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盆底腹膜关闭技术在腹腔镜Miles术中的意义

张勇;刘建;祝东强;刘恒

关键词:腹膜, 腹腔镜, 缝合关闭技术, Miles术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腹膜关闭技术在腹腔镜Miles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Miles术并关闭盆底腹膜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24例成功行盆底腹膜关闭,耗时10~30(17.2±5.3)min。1例关闭盆底腹膜时因预留较少,缝合张力过大,予以敞开。术后随访6~24个月,未发生盆底腹膜裂孔疝及盆底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盆底腹膜关闭技术在Miles术中可操作性强,在减少术后盆底粘连性肠梗阻、会阴切口疝、腹内疝,防止盆腔感染扩散,减轻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3D与2D腹腔镜技术在保留肾单位肾肿瘤手术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3D与2D腹腔镜技术对保留肾单位肾肿瘤手术的疗效及相关技术特点。方法将90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D腹腔镜手术组(试验组)和2D腹腔镜手术组(对照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80.3±10.7)min比(94.6±18.5)min、(17.8±3.1)min比(23.4±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发生肿瘤复发。结论与传统的2D腹腔镜技术实施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手术比较,3D腹腔镜技术在手术空间定位、深度感觉上有明显的优势,使手术难度可有一定程度降低,手术时间及肾脏热缺血时间缩短。

    作者:何国永;蔡润东;邱剑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塞来昔布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致老年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阿司匹林与塞来昔布均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致消化道出血是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COX)-1抑制剂,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减少前列腺素分泌,后者有增加胃肠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分泌和促进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有导致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但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不良反应小[1],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塞来昔布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低于其他NSAIDs,在老年人群中也有很高的安全性[2]。现报道1例塞来昔布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致老年消化道大出血病例。

    作者:吕磊;殷宇刚;徐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24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DK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24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4例患者经积极诊断,足量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等治疗后,210例病情治愈,治疗成功率为93.75%,死亡14例,病死率为6.25%。结论早期诊断,大量补液,持续静脉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是DKA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玲;刘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阴茎部分切除术结合阴茎延长术治疗早期阴茎癌

    目的:提高早期阴茎癌(T1N0M0)患者行阴茎部分切除术后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早期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采用阴茎部分切除术结合阴茎延长术。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21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后均无尿道外口狭窄及切口感染,阴茎长度在牵伸状态下测量,术前7.6~11.7(8.3±1.8)cm,术后6.3~10.5(7.4±1.4)cm,均能站立排尿,11例能正常性生活,6例通过药物治疗及心理辅导后能完成性交。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结合阴茎延长术治疗早期阴茎癌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琦;胡敏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对阿片药物用量和术后镇痛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行择期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和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0.4 ml/kg,E组行硬膜外阻滞并留置硬膜外导管。三组均静脉诱导后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E组每小时硬膜外追加0.375%罗哌卡因5 ml。术后P组和G组应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应用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测定血糖及皮质醇;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安静、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组切皮后10和40 min MAP明显低于P组和G组[(76.23±12.89)mmHg(1 mmHg=0.133 kPa)比(91.93±16.08)和(91.50±14.32)mmHg、(72.85±5.59)mmHg比(82.53±14.17)和(77.17±12.8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30.25±4.33)和(26.77±6.57)μg比(36.67±6.05)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率明显高于G 组[40%(8/20)和65%(13/20)比15%(3/20)],E 组明显高于 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切皮后40 min和拔管后30 min血糖明显高于P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切皮后40 min皮质醇明显高于E组,拔管后30 min明显高于P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各时间点安静时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E组术后6和12 h咳嗽时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小于G组,E组术后18、24、36和48 h咳嗽时VAS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小于G组和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E组1例术后出现低血压、G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外,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阻滞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增强术后早期静脉镇痛的效果。

    作者:汲振荣;唐冰;裴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早期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体会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5例早期贲门癌患者按消化道重建方法分为连续空肠间置吻合组(50例)和食管-胃直接吻合(4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溃疡、吻合口狭窄、体质量下降>10%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达到临床治愈。连续空肠间置吻合组和食管-胃直接吻合组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7±3.16)d比(15.24±3.04)d、2.0%(1/50)比2.2%(1/45),P>0.05];连续空肠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及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溃疡、吻合口狭窄、体质量下降>1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食管-胃直接吻合组[(155±6)min比(129±7)min、10.0%(5/50)比66.7%(30/45)、4.0%(2/50)比22.2%(10/45)、2.0%(1/50)比17.8%(8/45)、4.0%(2/50)比2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采用连续空肠间置吻合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聂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进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组具有不同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罕见异质性肿瘤。由于其罕见性和异质性,在改善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NETs家族中的一员,以前被称为胰岛细胞瘤,年发病率在(1~2)/10万,约占原发性胰腺肿瘤的3%。提高pNETs的诊疗技术很有必要。

