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江彪;陈静;涂建欣;朱小春
目的 了解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A.calcoaceticus-A.baumannii complex,ACB complex)在笔者医院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所有菌株均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74株ACB complex主要来源于ICU病区(53.5%),其次为成人外科病区(24.1%)和儿科病区(12.1%).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液(81.2%)、血液(占5.2%)、创口渗出物(占4.0%)等.ACB complex对呋喃妥因、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10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仅为1.2%.此外,本研究资料显示,耐亚胺培南ACB complex均为多重耐药菌株,约占所有菌株的46%.其中分离于成人患者的ACB complex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2.9%,而新生儿及儿童的ACB complex对其耐药率分别为6.7%和14%.结论 笔者医院ACB complex主要分布于ICU病区,且耐药率高.多重耐药ACBcomplex已出现于儿科病区,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定期监测ACB complex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徐晓晓;林立;张慧玲;李昌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湖北海棠提取物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湖北海棠提取物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 确定了湖北海棠提取物10批样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且相似度均在0.9以上.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为制定湖北海棠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郭东艳;吕杨;王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应用宝石能谱CT,所得原始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斑块CT密度,评估斑块钙化程度和表面形态.结果 37例患者共有67支血管于颈动脉分叉部发现斑块,斑块平均密度CT值约为53.4±19.4HU,大密度平均值约为69.7±20.2HU,小密度平均值约为41.4 ±22.5HU.斑块无钙化者9支,Ⅰ级钙化26支,Ⅱ级钙化23支,Ⅲ级钙化9支.斑块表面形态呈光滑型37支,表面不规则型20支,表面溃疡型10支.责任侧与非责任侧血管组比较,血管狭窄率(P=0.039)、斑块平均密度值(P =0.040)及斑块小密度值(P=0.03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斑块钙化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斑块表面形态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0.125).结论 CT血管成像在检测和评估颈动脉粥祥硬化斑块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责任侧血管与非责任侧血管之间的狭窄率、斑块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作者: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荆利娜;薛静;顾卫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1977年9月,瑞士学者格林特茨格(Gruentzig)完成了世界首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这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尽管我国冠心病介入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此间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它特殊且影响深远的意义.过去30年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一直紧随国际新发展趋势,在介入新技术、新器械的推广应用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已基本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作者:葛均波;戴宇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M-CSF、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分为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pcDNA3.1-S转染组、pcDNA3.1转染组及PBS对照组.转染48h收集DC及上清,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DC表达CD80、CD86、HLA-DR水平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水平增高.结论 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能促进DC活化,增强DC功能,将CD40L胞外段基因与HBV抗原基因融合可能是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贤凡;吴金明;林春景;金思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油酸制备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计数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ear leukocyte,PMN)百分比及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1,TIMP-1)含量,分析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MMP-9及TIMP-1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12)、油酸造模2h组(n=12)、油酸造模6h组(n=12).空白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kg) 6h后观察.油酸造模组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油酸(OA,0.1ml/kg)2、6h后观察,以复制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及检测指标为光镜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湿/干重比(W/D)、血浆MMP-9和TIMP-1含量及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结果 光镜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油酸造模组大鼠肺组织可见明显形态学改变.2h及6h油酸造模组PMN%明显升高,PaO2明显降低,IQA及W/D明显升高,(P均<0.01);血浆MMP-9含量明显升高(P<0.001),血浆TIMP-1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浆MMP-9含量与PMN%均呈高度正相关,血浆TIMP-1含量与PMN%均呈高度负相关.结论 油酸制备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肺泡灌洗液PMN%明显升高,血浆MMP-9含量明显升高,TIMP-1含量明显降低.血浆MMP-9、TIMP-1与肺泡灌洗液PMN%呈高度相关性;检测血浆MMP-9、TIMP-1有助于急性肺损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从而为临床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为简单、可行、准确的检测方法和途径.
