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硬组织美学风险及前牙即刻种植中植入深度的研究进展

邹晋阳;谢志刚

关键词:即刻种植, 种植深度, 美学
摘要: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成功率接近,但存在很大的美学风险.目前认为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体植入深度要求种植体颈部应置于邻牙或理想种植体龈缘线的根方2~3 mm处,但在骨结合形成阶段期间,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都会有1 mm左右的退缩,终种植体冠方应位于邻牙或理想种植体龈缘的根方3~4 mm.骨结合阶段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退缩机制主要是由于拔牙后牙槽窝的重建从而导致牙槽骨吸收、软组织退缩,而即刻种植并不能阻止软硬组织的变化.嵴顶下植入能一定程度补偿骨改建过程中牙槽骨的吸收,避免因种植体粗糙螺纹暴露产生的美学风险.当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在研究即刻种植中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变化均在同一植入深度前提下进行,而不同植入深度条件下,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变化以及之间的差异尚待研究.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扩张肾血管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临床上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手术和麻醉打击使患者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肾功能损伤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右美托咪定可通过不同方式保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肾功能.由于右美托咪定在肾功能保护中具有许多优势,故右美托咪定对肾功能的保护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作者:段海霞;解雅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只有研究这些基因的变化,并了解其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能从分子水平角度来进一步阐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充分了解其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方案.通过基因层面的研究发现,松弛素家族受体2基因可为临床胃癌高危人群的筛选、早期诊断、病情考核奠定实验室基础;抑癌基因DAB2相互作用蛋白在机体中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国内研究人员也首次发现S100A3是胃癌相关基因.其他分子标志物,如FAT4基因、长链非编码RNA-p21等也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既往关注较少的如锌指蛋白ZMYM5基因、EPB41基因等在近年来也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相关,未来可能是研究重点.

    作者:吴雨轩;庄丽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磁共振功能成像精确诊断脑胶质瘤的应用进展

    胶质瘤是颅脑常见的肿瘤,不同级别的胶质瘤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均不同,故胶质瘤的精确分级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胶质瘤的一般诊断有很大帮助,但不能精确区分胶质瘤的级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磁共振功能成像逐渐发展起来,因其能给出更多精确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所以对胶质瘤的精确诊断显示出一定效果.未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将成为术前精确诊断胶质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田雪梅;王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肿瘤转移和放射抵抗的相关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细胞类型,其生物学特性具有来源、表型和功能异质性,通过产生和分泌各种趋化因子和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从而促肿瘤生成、增殖、侵袭和转移.CAFs可介导肿瘤干细胞支持肿瘤产生及增殖,促使肿瘤细胞放疗抵抗.CAFs还可通过旁分泌外泌体,增强肿瘤的生长和能诱导放疗抵抗.大分割放疗应用于CAFs,可诱导CAFs表达衰老表型发生变化,促肿瘤能力下降,为临床肿瘤的放疗带来新契机.

    作者:毛羽驰;莫文倩;何环宇;张旭林;李懿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16例(125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63眼)和观察组(62眼),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睫状体光凝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辅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1个月和6个月测量两组眼压与视力,并于术后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眼压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患者术后7d、1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 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1个月、6个月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7%(55/62)比74.6%(47/63)](P<0.05).结论 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基础上,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能更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改善患者近期疗效.

    作者:邢敏艳;严展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诊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快发展,国内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提出并趋向成熟,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疗已进入微创时代,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认识到围术期运用ERAS理念的重要性.在诊疗过程中应既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又兼顾术者自身的知识层面及微创诊疗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选择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佳效果.目前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诊疗尚无统一的佳手术方案.

    作者:艾则麦提·艾科拜尔;温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白内障在临床眼科疾病中所占比例很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及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或其他眼部疾病的复杂白内障患者也逐渐增加.因此,对于复杂白内障患者来说,白内障手术不仅仅单纯解决白内障问题,而是同时联合前后节手术为患者一次性治疗多种疾病,从而以小的创伤得到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国内外眼科学者及专家将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C-MICS)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被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未来,1.8 mm C-MICS将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方式.

    作者:冯婷;贺经;马雄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且大部分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而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mCRC可明显获益.目前,已在临床应用或正在研究的针对mCRC靶向治疗的药物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靶向治疗药物等.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药物适用于基因检测结果为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野生型的mCRC患者,但结直肠癌的左右侧分型、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同源体B1突变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扩增情况均影响其治疗效果.免疫靶向治疗药物建议用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表型的mCRC患者.而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目前仍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疗效预测,故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慧玲;何晓琴;甘园园;周宇杰;熊琳;陈心;唐甜;徐细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软硬组织美学风险及前牙即刻种植中植入深度的研究进展

    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成功率接近,但存在很大的美学风险.目前认为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体植入深度要求种植体颈部应置于邻牙或理想种植体龈缘线的根方2~3 mm处,但在骨结合形成阶段期间,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都会有1 mm左右的退缩,终种植体冠方应位于邻牙或理想种植体龈缘的根方3~4 mm.骨结合阶段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退缩机制主要是由于拔牙后牙槽窝的重建从而导致牙槽骨吸收、软组织退缩,而即刻种植并不能阻止软硬组织的变化.嵴顶下植入能一定程度补偿骨改建过程中牙槽骨的吸收,避免因种植体粗糙螺纹暴露产生的美学风险.当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在研究即刻种植中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变化均在同一植入深度前提下进行,而不同植入深度条件下,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变化以及之间的差异尚待研究.