    作者:魏金平;苏志雷;褚彦玺;戚峰;李奕;邰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法新进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目前治疗胰腺及壶腹周围良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该手术复杂、并发症多且严重。其中胰瘘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决定手术的成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肠吻合的方式在不断改良,主要包括胰肠套入式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捆绑式胰肠吻合,且各自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因此,遵从吻合方法的个体化原则是必要的。

    作者:李正杰;张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肠道神经鞘瘤一例

    胃肠道神经鞘瘤临床上较罕见。我院于2014年6月收治1例乙状结肠神经鞘瘤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女52岁。因“大便带血10 d”于2014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曾于外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占位,肠癌?病理活检结果:炎性坏死组织,少量肉芽组织伴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未见癌细胞。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直肠指诊未及肿块,退指套有染血,暗红色。粪常规:隐血阳性,癌胚抗原(CEA)正常。全腹部CT增强:乙状结肠占位,考虑间质瘤可能,子宫多发肌瘤(图1)。术前诊断:乙状结肠占位,恶性肿瘤待排;子宫肌瘤。

    作者:张阳;邢人伟;聂寒秋;李敏献;梁思渊;牟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肾结石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不同双J管留置时间对并发输尿管石街的治疗价值

    目的:分析肾结石患者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不同双J管留置时间对并发输尿管石街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64例实施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肾结石患者,术后均并发输尿管石街;依据不同双J管留置时间分为术后2周拔除双J管组(观察组)及带双J管排石组(对照组),每组3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排石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排石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00.0%(32/32)比65.6%(21/32)],结石排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6.4±6.6) d比(45.3±10.9)d],医疗费用较对照组降低[(768.4±152.6)元比(1262.3±156.8)元],膀胱刺激征及肉眼血尿的发生率均为15.6%(5/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6%(29/32)、100.0%(3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肾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肾结石患者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2周拔除双J管的方案,较带双J管排石的方案对术后并发输尿管石街排石的成功率要增高,还能减少尿路刺激征及肉眼血尿等术后并发症,且医疗费用也降低。

    作者:叶友新;邢金春;刘荣福;陈斌;王惠强;郑嘉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改良器械和常规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器械和常规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常规器械和改良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各50例(常规器械组和改良器械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脐部戳口恢复满意度、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手术方式更改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改良器械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更改率低于常规器械组,脐部戳口恢复满意度高于常规器械组[(43.5±12.0)min比(60.0±2.2)min、2.0%(1/50)比12.0%(6/50)、(4.5±0.2)分比(3.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器械较常规器械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更改率,并提高脐部戳口恢复满意度,降低术者的操作难度,缩短学习曲线。

    作者:王林安;邓斗兴;李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二步扩张法联合B超定位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一期治疗上尿路结石136例

    目的:探讨二步扩张法联合B超定位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一期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操作技巧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应用经皮肾镜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资料。其中肾结石123例(鹿角形结石1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3例。均在B超定位及引导下穿刺,运用二步扩张法建立24 F经皮肾通道,STORZ经皮肾镜下采用科医人100W钬激光系统碎石。记录穿刺成功率、通道扩张成功率、并发症、结石清除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前尿路平片定位,术中超声定位及引导下直接穿刺,一次定位穿刺成功率为94.12%(128/136),二步扩张成功率为100.00%(136/136),术中出血量为20~210(90.0±13.4)ml,无气胸、肠道损伤、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高热(体温>39℃),7例术后体温为38~39℃,这9例均为结石性脓肾患者。术后2周复查,结石清除率为87.50%(119/136)。结论二步扩张法联合B超定位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一期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出血少、操作技巧易掌握、使用方便等优点,有可能成为建立经皮肾标准通道及大通道的主要操作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胡德军;陈联大;阮元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在初诊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发病风险

    目的:探讨初诊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以及MS与RA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女性RA患者102例(RA组)和健康体检女性1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MS发生率,并分析RA伴或不伴MS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腰围≥80 cm、TG≥1.70 mmol/L、HDL-C≤1.30 mmol/L及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诊断 MS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9.2%(40/102)比25.6%(32/125)、37.3%(38/102)比24.0%(30/125)、34.3%(35/102)比21.6%(27/125)、34.3%(35/102)比22.4%(28/125)、27.5%(28/102)比16.0%(2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BMI≥25 kg/m2、收缩压≥13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5 mmHg、FBG≥5.6 mmol/L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NCEP-ATPⅢ的MS诊断标准,将RA患者按照伴或不伴MS进行分类,RA伴MS患者(35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明显高于RA不伴MS患者(67例)[(68.1±26.3)mm/h比(40.1±30.6)mm/h、4.260 mg/L比1.505 mg/L、(330.5±69.1)μmol/L比(269.0±67.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年龄、受累关节数、类风湿因子(RF)、血红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女性RA患者的MS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其中腹型肥胖、TG升高、HDL-C降低在RA患者中尤其显著。伴MS的RA患者炎性指标和血尿酸明显高于不伴MS的RA患者。

