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锡虎
纵隔镜手术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和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的病变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视诊、触诊和切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40多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胸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技术之一,在国内则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条件所限,开展较少.本文对其临床价值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介绍应用游离上臂外侧骨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并掌骨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例手部软组织及掌骨缺损的患者,设计带桡侧副动脉后支的肱骨下段骨皮瓣一期修复皮肤和骨缺损.结果骨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1例.结论游离上臂外侧骨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手部组织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彭忠;刘海涛;王建;史翠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大肠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少见,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现总结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2月,大肠癌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病例15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宏甡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据WHO统计分析,每年约有945 000例结、直肠癌新增病例,约有492 000例死亡[1].大肠癌合并低位肠梗阻是指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近段发生的肠梗阻.在美国调查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为结、直肠癌,而结、直肠癌出现梗阻现象的发生率仅为14%,其中大多数为左半结肠.而我国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临床治疗者多为进展期,并发肠梗阻者十分多见[2].大量资料表明,大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已明显超过粘连性肠梗阻而居首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占结肠癌的10%~23%,尤其是低位大肠梗阻,30%~70%是由大肠癌所致.现将近期有关大肠癌致低位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如下简要概述.
作者:李夏鲁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降低腕部腱鞘囊肿的复发率,探讨美蓝染色在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中的技术要点,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在传统腱鞘囊肿切除术的基础上,术中运用美蓝染色技术,对照组则接受传统腱鞘囊肿切除术.结果对照组术中囊肿破裂28例,破裂率84.8%;复发6例,复发率18.2%.实验组术中囊肿破裂17例,破裂率73.9%,无复发病例.实验组的囊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囊肿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7,P>0.05).结论腱鞘囊肿切除术中运用美蓝染色技术能将囊肿基底部准确定位,便于彻底切除囊肿及其基底部病变组织,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作者:吴锦昌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自1963年肝移植的先驱Starzl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体肝脏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起,LT经历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发展推广、成熟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目前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公认的治疗手段.随着LT技术的不断成熟,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式,如背驮式、减体积、劈离式、异位或原位辅助性部分、活体部分肝移植,同时还出现了肝肾、肝心、肝肠以及以肝为主的多器官簇移植,使LT外科的领域和范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作者:彭承宏;韩宝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一、定义腹腔内突然发生的著变,其意义代表着在腹腔脏器或腹腔附近的组织有着一定的功能障碍或病理变化.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1990年1月~2003年11月,我院共行保留结石性脓肾手术3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共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38.00±7.14)岁.患肾位于右侧20例,左侧16例.其中肾结石2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4例.发病时间2个月至6年,平均3年零2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腰部胀痛,有肾绞痛史者28例,曾发生肉眼血尿20例,可触及腰部包块10例,发热19例.重症脓肾10例.
作者:李相银;李玉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前,亚低温疗法在神经外科领域内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我院自2000年3月开始尝试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黄坤;高宝山;段云平;钱盛伟;常庆勇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筋膜血管神经蒂掌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计以掌骨桡侧或尺侧掌背动脉、神经及其筋膜为蒂,邻指掌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近节掌或背、掌背及拇指近远节掌或背软组织缺损,有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修复拇手指38例,其中修复拇指末节30例,修复拇指近节4例,修复拇指近末节1例,修复中指近节背1例,修复中指掌指背缺损1例,修复示指近节背缺损1例.术后均结合康复功能训练.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且有良好感觉,术后供区活动无影响,受区活动功能按TAM评定优良率为97%,术后2~2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与受区相同,无挛缩及臃肿.结论筋膜血管神经蒂掌指背岛状皮瓣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手术一次完成,易于掌握,术后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良好;而且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损伤小,易于推广.
