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部单发结节的影像学诊断

闫钟钰

关键词:肺部单发结节, 支气管肺癌, 良性病变, 炎性肉芽肿, 临床症状, 肺错构瘤, 影像学检查, 孤立性病灶, 肺动静脉瘘, 治疗方法, 炎性假瘤, 性质判断, 外科手术, 球形肺炎, 内科治疗, 临床医生, 转移灶, 转移癌, 周围性, 结核瘤
摘要:肺部单发结节影像学检查对病变性质判断为临床医生关注,现结合相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1 肺单发结节发病及临床肺单发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一般是指直径为2~4 cm的肺周围性孤立性病灶,多数SPN并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常在胸部X线体检时发现.SPN虽良性病变居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良性、恶性是常遇的难题.在SPN中,炎性肉芽肿及支气管肺癌,占据SPN的80%左右,前者又以结核瘤为多见.其他有肺错构瘤、单发转移灶、支气管腺瘤、炎性假瘤、球形肺炎、肺梗塞灶及肺动静脉瘘等则相对少见.其治疗方法不同,支气管肺癌、腺癌及单发转移癌通常需要外科手术,良性病变如肉芽肿或错构瘤则多采取内科治疗或只需密切观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红霉素对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红霉素(erythromycin,EM)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且疗效也被肯定.近年人们发现红霉素除抗菌作用外,还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就红霉素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加以综述.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DPB是双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的弥漫性炎性改变.病理损害的特点是:细支气管壁增厚,伴有淋巴细胞、血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在细支气管壁内及周围聚集,炎症渐向外周细支气管扩散[1,2].

    作者:刘振桐;王承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癌介入治疗进展

    1 经支气管镜局部瘤体药物化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尤其是管内型及管壁浸润型者,于瘤体内注入敏感化疗药物,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有效杀灭肿瘤细胞,用于失去手术机会尤其出现气道阻塞的病人.该方法操作简便,全身副反应轻,并发症少,是一有效姑息疗法.选用Olympus NM-8L、NM-3K等型号注射针.常用化疗药物有阿霉素(ADM)10 mg、顺铂(DDP)10 mg、长春新碱(VCR)1 mg、环磷酰胺(CTX)200 mg等,常2种药物联合应用,依据肿瘤组织学类型选择.常规经鼻插入支气管镜,看到瘤体后经支气管镜操作孔道送入注射针,直视下将针头部推出,刺入瘤体深度3~4 mm,于瘤体中央及周边多点注射药物,每周治疗1次,4~6次为1个疗程.

    作者:刘忠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进展

    肺癌的诊断方法近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现重点将其分述如下.1 痰细胞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其特异性高.痰检阳性率一般和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是否符合咳痰要求及痰检次数有关.送检3次其阳性率可提高到70%~80%.目前正在探讨痰液的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2 影像学检查2.1 CT及MRI检查 CT特别适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病灶内钙化、空泡、空气支气管征、空洞及胸膜凹陷等征象均优于常规CT,螺旋CT尤其对孤立性肺部结节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MRI适用于中、晚期的中央型肺癌或手术后、放疗后病人的检查.

    作者:薄维娜;陈智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术后呼吸功能障碍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术后病人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尤以剖胸手术和上腹部手术为严重.本研究采用麻醉医师特有的专业技术与方法,对剖胸术后病人进行呼吸功能治疗,以期改善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择期剖胸手术病人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6.8±1.9)岁.其中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或弓下吻合术34例,纵隔手术6例.手术切口均为左后外侧肋间切口.术前经查体和各项辅助检查证实无严重心肺疾患,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基本相似,麻醉与手术时间大致相同.

    作者:滕金亮;戴玉成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骨样骨瘤的病理机制与诊断治疗(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1993-1999年收治的骨样骨瘤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21.5岁.发病部位为股骨颈3例、股骨5例、胫骨3例、肱骨1例、尺骨1例.全部病例均行病巢切除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术后症状即消失,随访1~6 a无一例复发.结论该瘤以疼痛尤其夜间痛为特征,其疼痛可能为瘤巢内前列腺素E2增高所致,彻底切除瘤巢是治疗的关键,提倡精确定位的微创手术.