    作者:戴冰冰;刘畅;金香花;李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时不同呼吸力学特性对呼气切换同步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时不同呼气触发灵敏度(ETS)设置在不同呼吸力学特性条件下对呼气切换同步的影响。方法使用Series 1101机械肺模拟器分别模拟正常呼吸力学、高气道阻力和低胸肺顺应性状态,使用Flexo ST30无创双水平正压呼吸机进行测试。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参数为10 cmH2O(正常成年人时,1 cmH2O=0.098 kPa)和15 cmH2O的压力支持及5 cmH2O的呼气末正压,后备通气频率为10次/min。收集在泄漏量为24~28 L/min时的通气参数。结果不同呼吸力学特性条件下,呼吸机输出的吸气峰流量(PIF)和呼气峰流量(PEF)均不相同,潮气量、PEF和吸气时间随着ETS水平的降低而逐渐增大。低胸肺顺应性和正常呼吸力学状态时,呼气过早切换现象极易出现,仅ETS为低水平时,出现轻度呼气切换延迟,呼气切换延迟时间分别为(15.20±0.43)ms和(105.00±15.82)ms,此时流量切换比值约为5%。高气道阻力状态时,呼吸机输出的PIF和PEF明显降低,中、高水平ETS时均呈现为呼气延迟切换,高水平ETS时呼气切换延迟时间较中水平短[(51.30±12.63)ms与(162.40±15.59)ms],流量切换比值较中水平增高[(34.52±3.36)%与(16.04±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ETS水平时出现严重的延迟切换。结论 Flexo ST30无创双水平正压呼吸机的ETS调节范围在5%~35%。不同呼吸力学状态会对呼吸机的呼气切换同步性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水平ETS设置有利于改善高气道阻力患者的呼气切换同步,但对于低胸肺顺应性患者和正常成年人易造成明显的过早切换。

    作者:陈宇清;张杏怡;丁凤鸣;程克文;周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45%。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1组、D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D1组麻醉诱导前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3μg/kg 20 min,D2组麻醉诱导前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 20 min,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分别于泵注右美托咪啶前(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3 min(T2)、气管插管时(T3)及气管插管后5 min(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输出量、每搏量变异度(SVV)。观察麻醉诱导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药物干预情况。结果三组T0 MAP、心率、心输出量、S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1组T1、T2、T3、T4时心率降低,D2组T1、T2、T3、T4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D1组T1、T2、T3、T4时心率降低,对照组T3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明显增高,D2组T1、T2、T3、T4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1组比较,D2组T2、T3、T4时MAP、心率、心输出量、SV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7/20)和40%(8/20)比95%(19/20)],D1组药物干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D2组[10%(2/20)比45%(9/20)和35%(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啶(0.3μg/kg)有利于稳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艾春雨;江晓菁;马虹;王俊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28层螺旋CT诊断成年人肠套叠的价值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诊断成年人肠套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证实成年肠套叠患者的128层螺旋CT表现。结果63例肠套叠中特发性肠套叠1例,继发性肠套叠62例,其中多发性肠套叠1例。直接征象:“靶征”60例,“双肠管征”59例,“血管卷入征”56例,“彗星尾征”和“肾形征”51例。脂肪瘤为肠套叠常见的良性病变,结肠癌为常见的恶性病变。结论128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组对成年人肠套叠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杨染;曾文兵;翟昭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本刊“快速通道”的稿件要求

    本刊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内就论文审稿结果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收稿后4个月内予以发表。“快速通道”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例合并肾性骨病的血液透析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均1次/周,4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对皮肤瘙痒情况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TH分别为(677.64±182.14)和(668.79±191.54)pg/L,治疗后分别为(307.55±153.78)和(579.31±201.46)pg/L,两组治疗前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全身瘙痒7例,对照组8例,治疗后观察组仅有1例,对照组4例。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方法在合并肾性骨病的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飞;张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伴腹水一例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嗜酸细胞异常浸润胃肠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或/和浆膜层,甚至胃肠壁全层为典型特点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儿童较少见,我院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海燕;原慧云;金翠;范三丽;赵青;高朝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平面QRS-T夹角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平面QRS-T夹角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症状发作12 h内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PCI术后平面QRS-T夹角的大小分为平面QRS-T夹角≤90°组(324例)和平面QRS-T夹角>90°组(9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与平面QRS-T夹角≤90°组相比,平面QRS-T夹角>90°组年龄较大[(67.4±11.8)岁比(63.6±12.0)岁],QTc间期延长[(438.60±34.97)ms比(425.24±25.49)ms],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比例升高[57.4%(54/94)比35.8%(116/324)],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降低[74.5%(70/94)比84.9%(275/324)],而高血压和MVA发生率增高[79.8%(75/94)比64.5%(209/324)、10.6%(10/94)比1.2%(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EMI患者PCI术后平面QRS-T夹角>90°是MVA发生的危险因素(OR=9.640,P=0.001),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MVA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66,P=0.028)。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平面QRS-T夹角>90°是M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则为保护因素。STEMI患者PCI术后平面QRS-T夹角>90°且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当警惕MVA的发生。

    作者:蒋鹤;李声娜;朱苏徽;王昆;黄为;徐标;宋杰;王涟;张静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