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堂;姚亚军;梅冠廷;谭伟;任芳宁
本文介绍了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经历的三个阶段,总结了开展试点工作的五方面做法,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及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意见.
作者:郭述贤;聂克珍;李春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深入发掘学生科研潜能等问题简单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作者:霍霞;徐锡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解决为北京市远郊区县培养合格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医生问题,我们于2001年3月在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论是:1.北京市远郊区县医生数量并不短缺,主要是多数医生达不到合格培训要求.2.为此,需要建立独立培养农村医生的医学教育机构,如培训中心,单独专业系等,也可在临床医学专业系中设立培养本科农村医生专业班.3.课程模式要具有农村医学教育的特色.4、制定相应的留住农村医学人才的政策.
作者:于书彦;宋延月;刘学忠;张允庆;贾明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适应新世纪、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医师,在近三年我院检验系临床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紧密结合临床,逐步淡化传统教学中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实习及教师素质培养几方面入手,加强检验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明显效果.
作者:马丽;吕世静;袁汉尧;欧超伟;林满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阅读本质的图式理论,提出了医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从而使医学英语阅读教学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薛亚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关于授课教师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孟庆茂的SEEQ问卷和重庆医科大学李志芬的<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本文摒弃了用已有的标准或改造专家标准去评课的做法,而是从学生这个视角来看问题,据此而归纳出授课教师的评价标准.本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大样本,用随机教学法对哈医大校部所有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把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终归纳出7条授课教师评价标准.同时,对我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作者:慕景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校后,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其所属的陕西省内16所教学医院进行了评审.通过教学医院评审,找出影响临床教学质量及实习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学校应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医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等.
作者:冯晓娟;马兆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在对现有医学教育所存弊端进行反思后,提出有关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迫切性的问题.作者以北京大学设立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工程的985项目基金和作者本人所参加项目为例,阐述了该项基金建立的目的、在校二三年级的学生早期参与科研工作的可行性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列举已见到的成效和项目开展的益处.作者在文中提出医学教育今后发展方向的初步设想.
作者:李卫东;陆莉;王明宇;吴熙;许佳文;李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骨科见习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下一步的生产实习和课堂知识的吸收,为此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科特点、学生及教师三个方面分析骨科见习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归纳,为进一步提高骨科的临床教学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姬洪全;陈仲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分析了医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方式,属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学生显著多于场依承性认知方式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适应,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者:傅伟;侯公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实验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综合性科研小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我校的有机实验教学上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小科研实验,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实验教学很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作者:张枫;宋学英;杨华;田晓娟;刘锰;叶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根据急诊外科的工作特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病人的处置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作者:陈晓雄;叶恭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阐述了现代医学教育创新的内涵,分析了现代医学教育创新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医学院校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介绍了山西医科大学对实施现代医学教育创新的一些具体措施.
作者:陈培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适应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以开拓学员能力为突破口,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员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董薪;杨喜珍;吕宪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90年代初兴起的循证医学,其理念和方法已远超出临床医学的范畴,已扩展到医学教育、政府卫生决策、医疗保险等领域.本文简述了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和概念,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与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关系及国外相关的协作组织.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高等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即从单纯的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转向基础英语科技英语与医学英语相结合.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作者:陈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们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作者:程光文;陈建明;宋世震;马季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老教授、老专家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协助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以督导团的形式、随堂听课,对临床教学过程进行督导,对强化教学意识,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推动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方小年;赵雪华;范学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选用病理生理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模板,医学系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法有传授知识较扎实的优点,缺点是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挥,费学时较多;单纯启发式教学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学习难度和学时数均增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两者结合法则较好地发挥了传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优点,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作者:段文卓;秦玉明;黄文波;宫海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讨论了课程评估过程中,若干具体技术问题的处理对策.结合实际,从课程评估缺项处理、加分因素确定、学术成果质量认定、设置控制指标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相关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作者:黄应堂;姚亚军;梅冠廷;谭伟;任芳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