    作者:吴春明;李洪敬;毕伟;徐晓峰;蔡荣铭;姜长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支气管结石手术治疗(附36例分析)

    目的通过支气管结石手术治疗,探讨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分析36例经切肺手术证实的支气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改变.结果 36例患者男24例,女12例,男女比2∶1,平均年龄39岁(15~67岁).咳嗽、咯血是常见的症状,仅2例有咳石.结石部位右侧28例,左侧8例.X线上常见表现为病变部位和相应肺门钙化、肺实质的浸润.21例纤支镜检查发现腔内乳头状新生物、管口闭塞伴充血、管口狭窄等改变,仅2例见结石.术后病理表现为病灶远端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纤维化、肉芽组织形式,甚至造成局部肺不张,黏膜溃疡.结论临床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X线及CT表现结合纤支镜检查能对此病作出诊断.

    作者:成柏君;薄维娜;艾星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癌外科治疗进展

    支气管肺癌手术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手段.目前肺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1 扩大性肺癌根治术1.1 肺癌侵犯胸壁周围型肺癌侵犯胸壁可以被切除彻底,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延长生存的目的.胸壁切除范围应包括受累的肋骨及其上、下的肋间组织,切缘距肿瘤至少4 cm以上,如肋骨的松质骨受累,还应将该肋骨整根切除,以免骨髓腔内的播散.肿瘤侵犯局限于壁层胸膜时,如肿瘤与胸膜仅是疏松粘连,可作胸膜外剥离;反之,如肿瘤与壁层胸膜紧密粘连,应作连同胸壁的整块切除.对于扩大性切除难以耐受的病例、术前接受过放疗者,也应考虑作胸膜外剥离.McCaughan等报告了125例肺胸壁联合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在未切除或不完全切除的48例中,生存没有超过12个月者,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达到42%.

    作者:施建新;高成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部单发结节的影像学诊断

    肺部单发结节影像学检查对病变性质判断为临床医生关注,现结合相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1 肺单发结节发病及临床肺单发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一般是指直径为2~4 cm的肺周围性孤立性病灶,多数SPN并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常在胸部X线体检时发现.SPN虽良性病变居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良性、恶性是常遇的难题.在SPN中,炎性肉芽肿及支气管肺癌,占据SPN的80%左右,前者又以结核瘤为多见.其他有肺错构瘤、单发转移灶、支气管腺瘤、炎性假瘤、球形肺炎、肺梗塞灶及肺动静脉瘘等则相对少见.其治疗方法不同,支气管肺癌、腺癌及单发转移癌通常需要外科手术,良性病变如肉芽肿或错构瘤则多采取内科治疗或只需密切观察.

    作者:闫钟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对30例中心型肺癌的诊断

    目的通过对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30例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对比检测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肺癌活检病理学检测、肺癌刷检涂片检查癌细胞3种方法对肺癌诊断阳性率的差异,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30例中心型肺癌行肿瘤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刷检以检测其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刷检涂片癌细胞检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测定.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30例患者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86.7%(26/30),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阳性率分别为90%(27/30)及80%(24/30),3者联合使用,肺癌诊断阳性率提高至100%.结论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3种检测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可作为肿瘤活检及刷检结果的补充,为中心型肺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测手段,以提高其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雷霆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胸腔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腺苷脱氨酶的变化与意义

    目的探讨和比较检测胸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分析法和改良的Martinek's法检测30例结核性、27例恶性胸腔积液和14例漏出液中TNFα、IL-8和ADA的水平.结果结核性胸液中TNFα、IL-8和ADA水平均显著高于恶性胸液和漏出液患者(P<0.05).恶性胸液中TNFα、IL-8水平高于漏出液(P<0.05),但ADA在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NFα、IL-8和ADA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尤以ADA诊断效能高.

    作者:陈飞鹏;邬勇坚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水患者胸水TNF-α测定的临床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由体内的单个核细胞(PBM)和肺泡巨噬细胞(AM)产生的一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与肿瘤、炎症、慢性感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已有报道肺癌患者产生TNF-α能力明显下降,肺部炎症患者TNF-α活性明显增强[1].本研究测定了30例结核性胸膜炎和28例恶性胸水TNF-α活性水平,并探讨其在良恶性胸水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自身免疫性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

