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兰;巴应贵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慢性疾病低龄化和普及化,肾性高血压的治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的治疗研究也层出不穷,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基础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但肾性高血压的独特性使基础的药物治疗与疾病本身相互制约和限制,很难发挥药物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导管肾神经消融术和血管介入治疗再次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对肾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研究日益完善,未来包括导管肾神经消融及肾血管介入治疗在内的介入治疗将为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文童;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上游治疗是控制疾病首发和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的上游治疗是未来工作的重心.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调节血脂治疗均能明显降低卒中的风险,控制血压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关键,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是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目前高危人群和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并不理想,需要提高临床医师对风险因素的认识,并根据临床证据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希望通过更多的大型临床试验探知治疗风险和潜在的益处,期望更多的卒中预防试验研究提供新的临床证据.
作者:赵晓彬;袁如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因子被证实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半胱氨酸作为新发现的危险因子,既往研究证实了高血压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危险性.临床上称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为H型高血压.近年来研究也证实了高Hcy血症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高血压与高Hcy血症具有协同作用.H型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Hcy,进而达到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
作者:邢潇萌;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辅酶Q1o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一种高效内源性脂溶性抗氧化物质,是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的固有成分,普通膳食补充并不足以满足病理状态下人体的需要.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外源性补充辅酶Q1o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且未发现其引起严重不良事件,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与改善内皮功能等有关.作为一种安全的补充剂,辅酶Q10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王彬苏;杨宁;杨国红;张芯;李玉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首位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涌现,肠道菌群以及代谢产物在高血压发病过程的重要作用也引起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血压调控过程,且女性在妊娠时期肠道菌群变化及失调易引发机体代谢异常及低炎症状态从而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甚至对子代生命后期疾病易感性产生影响.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不仅为疾病发生机制开启了新通路,也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李颖;杨宁;杨国红;张芯;李玉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在我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中居首位,其病理改变与典型哮喘相似,且发展为典型哮喘的可能性大.CVA主要由气道炎症而发病,此种气道炎症与嗜酸粒细胞有密切关系.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作为气道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其检测气道炎症的功能在CVA的诊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FeNO在CVA患儿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其正常浓度范围及在各个方面的参考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盼盼;尹丹;张平;邓家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肾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但达标率很低,近年来各指南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意见不一.通过对比各指南的治疗目标及其变迁,可以看出,对于包括老年人及儿童在内的肾性高血压,其血压目标值仍颇具争议,但其总体趋势不单关注是否能够延缓肾损害,更加注重是否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通过分析各指南及建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及利尿剂在治疗中应用为广泛,其中ACEI/ARB类药物在治疗肾性高血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张秋平;李青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难治性高血压(RH)是一种类型较为特殊的高血压,患者往往会伴随有较为严重的靶器官损害症状.与正常高血压患者相比,RH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不全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且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往往较差.因此,对于RH的临床治疗一直是广大医师以及患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尽管抗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仍有部分RH患者虽经规范降压治疗,血压仍无法有效控制.近年来,治疗RH的器械疗法快速发展.
作者:李竹青;卢成志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7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患者中发生吞咽障碍87例,无吞咽障碍90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1,95%CI 1.009~1.074)、既往高血压病史(OR=2.270,95% CI1.016~5.076)、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10分(OR =4.106,95% CI 1.234 ~ 13.664)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NHISS≥10分,应尽早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评估,积极给予相应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预防卒中后吞咽障碍所引发的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郝文杰;冯学功;武晓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其终极治疗目标为尽可能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全球多个国家的高血压指南均会不定期更新,以帮助医师对每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价,选择优化的、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患者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案,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目标值.每次指南的更新都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新起点,未来希望能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药物和新方法,从而使高血压治疗更加简单、高效.
作者:李斌;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永生化能延长细胞生命周期并保持稳定的内皮细胞源性,使不同细胞及细胞代之间保持同质性,为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目前以猿猴病毒40大T抗原基因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基基因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永生化常用;介导外源基因进入内皮细胞的载体常见的有病毒类和非病毒类两种,以逆转录病毒载体或慢病毒载体常用.可回复性永生化技术有望为内皮细胞永生化提供更好的选择性.
