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李君玲;田佳星;逄冰;刘洪兴;李敏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 发病机制, 机制研究, 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排空延迟, 糖尿病患者, 机械性梗阻, 电解质紊乱, 低血糖, 危险状况, 合理治疗, 恶心呕吐, 症状, 学说, 新药, 文献, 临床, 量具, 控制, 国内
摘要:糖尿病胃轻瘫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的排除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的症侯群,临床可表现为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1].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胃轻瘫的发生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使血糖难于控制,极容易发生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危险状况[2].然而目前为止,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糖尿病胃轻瘫的合理治疗,因此研究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对于研发新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尽管目前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学说众多,但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汉坦病毒糖蛋白及其在细胞融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基因组根据大小将其分为L、M、S.分别编码病毒RNA依赖的RNA多聚酶、两种包膜糖蛋白Gn、Gc和一个非结构蛋白以及病毒的核衣壳蛋白.目前国内外至少有30个血清型/基因型,代表型别有汉滩病毒(Hantan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SN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PHV)、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Dobrava-Belgrade virus,DOBV)、泰山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等[1,2].

    作者:盛欣;兰英华;李用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鼠模型疫苗HBV S-ecdCD40L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融合蛋白生物活性预测

    目的 制备小鼠模型疫苗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采用软件预测其所表达蛋白的合理性及生物活性.方法 首先从质粒中扩增HBV S基因,并从小鼠淋巴细胞中扩增CD40L胞外段(extracellular domain,ECD)基因.然后通过RT-PCR法将其串联并与载体相连接,完成构建后采用软件分析其所表达蛋白是否与预期一致.结果 构建小鼠模型表达载体并通过软件分析HBV S、ecdCD40L两个基因连接之后其蛋白的疏水性和亲水性无改变,也没有出现新的表位.连接链(linker)不影响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结论 该载体的设计符合预期,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保留了HBV S和小鼠CD40L胞外段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英;吴金明;吴文治;蓝松松;吴乐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国内冠脉介入之探索——一路走、一路试

    1977年9月,瑞士学者格林特茨格(Gruentzig)完成了世界首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这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尽管我国冠心病介入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此间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它特殊且影响深远的意义.过去30年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一直紧随国际新发展趋势,在介入新技术、新器械的推广应用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已基本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作者:葛均波;戴宇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糖尿病胃轻瘫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的排除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的症侯群,临床可表现为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1].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胃轻瘫的发生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使血糖难于控制,极容易发生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危险状况[2].然而目前为止,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糖尿病胃轻瘫的合理治疗,因此研究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对于研发新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尽管目前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学说众多,但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作者:李君玲;田佳星;逄冰;刘洪兴;李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根据基因微阵列分析,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分为5种亚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正常乳腺样(normal-like)型、Her-2/neu基因过表达型以及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其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复杂,对传统的治疗手段无效,与其他亚型乳腺癌相比预后更差[1].与使用抗HER2靶向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相反,BLBCs尚无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2],目前对于BLBCs的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3].基因组/转录蛋白组学分析对于阐明BLBCs的分子病理学、发现药物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作者:顾蕾;应明真;王雅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作为心理学方法用于评价各种主观感受已有90余年,1972年Woodforde等[1]首次将VAS用于疼痛强度评价.VAS由一条100mm直线组成,一端标记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标记为100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患者将自身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0点到标记点的长度代表患者的疼痛水平.VAS的评价标准为:0分为无痛,3分(30mm)以下为轻度疼痛,4~6分(40 ~ 60mm)为中度疼痛,7~10分(70~100mm)则为重度疼痛.Jensen等[2]在2003年对该分级进行了修正:0 ~4mm为无痛,5~44mm为轻度疼痛,45~74mm为中度疼痛,75 ~ 100mm为重度疼痛,他们认为修正后的分级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高万露;汪小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174株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A.calcoaceticus-A.baumannii complex,ACB complex)在笔者医院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所有菌株均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74株ACB complex主要来源于ICU病区(53.5%),其次为成人外科病区(24.1%)和儿科病区(12.1%).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液(81.2%)、血液(占5.2%)、创口渗出物(占4.0%)等.ACB complex对呋喃妥因、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10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仅为1.2%.此外,本研究资料显示,耐亚胺培南ACB complex均为多重耐药菌株,约占所有菌株的46%.其中分离于成人患者的ACB complex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2.9%,而新生儿及儿童的ACB complex对其耐药率分别为6.7%和14%.结论 笔者医院ACB complex主要分布于ICU病区,且耐药率高.多重耐药ACBcomplex已出现于儿科病区,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定期监测ACB complex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徐晓晓;林立;张慧玲;李昌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药复方心肌1号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损伤修复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干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心肌1号对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损伤大鼠的心功能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干细胞因子(SCF)的影响.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30只,连续3天腹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第4天行心脏超声,挑出EF<60%大鼠20只,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心肌1号和生理盐水灌胃,测量不同时间段外周血SDF-1、SCF浓度.治疗期间观察两组大鼠的进食、活动量及精神状态.连续灌胃4周后心超复测EF值,随后处死2组大鼠,取出大鼠心脏,行HE染色,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SDF-1及SCF浓度.结果 心肌1号治疗组大鼠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活动量及进食情况较对照组佳,EF值78.8%±7.0% vs 67.7%±10.3%;两组大鼠灌胃前外周血SDF-1、SCF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灌胃4周后,治疗组外周血和心肌匀浆中SDF-1及SCF浓度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心肌1号能修复大鼠的心肌损伤,同时可促进SDF-1及SCF的分泌,这可能揭示了心肌1号修复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所造成的心肌损伤的部分机制.

