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

何显力;马庆久;鲁建国;褚延魁;杜锡林;乔庆;要秀

关键词:胆管残留结石, 碎石术, 激光, 胆道镜
摘要:目的探讨经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患者接受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经1~4次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18例患者残石全部取尽,未出现近期并发症.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无结石复发和钬激光碎石相关的胆管狭窄出现.结论经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是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应用

    目的对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方法治疗的胸椎、胸腰段、腰椎结核病人进行一次前瞻性研究,分析椎体间融合进展、后凸矫正程度和早期活动情况、移植骨影响以及与内固定相关问题.方法从1998年6月~2003年3月,用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术加植骨融合,同时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体结核75例.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评估神经状况.结果术前胸椎椎体平均丢失高 (0.96 cm).胸腰段后凸大矫正角度为17.8°.腰骶椎矫正丢失角度大为13.7°.5个月后所有病人前路牢固融合.感染率4%,与移植骨相关问题6.67%.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动和康复.与移植骨相关问题少,后凸矫正和维持比单纯前路手术好.

    作者:张正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氯诺昔康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应用

    目的评价氯诺昔康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LC病人80例,随机分成氯诺昔康组(L组,40例)和曲马多组(T组,40例)接受PCIA治疗.PCIA药物配方分别为:L组氯诺昔康32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T组曲马多600 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负荷剂量药物:L组氯诺昔康0.16 mg/kg,T组曲马多1 mg/kg;手术结束两组背景输注速率2 ml/h,单次PCIA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定时观察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法(VAS)评分,病人对镇痛总体印象评分,24 h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术后4、8、16、20、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对应时间点VAS评分(P<0.05);病人对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价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L组优良率高于T组;PCIA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T组显著高于L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氯诺昔康用于LC术后PCIA镇痛效果接近甚至优于曲马多,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低,是术后PCIA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丁叁强;杨丹娜;杨少辉;张素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2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结合在肝内外胆道结石的应用范围,评估腹腔镜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的价值.方法用两台摄像监视系统,腹腔镜监视下切开胆总管约1 cm,用特制取石钳直视下取石或胆道镜下取石网篮套取结石.结果 126例中胆道镜探查阴性3例;肝内外胆管探查取石120例;因十二指肠壶腹部结石嵌顿1例,胆道肿瘤2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患者18例胆道一期缝合,105例行T管引流.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应用肝内外胆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安全有效,有条件的医院即可开展.

    作者:张文兴;方国恩;李际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式的选择--附56例报告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佳术式.方法全组患者采用高位胆管或Ⅰ~Ⅲ级胆管切开取石,对肝内孤立性结石加作肝实质切开取石,右肝叶结石并肝实质纤维化者采用亚肝段切除,左肝萎缩或左肝管多发性结石则同时加作左肝或左肝外叶切除,纠正解除胆管狭窄原位整形,选择病例作各种胆肠吻合等方法;对56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病人进行其临床观察及跟踪随访.结果 56例病人均经手术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切口感染5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经理疗和换药治愈;结石复发9例,复发率为16.07%,偶有胆管炎发作2例,占3.57%.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应根据各种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术式、方法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进华;李宗文;吴永强;何国永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应用--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 15例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2.3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4周自主可控排尿,白天完全自控排尿15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13例,2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80~350 ml,平均310 ml;大尿流率13~25 ml/s,平均17 ml/s;无输尿管反流及狭窄,无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目前一种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作者:冯钢;刘春晓;梁世民;吴保忠;张勇强;杨帝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风湿热在20世纪的早期和中期在许多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目前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仍一直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风湿性心脏病的发展分为活动期的心脏炎和非活动期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两个阶段,后者是风湿性心脏炎停止后,从发炎、损害和愈合过程中遗留的病变,特别是瓣膜病变成为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形式.

    作者:张宝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目的提高对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检查(DSA)明确诊断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性鼻衄常发生于颅脑损伤1~3个月之后.伤后MRI表现为蝶窦内血肿,伴血肿内流空现象.1例病人行选择血管内介入可脱球囊闭塞并旷置载瘤的颈内动脉;1例病人行选择颈部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病人疗效均佳.结论对于伴有单眼盲、颅底骨折和蝶窦内血肿以及严重鼻衄的病人要高度怀疑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可能,可先行头部MRI筛选诊断.若出现延迟性严重鼻衄,及早行全脑血管DSA明确诊断.根据病人脑动脉环侧支循环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作者:陈晓旭;王克臻;陈东;石军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PICU患儿的镇痛和镇静

    PICU中的患儿因病情危重,加上有创性操作、手术、PICU的特殊环境、与父母分离等因素,容易表现出疼痛、焦虑、烦躁不安、抽搐等症状,患儿往往需要接受良好的镇痛和镇静治疗.而为患儿实施镇痛和镇静的大多是PICU医生,因此,作为PICU医生,必须充分理解镇痛和镇静的概念,明确目的,严格执行操作原则,采取合理的技术,把风险和并发症降至低,以达到佳的治疗效果[1].

