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宋西成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目前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组织区域化学成分的唯一无损伤技术,应用MRS技术能够监测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代谢产物的病理生理变化、化学位移现象,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脑组织能量代谢和生化改变,反映脑神经的损害程度.其中N-乙酰天冬氨酸(NAA)和乳酸是诊断急性脑梗死敏感且可靠的指标,并可用于病情变化判断;NAA、肌醇是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诊断指标,NAA和胆碱复合物的变化可用于判断早期抑郁,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变化判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建博;冉春风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关节炎,与嘌呤核苷酸代谢失衡或由肾脏排泄尿酸障碍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相关,临床发病率较高.微RNA(miRNAs)是一种进化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它们能够在基因转录后水平抑制翻译或对靶基因进行mRNA降解,可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等重要生命过程;其表达失调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近研究发现多种miRNAs在痛风中呈现异常表达,同时参与痛风的致病途径,它们在痛风中的识别可能与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1、趋化因子和NLRP3炎性体相关.
作者:何奕坤;高建东;郑玥琪;杨光辉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形成冠状动脉血栓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内皮细胞是心脏微循环构成的基本单位,所以内皮功能紊乱及微循环损伤是心肌I/R损伤的重要标志和发生基础,内皮细胞发生自噬可能会导致其自身的活性增高或死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从而使血流运行受阻,形成和加重心肌I/R损伤.目前,对于内皮细胞自噬在心肌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参与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
作者:常庆;沈丽;傅羽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双向Glenn术治疗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双向Glenn术治疗的复杂性先心病婴幼儿84例,其中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术的52例为非体外循环组,在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术的32例为体外循环组;非体外循环组根据术中是否建立临时旁路分为右心旁路组(31例)和非右心旁路组(21例).比较非体外循环组与体外循环组、右心旁路组与非右心旁路组手术病死率、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心功能分级情况,平均肺动脉压、呼吸机使用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水平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患儿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非体外循环组优于体外循环组(P<0.05),但右心旁路组与非右心旁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术后肺动脉压和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体外循环组[(14.6±2.1)mmHg(1 mmHg=0.133 kPa)比(18.4±3.2)mmHg,(143.8±11.4)g/L比(153.5±20.6)g/L,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高于体外循环组[(89.4±3.8)%比(79.3±6.0)%,P<0.01]、辅助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体外循环组[(10.3±1.3)h比(18.7±3.5)h,(8.8±4.3)d比(13.5±6.3)d,P<0.01];右心旁路组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短于非右心旁路组[(7.6±1.1)h比(13.5±2.2)h,P<0.05].非体外循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9.62%(5/52)比28.13%(9/32),P<0.05];右心旁路组低于非右心旁路组[3.2%(1/31)比19.0%(4/21),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Glenn术治疗婴幼儿复杂性先心病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术中应尽可能建立右心旁路.
作者:邓明彬;朱宏斌;付勇;方易冰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多种眼部组织可形成新生血管,如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等.而病理性新生血管的产生是导致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激光光凝治疗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等.以往关于该疾病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疾病相关的生物活性因子.miRNAs可靶向作于相应的mRNA并使mRNA表达下调,从而调控相关生物活性因子的表达,影响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丁一珩;张红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由巨噬细胞所产生,能够降解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如Ⅳ型胶原、硫酸软骨素、层粘连蛋白及纤溶酶原等.人类的MMP-12不仅能促进鼻咽癌、结直肠癌、食管腺癌、子宫颈癌等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还可以抑制胃癌等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转移率.MMP-12参与许多肺部疾病的病理过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纤维化和肺部感染等.MMP-12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性相关,同时有研究认为它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冠心病的病理过程,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作者:刘爽;赵冬雪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是目前国内的研究热点,是由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间隙狭窄造成股方肌异常而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对于IFI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常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三方面进行.由于坐骨和股骨周边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异常及腰椎、髋关节相关疾病均可导致类似IFI症状,从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常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故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CT、MRI等影像技术于骨性结构显示及软组织检查中各具优势,并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未来,影像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及深度研究将成为IFI诊断及评估的发展方向.
作者:宫宁;谢明国 刊期: 2018年第14期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预后较乳腺原位癌差.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种类繁多,各有优势,目前主要用于辅助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提高超声诊断正确率.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大量将各种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病灶硬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预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而利用弹性技术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较少.
作者:吴淮宇;董发进;徐金锋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儿童结节病是一种罕见的不明病因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一个或多个器官及系统的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炎症.肺结节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肺部浸润,肺门淋巴结大,伴或不伴眼部及皮肤病变.儿童肺结节病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甚至部分结节病患儿无症状;尽管影像学,血清生物标志物,介入肺病学和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已经扩大了临床医师对肺结节病的认识,但该病的识别与诊断仍是一大挑战.目前儿童结节病主要采用以口服激素为主,必要时辅以甲氨蝶呤的免疫抑制方法治疗,预后较成人更佳.越来越多的研究为结节病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经验、方法及证据.
