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性高血压的诊治进展

张秋平;李青

关键词:肾性高血压, 血压目标值, 药物治疗
摘要:肾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但达标率很低,近年来各指南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意见不一.通过对比各指南的治疗目标及其变迁,可以看出,对于包括老年人及儿童在内的肾性高血压,其血压目标值仍颇具争议,但其总体趋势不单关注是否能够延缓肾损害,更加注重是否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通过分析各指南及建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及利尿剂在治疗中应用为广泛,其中ACEI/ARB类药物在治疗肾性高血压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肠道菌群参与高血压形成的机制

    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压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形成的途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引起肠道病理改变,其代谢产物直接参与血压的调节.而肠道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同时肠道的免疫反应也会对血压产生影响.同时,高血压和菌群失调之间的因果关系、菌群影响血压的确切机制,以及该项研究在人体及临床上的开展等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叶澍承;杨宁;杨国红;张芯;李玉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慢性疾病低龄化和普及化,肾性高血压的治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的治疗研究也层出不穷,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基础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但肾性高血压的独特性使基础的药物治疗与疾病本身相互制约和限制,很难发挥药物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导管肾神经消融术和血管介入治疗再次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对肾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研究日益完善,未来包括导管肾神经消融及肾血管介入治疗在内的介入治疗将为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文童;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针刺得气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针刺得气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中心针灸门诊和骨科门诊的57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得气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得气组予以粗针、深刺并施手法的强刺激使患者得气,对照组予以细针、浅刺且不施手法的弱刺激避免患者得气,两组均留针30 min后起针,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后和随访结束时,采用0~10分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量表评价患者的膝痛强度和临床疗效,并用中文版马萨诸塞针感量表(C-MMASS)对患者的针感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得气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9% (26/28)比65.5% (19/29)] (P <0.05);治疗后,得气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1.6)分比(4.5±2.4)分](P<0.05),疼痛和关节僵硬评分低于对照组[(3.5±0.5)分比(4.8±1.2)分、(4.0±0.6)分比(5.4±0.9)分](P<0.01);治疗后,得气组的实际得气率高于对照组[89.3% (25/28)比17.2% (5/24)] (P <0.05).结论 针刺得气能增强KOA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培;王旭昀;张宏;桂琦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发生在黏膜,可波及黏膜下层,严重者甚至侵袭浆膜下和肌层.UC的特点是肠道壁黏膜层明显出现增厚和密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且病程时间长、范围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目前,UC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和肠道黏膜对肠道内细菌的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免疫因素可能是占主导的发病因素.

    作者:赵文畅;刘羽丹;沙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表达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分为轻症组(62例)和重症组(38例),并在入院时检测外周血IL-17、hs-CRP、PCT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患者入院时,重症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轻症组[(29.0±4.0)分比(18.2±2.1)分](P<0.01),外周血IL-17、hs-CRP、PCT水平均高于轻症组[(52.8±5.3) ng/L比(33.7±4.0) ng/L、(145.2±23.9) mg/L比(85.7±13.3) mg/L、(14.2±2.3) mg/L比(9.3±2.1) mg/L] (P <0.01).IL-17表达与APACHEⅡ评分、hs-CRP、PCT均呈正相关(r =0.579,P=0.031;r=0.578,P=0.025;r =0.736,P=0.001).结论 CAP重症患者外周血IL-17、hs-CRP、PCT显著升高,且IL-17表达水平与hs-CRP、PCT、APACHE评分呈正相关.

    作者:林海;马耀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7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患者中发生吞咽障碍87例,无吞咽障碍90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1,95%CI 1.009~1.074)、既往高血压病史(OR=2.270,95% CI1.016~5.076)、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10分(OR =4.106,95% CI 1.234 ~ 13.664)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NHISS≥10分,应尽早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评估,积极给予相应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预防卒中后吞咽障碍所引发的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郝文杰;冯学功;武晓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急性肾损伤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而基于血清肌酐、尿量的AKI诊断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会导致佳干预时机的错失,所以进一步探求AKI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意义重大.在AKI的早期识别和预后评估方面,新型标志物均优于传统生物标志物.虽然新型生物标志物可弥补传统标志物的不足,更好地进行AKI的早期识别和预后改善,但未来仍需要更全面的研究以确定其临床效用.

    作者:张亚兰;巴应贵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肾性高血压的诊治进展

    肾性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但达标率很低,近年来各指南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意见不一.通过对比各指南的治疗目标及其变迁,可以看出,对于包括老年人及儿童在内的肾性高血压,其血压目标值仍颇具争议,但其总体趋势不单关注是否能够延缓肾损害,更加注重是否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通过分析各指南及建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及利尿剂在治疗中应用为广泛,其中ACEI/ARB类药物在治疗肾性高血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张秋平;李青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成人体检人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洛阳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至少有2次体检的大于18岁人群,两次体检的间隔时间大于3个月,排除只有1次体检结果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人群,剩余19 351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常规及空腹血糖、体质指数(BMI)、血脂、血压.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体检人群中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 078例.男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女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糖正常人群,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压正常人群,血脂异常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脂正常人群,随着BMI的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渐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0.541,95% CI 0.472~0.619)、高血糖(OR=0.658,95% CI 0.511~0.847)、高血压(OR=0.766,95% CI0.637 ~0.920)、高血脂(OR =0.650,95% CI0.570 ~0.741)、较高的BMI[超重(OR=0.636,95% CI0.503 ~0.774)、肥胖(OR =0.471,95% CI0.435~0.568)]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受性别、血糖、血压、BMI、血脂的影响.

