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治疗偏头痛58例临床报告

张荣锡;曹德峰

关键词:针刺治疗, 偏头痛, 透刺法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组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取丝竹空透刺率谷等相应穴位,对照组口服苯噻啶片治疗.结果 观察半年,治疗组总有效率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12.852,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组穴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脉支架术前、术后血清sCD40L水平与再狭窄的关系

    目的 研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相sCD40L水平变化,以探讨sCD40L与再狭窄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普通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1例(研究组),健康正常对照组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5,15,180 d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sCD40L.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 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清sCD40L为(6.54±1.55)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1±0.68) ng/ml(P<0.05).支架内再狭窄率24.4%(10/41).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sCD40L水平为(7.34±1.25) ng/ml,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的(4.36±0.98)ng/ml;术后血清sCD40L水亦显著高于无再狭窄患者(P均<0.01);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后高水平sCD40L持续至术后6月,而无再狭窄患者术后5 d则恢复至正常.结论 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术后血清sCD40L水平增加提示sCD40L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作者:付剑云;苏又苏;吴京兰;方红城;王执兵;谢培益;陈少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1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68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评分结果良:好5例,中残13例,重残18例,植物状态生存4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41.2%.结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尽早清除颅内血肿,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可提高特重型脑损伤的疗效,扩大缝合硬脑膜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胡观成;龚美慈;屈家虎;全兴云;许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提示功能评价

    目的 对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及形态异常细胞提示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对1200例各种住院病人标本,进行血片复检,评价其对异常细胞报警系统的性能.结果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提示系统具有很高灵敏度,其异常情况报警系统的灵敏度为100%,阴性预示值为100%,阳性预示值为79.55%,特异性是95.60%,可疑警号的假阳性率为12.83%,总检出有效率为96.25%.结论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及形态异常细胞报警系统的功能良好,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作者:陈梅;肖旺贤;段朝晖;付玉如;方伟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临床生物化学教学课件PowerPoint结合Flash动画的制作

    目的 探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课件PowerPoint结合Flash动画的制作及方法.方法 以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科书为课件基本教学内容,用Office办公软件PowerPoint结合Flash动画制作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课件.结果 制成的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直观清晰,实用易懂,形象逼真.课件内容除基本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内容外,还加入了仪器演示、自我测验、本专业新动态等.结论 课件达到预设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形象,形式多样,PowerPoint结合Flash动画教学课件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使教学质量大有提高.

    作者:赖泽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清肿瘤学标志物与胃癌的诊断

    血清肿瘤学标志物是指由恶性肿瘤细胞合成、分泌并释放入血和(或)体液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酶、激素、蛋白质、代谢产物等[1],其产生、变化与恶性肿瘤,尤其是胃癌的生长扩散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应技术的发展,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也得到了深化和突破,成为鉴别胃良恶性疾病研究中的一个方向,一个新靶点.血清标志物由于取材容易,病人容易接受,检测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易于动态监测,已成为当今胃癌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就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敏;季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对32例因G-6-PD缺陷导致黄疸的新生儿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观察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辅酶Ⅱ(NADP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改换血治疗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辅酶Ⅱ含量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G-6-PD缺陷性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换血需求.其治疗机制与减少红细胞过氧化损害有关.

    作者:周于新;张双船;赵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夏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至今仍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无论散发或流行,发病率在冬季较高,一般从11月份开始上升,至次年2~4月份为高峰,5月份下降[1];在夏季流行少见.现将2004年7-9月份我院收治的6例流脑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崔萍;熊天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对宫内残留物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对产后及早期妊娠流产后宫内残留物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ONOS-200及PHILIPS-EnVisor超声诊断仪对102例产后及早期妊娠流产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分别进行经腹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符合率经阴道超声为96.1%,误诊2例;经腹部超声为78.4%,误诊11例:检测小于0.5 cm×0.4 cm的宫内残留物,经阴道超声的误诊率明显低于经腹部超声(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较经腹部超声在产后及早期妊娠流产后宫内残留物诊断能更加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地卡因过敏1例报告

    本文报告1例地卡因过敏如下.1 病例介绍樊某,女,42岁,因吃鱼后咽部异物感、咽痛1d,到医院就诊.

    作者:解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Ⅱ型呼吸衰竭合并代谢性碱中毒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方法 对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应用糖皮质激素40例,利尿剂35例,呼吸兴奋剂11例,碱性药物10例,人工机械通气3例.全部病例均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结论 Ⅱ型呼吸衰竭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大部分是医源性的,应及时予以纠正,避免病情加重.