作者:李世民;周艳玲;余业文;石惠文;陈康察;周健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输尿管结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输尿管结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36例,采用输尿管镜检查确诊,并行输尿管镜直视下取石、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均留置双J管.结果36例患者均在入院当天解除梗阻.尿量增加,尿毒症的症状消失,BUN、Cr恢复正常.结论应用输尿管镜诊疗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输尿管结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迅速明确诊断、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创伤小的优点,并能同时处理双侧输尿管结石,是首选的诊疗方法.
作者:吴荣海;孙明;陈立新;庞健;黄晓生;程洲平;黄黎明;林绮平;余新立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加脉冲微波治疗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治疗组(组1)采用脉冲微波加口服盐酸米诺环素0.1 g2次/d治疗,对照组(组2)单纯口服相同剂量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疗程5周,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国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液中WBC计数.结果治疗5周后,组1的NIH-CPSI平均降低11.8分(50.6%)、前列腺液中WBC计数平均降低8.1个/HP(40.1%),与组1治疗前、组2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加脉冲微波治疗可明显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不适症状和排尿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前列腺液中WBC计数,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和95.1%.
作者:史立新;李钢;赵海东;索伟;洪宝发;那彦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创伤性脑梗死是指继发于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并致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梗死,影响脑的功能,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2000年9月~2004年4月收治8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谢革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重度肾损伤保肾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重度肾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控制肾蒂可吸收肾网套包压迫法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痊愈,随访12个月,B超检查肾形态正常,静脉尿路造影肾排泄功能良好,无肾性高血压发生.结论控制肾蒂肾网套包压迫法是一种理想的大限度保留伤肾组织的治疗方法.
作者:汤金荣;徐云林;徐宝观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PIP)是肺部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大多数文献报道PIP表现为单个孤立的肺部结节或团块,至今还未见呈多发性结节表现的PIP病例报道,并且由真菌感染所致的PIP亦少见报道.现报道1例罕见的由肺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呈双肺多发性结节表现的炎性假瘤.
作者:刘立刚;潘铁成;魏翔;李军;陈涛;郑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肝癌的年病死率已上升为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和第一位.目前,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肝癌治疗的主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新观念也相继进入临床.
作者:马优钢;荆良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瘘道硬性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价值.方法胆管术后残留结石患者327例,手术4周后经瘘道使用硬性胆道镜治疗,其中经T管瘘道315例,U管瘘道5例,胆肠支撑引流管瘘道7例.结果327例患者,取石486例次,平均1.5次/例,326例患者取石成功,但14例患者残留结石.1例患者因瘘道太长取石失败,结石取净率为95.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瘘道硬性胆道镜可经术后瘘道进入大多数肝内胆管或胆总管进行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治疗,该法能解决与残石治疗有关的许多问题并获得较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嵌顿、铸型或伴有胆管狭窄等纤维胆道镜下处理困难的残留结石的治疗.
作者:梅方雄;高焱明;李荣;李天煜;李称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临床上肝脏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少见,占肝脏肿瘤的10%~14%,有些类型还甚为罕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以及肝脏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的发现率也逐渐提高.除了肝血管瘤、肝腺瘤(HA)、炎性假瘤(IPT)外,尚有肝错构瘤、畸胎瘤、脂肪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等,尤其是近年来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的发现率明显升高[1].我们就肝脏良性肿瘤近年来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德春;赵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右侧大肠癌并发阑尾炎的因素,避免在阑尾炎的诊治过程中出现对结肠癌的漏诊、漏治.方法对13例右侧大肠癌并发阑尾炎病例进行系统的回顾归类、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中7例漏诊,行再次手术,6例直接行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本组1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切口疝,1例术中广泛转移行姑息切除结肠造瘘术.结论对于中老年阑尾炎患者要特别注意大肠癌并存的可能性.
作者:邢建武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尽管肝脏在腹腔内处于相对受保护的位置,但仍然是腹腔内常易受外伤的器官之一,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仅次于脾外伤.其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和继发感染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因肝脏外伤所致的病死率有明显的下降,但严重肝外伤病死率仍高达50%或以上,其诊治仍是普外科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
作者:秦锡虎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