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时国
目的总结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993年10月~2003年10月40例肠瘘患者的治疗经验,尤其是胃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40例肠瘘患者,均与腹部手术有关,其中高位肠瘘17例:共手术4例(23%),2例痊愈(50%),2例失败(50%);非手术治疗13例,成功12例(92%),死亡1例.低位肠瘘23例:其中4例行肠造口粪便转流术获愈,19例保守治疗18例成功,1例死亡.总的非手术成功率为75%.结论合理的TPN支持前提下,大多数肠外瘘可非手术治疗痊愈.个别早期高流量瘘或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及时手术修补.
作者:罗福文;邢光明;高振明;徐英夫;杨春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单抗MG7相关抗原(MG7Ag)对胃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PCR技术对161例患者血清进行胃癌MG7Ag检测,其中胃癌68例,胃癌前病变30例,食道癌32例,慢性胃炎31例.结果胃癌组有56例阳性(82.35%),胃癌前病变组有9例阳性(30%),食道癌组有6例阳性(18.75%),慢性胃炎组有3例阳性 (9.68%).经统计学处理,胃癌组与其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前病变组与慢性胃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8例胃癌患者术后血清MG7Ag阳性率比术前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胃癌单克隆抗体相关抗原MG7对胃癌诊断有特异性,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也可作为监测病情、判定疗效之用.
作者:黄立群;郭光华;蔡杰;任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院1992年10月~2003年6月对16例毁损性手部外伤患者,运用足部组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一次性修复毁损组织并重建手部功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志学;穆广态;俞玮;梁定顺;李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由外伤造成的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对于TossyⅢ度的完全脱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手术治疗.本院自1996-2002年收治21例Ⅲ度肩锁关节脱位,均采用改良式Dewar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军;梁元恒;杨晓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及脑干功能受损情况.方法应用日本光电产MEB-7102型诱发电位仪对12例疑似听神经瘤的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观察.结果 12例患者均异常,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在I、III、V波峰潜伏期延长,I-III和I-V峰间期延长,III-V/I-III>1及反应阈升高.术后4例患者的III-V峰间期有所缩短.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早期了解听神经瘤的听通道功能受损情况的价值,是筛选听神经瘤理想而敏感的方法.III-V/I-III的比值可以作为观察手术效果的一项指标.
作者:冼珊;陈健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分别给予单纯灌药化疗,单纯电切,电切加膀胱灌药化疗,膀胱部分切除及全膀胱切除.结果 34例患者随访半年至6年,单纯灌药组4例,2例复发,经再次电切治愈.单纯电切8例,1例术后诊断为膀胱癌而行全膀胱切除术,有3例复发,经再次电切1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行全膀胱切除.电切加膀胱灌药20例,4例复发,再次电切治愈.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术后4年恶变为膀胱癌.结论电切加膀胱灌药化疗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即使对于有肾盂积水的患者.腺性膀胱炎有恶变倾向,应密切随访.
作者:王琦;孙卫兵;杨玻;刘辉;范治璐;刘用楫;刘文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在乳腺亚临床病灶中外科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乳腺亚临床病灶经美国GE公司生产的平板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检查,并应用定位系统行病灶术前穿刺定位切除.结果良性6例中,纤维腺瘤1例,囊性增生症4例,浆细胞乳腺炎1例.不典型增生2例.恶性12例中,导管内癌4例,小叶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伴Paget病1例,导管癌早期浸润2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全部病例术前准确定位,良性病灶切除后,皮内缝合.恶性病例行改良根治术.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结合术前病灶穿刺定位切除,能发现更多T0期和微小乳癌;为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广泛开展保乳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张亚男;陈卫东;尤承忠;刘万花;郑凯尔;何洁;汤文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同时还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乳腺癌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减少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能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本文就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唐鲁兵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男,42岁.入院前半年于外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食欲可,无发热,无腹痛、腹胀,术后10 d出院.术后3个月左右开始腹部坠胀感,食欲欠佳,大便干结,活动剧烈时脐周疼痛较明显,并隐约可触及周脐一肿块,肿块逐渐长大.
