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内就论文审稿结果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收稿后4个月内予以发表。“快速通道”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侵袭性肺曲霉病在ICU患者中受到重视,但在ICU患者中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晕轮征、结节影或微结节影、团状影、肺实变、楔形实变、空洞、空气新月征、毛玻璃阴影等,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ICU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半乳甘聚糖抗原检测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较高,而曲霉下呼吸道标本培养意义相对有限。
作者:刘冬梅;赵蓓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扩大信息交流量,本刊拟于2016年7月出版1期增刊。征文内容: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相关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经验及进展。来稿可以综述与讲座、论著经验、教学查房、术式改进、教训纵横、药物与临床、影像与临床、探讨与评价、病例报告等形式撰写。欢迎踊跃投稿。来稿要求主题明确,科学性和逻辑性严谨,文字通顺、精练。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截稿日期:2016年5月31日。来稿要求网上发送,电子信箱:yishizk@163.com,请在发送主题上注明“医师增刊”及您的联系电话。编辑部电话:0411-82482314,联系人:曲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无创性指标对食管静脉曲张(EV)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胃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组,其中无食管静脉曲张(NEV)30例(NEV组);有EV 82例(EV组),轻度21例(轻度EV组),中度47例(中度EV组),重度14例(重度EV组)。比较各组年龄、性别、血小板、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胆红素、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及脾脏厚度等,分析各指标与EV的关系。结果 NEV组和EV组性别构成、年龄、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谷氨酰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组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明显高于NEV组[(14.1±3.1)mm比(10.6±2.3)mm、(8.9±2.1)mm比(7.6±1.6)mm、(4.8±0.9)mm比(3.8±1.0)mm],血小板明显低于NEV组[(86.8±20.2)×109/L比(163.5±18.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中度EV组和重度EV组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及脾脏厚度均高于NEV组和轻度EV组[(13.5±2.1)和(14.8±3.6)mm比(10.6±2.3)和(11.2±3.1)mm、(8.3±2.1)和(9.1±1.1)mm比(7.6±1.6)和(8.1±1.9)mm、(4.7±1.1)和(4.9±0.9)mm比(3.8±1.0)和(4.1±1.2)mm],血小板明显低于NEV组和轻度EV组[(72.8±11.6)×109/L和(63.8±15.6)×109/L比(163.5±18.1)×109/L和(100.2±10.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内径和血小板判断中度重EV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和0.735,其对应的临界值分别为14 mm和69×109/L。结论门静脉内径及血小板可用于预测中重度EV。
作者:李林芳;吴春晓;周晓蕾;董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本刊已启用稿件采编系统和稿件远程处理系统软件,请作者通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投稿或查稿。投稿网址:www.zgysjxzz.com。本刊信箱将不再接收投稿,每篇稿件收审稿费50元,请及时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勿在信封夹钱,以免影响稿件的处理,望周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DK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24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4例患者经积极诊断,足量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等治疗后,210例病情治愈,治疗成功率为93.75%,死亡14例,病死率为6.25%。结论早期诊断,大量补液,持续静脉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是DKA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玲;刘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对阿片药物用量和术后镇痛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行择期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和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0.4 ml/kg,E组行硬膜外阻滞并留置硬膜外导管。三组均静脉诱导后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E组每小时硬膜外追加0.375%罗哌卡因5 ml。术后P组和G组应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应用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测定血糖及皮质醇;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安静、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组切皮后10和40 min MAP明显低于P组和G组[(76.23±12.89)mmHg(1 mmHg=0.133 kPa)比(91.93±16.08)和(91.50±14.32)mmHg、(72.85±5.59)mmHg比(82.53±14.17)和(77.17±12.8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30.25±4.33)和(26.77±6.57)μg比(36.67±6.05)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率明显高于G 组[40%(8/20)和65%(13/20)比15%(3/20)],E 组明显高于 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切皮后40 min和拔管后30 min血糖明显高于P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切皮后40 min皮质醇明显高于E组,拔管后30 min明显高于P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各时间点安静时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术后6和12 h咳嗽时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小于G组,E组术后18、24、36和48 h咳嗽时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小于G组和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E组1例术后出现低血压、G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外,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阻滞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增强术后早期静脉镇痛的效果。
