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国;李小民;付祥芳
本文就我科1998年10月~2001年8月,实施的62例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浆膜腔留置引流术抢救急危重病人作一分析总结.
作者:廖清高;陈纪平;隋敏生;陈楚鹏;郭旭武;郭湖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乳腺Paget病又称湿疹样乳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癌.本病发生率约为女性乳腺癌的0.7%~3.0%.我科1991年以来收治4例为Paget病同时合并乳腺导管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成辉;方国恩;华积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本文观察1995-2001年我院门诊和住院的Graves病90例患者,用单纯抗甲状腺药物常规治疗和抗甲状腺药物加醋酸泼尼松联合治疗,对两种疗法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瑞霞;樊继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或首发症状,且症状多样,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7-2001年收治的14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张爱国;李小民;付祥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非典型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非典型甲亢83例的首发临床表现特征.结果 83例中心律失常20例,腹泻12例,心衰、周期性肌无力各11例,心绞痛6例,失眠多汗、多饮多尿各5例,持续低热3例,吞咽困难、声嘶及白细胞减少各2例,抑郁、贫血、糖尿病、月经紊乱各 1例.前3者首诊时年龄较大,平均48.7岁,以女性多见,占79%(34/43);而肌无力起病者,首诊时年龄较小,平均27.6岁,男性多见,占81.8%.结论非典型甲亢起病形式多样,及时诊断,控制甲亢,是上述症状缓解乃至消失的有效治疗.
作者:唐学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脑脓肿为细菌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期,死残率较高,首诊易误诊,尤以微小脑脓肿极易误诊、误治,本文就我院收治的9例微小脑脓肿患儿做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敬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院自1986年1月~2001年12月共对92例肺中叶病变行手术治疗,占同期肺部疾病手术的8%.现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王锦光;刘长英;熊海;唐镇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45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为肺囊肿综合征22例、肺隔离症19例、支气管肺癌3例、肺大泡1例.异常血管源于胸主动脉28例、腹主动脉12例、肋间动脉4例、膈动脉1例.结果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本病常于青年时出现反复肺感染,好发于下叶后基底段(尤左下叶),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异常血管及胸腔粘连的处理等.
作者:田铁栓;王嵩;赵福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IRS)又称为X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是Reaven[1]于1988年首次提出,它包括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有关的代谢紊乱症群,如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异常脂蛋白血症.后来的研究者发现,除上述疾病外还应进一步扩展,诸如中心性(腹部)肥胖、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AI-1)增多,小而密的LDL胆固醇增多、多囊卵巢综合征、高瘦素血症、胆石症及脂肪肝等.上述多种代谢紊乱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在同一患者.目前普遍认为IR是IRS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共同土壤学说) .由于IRS把过去认为互不相关、彼此分割的疾病及代谢紊乱联系在一起,以IR为其核心,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疾病机理的认识和处理发生了重大变革,故自90年代以来一直成为世界医学前沿的一大亮点.
作者:赵铁耘;李秀钧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994年首次成功克隆出肥胖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1],Halaas等[2]又于1995年合成出人和小鼠ob基因的表达产物.该产物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前体由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末端有21个氨基酸残基信号肽,该前体的信号肽在循环血液中被切掉而成为14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6 000,Halaas等将其命名为瘦素(leptin).现将leptin及其与肥胖、糖尿病的关系的研究作简述如下.
作者:李滨;孙永波;孙秋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脂肪含量、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胰岛素的关系.方法 85例受试者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3组:Ⅰ组 BMI<23 kg/m2 20例,Ⅱ组23 kg/m2≤BMI<25 kg/m2 18例,Ⅲ组BMI≥25 kg/m2 47例.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脂肪百分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结果 (1)女性瘦素浓度高于男性(P<0.01).Ⅲ组瘦素水平高于Ⅱ组和Ⅰ组;(2)血清瘦素水平与BMI(r=0.471,P<0.01),脂肪百分数(r=0.318,P<0.01),胰岛素(r=0.388,P<0.01)、甘油三酯(r=0.371, P<0.01)、胆固醇(r=0.491,P<0.01) 和收缩压(r=0.220,P<0.05)成正相关.结论性别、脂肪含量、空腹胰岛素、血脂与瘦素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有关.
作者:王中心;王庭俊;杨芳;王叶舟;陈纯娴;罗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未能确诊冠心病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2~64岁,平均(53±16)岁,所有入选病人均接受平板车心脏负荷运动试验、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平板车亚极量心脏负荷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率为84.2%,阴性预测率为71.4%,准确性为77.5%,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率为90.9%,阴性预测率为88.9%,准确性为90.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与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1 min刺激组与3 min刺激组之间,五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项串联试验在敏感性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提高,但特异性下降;双项并联试验在特异性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提高,但敏感性下降,两者均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较平板车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优;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持续1 min,心脏刺激较持续3 min心脏刺激为优;双项试验均不优于单项试验.
作者:许波宁;刘长芹;赵家箭;霍星;徐俊华;迟永兰;刘磊;赵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现今认为胰岛素分泌不足(insulin hypo-secretion,IH)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糖尿病的两大病因,保护胰岛素分泌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状态是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关键和原则.
作者:顾维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5~62岁.6例均为车祸伤所致左侧膈疝.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腹痛,均伴有血气胸及失血性休克,体检发现气管移位3例,伤侧肺叩诊浊音5例,呼吸音减弱或消失6例,下胸部可闻及肠鸣音1例,腹部压痛2例,均经胸部X线、CT确诊.
作者:赵文刚;井松;史向阳;于克达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在停服各种降血压药和血管活性药2周后,分别测量3次坐位、立位血压和心率,从中筛选出27例患者作为治疗组.本组27例高血压患者,男性20例,女性7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7岁.本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6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5 mmHg.平均坐位SBP为(158.32±16.00) mmHg,DBP为(98.74±9.00) mmHg,心率为(74±6)次/min.其中合并冠心病3例,脑梗塞1例,合并糖尿病1例.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前2周内服用过抗高血压药、镇静安眠药者.
作者:段志英;李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们于2000年5月~2001年6月应用颅痛定(L-TH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烽;刘素芝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自1921年胰岛素问世至今,从动物胰腺提取胰岛素发展至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单组份胰岛素,直到今日采用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获得了胰岛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其制剂的类型而言,为适应临床治疗需要,亦从短效胰岛素,逐渐进展至作用时间稍长的锌结晶胰岛素,半慢胰岛素锌悬液至中效胰岛素、长效及特长效胰岛素、混合型胰岛素等等.以下作简略介绍供参考.
作者:钟光恕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本文收集本院自1999-2002年住院治疗的各类癌症患者50例.测定其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癌症患者血液的高纤维蛋白原状态及对肿瘤转移的影响,降纤治疗的重要意义.
作者:宋志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来源于腹膜后间叶组织(如脂肪、纤维、肌肉及血管等组织),神经组织及胚胎和泌尿残余组织的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少见,大部分为恶性,腹膜后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本文作者将1990-2001年两院经外科手术治疗资料齐全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6例报道如下.
作者:谭云波;和亚兰;杨继武;王福顺;刘仁贵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糖尿病(DM)患者经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强化教育仍未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时应开始口服降糖药治疗(OHA).针对2型DM自然病程中不同时期病理生理特点,采取不同药物的治疗策略以达到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可防止或延缓DM的慢性并发症.目前临床应用OHA有以下几类.
作者:李兆寰;李红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