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2例临床分析

焦纯杰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中西医治疗, 手术时机
摘要:目的 总结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就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1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是在予以严密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应用,改善微循环,静脉营养,联合抗生素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清胰汤胃内灌注或复方大承气汤灌肠.结果 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20例,无一例死亡.手术治疗12例,死亡2例,余均痊愈.随访,保守治疗的患者1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另一例出院1月后再次发生胰腺炎,余无并发症.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部分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获得痊愈,小部分需急诊手术或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根据病情把握手术时机,及时手术.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治疗21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因为,总结再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6月21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出现时间为术后4~11 d,经再手术明确梗阻因为,术中证实粘连性肠梗阻12例,漏诊消化系统肿瘤3例,漏诊直肠癌1例,陈旧性粘连带致肠管卡压2例,遗漏多发肠石1例,合并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粘连梗阻2例,合并肠套叠1例.1例粘连性肠梗阻为术后17 d再次手术,由于无法找到明确的梗阻点,故行梗阻远近两端侧侧吻合术,术后25 d梗阻解除;其余20例经再手术后3~5d梗阻均解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多见为肠粘连.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严密的术后观察,可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几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精确细致的手术操作是再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汪雷;刘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药物治疗后脂联素水平变化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后脂联素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9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经6个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观察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的78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脂联素水平和体重指数;对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与BMI、甲状腺激素、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教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6个月后FT3、FF4、TSH恢复正常,BMI升高,HOMA-IR下降,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治疗前,血清脂联素与BMI、HOMA-IR呈负相关,与PT4、FT3呈正相关;治疗后,血清脂联素仍然与FT4、FT3呈正相关,与BMI呈负相关.控制BMI、性别、年龄等因素后的偏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脂联素仍然与FF4呈正相关.结论 甲亢患者血清脂联素升高,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恢复正常,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脂联素水平.

    作者:鞠海兵;舒子正;王光琳;李丽风;宋洁;阮兆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yroid,PSCCT)在临床中极其罕见,发病率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左右[1-2].本病常见于老年人,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接近1:1.近期,笔者诊治原发性甲状腺鳞癌1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甲状腺鳞癌的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

    作者:姜涛;闫进贵;田德利;马本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药理基础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发生着床,常见的妊娠部位是输卵管.随着避孕流产技术的使用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异位妊娠在多个国家的发生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2].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使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方法得到改进,也使更多的患者免于手术困扰,并获得良好的治疗结局.

    作者:白月婷;关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宫颈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51万妇女被诊断为子宫颈癌,其中约28.8万死亡病例,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1].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因为,其中淋巴结转移被公认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昆;李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6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并经气管导管内单体位(仰卧位)一次性按200 mg/kg快速滴注固尔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的改变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经HFOV治疗1 h后氧分压明显上升为(72.2±12.5)mm Hg(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为(50.9±8.9)mm Hg(P<0.01),氧合指数迅速下降为6.0±2.5(P<0.05),A-aDO2,上升为(0.45±0.11)mm Hg(P<0.05).治疗3 h、6 h、12 h、24 h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A-aD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肯定的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刁诗光;邱燕玲;王冬妹;刘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创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焦虑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创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焦虑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住院的创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28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SAS量表评估调查对象的焦虑状态,并由专人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积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心理疏导、适当进行抚触、音乐干预及饮食管理,对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5 min和出院前1 h进行SAS量表测评,并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结果 本组患者入院时焦虑评分远远高于国内常模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程度较入院时减轻,焦虑评分较干预前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创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莉;余继锋;李满梅;高风;潘淑花;邢晓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与晕血晕针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防止体检采血患者发生晕血、晕针及并发症,对体检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及探讨认识领悟疗法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采血前对患者进行晕血、晕针的因为分析,针对性地运用认识领悟疗法、转移注意力、解释、鼓励、暗示等心理支持时晕血、晕针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26例以往有晕血、晕针史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晕厥,11例患者虽略有不适,但无需做任何特殊处理便可顺利完成采血.结论 对有晕血晕针史的采血患者要进行临床分析,针对其晕血、晕针的因为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避免晕针晕血及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安全完成采血,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邓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LOX-1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和20 m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 mg瑞舒伐他汀组和20 mg瑞舒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在给予吸氧、抗凝、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功能等治疗的基础上,10 mg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1次/d;20 mg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1次/d,两组均服药4周.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分组前和治疗4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LOX-1的表达.结果 服瑞舒伐他汀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的水平及血小板LOX-1、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20 mg组较10 mg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对ACS患者早期使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明显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而具有抗栓作用,从而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作者:产庆场;吴广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就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1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是在予以严密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应用,改善微循环,静脉营养,联合抗生素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清胰汤胃内灌注或复方大承气汤灌肠.结果 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20例,无一例死亡.手术治疗12例,死亡2例,余均痊愈.随访,保守治疗的患者1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另一例出院1月后再次发生胰腺炎,余无并发症.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部分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获得痊愈,小部分需急诊手术或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根据病情把握手术时机,及时手术.