作者:邓晓慧;田巍;薛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近3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4亿[1].长期高血糖所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试验发现,糖尿病患者由于早期血糖控制不佳,即使后期血糖降至理想水平,心血管并发症仍持续进展,这一现象称为高血糖的“代谢记忆效应”.因此,早期干预“代谢记忆”的形成无疑是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丁慧;王颜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作为心理学方法用于评价各种主观感受已有90余年,1972年Woodforde等[1]首次将VAS用于疼痛强度评价.VAS由一条100mm直线组成,一端标记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标记为100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患者将自身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0点到标记点的长度代表患者的疼痛水平.VAS的评价标准为:0分为无痛,3分(30mm)以下为轻度疼痛,4~6分(40 ~ 60mm)为中度疼痛,7~10分(70~100mm)则为重度疼痛.Jensen等[2]在2003年对该分级进行了修正:0 ~4mm为无痛,5~44mm为轻度疼痛,45~74mm为中度疼痛,75 ~ 100mm为重度疼痛,他们认为修正后的分级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高万露;汪小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特性,同时具有发生血栓事件的高危风险[1,2].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血栓前状态”的特性之一,同时在血栓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这些异常的血小板通过导致血小板表型的过度活化,进而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深入探讨糖尿病血小板过度活化的分子机制对于构建抗血小板靶向治疗策略,有效进行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级、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景尚;殷惠军;陈可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cohesin是从果蝇到人类都有的高保守性蛋白复合体,早发现它的功能是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周期中的S期将姐妹染色单体聚合到一起,分裂后期及时断开,使聚合在一起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分布到两个子细胞中[1].近研究发现cohesin复合体可以和染色体特异性结合,参与DNA损伤后修复及基因表达的调控,与肿瘤的发生有关[2,3].NIP-BL是cohesin的装载因子,与cohesin和染色体的特异性结合、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有关[4~6].另有研究也证实了NIPBL与肿瘤细胞的分化有关,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
作者:单丽红;徐伟珍;毛伟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损伤中fgl2凝血酶原酶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SD大鼠采用数表法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0)组和SAP组,各24只.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射4%牛磺胆酸钠法制备大鼠SAP模型.收集术后1、4及8h时点肝脏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及Masson染色随机计数肝脏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阳性血管数;血样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实时定量(real-time) 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fgl2凝血酶原酶在大鼠肝脏的表达情况.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示SAP大鼠肝组织内炎细胞浸润及坏死;fgl2凝血酶原酶在SAP大鼠肝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P<0.01);SAP组肝脏微血管可见微血栓形成;SAP大鼠阳性血管率显著高于SO组(P<0.01),且与肝脏fgl2凝血酶原酶表达呈正相关(r=0.948,P<0.01);SAP组肝脏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SO组(P<0.01)且与fgl2凝血酶原酶表达呈正相关(r=0.704,P<0.01).结论 fgl2凝血酶原酶在SAP大鼠肝脏中的异常表达可能通过介导微血栓形成导致SAP相关性肝损伤的进展;其表达水平可能与SAP相关性肝损伤的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叶晓华;怀佳萍;丁进;黄智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查三黄抗氧化方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氧化应激与增殖的疗效.方法 将实验分为空白组:MCF-7细胞培养;实验组按黄芪、制大黄、片姜黄比例分:实验组1∶1∶1∶1,实验组2∶3∶1∶1,实验组3∶6∶1∶1;氧化应激组:以过氧化氢模拟细胞氧化应激状态;乙酰谷氨酸液(NAC)还原组:氧化应激组中加入NAC还原应激反应;免疫荧光法评价其抗MCF-7细胞产生反应性氧化物疗效及ELISA法评价氧化应激后细胞培养液中VEGF含量;同时MTT法评价三黄抗氧化方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率.结果 实验组2抗氧化氧化应激结果优于其他两组,并显著降低细胞培养液中VEGF水平;同时各实验组MCF-7细胞增殖率得到显著抑制并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耐性,相对空白组,实验组1~3在8mg/ml浓度下分别抑制MCF-7细胞增殖达57%、67%及56%,实验组2的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实验组1与3,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三黄抗氧化方抑制MCF-7细胞氧化应激同时抑制其增殖率,并降低氧化应激引起的VEGF表达.
作者:张晓清;卞卫和;李琳;姚昶;任晓梅;应语;郭檬檬;曹东阳;陈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磁共振出现软骨下骨髓水肿样病变(BMLs)的危险因素.方法 4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采用WORMS法评估膝关节磁共振软骨下BML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Ls的危险因素.结果 体重指数、年龄是膝关节软骨下BMLs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r=0.437,P=0.004)、年龄(r=0.358,P=0.022)分别与BMLs呈正相关.结论 体重指数、年龄是膝骨关节炎软骨下BMLs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年龄越大,软骨下BMLs也越严重.
作者:熊江彪;陈静;涂建欣;朱小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的基因型、HBV DNA及多聚酶P区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83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HBV基因型、HBV DNA及多聚酶P区的基因变异.结果 83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B基因型26例,C基因型57例,B型YIDD变异率69.2% (18/26)、YVDD变异率30.8% (8/26),C型YIDD变异率63.2%(36/57)、YVDD变异率33.3% (19/57),B、C基因型发生YMDD变异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B型rtM204I突变率53.8%(14/26),综合变异率46.2% (12/26),C型rtM204I变异率26.7% (15/57),综合变异率73.7% (42/57),B、C基因型变异位点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耐药变异时C型HBV DNA水平(6.60±1.42)lg拷贝/毫升高于B型(5.88±1.46)lg拷贝/毫升,YIDD变异时C型(6.40±1.48)lg拷贝/毫升、B型(5.68±1.32)lg拷贝/毫升,YVDD变异时C型(6.18±1.87)lg拷贝/毫升、B型(6.82±1.45) lg拷贝/毫升;rtM204Ⅰ变异时B型(6.12±1.45) lg拷贝/毫升、C型(5.57±1.45)lg拷贝/毫升(P>0.05);综合变异时C型(6.68±1.51)lg拷贝/毫升,B型(5.76±1.57) lg拷贝/毫升(P<0.05).结论 C基因型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高于B型;基因型与变异位点类型有关,与YMDD变异模式无关;耐药变异时HBV DNA水平C型高于B型,与综合变异有关,与YMDD变异模式无关.