作者:汲振荣;唐冰;裴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器械和常规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常规器械和改良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各50例(常规器械组和改良器械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脐部戳口恢复满意度、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手术方式更改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改良器械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更改率低于常规器械组,脐部戳口恢复满意度高于常规器械组[(43.5±12.0)min比(60.0±2.2)min、2.0%(1/50)比12.0%(6/50)、(4.5±0.2)分比(3.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器械较常规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更改率,并提高脐部戳口恢复满意度,降低术者的操作难度,缩短学习曲线。
作者:王林安;邓斗兴;李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盆底腹膜关闭技术在腹腔镜Miles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Miles术并关闭盆底腹膜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24例成功行盆底腹膜关闭,耗时10~30(17.2±5.3)min。1例关闭盆底腹膜时因预留较少,缝合张力过大,予以敞开。术后随访6~24个月,未发生盆底腹膜裂孔疝及盆底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盆底腹膜关闭技术在Miles术中可操作性强,在减少术后盆底粘连性肠梗阻、会阴切口疝、腹内疝,防止盆腔感染扩散,减轻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勇;刘建;祝东强;刘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阿司匹林与塞来昔布均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致消化道出血是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COX)-1抑制剂,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减少前列腺素分泌,后者有增加胃肠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分泌和促进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有导致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但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不良反应小[1],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塞来昔布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低于其他NSAIDs,在老年人群中也有很高的安全性[2]。现报道1例塞来昔布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致老年消化道大出血病例。
作者:吕磊;殷宇刚;徐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嗜酸细胞异常浸润胃肠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或/和浆膜层,甚至胃肠壁全层为典型特点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儿童较少见,我院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海燕;原慧云;金翠;范三丽;赵青;高朝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恶性结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肩样征对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结肠梗阻的MR-DWI图像资料,评价MR-DWI对76例结肠梗阻病因的良恶性诊断价值,并分析肩样征和结肠积粪征对55例原发性和9例转移性恶性结肠梗阻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DWI和MR征象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64例恶性结肠梗阻DWI均呈较明显高信号,诊断敏感度为100.00%(64/64),而12例良性结肠梗阻中只有2例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呈稍高信号。64例恶性结肠梗阻中原发性55例均为结肠癌,转移性9例,48例肩样征均见于结肠癌性梗阻,诊断特异度为100.00%(12/12);33例结肠积粪征中29例梗阻病因为结肠癌性梗阻,4例为转移性恶性结肠梗阻。结论 DWI对结肠梗阻恶性病因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有助于结肠梗阻的良恶性判定;肩样征作为结肠癌的特异性征象,则有助于恶性结肠梗阻病因的原发性和转移性间的鉴别诊断。
作者:曲林涛;程永远;孙海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5例早期贲门癌患者按消化道重建方法分为连续空肠间置吻合组(50例)和食管-胃直接吻合(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溃疡、吻合口狭窄、体质量下降>10%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达到临床治愈。连续空肠间置吻合组和食管-胃直接吻合组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7±3.16)d比(15.24±3.04)d、2.0%(1/50)比2.2%(1/45),P>0.05];连续空肠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及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溃疡、吻合口狭窄、体质量下降>1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食管-胃直接吻合组[(155±6)min比(129±7)min、10.0%(5/50)比66.7%(30/45)、4.0%(2/50)比22.2%(10/45)、2.0%(1/50)比17.8%(8/45)、4.0%(2/50)比2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采用连续空肠间置吻合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聂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胃肠道神经鞘瘤临床上较罕见。我院于2014年6月收治1例乙状结肠神经鞘瘤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女52岁。因“大便带血10 d”于2014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曾于外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占位,肠癌?病理活检结果:炎性坏死组织,少量肉芽组织伴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未见癌细胞。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直肠指诊未及肿块,退指套有染血,暗红色。粪常规:隐血阳性,癌胚抗原(CEA)正常。全腹部CT增强:乙状结肠占位,考虑间质瘤可能,子宫多发肌瘤(图1)。术前诊断:乙状结肠占位,恶性肿瘤待排;子宫肌瘤。