作者:代继宏;蹇惠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冠心病(CHD)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采用128层MSCT行CTA检查的疑似CHD患者6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从中选取30例临床确诊为CHD并有1支或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行CMR.分析128层MSCT 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检测情况及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测量CMR中病变心肌与正常心肌首过灌注时间、首过大上升斜率,及延迟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60例300支冠状动脉中共检出176个斑块,占58.67%,其中钙化斑块128个(72.73%)、脂质斑块25个(14.20%)、纤维斑块23个(13.01%).以CAG为金标准,得出128层MSCT CTA诊断CHD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度为95.00%;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存在高估的现象.在30例患者CMR中,病变心肌较正常心肌具有首过灌注时间延长,大上升斜率降低及延迟强化信号强度增强的特点,其中54个室壁节段具有心肌首过灌注减低并大上升斜率也减低的特点.49个心肌节段出现延迟强化,其中22个节段呈透壁性强化;27个节段呈非透壁强化.结论128层MSCT CTA有利于显示冠状动脉血管解剖学方面的病变,而CMR有利于显示心肌病理生理学方面的改变,其两者联合对CHD综合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勇;曾文兵;陈垚;李俊;刘兴华;温云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84例重症胃肠功能障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四君子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营养学指标、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64.29%(27/42)](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65.68±4.97)g/L比(58.17±3.63)g/L,(35.68±3.97)g/L比(32.52±4.16)g/L](P<0.01);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5.64±1.49)d比(8.68±1.61)d,(9.14±0.67)d比(12.49±1.03)d](P<0.01).结论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营养学水平,缩短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齐馨馨;梁凌;胡小军;胡倩;刘甜;姚明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感受器,如果发生病变将严重影响人体的平衡状态,导致患者眩晕,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因其位置较深,所以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往主要依靠问诊和体格检查诊断前庭系统疾病,现在诊断通常结合前庭功能检查.目前常用于前庭功能检查的试验包括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转椅试验、摇头眼震以及前庭自旋转试验等,了解这些检查的作用机制以及适用范围,可为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筱;宋西成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环指蛋白2(RNF2)基因在喉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3对临床喉癌及癌旁的组织标本,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RNF2基因在喉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干扰技术敲除RNF2基因表达后,用细胞克隆实验研究敲除RNF2表达对喉癌细胞Hep-2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NF2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呈强阳性,而在癌旁组织中呈阴性或弱阳性;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喉癌组织中RNF2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同时,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结果显示喉癌组织RNF2 mRNA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敲除RNF2表达后,喉癌细胞的克隆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 RNF2在喉癌组织表达升高,其高表达可促进喉癌细胞增殖.
作者:刘建敏;曹蜀炜;张萌;张华勇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以坏死性血管炎、组织器官嗜酸粒细胞(EOS)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主要与免疫遗传因素和环境刺激有关,而EOS组织器官浸润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被认为是重要的发病机制,EGP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EGPA治疗需根据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制订治疗方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仍然是有预后不良因素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而生物制剂在诱导疾病缓解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儿童EGPA病例相比成人更为罕见并有其自身的特点.
作者:万姣;罗征秀 刊期: 2018年第14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调节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以及迁移的关键调控因子,其还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并抑制细胞凋亡,其介导的血管生成已经成为多种肿瘤治疗的靶点.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已用于肿瘤的治疗.紫杉醇是一种天然的一线化疗药,对多种肿瘤都有治疗作用.紫杉醇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效果显著,但其不良反应以及耐药现象严重影响了应用.紫杉醇与VEGF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并减轻不良反应.因而联合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王铭远;谭畅;刘静兰;肖彩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白藜芦醇(3,5,4′-三羟基二苯乙烯)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因其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降脂等广泛的生理学功能而被关注.白藜芦醇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与其调节核因子κB、去乙酰化酶1、蛋白激酶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AMP活化的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有关,白藜芦醇通过上调或下调这些信号通路的表达发挥抗血栓、抗炎、抗氧化等功能,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而这些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往往一种诱导因子可激活多条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共同调节细胞生命相关活动.因此,明晰这些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及相互联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白藜芦醇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用价值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洁;唐旻;文红波;曹运长 刊期: 2018年第14期
通心络胶囊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梗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有一定疗效.然而,因其效应机制不明确,极大限制了通心络的推广应用.通心络的多种有效成分均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其具有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脑梗死所致的脑组织损伤并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再生、改善局部微环境等多重功效.因此,明确通心络治疗脑梗死的效应机制,可为促进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血管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新思路.未来,通心络能否促进新生神经元整合入局部神经网络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莉;潘雪瑛;杨梦琦 刊期: 2018年第14期
胶质瘤是脑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尤其是Ⅱ和Ⅲ级胶质瘤的准确分级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能够显示脑胶质瘤的微循环状态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准确反映肿瘤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的密度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定量评价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为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万兰;周剑;高培毅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鞘内注射抗生素与静脉滴注应用抗生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 mg与地塞米松2~3 mg治疗,每日1次;观察组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5 mg与地塞米松2~3 mg治疗,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水平、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正常时间、治疗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用药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两组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26±1.02)d比(5.12±1.68)d、(4.19±1.05)d比(8.34±2.28)d、(5.46±1.42)d比(12.67±3.76)d](P<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采取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短,可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徐鹏翔;李强;许琼冠;冯基高 刊期: 2018年第14期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幼儿及青少年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为了避免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全世界多个国家均已建立DDH早期临床筛查及超声检查体系,有关DDH的各项研究不断进展,超声的无辐射、易操作使其在髋关节异常的检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此项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各地开展了相关的检查研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与争议.根据对DDH的研究与超声诊断进展总结我国DDH研究现状,分析已有经验,进一步提出改善我国DDH筛查效果、提高准确性、减少过度治疗的可能途径.
作者:李蓉;王雯雯 刊期: 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