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文;靳全恒;吴剑华
1986年从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患者的末梢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到一种新的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es 6,HHV-6)[1].本文就其病原学、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赵敏;姜素椿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液和组织中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和腐胺(PUT)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经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确诊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68例,以食管、胃或结肠粘膜大致正常者68例作对照,用改良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和组织中ODC活性和PUT含量.结果:食管癌和胃癌患者血液和组织中ODC活性和PUT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癌组织中二者升高尤为明显.结直肠癌患者除了组织中PUT含量外,其他各项指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ODC活性升高和多胺合成增加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ODC活性和PUT含量测定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生;牛正先;周天星;邢陆伟;油书恒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注射治疗对Forrest分级在FⅡa以上的重症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的止血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1998年12月内镜下确认的43例重症出血性消化性溃疡(按Forrest分级均在FⅡa以上)分成两组:20例行急诊内镜下注射止血(注射组),同期内镜及临床表现相似者23例予常规抑酸止血治疗(对照组).结果:注射组和对照组止血率分别为95%(19/20)和43.48%(10/23)(χ2=10.69,P<0.01).结论:内镜下急诊注射治疗简便安全可靠,明显减少外科手术率.
作者:牛桂军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胃癌血管内介入治疗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介入治疗既提高了进展期胃癌外科根治切除术的疗效,又为不能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徐克;周玉斌 刊期: 2000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本组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简称FDGE)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大75岁,小32岁.年龄≥60岁15例,<60岁7例.胃癌18例,其中行胃癌根治术D2、D3或D4共13例,行早期胃癌切除术D1或晚期胃癌姑息切除术共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其中并发溃疡穿孔3例.本组2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重建方式:Bilroth-Ⅱ式20例,Bilroth-Ⅰ式2例.22例FDGE出现症状时间均在术后3~10 d.22例均有上腹饱胀及烧灼感,恶心呕吐症状;12例查体肠鸣音弱;6例上腹振水音阳性;其余病例腹部无阳性体征.22例均保守治疗并痊愈出院.
作者:李秀禹;王全刚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30岁,已婚,外企员工.因反复黑便4个月,再发1 d而住院.患者于1999年4月初,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绛红色大便,每次约100~200 ml,质软,无腹痛、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里急后重,伴头晕乏力,于当地医院经止血、抗菌治疗,症状缓解.8月19日,再次出现大便带血,每次100~200 ml,共约800 ml.起病以来乏力、进食减少,体质量较病前下降约5 kg.无心慌、胸闷,无尿频尿急.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吴跃进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胰性积液的发生率、变化规律及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5~1999年连续收治AP患者的资料.胰性积液的诊断、分级、随访根据B超或CT检查结果予以确认.胰性积液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结果:轻型AP伴胰性积液占7.8%,重症AP伴胰性积液占100%(P<0.01).轻型AP伴胰性积液以B级为主,病程2周吸收率占84.8%.而重症AP伴胰性积液以D级为主,病程2周吸收率仅35.7%(P<0.01),死亡11例,16例发展为假性胰腺囊肿.结论:胰性腹水既是AP的独立危险因素,又是诊断重症AP的重要指标.
作者:许春芳;赵群;蔡衍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118例的疗效.方法: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囊肿抽液后向肾囊肿内注射无水酒精.结果:118例共173个肾囊肿经无水酒精治疗后复查发现总治愈率为87.28%,总显效率为96.53%,总有效率为99.42%.结论:该方法具有疗效好、穿刺准确、方法简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作者:江峰;黄后宝;汪裕伟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本文检测11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总胆汁酸(TBA)水平,并与目前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柴艳峰;刘定立;侯金林;章廉;冯筱榕;骆抗先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我科自1990年至今对收治的25例颈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病人施行了经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年龄小20岁,大48岁,平均年龄29岁,均为男性.主要为施工中高处坠落及跳水致伤,入院后经手术治疗,颈椎牵引,颈领固定,出院后随诊2~5 a,完全恢复(肌力达5级)12例,占48%,大部分恢复(肌力达3级以上)8例,占32%,仅有部分恢复(肌力1~2级)及没有恢复的5例,占20%.
作者:姜凤科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近年来,我院采用自制椎体砸平复位器,利用椎体松质骨的可压缩性和砸平复位机制,对35例胸腰椎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进行治疗,一期解除脊髓前、后压迫,较为理想地恢复了椎管容积和脊柱稳定性.报告如下.
