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苷在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郑勇;许艳芳

关键词:腺苷, 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动过速,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性药物, 诊断价值, 静脉注射, 一过性, 半衰期
摘要:腺苷(adenosine)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的一种有效治疗性药物,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虽然腺苷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但由于腺苷可阻断房室传导,静脉注射后可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使心动过速的P波显露,从而有助于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的诊断,即腺苷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诊断价值.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术中措施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10月~2000年10月行乳腺癌手术152例,术中采取了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阳;姚玉民;张伟;张云观;王银龙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附38例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起搏器组38例,为1998年1月~2000年1月住院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4~83岁,平均61.9岁,均因有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显著临床症状,如乏力、头昏、黑朦、晕厥或阿-斯综合征,药物治疗无效而接受紧急临时性心脏起搏术或永久性心脏起搏术;对照组36例,为1991年12月~1997年12月,住院治疗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6~89岁,平均58.3岁,均具有与恶性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临床症状,因当时医疗条件所限仅应用药物治疗.上述两组资料均取自于住院病历.

    作者:郑志虹;翁志远;公兰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130例尖锐湿疣临床诊治经验

    我院从1995年1月~2000年12月用中西结合治疗尖锐湿疣130例,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曹静;刁金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电刺激小脑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对治疗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塞患者58例,其中29例采用电刺激小脑者为治疗组;另外29例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P>0.01,差异显著.结论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塞,能明显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提高脑血流量,从而改善梗塞病灶的缺血状态.

    作者:谭秋芳;游斌;汤正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颜面肌群不自主运动的诊疗进展

    颜面肌群不自主运动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病因复杂,涉及其支配神经受损、锥体外系疾病、肌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以及精神心理障碍引发的不自主运动等.本组疾病的诊疗一直是神经科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本文重点介绍该症候群中常见疾病诊疗的某些进展.

    作者:常凤鸣;薛茜;崔万森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腺苷在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腺苷(adenosine)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的一种有效治疗性药物,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虽然腺苷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但由于腺苷可阻断房室传导,静脉注射后可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使心动过速的P波显露,从而有助于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的诊断,即腺苷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郑勇;许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上腹痛呕血水休克

    患者,男,31岁.因持续性上腹痛40 h于1997年3月12日上午8时入院.患者于1997年3月10日晚饭后开始感觉上腹饱胀不适,继而疼痛,数小时后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解黑色稀便2次,于次日上午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经注射阿托品及抗炎补液治疗后病情未见改善.3月12日凌晨5时许呕血1次,后又多次呕出大量血水,累计量约2 000 ml,无血凝块,遂急送本院.发病前无暴饮暴食史,无畏寒发热.患者自1992年起常有间歇性上腹痛,伴饭后返酸嗳气,并有黑便史.

    作者:田忠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HA、LN、Ⅳ.C的临床意义

    目前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尚未明了,多数认为与病毒性心肌炎的进一步发展有关[1],临床上因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故预后较差.病理学和组织学上已证实DCM患者心肌内有大量的纤维瘢痕组织形成,这也是导致其常常发生心力衰竭并且疗效很差的原因之一[2],但就其纤维化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报道甚少,本文观察了DCM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其反映DCM的心肌纤维化的程度以及心功能状况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飞;张贞胜;段宝祥;贾海波;王书奎;王自正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应用阴道超声筛查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探讨

    3年来,我们通过阴道超声,对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妇女进行子宫内膜检测,并结合病理学检查,探讨出应用TVS筛查子宫内膜癌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葛琴;张新宇;石红;吴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乳腺叶状囊肉瘤是少见的乳腺肿瘤,临床表现出乳腺巨大肿块,穿刺细胞学或其他辅助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易与其他乳腺良、恶性肿瘤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我院1984-1996年共收治本病10例,报告如下.

    作者:尹家俊;宋燕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乳腺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使人们对Fisher的乳腺癌生物学特性有了新的认识,并取代了经典的Halsted理论.这种乳腺癌生物学理论包括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癌细胞早期即可进入肿瘤本身血管发生全身播散;对原发病灶局部处理方式不影响生存率;淋巴转移率与生存率不成反比关系[1].这种理论变迁的结果带来了治疗模式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以仅重视局部治疗转变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原则.化疗、放疗、内分泌、免疫等各种治疗方法相继问世,使乳腺癌的诊治研究迅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雷秋模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研究进展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的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后的解救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肿瘤内分泌治疗中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为成熟和有效.本文主要讨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杨金巧;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7.5%氯化钠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应用

    我们应用7.5%氯化钠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振华;张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改变

    我们对90例患儿进行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宋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发作性睡病与睡眠瘫痪症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又称Gelineau综合征,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本病早在1880年Gelineau首先记述并命名,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生,为时短暂,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嗜睡.部分病例同时伴发睡眠瘫痪症.本病国内报道较少,笔者将近3年在临床中发现的8例报道如下.基本上无神经系示位体征,且脑CT与脑电图基本正常,因而病史尤为重要.

    作者:李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子宫肌瘤在生育期妇女发病率约为25%.尽管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子宫肌瘤的病因进行了研究,但是确切地发病因素至今尚不明了.有人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与饮食有关;也有报道子宫肌瘤病人存在NK细胞活性低下;近Vanni[1]研究发现7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与细胞的发生密切相关;Rein[2]则认为体细胞突变是肿瘤发生的起因.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子宫肌瘤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肌瘤发生发展的抑制及促进因素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肌瘤的部分病因学特征,本文就子宫肌瘤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吴蕾;尹国武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

    本文选择80例脑梗塞病例,随机分成东菱克栓酶治疗组与刺五加治疗组,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同时对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进行监测,观察两者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卓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乳头异常分泌的诊断与治疗

    乳头异常分泌(abnormal nipple discharge)文献报告约占乳腺疾病的5%~10%,其临床特点是近出现的、自发的、持续性的、非乳汁(清液)性的、单侧的乳头分泌.乳腺的病理基础,包括乳腺导管扩张、导管炎症、增生病、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等.对临床出现乳头异常分泌,在伴有乳头凹陷、乳头周围炎症或局部肿块时,诊断多无困难,而在不伴局部体征时,则要应用现代各种诊断手段,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定位定性的诊断,一则排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二则早期诊断治疗导管肿瘤.

    作者:吴功侃;由翠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右室梗塞的心电图与临床

    右室梗塞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均有别于左室MI.由于右冠状动脉(RCA)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有血流供应,加之侧支循环丰富,右室梗塞的发生率较左室MI低(占急性MI的7.7%~23%)[1];同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记录右胸导联,所以传统心电图中较少系统介绍右室MI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监测、放射性核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应用,对右室MI的心电图和临床诊治不断丰富新的内容.现将右室MI的解剖基础和心电图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治现状简述如下.

    作者:刘仁光;张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常见乳腺疾病诊治现状乳腺癌手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乳腺癌(以下简称乳癌)的历史演变简言之就是从肿块切除--全乳切除--乳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肿块切除的兜圈子过程.当然,目前的肿块切除与当年的肿块切除不可同日而语,是一种螺旋形上升,有着本质的不同.

    作者:高根五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