    作者:邹晋阳;谢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Epac1与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Epac1)是一种新型的环腺苷酸传感器,调节细胞的几个关键过程,如Ca2+调控、肌肉收缩、细胞分泌、离子通道传递、学习与记忆、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凋亡和炎症.Epac1在神经性疼痛的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Epac1激活有助于神经性疼痛引起的异常性疼痛的进展,具体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激活蛋白激酶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以及Ca2+内流有关.Epac1在神经疼痛的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未来有望在人体进行试验研究,使其成为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新靶点.

    作者:袁欢欢;李琳;李全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低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不同重建算法的应用与进展

    随着人们对辐射剂量的认识,低剂量冠状动脉CT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降低辐射剂量,多种迭代重建方法应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包括初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迭代重建(IR)算法及新的迭代模型重建算法.FBP重建算法在降低辐射剂量时会产生较大的伪影和噪声;IR算法在多种不同的先进CT机中被采用,它可以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对图像质量进行优化;而迭代模型重建算法在重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与IR算法相比,它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噪能力更强.未来,应继续研究新的重建算法,以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盛欣;肖喜刚;张金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局部麻醉药新剂型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医学和药学制剂工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局部麻醉药(LA)新剂型的研制,微球、脂质体、乳化剂、水凝胶以及微型胶囊技术快速发展,延长了局部麻醉时间,改善了局部麻醉的效果.随着各种LA新剂型的不断研发和应用,LA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等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了解LA新剂型研发状况、制备工艺、麻醉效果、特点、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可为L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徐浩;孟祥忠;赵妍;申旭霁;成娟娟;徐礼鲜;闵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在腹部实质脏器钝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外伤的发病率、病死率以及带来的经济损失往往较高,其中腹部钝伤不容忽视.全身CT扫描(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及盆部)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进行早期评估并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CT几乎已经取代了诊断性腹膜灌洗检查.随着CT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开发,多层螺旋CT已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快速传输图像、多种后处理技术、低剂量扫描等技术优势,成为腹部外伤尤其是多部位损伤时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

    作者:高井海;高凌云;吕哲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外泌体在神经炎症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作为起源于细胞的膜性纳米微囊泡,可以通过转运蛋白质、脂质、微RNA等信号分子参与多种信号通路进行信号传递或免疫应答,进而影响靶细胞的活性并参与一些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现有研究显示,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病变、脑外伤等神经炎症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及其在相关神经炎症疾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明确神经炎症相关疾病的诊断以及相应治疗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作者:叶济世;夏中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舒芬太尼用于烧伤患者镇痛的研究进展

    舒芬太尼具有高选择性激动μ受体,镇痛效果强且持续时间长,起效快、清除率高,体内无明显蓄积、呼吸抑制弱等药理特性,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镇痛治疗.烧伤后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肌抑制、应激反应强烈,需要选用对循环影响小、对心功能抑制弱、镇痛效果更强、不良反应更少的镇痛药物,而舒芬太尼不仅镇痛效果强,还能较好地抑制机体应激反应,且对心功能无明显抑制,给药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故舒芬太尼更适用于烧伤患者的镇痛治疗.

    作者:段二云;角述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胶质母细胞瘤中微RNA的功能及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恶性度高的神经系统肿瘤之一,患者常在发病后短期内病死.GBM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大量微RNA(miRNA)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参与对GBM发生、发展过程的调控.同时,作为无创生物学指标,miRNA在用于GBM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靶向miRNA治疗GBM的研究仍仅停留在细胞及动物模型阶段,虽然基础研究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但是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作者:姜越;何鹏;梁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宫颈托预防双胎妊娠先兆早产的研究进展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双胎妊娠孕产妇数量逐年上升.作为早产高风险人群,目前尚缺乏预防双胎妊娠早产的有效方法.宫颈托是近年新兴的一种预防早产的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宫颈内口起物理性承托作用,减轻宫颈内口压力,可预防双胎妊娠早产,延长孕周,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新生儿预后.与其他预防早产的方法相比,宫颈托为无创操作,具有无须麻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目前,临床仍缺乏高质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故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证实其疗效.

    作者:周瑾;阮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膀胱癌类型,适宜的手术方式、围术期管理以及术后化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其减少了术中损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且不良反应少.围术期及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手术难度,有效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滞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疗法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拉帕替尼和纳武单抗已被批准用于肿瘤的治疗.

    作者:李绍林;修有成;刘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胎儿葡萄糖窃取在妊娠合并糖尿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妊娠合并糖尿病时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规范孕期血糖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但仅有限降低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母亲糖代谢紊乱及其对宫内环境的影响,而胎儿代谢异常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易被忽视.胎儿葡萄糖窃取是胎儿利用母胎间葡萄糖浓度梯度差从母体主动汲取葡萄糖的过程.母亲高血糖状态与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协同作用下,胎儿葡萄糖窃取效应大化,导致糖尿病胎儿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针对孕前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应在孕前及孕早期加强筛查与合理干预,以早期防治胎儿高胰岛素血症.此外,母亲血糖受胎儿葡萄糖窃取作用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母婴整体的代谢情况,亟待寻找其他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妊娠期间糖尿病的筛查与病情评估.

    作者:李晶晶;陆婧;毕艳;朱大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辅助性T细胞17/白细胞介素26在抗感染防御中的研究进展

    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在防止感染和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白细胞介素(IL)26是Th17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的慢性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所具有的独特阳离子两亲性蛋白结构可通过膜孔形成杀死细胞外细菌,与细菌DNA或死亡细菌和宿主细胞释放的细胞外DNA形成复合物,激活Toll样受体9,产生α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为Th17细胞提供有力的免疫防御功能.未来,有望通过调节Th17细胞/IL-26功能,增强宿主抗微生物活性或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反应,为抗感染免疫防御提供新治疗策略.

    作者:李虹;孔志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