作者:邵新学;刘慧玲;李永顺;崔颖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近年来,大肠癌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尤其是术前、术后的介入放射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的5 a生存率.大肠癌介入治疗主要指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此法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增强化疗效果,并减轻全身的毒副反应.Miura等总结220例大肠癌经动脉灌注化疗的结果,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全身化疗.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单纯动脉化疗的平均生存期达11.6个月,1 a生存率39%;动脉化疗与放疗结合,1 a生存率可提高到58%~63%.如今,动脉灌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在结肠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中伟;杨大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FSA)在肝病患者中的意义及其对凝血酶时间的影响.方法:应用饱和硫酸铵制备纯化纤维蛋白原,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22例正常人,133例肝病患者血浆FSA水平,并对血浆和纯化纤维蛋白原脱唾液酸化前后的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浊度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FS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肝病组(P<0.01);脱唾液酸化纤维蛋白原较未脱唾液酸纯化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明显缩短(P<0.01),且纤维蛋白原的凝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含量存在高度相关性;脱唾液酸化纤维蛋白原较未脱唾液酸化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浊度明显上升(P<0.01).结论:FSA明显影响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凝血功能,其水平可作为诊断肝硬化获得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理想指标.
作者:李健;周玉贵;丁国伟;祝正观;刘昌元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吲哚氰绿(ICG)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24~76岁)及健康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的吲哚氰绿.结果:肝硬化组ICG(23.12%±3.98%)明显高于对照组(2.23%±1.47%),P<0.01;且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具有C级>B级>A级的规律.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ICG与胆红素、Child-Pugh积分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无相关性.结果:ICG潴留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Child-Pugh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张晓岚;邵福灵;张志清;张玉琢;靳洪涛;姚希贤 刊期: 2000年第08期
1 材料与制作方法取不锈钢材料制作清创车长80 cm,宽50 cm,高85 cm,在车身上部有一双斜面水槽,开口于一端侧壁底部.外壳深度为25 cm,在水槽下端开口处有一软管与下方3 000 ml玻璃瓶相连,玻璃瓶固定于带有4个橡胶圈的圆环内.清创车底部为4个带锁方向轮;使整个车子移动方便,同时在手术时可锁住方向轮,固定车体(见图1).
作者:王成斌;钱程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本文对32例胃癌患者的胃液做了CEA的测定,为临床对胃癌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诊断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共检测132例患者,系本院住院或门诊病人,均经相关项目检查和临床诊断.(1)胃癌患者胃液32例(活检病理确诊),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3岁;(2)非胃癌患者胃液30例(浅表性胃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3例,胃溃疡7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5~48岁;(3)胃癌患者血清70例(活检病理确诊),男39例,女31例,年龄34~82岁.
作者:张翠玲;高霞;孔庆友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我院1979~1998年共施行胆道急诊手术451例,其中早期(术后30 d以内)急诊再手术者33例,现将几点经验和教训作一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33例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0~60岁,平均37.16岁;再手术1次者30例,2次者2例,3次者1例,初次手术距再次手术时间1~28 d,平均15.4 d,愈后良好者30例,死亡3例.
作者:陈梅福;周龙溪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肝性脑病时的意义.方法:以ELISA法对4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NSE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肝病组、不同昏迷程度组的NSE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性脑病组NSE(46.038±24.260) μg/L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12.127±5.673) μg/L及对照组(10.196±3.237) μg/L;肝硬化、亚急性重肝、急性重肝引起的肝性脑病患者血清NSE水平依次增高(P<0.05);肝性脑病四期患者NSE水平显著高于一、二期患者.结论:肝性脑病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升高,肝硬化、亚重肝、急性重肝引起的肝性脑病患者NSE依次增高:昏迷程度重者,NSE水平较高.
作者:张光文;靳全恒;吴剑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尿毒症未透析组(CRF)、血透(HD)、腹透(CAPD)治疗组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2例HD、CRF、CAPD各10例患者的凝血、纤溶参数TA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PAP(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D-二聚体的水平,并与1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所有尿毒症患者TAT、D-二聚体均显著升高,CAPD组升高为显著,HD与CRF组无显著差异.PAP各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但CRF、HD组值基本在正常范围内,CAPD组显著升高.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普遍存在高凝状态,腹膜透析引起的高凝状态为明显,同时患者也存在继发的纤溶功能紊乱.
作者:孙懿;刘惠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selective visceral ateriography,SVA)技术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准确获得出血病灶的定位、定性和解剖学异常等诊断信息,同时也可采用药物灌注或栓塞疗法达到止血目的,或为内科及外科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严重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小肠出血的首选,也是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治的重要补充治疗措施.
作者:李方儒;周长宏 刊期: 200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