作者:李盛波;郑勇斌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难治性高血压(RH)是高血压领域的治疗难题,其高风险性和对降压药物治疗的不敏感性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完善优化降压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是治疗RH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虽然肾交感神经去除术的研究结论不容乐观,且其他非药物治疗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未来结合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选择恰当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仍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作者:李琳;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肿瘤干细胞是潜伏在肿瘤细胞中的特殊亚群细胞,具有持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征.肿瘤干细胞是许多恶性肿瘤产生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使肿瘤的临床治疗面临重大挑战.肿瘤干细胞可通过ATP酶结合盒转运蛋白、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内减毒物质、凋亡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乏氧效应等分子机制逃避或衰减放射线、化疗药的杀伤效应,终导致肿瘤的复发、侵袭及远处转移.目前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深入了解肿瘤干细胞放化疗抵抗的相关机制,将为未来肿瘤的治疗开阔新思路.
作者:陈媚;潘玉琼;王瑞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肝细胞肝癌(HCC)因缺乏有效且可靠的早期诊断工具,成为全球高病死率的疾病.目前常用的HBV感染诊断标志物的诊断效果不尽人意.研究表明,人血清、血浆和唾液中存在大量稳定表达的微RNAs(miRNAs),在机体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s芯片技术表明,许多miRNAs在HBV感染和HCC的细胞中的表达谱相较于正常细胞具有显著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表达谱能很好地反映HBV在宿主中的感染情况,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因miRNAs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诱发特定的免疫应答机制,使其成为HBV感染和HCC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标志物.
作者:张媛媛;王莉娟;徐云芳;赵云;刘兴祥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病理过程持续存在或加重可破坏内质网内稳态引起内质网应激(ERS).ERS在高糖高脂、缺血缺氧、钙平衡紊乱等病理情况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RS及其随后发生的非折叠蛋白反应引起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加重这一病理过程.实验表明,氧调节蛋白150(ORP150)的过表达可减轻ERS引起的心肌细胞的凋亡,进而减轻糖尿病心肌损伤.本文就ORP150通过对ERS的作用,进而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介绍,为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文远;夏中元 刊期: 2018年第2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发生在黏膜,可波及黏膜下层,严重者甚至侵袭浆膜下和肌层.UC的特点是肠道壁黏膜层明显出现增厚和密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且病程时间长、范围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目前,UC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和肠道黏膜对肠道内细菌的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免疫因素可能是占主导的发病因素.
作者:赵文畅;刘羽丹;沙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近年来发现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标之一,反映了机体炎症反应及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之间的平衡.研究发现,NL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治疗前升高的NLR往往提示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的低反应率,表明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而且高水平的NLR能有效预测行根治性切除术、移植术、微创等治疗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增加、整体预后较差.NLR可以作为一项简单可靠的预后风险评估因素,指导肿瘤患者更好的治疗.
作者:孙莎莎;陈京龙;丁晓燕;郭晓笛;李文东;孙巍;申燕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现已公认具有共存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的准确程度及强度尚未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示着斑块破裂或侵蚀引发局部血栓的风险性,是心肌梗死的一大诱因.而临床案例表明心肌梗死患者也常伴发颈动脉硬化.与之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普遍见于因严重颈动脉硬化导致血液灌注不足的脑卒中患者.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多共同的风险因子(如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等),在发病机制上,两种疾病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但又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沈胤伯;谭博;薛傑元;白佳润;沈玲红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压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形成的途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引起肠道病理改变,其代谢产物直接参与血压的调节.而肠道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同时肠道的免疫反应也会对血压产生影响.同时,高血压和菌群失调之间的因果关系、菌群影响血压的确切机制,以及该项研究在人体及临床上的开展等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叶澍承;杨宁;杨国红;张芯;李玉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病.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作为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有关GAD的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大、依从性差等缺点,故治疗存在局限性.目前相关研究认为rTMS可以作为GAD的一种治疗选择.但rTMS治疗GAD的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在多种治疗方案中尚未能明确佳刺激部位及刺激频率.近年来有关rTMS治疗GAD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并逐渐改进,均得出rTMS治疗GAD疗效可靠的结论,但今后相关研究尚需在目前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之,rTMS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将在该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许春杏;王骞;李红政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