    1 自身免疫性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AIDAH)的病因和疾病名称病因:病因是由自身免疫性抗体产生的肺泡部位小血管炎(毛细血管炎或血管内皮炎)而引起的肺泡出血.临床表现有痰血或咯血,常非局限于肺亦多累及到肾或其他部位的血管,累及肾时则有肾小球肾炎的尿液和肾功能的异常.本组疾病的名称:由于自身抗体和病情不同而引起的疾病亦不同,其包括抗基底膜抗体病(ABMA病),其中有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 pasture's syndrome,GPS);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介导的血管炎,其中有韦格肉芽肿(WG)、镜下多动脉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稀少免疫性肾小球肾炎(PIGN);以及特发性迅速进展肾小球肾炎(IRPGN),胶原血管病(SLE),免疫缺陷(骨髓移植、AIDS),此外尚有可能由自身免疫引起的外源性病因或药物(D-青霉素胺、可卡因),特发性肺铁黄素沉积症(IPH).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癌化疗进展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我国城市男性肿瘤的首位.据国外资料统计,肺癌患者5年标化生存率在8%~14%.约占65%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不得不求助于化疗.

    作者:陆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曲菌球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65例肺曲菌球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根据65例肺曲菌球患者的特点,探讨其病因、诊断、手术指征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择期手术57例,急诊手术8例,无手术死亡且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大都无症状.有5例并发症:脓胸2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伤口感染2例,均治愈.随访1~44 a,无一例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治疗本病较妥当的一种方法.

    作者:谢博雄;丁嘉安;唐明娟;王海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纵隔型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6例报告

    本文报告6例甲状腺肿位于前、中、后纵隔,形态不同,大小各异,并有异位于纵隔2例,手术均获成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86-1999年共收治较为特殊的纵隔型甲状腺肿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0~62岁,患者多数在41~55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体格检查、X线胸片,4例经颈部B超、CT检查,术前确诊4例,1例术前诊断胸腺瘤,1例诊断气管支气管囊肿,见表1.

    作者:张晓阳;赵东;王永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脑外伤后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防治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外伤、炎症、出血等引起的肺水肿称为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或中枢性肺水肿.我科于1988-1999年发现并治疗由脑外伤引起的NPE 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4例,大年龄68岁,小年龄6岁,平均31.8岁;车祸伤11例,打击伤2例,坠落伤2例;广泛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3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GCS评分8~6分9例,5分以下6例;术前发生脑疝者10例.15例中有13例作了开颅手术.NPE出现时间早于伤后8 h,迟于伤后第5天,而以伤后第3天为多,占64.1%.

    作者:周文科;周国胜;周杰;左佑;冯光;黄立勇;史耀亭;张新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难治性哮喘的药物治疗

    难治性哮喘也称顽固性哮喘,多见于生症慢性型、激素依赖型(corteriod-sensitive asthma, CSA)或激素抵抗型(corteriod-resistance asthma, CRA)等,此类患者对茶碱类、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平喘药多不敏感,难治而严重,时呈哮喘持续状态.

    作者:陈小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腰骶部右臀部疼痛脓肿高热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0岁.因腰骶部、右臀部疼痛2 a,局部脓肿伴高热3 d.于1999年11月23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始感腰骶部、右臀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不敢弯腰.曾在外院诊为僵直性脊柱炎,治疗无效.近3年来局部红肿热痛,出现脓肿伴高热,体温达39.4 ℃,右下肢麻木.大便稀软,每日2~3次,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无腹痛腹泻,饮食如常.无咳嗽咳痰及盗汗.否认肝炎、肺结核病史和外伤史.体格检查:T 39.4 ℃,P 88次/min,R 22次/min,Bp 105/67.5 mmHg.精神可,消瘦,慢性病容,痛苦貌,各区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包块,肝脾肾(-),腰骶、右臀部可见40 cm×25 cm红肿区,压痛,波动感明显.右下肢感觉迟钝,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赵远思;赵秋芹;李东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气管-主支气管病变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3例分析

    本文对我科1998年4月~2000年5月收住院13例气管-主支气管病变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原因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1 临床资料1.1 年龄、性别男8例,女5例,年龄27~65岁,平均48岁.1.2 主要症状咳嗽13例,气喘12例,吞咽困难1例.1.3 体征双肺吸气及呼气双相哮鸣音8例,颈部鼾音5例.1.4 X线表现 5例常规胸片未见异常,3例局限性肺气肿,2例阻塞性肺炎,3例左右主支气管轻度狭窄.

    作者:吴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及意义,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标准.方法对近5年来临床确诊的24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例进行临床与影像学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哮喘1例,慢支肺气肿8例,肺心病15例.结果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多数界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X线及CT兼具二者特点,肺纤维化病变在肺心病组多见.结论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其独特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其中临床症状及胸片是诊断的重要线索,HRCT是临床确诊的佳方法.

    作者:陈永凤;郭萍;袁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