    作者:陈建永;林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酒精中毒致癫痫发作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致癫痫发作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由酒精中毒致癫痫发作共54例(21.51%)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病人多为长期大量酗酒并对酒精有高度耐受性.癫痫发作多与突然断酒或急剧增减酒量有关.发作类型均为癫痫大发作.抽搐后转入震颤谵妄占46.30%.脑电图缺乏特异性癫痫波型.病人多合并有多种躯体疾病.结论 酒精中毒致癫痫发作治疗上用抗痫刑、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心理治疗,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刘彦明;胡忠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临床医学论著的写作技巧

    1 撰写医学论著的必要与可能医学是人才集中、分支学科多、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庞大的科学系统之一,处于该系统前沿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善于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而且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新经验,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同步于时代.撰写医学论著是简单记忆与创造性思维结合的过程,可促进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写出高质量文章前往往需读懂、读透多篇相关主题的文献,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充实和完善,可拓展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空问,避免知识陈旧、思维僵化和丧失对本专业新进展的敏感性与亲和力.提高医学论著写作能力属于积累知识,与作者职称晋升、学术水平和所在医院等级达标、新技术推广、促进国内外信息共享等息息相关.

    作者:郭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伴焦虑抑郁情绪障碍情况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合理的抗焦虑抑郁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holter-star24H全信息动态心电图系统对39例确诊为高血压痛不伴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和81例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频域、时域的检测.对60例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百忧解和黛力新)30例和心理治疗组30例,观察治疗8周后患者的SDNN、rMSSD、NN50、PNN50、SDANN、TP、VLF、LF、HF、VLF、LF/HF、HAMD的评分.结果 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SDNN、SDANN、TP、HF、LF的测量值随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下降,与单纯高血压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SD、PNN的测量值随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上升,与单纯高血压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和心理治疗组8周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及SDNN、rMSSD、NN50、PNN50、SDANN、TP、VLF、LF、HF、VLF、LF/HF的测量值基本相似,均P≥0.05.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存在有交感神经的张力进一步增加;合理的抗焦虑抑郁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均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交感神经的张力.

    作者:万颖;姚家祥;李芸;董昆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及睑周组织缺损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 为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及睑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5具成人尸体的(30侧)头面部进行解剖,观测眼轮匝肌的形态和血供.结果 眼轮匝肌血供来自面动脉系统和眶动脉系统的分支,这些动脉在眼睑形成动脉网,为以眼轮匝肌为蒂的肌皮瓣提供血供保障.结论 眼轮匝肌蒂皮瓣可以用来修复眼睑及睑周组织缺损.

    作者:朱瑞东;熊绍虎;王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漏诊子宫破裂1例

    超声漏诊子宫破裂1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30岁,妊娠39周+5待产,G3P1.

    作者:陈晓非;姜奎;齐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血透治疗蛇咬伤后急性肾衰36例

    目的 总结36例园斑蝰蛇咬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血透治疗疗效.方法 36例患者分2组,中西医组18例应用中成药八宝丹胶囊、大黄粉、肾舒冲剂、蛇药等治疗同时进行血透,前3 d每天透析2~4 h,3 d后视病情每周透析2次;18例单用血透治疗.结果 除1例妇女月经期间被蝰蛇咬伤急性肾功能衰竭,救治中死于阴道不可挽救的大出血外,余35例均顺利康复,其中2例轻者无血透,经中西医结合治愈,并随访2年以上无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结论 蛇毒中除出血因子大于透析膜孔40 000个道尔顿,其他毒素均能被透析膜滤过,透析能迅速缓解蛇伤后急性肾衰,中西医结合能促进严重并发症的提前恢复,使患者顺利渡过少尿、无尿期,进而康复.

    作者:黄书堤;许葆雄;辛明华;辛军;王美春;代松灵;梁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肠癌术后复发的因素和预防对策

    尽管随着近年来诊断手段及手术和化疗等综合治疗的进步,大肠癌的疗效已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有不少患者死于术后的早期或晚期复发.分析大肠癌的预后因素并总结有效可行的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黄炯强;柯传烽;雷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新认识

    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经典代表,是在创伤及其他意外事件中较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导致循环前负荷急剧下降,并且超出机体本身的代偿能力而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失血性休克是战伤救治的焦点问题.既往研究表明,50%的战伤死亡是急性失血所致,而其中的20%是可以通过有效复苏而得以逆转.而在失血性休克复苏过程中的液体选择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作者:刘明伟;郭开祥;苏美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社区内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单用或联合应用对降低高血压及高血压相关疾病发生的效果.方法 对36名高血压病人服用络活喜4周后血压仍高者随机分成3组,再分别加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Ⅰ或ARB,定期随访检查各项生理指标,观察不同药物对血压及其他靶器官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后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女性舒张压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用络活喜血压控制不理想者,可根据病人情况加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Ⅰ或ARB,能降至目标血压.

    作者:韩亚利;顾韵;高鹏;陈凯;和军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偏头痛58例临床报告

    目的 观察针刺组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取丝竹空透刺率谷等相应穴位,对照组口服苯噻啶片治疗.结果 观察半年,治疗组总有效率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12.852,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组穴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作者:张荣锡;曹德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