作者:厉周;方素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分解细胞外基质的重要因子.人类金属弹性蛋白酶(human metallolastase,MMP-12)是MMPs的一种.现已证实由巨噬细胞分泌MMP-12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疾病有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等.试验的目的是研究RA和OA病变中MMP-12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滑膜组织取自临床确诊的22例RA及29例OA患者(均为膝或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表达MMP-12的细胞主要为滑膜层细胞,且大部分为炎性巨噬细胞.结论来源于巨噬细胞的MMP-12在RA病变发展,如关节破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MMP-12高活性可能会为治疗RA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刘谟震;汤欣;吕德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腰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时,常需将致压物切除,这样就可能使腰椎的稳定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腰椎的稳定性,或者使原来已经不稳的腰椎变得更加不稳,这种情形被称为继发性腰椎不稳或医源性腰椎不稳.
作者:孙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膀胱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0例患者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61岁.行膀胱全切术2例,分别存活18、25个月.膀胱部分切除8例,2例术后1年内出现膀胱内复发,1年以上无复发者4例,2例失随访,本组患者生存时间6~72个月,平均生存16.4个月,1例膀胱鳞癌伴移行细胞癌(TCC)患者生存5年以上.结论膀胱鳞癌在诊断时临床分期较高,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术前放疗和根治性膀胱切除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胜文;张士伟;林相国;张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病例摘要男,42岁,因反复呕吐、呕血、便血3周于2003年10月4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3周前因饮食不当,出现进食后腹胀、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近1周呕吐加重,伴有呕血,初始黑褐色,严重时为紫红色,并排出柏油样便.自觉虚弱无力,随即入外院住院治疗.
作者:周文学;杨维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颅咽管瘤手术是神经外科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颅咽管瘤不仅常与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及漏斗部紧邻或压迫上述结构,它还常侵及下丘脑、丘脑等维系生命的重要中枢结构.
作者:赵洪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是鞍区常见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5%,为先天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少年,也可见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林洪;项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Boerhaayve's综合征或自发性食管破裂是指非直接、异物或器械损伤的食管透壁破裂或全层裂开,是一种迅速危及生命的疾病,如颅脑损伤后合并此综合征,则预后极差.我科自1989年至今共收治此病例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力;宁剑伟;杨海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产物和雌激素受体(ER)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p53基因产物和ER表达.结果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Ⅰ级者上皮细胞ER染色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似,不典型增生Ⅱ级ER表达明显增强,22/24例阳性,不典型增生Ⅲ级20/22例见ER染色阳性.在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Ⅰ级无p53蛋白表达,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中分别有3/24和7/22例p53蛋白表达.乳腺癌59例,ER阳性率为36/59(61.02%).乳腺癌p53蛋白表达阳性22/59(37.29%).结论 p53可促进正常细胞以不典型增生向癌的转化,ER对不典型增生癌变起重要的刺激、激活作用.p53-/ER+代表正常组织、良性增生与高分化和好的预后,p53+/ER-多为不典型增生、低分化癌和差的预后.所以同时检测p53、ER对判断不典型增生向癌的转化及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凤昌;刘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院近4年为预防致命性肺栓塞,于下腔静脉置放临时滤器7例,上腔静脉置放临时滤器1例,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丽君;王峰;毕成;纪东华;刘永晟;王凝芳;李枫;刘蓉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活性碳微粒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46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25例活性碳组病人于改良根治术前48~72 h在瘤床或肿瘤周围腺体内注射活性碳微粒,21例对照组直接行改良根治术,常规清扫腋窝至胸小肌内侧Level Ⅲ组淋巴结.结果活性碳组平均清扫16.32个腋窝淋巴结,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2.00个(P<0.05);活性碳组腋窝淋巴结染黑率为88.8%(360/428),黑染淋巴结癌转移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 (P<0.05),肿瘤直径≤1.0 cm的淋巴结黑染率明显高于直径>1.0 cm的淋巴结 (P<0.05).结论活性碳微粒能使较小和已有癌转移的淋巴结更易染色,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清除效果.
作者:曾健;吴武军;蒋伟哲;陆云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现总结报告自1997年7月~2002年8月临床应用185例体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5例,男106例,女79例;年龄1~67岁,平均年龄14.3岁.
作者:张毅强;王冬青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