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崔苗;彭正燕;郭燕;顾侠
目的 探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376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结果 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现场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否有基础原发病对CPR抢救成功率影响不大.结论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采用改良胸外按压术,尽早除颤并及时、有效、合理地使用复合药物,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复苏过程中,应用冰袋冰帽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脑氧气消耗量,在有效地辅助心肺复苏的同时可有效促进脑复苏.另外,加大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也尤为重要.
作者:袁庆密;李夫民;史先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临床检查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6例;术后分别持续行5 min、10 min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AT)模式的RVA、RVS起搏,同时记录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VAT模式下,持续5 min、10 min RVA起搏的右房a波、V波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均高于RVS起搏,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A持续10 min起搏的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较持续5min的压力有增加的趋势,而RVS起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小,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作者:王和平;胡业梅;武永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Smad4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 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4对胰腺癌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4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BxPC3,用G418筛选及RT-PCR、Western blot鉴定;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阳性细胞克隆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改变;又分别采用噻唑盐(MTT)比色法及5-溴-2-脱氧尿苷(BrdU)掺入法检测阳性细胞克隆的增殖活性.结果 成功建立表达Smad4的阳性BxPC3克隆(S4-8,S4-23),并证实其E-cadherin、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MTT法和BrdU掺入法显示,S4-8与S4-23细胞克隆增殖显著降低.结论 Smad4可增加胰腺癌细胞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并抑制其增殖,Smad4可能对胰腺癌具有基因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庆宏;于鸿;黄俊星;王朝夫;施达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高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加强基础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结果 16例高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3~5d坐起,7~10d下床,2周左右拆线,未出现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整个围手术期需要护士有预见性地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精心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患者早日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子女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葛多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11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23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穿刺术后并发颅内感染23例.其中脑实质穿刺引流3例,占13.04%;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7例,占30.43%;侧脑室穿刺引流13例,占56.52%;脑脊液漏5例,占21.73%;引流管污染3例,占13.04%;年龄>65岁8例,占34.78%;糖尿病9例,占39.13%;无菌操作不规范8例,占34.78%;置管时间长5例,占21.73%.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尤其是侧脑室或出血破入脑室穿刺后更易并发颅内感染,应加强无菌观念,注意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颅内感染.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联合鞘内注射有明确疗效,可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尚芙蓉;胡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DT)治疗烧伤后上呼吸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烧伤整形科2007年以来对27例患者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预防上呼吸道梗阻,同期25例患者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0T)治疗,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愈后瘢痕情况,分析评价PDT在烧伤科预防上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PDT组和O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3±3.83)min和(44.64±9.1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6±10.52)ml和(52.99±16.08)ml,愈后瘢痕面积分别为(1.77±0.84)cm2和(3.61±0.59)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与OT组相比,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愈后瘢痕长度明显缩短.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微创等优点,对烧伤科预防性气管切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刚;黄金华;周杰;周荣芳;刘森;刘亦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76例131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的FT3、FT4、sTSH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经131Ⅰ治疗后3,6,12个月时血浆的FT3、FT4、sTSH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3、FT4,P<0.01;sTSH,P<0.05);而治疗后3,6,12个月时血浆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经131Ⅰ治疗后的176例甲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痊愈142例(80.7%),有效率94.4%.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经131Ⅰ治疗以后,随着甲亢的治愈,绝大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结论 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好,治愈率高,方法简单,可作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胡永全;袁超;陶新全;李卫鹏;刘恒超;申勇;郁中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冠心病频发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芪参益气组和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P-R间期、R-R间期及24h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P<0.01),普罗帕酮组减少房性早搏的效果比芪参益气组更明显(P<0.05),两组减少室性早搏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芪参益气组提高心率变异性比普罗帕酮组更显著(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疗效.