    作者:焦纯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煤矿工人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煤矿工人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探讨引起血液流变学增高的因为及查找对策.方法 将1 623例门诊检查血液流变学的体检者,分成实验组(煤矿工人组)和对照组(非煤矿工人组),分析两组各年龄段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总体增高情况;实验组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煤矿工人井下作业工作年限、接触煤粉尘量、合并肺部疾病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煤矿工人组血液流变学总体增高率为53.33%,明显高于非煤矿工人组的27.91%(P<0.01);血液流变学增高随煤矿工人井下工作年限、接触煤粉尘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血液流变学与伴有肺部疾病密切相关(P<0.05).结论 煤矿工人血液流变学总体水平偏高,血液粘度相应增高,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煤矿工人生活质量,及时改善生产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加强宣传至关重要.

    作者:赵玉;肖志刚;付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RNAi沉默Megalin基因对尿白蛋白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Megalin基因对尿白蛋白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后释放趋化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长期下调人Megalin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包装慢病毒感染人HK-2细胞,以此获取Megalin表达下调的HK-2细胞株,用尿白蛋白刺激此细胞株,检测对照组和干扰组细胞释放MCP-1、RANTES、Fractalkine等趋化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MCP-1、Fractalkine的表达有显著性下降,RANTES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Megalin受体在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白蛋白内吞的同时,能刺激趋化因子的释放;Megalin受体表达下调能显著抑制趋化因子的释放从而缓解炎症刺激.

    作者:詹林达;黄锋先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8月,安医大一附院NICU对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经过精心护理,疗效满意.21例经贵要静脉,5例经头静脉,6例经正中静脉,5 例经腋静脉,2例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术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输液天数及并发症.结果 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短的是3 d,长的是57 d,平均置管留置时间为29.6 d,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脱管1例,阻塞3例(溶栓后恢复正常),机械性静脉炎5例(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静脉通道可靠,并发症少,可选择血管多,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云兰;王慧敏;张莉莉;骆念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恢复程度结果的评估,证明和肯定针剌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探索此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的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30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自发语言流畅程度的变化.结果 根据汉语失语症口语流利性评分,两组总有效率P>0.05,两组显效率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加快语言功能的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其重返社会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玲;庄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Adv-mIL-12转染KC治疗人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Adv-mIL-12转染KC对人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人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五组分别注射NS、Adv-mIL-12、KC、KC-Adv-EGFP及KC-Adv-mIL-12.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脾脏指数(SI).肿瘤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PCNA、CD34;观察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实验组(KC-Adv-mIL-12)瘤体平均体积367.78 mm3,对照组(NS)平均体积676.37 mm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I较对照组增加明显;HE染色提示实验组肿瘤细胞异型性减少、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提示:实验组PCNA阳性细胞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CD34染色标记测定MVD较对照组相比也呈下降趋势.结论 Adv-mIL-12转染KC能有效地抑制裸鼠人结直肠癌移植瘤生长、阻止瘤体微转移,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者:李志民;吴浩荣;高泉根;沈根海;万琳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 近年来高校教职工随着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的增加,脂肪肝已经成为威胁高校教职工生命安全的疾病,因此了解我校教职工脂肪肝与血脂异常、糖尿病的相关性,从而针对性的探讨我校教职工脂肪肝防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2008~2009年健康体检资料,录入微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北京交通大学教职工2008~2009年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31.19%和34.65%;患病率增加幅度大的年龄段是35岁以下,其次为55~65岁之间;通过图表判断,糖尿病与脂肪肝患病之间存在清晰的正比例相关性,同时追溯教职工自身行为与工作特点与糖尿病患病关联性,从而间接地控制和预防脂肪肝的发生.结论 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防治脂肪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邱文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某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措施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山东省齐河县2009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找出流行因素,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今后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齐河县2009年3~12月份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寻找流行因素.采取手足口病知识宣传教育、控制托幼机构和医院感染、控制传染源、对传染源排泄物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并对各项防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手足口病罹患率128.70/10万.乡镇波及率100.00%(15/15);行政村(单位)波及率35.37%(388/1097).发病人群以5岁学龄前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4.40%.结论 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的主要因为是交叉感染.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控制托幼机构和医院交叉感染、控制传染源以及加强对传染源排泄物消毒,是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措施.

    作者:张绿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疟疾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

    目的 根据邳州市2001~2006年气象资料与疟疾发病的情况,探讨气候因素对疟疾发病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实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邳州市2001~2006年疟疾发病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高气温、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间、低云量等气象资料,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疟疾疫情与各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001~2006年邳州市疟疾发病率(Y)与同期平均气温、高气温、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总云量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日照时间、低云量无关,各气候因子之间相关关系显著.回归方程为Y=-0.479+0.007X1+0.75X2,(X1、X2分别代表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 气候因素影响着疟疾发病率变化,尤其是月平均低温度和湿度,从而成为影响疟疾发病的主要气候因素.

    作者:刘体亚;石敏;刘林;张亚;娄培安;袁夫苗;单永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sCD40L、BNP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性心衰患者sCD40L和BNP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探讨其在慢性心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18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干预组,n=5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采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桔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法他汀20 mg.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查血脂、BNP及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sCD40L与LVEF呈负相关,血脂和BNP的变化与sCD40L呈正相关.治疗后血清BNP及sCD40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阿托法他汀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sCD40L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BNP呈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心衰时血清sCD40L水平,sCD40L可作为心衰预测的新指标.

    作者:陶国华;金恒;吴红萍;赵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髋部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材料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虽然目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已从早20世纪60年代的9%降到1%以下[1],但术后感染仍是其严重并发症,现就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王微慎;周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