作者:张阳;邢人伟;聂寒秋;李敏献;梁思渊;牟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且病死率高,目前在基层医院,溶栓仍然是适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溶栓治疗同时给予佳的抗凝治疗可提高相关梗死血管的开通率,降低再梗死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时抗凝治疗机制、常用抗凝药物、出血并发症及展望等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作者:李婷婷;郝应禄;李燕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45%。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1组、D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D1组麻醉诱导前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3μg/kg 20 min,D2组麻醉诱导前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 20 min,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分别于泵注右美托咪啶前(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3 min(T2)、气管插管时(T3)及气管插管后5 min(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输出量、每搏量变异度(SVV)。观察麻醉诱导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药物干预情况。结果三组T0 MAP、心率、心输出量、S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1组T1、T2、T3、T4时心率降低,D2组T1、T2、T3、T4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D1组T1、T2、T3、T4时心率降低,对照组T3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明显增高,D2组T1、T2、T3、T4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1组比较,D2组T2、T3、T4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7/20)和40%(8/20)比95%(19/20)],D1组药物干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D2组[10%(2/20)比45%(9/20)和35%(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啶(0.3μg/kg)有利于稳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艾春雨;江晓菁;马虹;王俊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比3D与2D腹腔镜技术对保留肾单位肾肿瘤手术的疗效及相关技术特点。方法将90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D腹腔镜手术组(试验组)和2D腹腔镜手术组(对照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80.3±10.7)min比(94.6±18.5)min、(17.8±3.1)min比(23.4±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发生肿瘤复发。结论与传统的2D腹腔镜技术实施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手术比较,3D腹腔镜技术在手术空间定位、深度感觉上有明显的优势,使手术难度可有一定程度降低,手术时间及肾脏热缺血时间缩短。
作者:何国永;蔡润东;邱剑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二步扩张法联合B超定位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一期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操作技巧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应用经皮肾镜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资料。其中肾结石123例(鹿角形结石1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3例。均在B超定位及引导下穿刺,运用二步扩张法建立24 F经皮肾通道,STORZ经皮肾镜下采用科医人100W钬激光系统碎石。记录穿刺成功率、通道扩张成功率、并发症、结石清除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前尿路平片定位,术中超声定位及引导下直接穿刺,一次定位穿刺成功率为94.12%(128/136),二步扩张成功率为100.00%(136/136),术中出血量为20~210(90.0±13.4)ml,无气胸、肠道损伤、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高热(体温>39℃),7例术后体温为38~39℃,这9例均为结石性脓肾患者。术后2周复查,结石清除率为87.50%(119/136)。结论二步扩张法联合B超定位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一期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出血少、操作技巧易掌握、使用方便等优点,有可能成为建立经皮肾标准通道及大通道的主要操作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胡德军;陈联大;阮元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对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00例呼吸道疾病患儿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400例患儿中,检出单纯气管支气管内膜炎246例,支气管软化症67例,支气管狭窄38例,支气管异物23例,气管性支气管4例,会厌囊肿4例,支气管扩张症3例,支气管内肉芽3例,喉软化3例,血管环压迫气管2例,喉蹼2例,声门下囊肿1例,声门下赘生物1例,气管食管瘘1例,支气管闭锁(左侧)1例,气管内囊肿1例。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王莉;夏万敏;艾涛;樊映红;张蕾;罗嘉;黄懿洁;苏培媛;陈维艳;鲁正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行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患者的术后眼压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继发高眼压发生率为38.74%(43/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史、眼外伤史及眼内手术史均与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发生无关(P>0.05),而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巩膜外垫压术、切除晶状体、眼轴>24 mm、硅油乳化及硅油眼内填充时间>12个月与非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眼轴>24 mm、硅油眼内填充时间>12个月、硅油乳化、切除晶状体是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94、3.289、4.398、5.893,P<0.05或<0.01)。结论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与病情及手术方式关系密切;眼轴>24 mm、硅油眼内填充时间>12个月、硅油乳化、切除晶状体是造成玻璃体切除并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