    作者:沈利水;屈百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糖尿病、血栓前状态与血小板过度活化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特性,同时具有发生血栓事件的高危风险[1,2].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血栓前状态”的特性之一,同时在血栓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这些异常的血小板通过导致血小板表型的过度活化,进而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深入探讨糖尿病血小板过度活化的分子机制对于构建抗血小板靶向治疗策略,有效进行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级、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景尚;殷惠军;陈可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GFR过表达对原代肝细胞AKT的激活作用

    目的 构建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所构建腺病毒介导的EGFR过表达对其下游的AKT通路的激活.方法 将EGFR的cDNA片段克隆至pshuffle-CMV载体,将该载体与pAdEasy质粒进行细菌内同源重组从而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GFR,之后在Ad293细胞中进行包装以及扩增,并对病毒效价进行检测;后利用所制备的腺病毒Ad-EGFR感染小鼠原代肝细胞,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GFR在原代肝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信号分子AKT的活化作用.结果 成功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的EGFR重组腺病毒,并观察到该重组腺病毒在Huh-7细胞介导EGFR的过表达以及在原代肝细胞中对EGFR下游PI3K-AKT通路的激活作用.结论 所构建的EGFR重组腺病毒载体可以介导细胞中EGFR的过表达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为今后研究EGFR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俊楠;何逸飞;王科嘉;朱晓彤;陈玉霞;刘志民;章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危重患者血小板水平在临床监测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水平在危重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观察242例ICU危重患者,按血小板计数是否降低分为血小板减少症(TCP)组与非TCP组,根据有无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按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结果 TCP的发生率为28.93%,TCP患者比非TCP患者APACHEⅡ评分、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出血组血小板低值更低,TCP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存活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存活组在经过入ICU 3 ~4天短暂下降后第5天开始上升.结论 血小板计数能够比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与预后,在危重患者临床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艳红;富超;毕胜;闫玉;徐春阳;吴殿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食管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探析

    目的 对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NBI-ME技术对在笔者医院诊治的104例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所在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炎的IPCL主要为Ⅱ型,占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Ⅱ、Ⅲ型,其中Ⅱ型占43.75%,Ⅲ型占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Ⅲ型,占83.33%,而食管癌的IPCL主要表现为Ⅳ型,为100%.结论 通过NBI-ME对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进行有效地形态观察可以推测患者的病理诊断,提高镜下早期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的随诊.

    作者:黄慧峰;彭玄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广泛发生的急危重症之一.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是威胁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标志蛋白具有量化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特点,作为家族成员之一的S100B蛋白,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高度敏感度和特异性使其成为脑血管病诊断和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标志物.现就S100B蛋白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做综述.