    作者:卫伟;秦玲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对比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现已公认具有共存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的准确程度及强度尚未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示着斑块破裂或侵蚀引发局部血栓的风险性,是心肌梗死的一大诱因.而临床案例表明心肌梗死患者也常伴发颈动脉硬化.与之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普遍见于因严重颈动脉硬化导致血液灌注不足的脑卒中患者.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多共同的风险因子(如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等),在发病机制上,两种疾病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但又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沈胤伯;谭博;薛傑元;白佳润;沈玲红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永生化的研究进展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永生化能延长细胞生命周期并保持稳定的内皮细胞源性,使不同细胞及细胞代之间保持同质性,为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目前以猿猴病毒40大T抗原基因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基基因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永生化常用;介导外源基因进入内皮细胞的载体常见的有病毒类和非病毒类两种,以逆转录病毒载体或慢病毒载体常用.可回复性永生化技术有望为内皮细胞永生化提供更好的选择性.

    作者:李盛波;郑勇斌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老年高血压指南更新进展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其终极治疗目标为尽可能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全球多个国家的高血压指南均会不定期更新,以帮助医师对每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价,选择优化的、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患者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案,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目标值.每次指南的更新都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新起点,未来希望能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药物和新方法,从而使高血压治疗更加简单、高效.

    作者:李斌;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难治性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高血压(RH)是高血压领域的治疗难题,其高风险性和对降压药物治疗的不敏感性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完善优化降压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是治疗RH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虽然肾交感神经去除术的研究结论不容乐观,且其他非药物治疗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未来结合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选择恰当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仍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作者:李琳;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难治性高血压器械治疗进展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难治性高血压(RH)是一种类型较为特殊的高血压,患者往往会伴随有较为严重的靶器官损害症状.与正常高血压患者相比,RH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不全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且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往往较差.因此,对于RH的临床治疗一直是广大医师以及患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尽管抗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仍有部分RH患者虽经规范降压治疗,血压仍无法有效控制.近年来,治疗RH的器械疗法快速发展.

    作者:李竹青;卢成志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因子被证实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半胱氨酸作为新发现的危险因子,既往研究证实了高血压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危险性.临床上称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为H型高血压.近年来研究也证实了高Hcy血症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高血压与高Hcy血症具有协同作用.H型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Hcy,进而达到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

    作者:邢潇萌;郑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FeNO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在我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中居首位,其病理改变与典型哮喘相似,且发展为典型哮喘的可能性大.CVA主要由气道炎症而发病,此种气道炎症与嗜酸粒细胞有密切关系.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作为气道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其检测气道炎症的功能在CVA的诊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FeNO在CVA患儿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其正常浓度范围及在各个方面的参考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盼盼;尹丹;张平;邓家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小气道功能异常,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评估手段多样,现有的技术包括脉冲振荡法、肺量计、光学相干成像断层扫描等,有效评估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可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异常除早期准确评估外,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也尤为重要.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吸入治疗、白三烯调节剂、抗Ig-E抗体等,各治疗方案的均有其优缺点.

    作者:陈光熹;杨永红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机制复杂,不可缓解的内质网应激反应(ERS)可诱导细胞凋亡,损伤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DPN.当未折叠的或折叠错误的蛋白在内质网上过度积累时,会触发内质网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以保护细胞,即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一般用UPR来提示ERS的发生.UPR主要包括3个信号通路: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通路、激活转录因子6通路和肌醇需求酶1通路.分析DPN中ERS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为预防和治疗DPN提供参考及新思路.

    作者:韩朔;朱笳悦;李潇;姚伟洁;杨鑫伟;许利平;张旻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一种多病因影响的复杂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鼻咽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利用调强放疗技术制订个体化放疗方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对长期生存患者产生各种组织损伤,其中颈部纤维化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较为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鼻咽癌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探讨放疗后晚期不良反应和疾病自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预防治疗方法,未来可对防治鼻咽癌放疗后颈部纤维化进行相关性研究,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许娟;蔡长青;李玉婵;彭盘俐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缺血性卒中的上游治疗

    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上游治疗是控制疾病首发和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的上游治疗是未来工作的重心.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调节血脂治疗均能明显降低卒中的风险,控制血压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关键,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是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目前高危人群和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并不理想,需要提高临床医师对风险因素的认识,并根据临床证据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希望通过更多的大型临床试验探知治疗风险和潜在的益处,期望更多的卒中预防试验研究提供新的临床证据.

    作者:赵晓彬;袁如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