作者:卢丹;吕铁锋;章松平;郭晓凤;武静;吴菲;刘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大约50万人,死亡病例27.5万例,占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的15%,其中80%的宫颈癌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当地经济水平、健康模式和社会因素等,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患病妇女有年轻化的趋势[1,2].
作者:丁丽娟;孔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水平在危重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观察242例ICU危重患者,按血小板计数是否降低分为血小板减少症(TCP)组与非TCP组,根据有无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按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结果 TCP的发生率为28.93%,TCP患者比非TCP患者APACHEⅡ评分、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出血组血小板低值更低,TCP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存活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存活组在经过入ICU 3 ~4天短暂下降后第5天开始上升.结论 血小板计数能够比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与预后,在危重患者临床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艳红;富超;毕胜;闫玉;徐春阳;吴殿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理指导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镇痛中吗啡用量的节俭作用.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腹部手术的成人患者,随机均分为心理指导组和对照组.心理指导组于手术前2天和1天麻醉访视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充分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控制患者的焦虑.对照组只要求配合手术和麻醉.两组均为依托咪酯、万可松、舒芬太尼诱导,术中维持用七氟醚、丙泊酚、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术毕均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药为1mg/ml吗啡,静脉滴注0.5ml/h,PCA量0.5ml,锁定时间10min.记录术后6、12、24、48h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级(BCS)、Rame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12和24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吗啡总量;记录PCIA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理指导组BCS评级高于对照组,Rame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和24h内PCIA总次数、有效次数和吗啡总需求量心理指导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指导可以减少术后镇痛中吗啡的用量,且方法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
作者:朱贵芹;朱霞;刘苏;杨爱兴;武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心肌1号对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损伤大鼠的心功能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干细胞因子(SCF)的影响.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30只,连续3天腹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第4天行心脏超声,挑出EF<60%大鼠20只,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心肌1号和生理盐水灌胃,测量不同时间段外周血SDF-1、SCF浓度.治疗期间观察两组大鼠的进食、活动量及精神状态.连续灌胃4周后心超复测EF值,随后处死2组大鼠,取出大鼠心脏,行HE染色,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SDF-1及SCF浓度.结果 心肌1号治疗组大鼠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活动量及进食情况较对照组佳,EF值78.8%±7.0% vs 67.7%±10.3%;两组大鼠灌胃前外周血SDF-1、SCF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灌胃4周后,治疗组外周血和心肌匀浆中SDF-1及SCF浓度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心肌1号能修复大鼠的心肌损伤,同时可促进SDF-1及SCF的分泌,这可能揭示了心肌1号修复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所造成的心肌损伤的部分机制.
作者:沈利水;屈百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所构建腺病毒介导的EGFR过表达对其下游的AKT通路的激活.方法 将EGFR的cDNA片段克隆至pshuffle-CMV载体,将该载体与pAdEasy质粒进行细菌内同源重组从而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GFR,之后在Ad293细胞中进行包装以及扩增,并对病毒效价进行检测;后利用所制备的腺病毒Ad-EGFR感染小鼠原代肝细胞,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GFR在原代肝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信号分子AKT的活化作用.结果 成功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的EGFR重组腺病毒,并观察到该重组腺病毒在Huh-7细胞介导EGFR的过表达以及在原代肝细胞中对EGFR下游PI3K-AKT通路的激活作用.结论 所构建的EGFR重组腺病毒载体可以介导细胞中EGFR的过表达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为今后研究EGFR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俊楠;何逸飞;王科嘉;朱晓彤;陈玉霞;刘志民;章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对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NBI-ME技术对在笔者医院诊治的104例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所在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炎的IPCL主要为Ⅱ型,占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Ⅱ、Ⅲ型,其中Ⅱ型占43.75%,Ⅲ型占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Ⅲ型,占83.33%,而食管癌的IPCL主要表现为Ⅳ型,为100%.结论 通过NBI-ME对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进行有效地形态观察可以推测患者的病理诊断,提高镜下早期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的随诊.
作者:黄慧峰;彭玄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