    作者:何文根;刘瑶;金玲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在ACS患者应用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患者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mg,再以每日40mg,维持1个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的安全性研究.方法 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常规治疗组A组(20mg/d)和阿托伐他汀钙序贯组B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监测入院用药前、用药后1、4、7、14、21、30天肝肾功能、肌酶指标.记录PCI术后30天内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两组用药后比较:ALT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ULN),A组12.50%和B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并且均发生在1周内;ALT≥3ULN,A组3.57%和B组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碱性磷酸酶>1ULN、总胆红素>1ULN、肌酸激酶>10ULN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MACE发生率,A组20.69%和B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除早期存在一过性ALT轻度升高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增加;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减少主要MACE的发生.

    作者:王欣欣;陈金国;刘俊;张军;沈童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肥胖与平均血小板容积的关系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中肥胖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的关系,以探讨肥胖对OSAHS严重性以及OSAH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纳入147例OSAHS患者,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43例社区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导睡眠仪(PSG)记录患者睡眠参数,并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与MPV检测.结果:OSAHS患者各组AHI、ODI、BMI与MPV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OSAHS严重程度加重逐渐上升(P<0.05),而L-SaO2与M-SaO2则呈下降趋势.OSAHS患者中肥胖组的AHI、ODI与MPV较非肥胖组明显增加(P<0.05),L-SaO2与M-SaO2显著降低(P<0.05),且BMI、ODI与MPV具有正相关性(P<0.05),而L-SaO2、M-SaO2与MPV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肥胖能够加重OSAH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MPV水平,OSAHS患者的BMI与MPV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肥胖可能增加OSAHS患者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作者:张志勇;杨水珍;王翔;刘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宫颈癌中黏蛋白表达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大约50万人,死亡病例27.5万例,占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的15%,其中80%的宫颈癌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当地经济水平、健康模式和社会因素等,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患病妇女有年轻化的趋势[1,2].

    作者:丁丽娟;孔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节律协会(ACCF/AHA/HRS)关于置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治疗指南

    一、置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适应证ICD的适应证初用于幸免于1次或多次心脏骤停以及药理学治疗无效患者[1].随后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ICD对猝死的二级预防可改善生存率[2].目前大规模、前瞻、随机、多中心研究证实对猝死的一级预防也有效,对既往未发生心脏骤停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有选择性患者人群,也可改善总体生存率[2~4].

    作者:梁峰;胡大一;沈珠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磁共振出现软骨下骨髓水肿样病变(BMLs)的危险因素.方法 4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采用WORMS法评估膝关节磁共振软骨下BML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Ls的危险因素.结果 体重指数、年龄是膝关节软骨下BMLs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r=0.437,P=0.004)、年龄(r=0.358,P=0.022)分别与BMLs呈正相关.结论 体重指数、年龄是膝骨关节炎软骨下BMLs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年龄越大,软骨下BMLs也越严重.

    作者:熊江彪;陈静;涂建欣;朱小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NIPBL调控肿瘤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研究

    cohesin是从果蝇到人类都有的高保守性蛋白复合体,早发现它的功能是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周期中的S期将姐妹染色单体聚合到一起,分裂后期及时断开,使聚合在一起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分布到两个子细胞中[1].近研究发现cohesin复合体可以和染色体特异性结合,参与DNA损伤后修复及基因表达的调控,与肿瘤的发生有关[2,3].NIP-BL是cohesin的装载因子,与cohesin和染色体的特异性结合、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有关[4~6].另有研究也证实了NIPBL与肿瘤细胞的分化有关,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

    作者:单丽红;徐伟珍;毛伟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M-CSF、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分为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pcDNA3.1-S转染组、pcDNA3.1转染组及PBS对照组.转染48h收集DC及上清,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cDNA3.1-S-ecdCD40L转染组DC表达CD80、CD86、HLA-DR水平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水平增高.结论 HBV S-ecdCD40L融合基因修饰能促进DC活化,增强DC功能,将CD40L胞外段基因与HBV抗原基因融合可能是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贤凡;吴金明;林春景;金思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