    作者:方素珍;厉周;封志纯;罗馥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治疗肝内残石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胆道术后经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残石的临床价值.方法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肝内残石.结果肝内残石患者680例,取净结石623例,取净率为91.6%.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治愈率高、安全、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陈春雷;陈曹臻;林晖;何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脏瓣膜成形术

    1953年美国医生Gibbon首次应用体外循环辅助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获得成功,这一技术的应用才使得在直视下行心脏瓣膜成形及替换手术成为可能.Lillehei 1957年首次应用瓣环成形术来纠正二尖瓣关闭不全并获成功,1959年Nina Braunwald首次成功完成二尖瓣替换手术.

    作者:耿希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危重心脏瓣膜病人的围术期处理

    尽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在我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危重心脏瓣膜病人的死亡率仍然较高(13.8%~41.0%).因此,如何改善此类病人的预后,降低其手术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心脏外科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者:陈广明;章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手部肌腱损伤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目的阐述手部肌腱损伤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方法对12例38指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利用手外科支具进行早期有计划的、系统的功能锻炼.结果经过术后6~12个月的随访,手部功能优良率达90%.结论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经过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是防止肌腱粘连的重要措施.

    作者:常林顺;王奇才;马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T管引流术后并胆漏临床分析

    T管引流术是胆道外科术后有效胆道引流减压、预防结石残留、防止胆漏和胆道狭窄的基本技术.随着胆道外科普遍开展,手术适应症的扩大,T管引流术后并胆漏临床不常见,但从置管到拔管处理不当,会发生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的严重并发症,现将我们3家医院收治的31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明祥;刘树辉;韩锋;王冠溪;刘玉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口内途径小型钛板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已获得广泛应用.作者采用1.0 mm小型钛板及单皮质螺钉,经口内入路治疗下颌骨骨折52例,对其进行效果评价.

    作者:张刘超;于卫国;马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

    目的探讨经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患者接受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经1~4次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18例患者残石全部取尽,未出现近期并发症.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无结石复发和钬激光碎石相关的胆管狭窄出现.结论经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是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显力;马庆久;鲁建国;褚延魁;杜锡林;乔庆;要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脏不停跳下的瓣膜手术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虽然仅有5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较快.1948年,Bailey等成功实施了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手术.1958年,我国兰锡纯首次实施这种手术并获成功.1957年,Lillehei等在直视下应用缩小瓣环的方法纠正二尖瓣关闭不全.

    作者:臧旺福;陈子道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的急诊处理--附14例报告分析

    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结石梗阻引起的绞痛、感染、出血处理起来很棘手,极易引起流产、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感染甚至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我院自1996年3月~2003年3月共收治14例此类病人,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武跃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地塞米松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

    目的研究评价地塞米松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给予生理盐水2 ml,地塞米松组术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常规麻醉和手术.术后双盲法观察48 h,记录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生理指标.结果对照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2.5%,地塞米松组的发生率为10.9%,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术前给予地塞米松可有效地抑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赵健英;黄膊;纪卫华;安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VEGF、肿瘤血管再生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1 肿瘤血管的再生所谓血管的再生(angiogenesis)是指在业已存在的血管床基础上,内皮细胞分化生成新的血管组织,籍以向远离现存血管系统的新生组织提供血液供应.它不同于胚胎期的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后者由干细胞分化形成血管系统[1].

    作者:李军;俞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外伤后脑梗死2例报告

    1 病例介绍1.1 男,2岁.2002年8月16日入院.患儿3 d前从竹床上摔下,头先着地,随之哭闹.约半小时后发现右上肢活动不灵.次晨发现右侧肢体不能动弹,口角歪,能进食.摔后无昏迷、抽搐,不伴呕吐,无头皮出血.G1P1,足月顺产,1岁时能走.

    作者:黄平如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