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铧;夏云金;章正华;张霞;胡明均;龙志国;万楚成
目的探求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法.方法48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胃镜及超声检查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及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厚度等指标均改善.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够降低门静脉压力,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荣宽;姜春萌 刊期: 2006年第19期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病程的逐步进展,可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的减退及胰岛素抵抗的加重,继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的进行性损害.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包括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即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等,当口服降糖药失效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阶梯模式.临床试验证明,这种传统治疗模式并不能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的减退.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能有效控制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以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并且可以节省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用量.合理的联合应用还可以显著地减轻胰岛素抵抗.因此,早期开展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对于安全有效地治疗2型糖尿病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裴海成;祝婷婷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炎症和机体免疫反应与冠心病(CH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设立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80例,包括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P)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P)组30例;正常对照组为3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测定所有研究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IgG、IgM、IgM等指标.结果AMI组和UP组的CRP、IgG、Ig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MI组、UP组和SP组的IgM水平,SP组的CRP、Ig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与炎症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
作者:周厚成;蔡志雄;王晓青;胡莲清;徐荣和;黄楚明;朱稚丹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石.临床上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可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拟定降糖治疗措施,评估治疗效果,以达理想的血糖控制靶目标.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密切的血糖监测及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及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常规血糖检测法测定静态、某一瞬时血糖值,动态血糖监测可探查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细节,如血糖波动的趋势、血糖漂移的幅度及频率、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等,并了解血糖漂移变化的原因.连续数日的动态血糖监测亦可了解日间血糖漂移变化的差异.
作者:喻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重型病毒性肝炎169例,设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58.4%,其中早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为84.6%,中期为6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以早、中期为适宜,安全性好.
作者:龚玲;江宇;潘发愤;李骥;陈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的应用,促进了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推广,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VSD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1-2].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不同类型传导阻滞多见[3],我院收治的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经皮VSD封堵术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房室传导阻滞更具危险性,应引起高度警惕,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浩洁;马晓莉;代金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患者女,46岁,间歇性进食不畅20年,食管癌放化疗后10 d,进食后呕吐3 d入院.患者20年来出现进食不畅,间歇性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所进食物,口服中药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苓;马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随着敏感甲状腺功能试验的开发,临床对甲状腺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甲状腺素在临床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亦愈见重要.现甲状腺素的治疗主要应用于以下四大领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生理性替代治疗;抑制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癌的抑制性治疗;与抗甲状腺药物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如何掌握甲状腺素治疗的方法和时机,是临床工作中常面临的问题.现就甲状腺素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玫玫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为了解脂肪肝与腹型肥胖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健康体检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林碧珠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血清硫酸黏多糖片段(SGF)和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联合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和生化比色法,联合检测NSCLC组及各对照组血清SGF和TSGF水平.结果血清SGF和TSGF并联诊断NSCLC患者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和准确度分别为95.3%,87.8%,55.5%,7.81,0.054和78.9%,串联诊断NSCLS患者各值分别为84.4%,98.9%,96.4%,76.7,0.158和94.7%.结论血清SGF和TSGF联合检测对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NSCLC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成德;陈享;李海珠;梁莉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例,采用异环磷酰胺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百特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通过CD34+细胞分选仪分别得到了2.6×106/kg、2.1×106/kg CD34+细胞;预处理:回输前6 d每日应用氟达拉滨50 mg/d(共5 d)+回输前3 d始每日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80 mg/(kg·d),共5 d.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异常免疫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抗体全部阴转,肾功能、尿常规恢复正常.结论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章俊;汤珣;曾莉;石晓峰;郭坤元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近来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某些非调脂机制与抑制甲羟戊酸途径、进而减少细胞内类异戊二烯中间产物,如焦磷酸法尼酯(farnesylpyrophosphate,FPP)和焦磷酸牻牛儿酯(geranylgeranylpyrophosphate,GGPP)的合成有关.这些中间产物是细胞内信号蛋白转译后修饰的重要脂质附属物,具有激活小G蛋白的作用.抑制类异戊二烯合成,进而抑制小G蛋白--Rho、Ras、Rac的活性,在介导他汀类药物的生物学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1].
作者:史卫国;王志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故胃癌的早期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大肠癌的研究中观察到腺口形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1],与大肠有着相似组织学基础的胃黏膜也可能有相似的腺口形态的变化.本项研究以早期胃癌及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镜所见,利用实体显微镜观察切除标本的腺口形态,探讨腺口形态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作者:李菁华;赵俊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6例正常对照、30例糖调节受损(IGR)、30例2型糖尿病(T2DM)个体血清脂联素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IGR组及T2DM组,hs-CRP显著低于IGR组及T2DM组;脂联素与hs-CRP呈负相关(P<0.05),控制性别因素后,脂联素与hs-CRP相关性仍存在(P<0.01),控制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后,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脂联素可预测T2DM的发生,脂联素与炎症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肥胖连接起来的.
作者:苏丽清;苏胜偶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空腹高血糖不仅阻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而且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由于中效胰岛素作用的不足及医患双方对低血糖的担忧,阻碍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基础胰岛素对于抑制肝糖输出抑制餐间和夜间血糖升高,控制空腹血糖起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胰岛素研发和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1次注射模拟全天基础胰岛素分泌成为可能,这就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
作者:颜湘;李桢;周智广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动脉硬化和/或外源性栓子引起脑动脉主干狭窄、闭塞导致大片脑组织缺血坏死.我院对2004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8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甘露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强;潘琳莉;石磊;刘春红;张立银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白塞病(Behcet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全身多种器官的慢性多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皮肤损害为主要特征,胃肠道、关节也常可受累.我院1983~2004年共收治累及食管的白塞病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赵丽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QRS波群电交替现象常见于窦性心律及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很少见于室性早搏(室早)[1],其产生原因与心包炎、严重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有关.心电图(ECG)上Q-T间期可间接测量心室除极和复极之间的时间,其延长被认为与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LQTS)、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普通人中恶性心律不齐的发生有关[2].长Q-T间期(LQT)中室早二联律伴早搏电交替是一种不多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为了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将11例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裘中;邹建明;何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头发微量元素谱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对照组60例,甲亢组67例,测定头发微量元素[镁(Mg)、钙(Ca)、铬(Cr)、锰(Mn)、铁(Fe)、铜(Cu)、锌(Zn)、锶(Sr)、钼(Mo)、钡(Ba)]以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比较两组间各微量元素的差异;并将甲亢患者各微量元素与FT3、FT4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甲亢组头发Zn、Cu、Mg、Cr水平降低,Mn、Sr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e、Ca、Mo、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n、Mg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Mn与FT3、FT4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甲亢患者存在头发微量元素谱的变化,微量元素与甲状腺功能状态相互关联,微量元素在甲亢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劲松;谭家驹;栾晓军;胡利东;刘玉韶;钟广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免疫标志物的测定,研究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组(4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40例)在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两组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测定两组免疫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梗死前心绞痛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丰富;梗死前心绞痛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IgE明显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兴元;姚丽梅;金洪;王爱平;魏庆民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