年生存率13.2%.腺癌组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5.8个月,1年生存率29%,2年生存率11.2%.主要的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均可耐受.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肺鳞癌与肺腺癌的疾病控制率相近,但对鳞癌表现出比腺癌更好的生存优势.

    作者:方立萍;吴紫权;赵金波;张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化疗患者PICC相关感染高危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适合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648例进行置管化疗,拔管后常规给以穿刺点、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同时,拟对12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PICC感染发生率为7.7%;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象、季节、是否合并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血象>换药频次>季节>伴有糖尿病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性别、换药敷料类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PICC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血象、换药的频次、发生感染的季节、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在置管期间应对以上因素予以重视;对有感染高危险因素存在的导管留置者要定期监测各项感染指标;加强护理人员维护导管的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对PICC相关感染因素的预见性;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则有利于减少PICC感染的发生.

    作者:范爱飞;李金华;钟春嫦;刘洁玲;郭海云;谢三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麻醉前心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全子宫切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麻醉前常规谈话方法;干预组:除做麻醉前常规谈话方法以外,手术室护士行术前访视患者、健康宣教等心理护理干预,还根据患者关心、担心的问题应用指导性语言进行认知疗法、疏导法、系统脱敏法、示范法、心理暗示法等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此次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术后无痛率为87.6%,时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前接受心理干预治疗的患者对此次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未接受该方法治疗的患者,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前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对麻醉及术后满意度,能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作者:陈瑞玲;蒋萍;肖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fos与消化系疾病

    c-fos是一种存在于正常神经核内的原癌基因,属于即刻早期基因,可被多种刺激诱导而快速表达.c-fos原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基本而重要的作用.c-fos是反映细胞活性的一种标志,近年来被广泛用作神经元异常兴奋标记物,用于探讨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尤其在神经病学及麻醉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脑缺血发作及其他有害刺激对脑细胞的损伤及药物疗效评价.近些年随着对其生物学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c-fos逐渐用于探索内脏敏感性异常的起源、胃肠伤害性信号传递的神经通路、脊髓和高级中枢如何调节及其关键的活性物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c-fos 在探讨消化系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异常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海玲;邓春发;骆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维甲酸诱导分化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机理研究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裸鼠移植瘤成瘤过程中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用腋部皮下注射SO-RB50细胞的方法对裸小鼠造模,定期观察肿瘤体积及重量、病理、电镜超微结构,增殖活性,检测各组肿瘤中CycinD1、CDK4、ICAM的表达水平.结果 试验结束时给药组平均瘤重(2.750±0.302)g,于对照组的(7.150±1.228)g(P=0.008)及维甲酸缺乏组的(11.483±2.721)g(P=0.003).镜检给药组肿瘤细胞大片出血坏死,对照组与原移植瘤的病理表现相同,维甲酸缺乏组核浆比大,核染色较对照组深.电镜示给药组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化,核糖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对照组细胞同原移植瘤一致.维甲酸缺乏组游离核糖体较对照组多,溶酶体少见.给药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2)、CDK4(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71)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维甲酸缺乏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7)、CDK4(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83)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维甲酸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维甲酸缺乏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长,诱导分化作用的实现与调节CyclinD1和CDK4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艳;高解春;董岿然;陈莲;王舒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乳腺癌ER、PR抗原表达与细胞核形态定量变化

    目的 研究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与细胞核变化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苏州市中医院病理科2002年以来42例乳腺癌标本,总结其ER和PR表达,并作细胞核形态定量图像分析;同时与20例良性病变对比.结果 乳腺癌细胞核等圆直径、面积及边缘周长,均较良性对照组为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ER+/PR-病例细胞核形态定量与ER+/PR+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病例细胞核形态定量与ER+/PR+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ER和PR可同时或分别失表达,PR失表达病例细胞核形态变量较大,尤其ER和PR同时失表达病例细胞核形态变量更大.结论 良、恶性乳腺病变细胞核形态定量差别显著,对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ER和PR的表达结合细胞核形态学测量结果对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意义.

    作者:苗小芬;王睿;曹幼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选择素、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①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三者能否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②通过实验研究冠心痛惠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三者的相关性,探讨血小板功能与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炎症反应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纽)20例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对照组)2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①P-选择素、hs-CRP、Hcy水平分别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与hs-CRP相关系数r=0.456(P<0.05),Hcy与hs-CRP相关系数r=0.210(P<0.05),P-选择素与Hcy相关系数r=0.848(P<0.05).结论 ①P-选择素、hs-CRP和Hcy水平在AMI组和UAP组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AMI组高,其次为UAP组,再次为SAP组.②血清Hcy水平,Hs-CRP水平及P-选择素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均随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联合检测三者可协助了解病情,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张剑青;刘鹏飞;张巧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0年5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121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心脏损害组和无心脏损害组.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活动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1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心脏损害36例(29.8%),其中心包炎12例(33.3%),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8例(22.2%),心律失常7例(19.4%),瓣膜病变5例(13.9%),心肌损害3例(8.3%),冠状动脉炎1例(2.8%).14例(38.9%)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轻度心悸胸闷.心脏损害组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沉(ESR)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组.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并不少见,且与疾病活动相关.超声心动图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吉恒东;邹红梅;路峰;林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肺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检查508例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肺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检查的护理措施,确保该技术检查的准确性,为医生加深对肺部各种疾病病变特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方法 对508例进行肺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给予检查前心理护理,保证舒适安静环境和患者的准备,检查过程协助传感器正确定位、正确的呼吸指导、特殊患者的指导以及检查结束的指导.结果 508例患者中501例能轻松准确完成检查,7例检查失败,失败原因为背部多毛症、脊柱畸形和背部极度消瘦导致传感器吸附不成功而无法进行检查,无一例是因为护理配合不当导致检查失败.结论 护士在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正确指导和操作以及观察检查过程情况,检查后护理,对整个检查结果的;隹确性和确保检查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纯爱;汤凤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