作者:魏炜;刘加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结合CIK细胞抗肿瘤效应.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 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1).结论 DC-CIK细胞比CIK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董毅;朱太岗;李月红;葛曦;长飞虎;汤继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院领导、医疗器械及消费品供应部门,需要临床医生和护士及后勤环卫人员的多方面支持、协助和合作.方法 分析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长期以来检验学科建设在理念上更多重视的是质量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忽视了生物安全管理.临床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防护意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防护设备、临床标本的运输、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规范的问题.结论 在工作中,医院可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精密仪器设备,而对添置生物安全设备,甚至价格价廉的一次性消费品却考虑甚少.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斗争中的沉痛的教训,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临床实验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
作者:刘晓平;邵小华;蔡朝阳;陈梅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提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南医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合2010年欧洲病毒性脑炎处理指南,探讨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结果 脑脊液异常58例,CT异常38例,MRI异常15例,脑电图异常93例.经更昔洛韦治疗且病程2周后:脑脊液异常的58例患儿复查脑脊液,74.13%脑脊液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脑电图异常的93例患儿中78.49%患儿脑电图基本恢复正常;108例患儿中96.30%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3.70%患儿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高于正常,头颅MRI示额叶软化灶,脑电图示额叶局灶性慢波.结论 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之一,按照指南处理更有利于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
作者:郭虎;陆海英;郑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初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的基层眼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沉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参加Starr“手把手”MSICS培训项目的50名基层眼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学员在学习MSICS早期手术中发生沉核的病例临床特征,手术操作过程.结果 发生沉核的病例数有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为62~92岁(平均77.78岁).诊断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其中2例为过熟期,6例为大/黑核,3例合并有高度近视,1例伴有晶状体半脱位.9例MSICS手术的前囊切除方式均为截囊.结论 高龄患者、过熟期、大/黑核、高度近视、晶状体半脱位等是MSICS初学者发生沉核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开罐式截囊也是发生沉核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圣松;黄文勇;刘斌;王德才;何明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PM和DM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包括相关抗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谱、肌电图)、肌活检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上述PM、DM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PM以发热、肌痛、近端肌无力症状多见,DM则以皮肤损害、近端肌无力、肌痛症状多见.PM和DM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补体变化及AN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DM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于PM组,PM患者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DM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指标各有不同.
作者:王信;陈琳洁;谢长好;陈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头颈血管病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头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瘤等疾病发病往往表现为急性症,可引起脑水肿、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多种病理性改变,病死率、致残率较高[1].因此,颅颈血管病变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为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金标准和常用方法,但DSA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以及双能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CTA)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其方便快捷、无创、特异度及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7].头颈部CTA是利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时期性,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利用CT图像后处理软件重建成直观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其适用于诊断头颈部动脉瘤、血管畸形、斑块、钙化、狭窄等[8].本文结合MSCT在头、颈动脉成像方面的技术进展,针对对比剂的使用、扫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文保;陈建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10d为一疗程,休息3d后开始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66.7%,好转率2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率为33.3%,好转率为40%,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都对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的疗效.
作者:徐磊;江勇;曹小芳;张学云;史伟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Vitapex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患有急慢性根尖周炎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的乳磨牙178颗共114人,将患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根管治疗术,实验组93颗患牙采用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的Vitapex糊剂根充,对照组93颗患牙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材料厂生产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充,根充后每半年复查,拍X线片观察根充情况,随访2年后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2年实验组6颗患牙失败,成功率93.3%;对照组26颗患牙失败,成功率7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itapex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是更适合于临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术前误诊为皮脂腺囊肿、钙化性粉瘤、慢性淋巴结炎,表皮样囊肿,纤维瘤,脂肪瘤等3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大体所见:大部分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壁薄,质地较硬,切面呈灰白色,表面有钙化,有“沙粒”、“豆腐渣样”或“石灰样”颗粒;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团块状,外周的细胞类似基底细胞,核深嗜碱性,向中央细胞核逐渐浓缩消失成为影细胞.影细胞境界清楚、弱嗜碱性,细胞中央有一不着色消失的核影子.部分细胞巢中央间钙化,间质内可见巨细胞反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毛母质瘤.结论 进一步增强对毛母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以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佳音;钟咪;曹志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实施人文关怀对住院接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09年1月未采用人文关怀接诊患者200例及2009年2月-2009年7月采用人文关怀接诊患者200例,通过在住院接诊室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对比两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情况.结果 人文关怀在住院接诊护理中的应用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事住院接诊工作的护理人员,应结合本科室工作特点,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并有意识地将它贯穿于整个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使住院接诊室满意度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张金梅;刘敬芳;吴岳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证据,以降低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该院老年病科患者住院期间所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晨起痰标本送检培养结果进行筛选,收集痰培养阳性菌株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9年痰培养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53.3%),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30%),后为真菌(16.7%).2010年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42.9%),其次为真菌(38.1%),后为革兰氏阳性球菌(19.0%).2009及2010年排名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粪肠球菌.结论 2009~2010年的痰培养结果提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首要位置.2010年真菌感染的几率较2009年有所上升.
作者:吴培生;郭莉;郝艳霞;吴晓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Bcl-w(B细胞淋巴因子-w)在胃癌中的表达对化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人胃癌组织中Bcl-w的表达.结果 ①100例胃癌中Bcl-w表达的阳性率为69.0%.②胃癌组织中Bcl-w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1).③Bcl-w表达与胃癌的整体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阴性预后好(P <0.01);Bcl-w阳性患者中化疗患者与非化疗患者预后无显著差异;Bcl-w阴性者化疗患者预后优于非化疗患者.结论 ①Bcl-w在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促进胃癌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Bcl-w在胃癌中的表达与预后负相关,Bcl-w在胃癌中的表达干扰了化疗效果,可作为胃癌预后以及化疗敏感性的评价指标.
作者:郝占伟;姜德清;黄继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