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通气抢救危重哮喘

杜立峰;王清峰;孙师元

关键词:危重哮喘, 机械通气, 通气模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通气(SIMV+PEEP)模式救治危重哮喘.方法将23例危重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通气模式SIMV+PEEP.对照组11例,通气模式为SIMV,同时监测两组上机前与上机后2 h、12 h、24h动脉血气、气道峰值压(PIP)、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结果应用SIMV+PEEP 比SIMV通气模式的患者酸中毒、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明显改善(P<0.01),PIP和PEEPi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危重哮喘患者早期使用SIMV+PEEP通气模式是安全、有效的,急诊科应广泛应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血滤法治疗老年患者难治性心衰并肾衰

    有慢性心、肺、肾等多个脏器功能储备低下的病人,当各种诱因打击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时,触发体内一系列神经和体液改变,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且对速尿反应不敏感,尿量急剧减少,体内大量液体积累,导致循环和呼吸衰竭,我们应用床旁持续血液滤过(CVVH)法治疗此类病人,不仅改善了心肺功能,还有效地保护了肾功能,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邢锐;程多今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反应停及其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机理

    反应停(thalidomide)于1953年在西德首先合成,作为一种镇静剂进入欧洲市场,且发现其对减轻孕妇晨吐症状特别有效.直到1961年海豹样胎儿的出生,人们才认识到反应停的致畸作用,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告终.但有关反应停的研究仍在继续,并被用于治疗麻风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坏死性脓皮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及艾滋病相关并发症(包括阿佛他溃疡、食管溃疡、恶液质).

    作者:杜亚利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巨脾5例临床分析

    我们于200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了5例巨脾病人,现总结如下.例1,57岁,男,因发现脾大40年,皮肤巩膜黄染2年入院.

    作者:姚健;张国艳;刘玉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Swyer-James综合征的螺旋CT诊断

    Swyer-James综合征(简称SJS)较少见,其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一叶肺伴有空气贮留和肺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本文收集1996-2002年,经临床确诊资料完整的8例SJS并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王其军;张亮;马民;刘红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通气抢救危重哮喘

    目的探讨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通气(SIMV+PEEP)模式救治危重哮喘.方法将23例危重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通气模式SIMV+PEEP.对照组11例,通气模式为SIMV,同时监测两组上机前与上机后2 h、12 h、24h动脉血气、气道峰值压(PIP)、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结果应用SIMV+PEEP 比SIMV通气模式的患者酸中毒、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明显改善(P<0.01),PIP和PEEPi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危重哮喘患者早期使用SIMV+PEEP通气模式是安全、有效的,急诊科应广泛应用.

    作者:杜立峰;王清峰;孙师元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凝血酶鼻饲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

    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是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且为新生儿危重病症的合并症,病死率高,是一种急需处理的较为严重症状,近年来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凝血酶鼻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亚胜;王志刚;关立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Barrett食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组织学检查,选取BE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单纯反流性食管炎(RE)及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Hp 感染情况及前两组Hp感染与炎症分级间的关系.结果在食管部位,Hp阳性率研究组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1);在胃窦部,Hp阳性率无组间差异(P>0.05).在BE组,Hp阳性率中、重度炎症均高于轻度炎症(P<0.05).在RE组,Hp阳性率在轻、中、重度炎症间无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是引起BE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可能与其炎症轻重相关,而且Hp可能并不依赖于食管反流而引起BE.

    作者:董来华;陈龙根;王维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口服胸腺肽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及免疫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口服胸腺肽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86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口服胸腺肽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免疫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胸腺肽佐治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口服胸腺肽佐治后较治疗前IgG、CD3、CD4均明显提高P均<0.05.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发热、咽充血、咳喘、肺部罗音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胸腺肽通过增强免疫功能来提高治疗小儿RRTI的临床疗效.

    作者:禄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既往认为它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ytic leukemia,CGL)是等同语,但现认为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CGL,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即Ph-BCR-的慢粒)、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及幼儿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JCML)五个类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提出的治疗方法主要为CGL的治疗.

    作者:陈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轻链沉积病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轻链沉积病(light chain deposition disease,LCDD)是一系统性疾病.自Randall[1]1976年提出以来,不断有病例被发现.国内报道极少,可能与对其认识不够有关.本文就近十年来对LCDD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立止血和止血芳酸联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咯血疗效观察

    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立止血和止血芳酸联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咯血36例,与单用止血芳酸组32例进行了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宋小意;许岩;徐齐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的组织病理改变--附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肾损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 方法总结4例RA肾损害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呈蛋白尿伴血尿,其中3例肾功能不全,组织病理为IgA肾病2例、节段系膜增生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各1例,文献报道临床表现以蛋白尿、血尿为主,可呈肾病综合征或伴肾功能不全,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和肾淀粉样变性多见.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常见,临床表现多样化.

    作者:庄永泽;陈建;王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平阳霉素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水28例

    1999年3月~2002年7月,我们对28例恶性胸水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平阳霉素胸腔注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建东;韦建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又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组起源于骨髓细胞的恶性肿瘤,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的特征.AML可能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当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诊断后,就可确定AML的治疗方案.一般把AML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诱导治疗和缓解后治疗.

    作者:王椿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副作用观察

    我们收集我院近3年应用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所见副作用.

    作者:高菊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33例Jo-1抗体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抗组氨酰抗体(Jo-1抗体)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总结了33例抗Jo-1抗体阳性和56例抗Jo-1抗体阴性多发性肌炎(PM)及皮肤炎(DM)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72.73%,肺部感染72.73%,多关节炎66.67%,Raynaud's 27.27%,技工手15.15%,发热87.88%.抗Jo-1抗体阴性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25.00%,肺部感染33.92%,多关节炎30.36%,Raynaud's 10.71%,技工手5.36%,发热73.21%.结论相对于抗Jo-1抗体阴性患者,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具有肺间质病变及多关节炎症状突出,合并肺部感染的机率高,而肌炎症状较轻,吞咽困难症状较少等特点.

    作者:张亚萍;唐福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1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性白细胞单采后联合化疗疗效观察

    高白细胞白血病(HLA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的白血病.临床上常伴有高粘滞血症,易发生颅内出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合并症.早期死亡率高,缓解率低,属高危型难治性白血病.我院1995年11月~2002年12月,对12例HLAL患者进行白细胞单采后联合化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娜;徐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1 概述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于某一阶段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并恶性增殖的疾病.近30年来白血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疗效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小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也是当今疗效好、治愈率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小儿ALL的完全缓解(CR)率可在95%以上,5年以上持续完全缓解(CCR)率可达70%~80%.

    作者:顾龙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人类认识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50多年以来,MM的治疗取得了不少的进展.20世纪60年代,美发仑被引入MM的治疗并作为MM的一线治疗方案一直沿用至今,但有效率仅为40%~50%,完全缓解(CR)率仅为5%.20世纪90年代,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使MM治疗有效率和CR率分别达到80%和50%.但即使是获得CR的患者,大部分将在数年内复发.迄今为止,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MM生物学特性的认识的深化,许多新的治疗MM的方法也已经或即将应用于临床.本文将在回顾MM治疗现状的基础上,介绍这一领域的新进展,希望能对MM的治疗有所裨益.

    作者:侯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受体检测及意义探讨

    目的为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受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ELISA法测定AL患者血清sFas受体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血清sFas受体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临床类型无关(P>0.05),AL缓解后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sFas受体水平的增高可能与AL的预后有关,调节AL患者血清sFas水平,可能成为治疗AL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袁宇宁;杨勤;陈永振;朱绮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