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强;李红霞;罗军;李芬
Ⅰ型自然杀伤T细胞(N KT)是一类具有调节作用的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Ⅰ型NK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表达的转录因子及产生细胞因子等不同,Ⅰ型NKT细胞可分为iNKT-1、iNKT-2、iNKT-17、iNKT-10等细胞亚群.Ⅰ型NKT细胞具有功能异质性,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各种疾病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既能促进免疫反应,也能抑制免疫反应.
作者:陈硕;聂汉祥;刘琳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瑞芬太尼作为新型的麻醉镇痛药、选择性激动μ受体,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效果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目前,临床麻醉多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七氟烷、右美托咪定等麻醉剂联合应用,以达到满意的手术条件并防止术中知晓.而联合用药不仅增强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安全性,还避免了大剂量使用单一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值得在临床麻醉推广的一种用药方法.瑞芬太尼与以上各药的联用有助于个体化麻醉的实施,从而为提高麻醉质量提供指导意见.
作者:陈甜子;角述兰;杨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合成类阿片药物,脂溶性高、起效迅速、镇痛作用较强,具有对心功能影响较小、血流动力学平稳等优点,安全范围大,作用持续时间长,反复给药很少产生蓄积作用.舒芬太尼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患者的手术麻醉,在全身麻醉的诱导与维持中舒芬太尼能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反应,并能减少手术体位和气腹对患者生理造成的影响;在术后镇痛方面,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作用,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但关于在全身麻醉维持中的适宜剂量的研究不多.
作者:黎海平;石少梅;李宇;邹火养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孕期服用维生素C、E与子痫前期孕妇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收入的子痫前期孕妇101例,使用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复合维生素C、E片,每日2片;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直至分娩.观察两组孕妇围生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围生期结局.结果 两组孕妇的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先兆早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前置胎盘、肾功能损害及HELLP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病死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围生儿死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补充维生素C、E并不能明显减少孕妇妊娠性高血压相关的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翁凌;冯碧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延迟增强心脏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能够了解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及纤维化范围,同时能够识别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是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并且能够诊断心电图等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未被认知的心肌梗死以及发现心肌梗死及再灌注治疗中的无复流现象,同时根据延迟强化显示的心肌梗死位置和范围以及无复流现象的出现与否判断患者的预后.新的T1 mapping技术能够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量化组织信号强度,为检测弥漫性纤维化提供帮助.
作者:陈文剑;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高血糖药物,该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SGLT2的功能以减少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该药除了降血糖,还具有降低血压、体质量及尿酸水平,改善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该类药物在国外上市以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对药物研究的深入,其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也越来越明确,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作者:王志国;徐书杭;陈可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肝细胞癌(HCC)作为目前较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常规的化疗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有不良反应,手术切除风险大且预后差,患者中位生存期短,因此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HCC的疾病进展过程与免疫微环境及机体的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及多种信号通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应答、克服免疫逃逸等发挥抗HCC的作用,起到有效的防治HCC的作用.
作者:王瑶;彭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力逐渐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临床试验取得的成果少,但利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AD小鼠模型的脑部,可恢复部分行为学功能.由于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来源的NSCs,具有分化效率高、不存在排斥反应及伦理问题等优点,因而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故探讨iPSCs向NSCs分化及提高其分化效率的方法,对iPSCs及由iPSCs来源的NSCs分化的神经元细胞在AD模型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锦;何志旭;范安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重度残疾的主要疾病.当前TBI救治的监测手段以体格检查、影像检查为主,其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诊断、干预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缺乏明确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颅内压监测、脑组织氧监测、脑微透析技术、脑电监测以及脑血流监测是监测TBI的重要方法.多模态监测是对这些孤立监测手段的整合,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TBI程度,相应的目标导向治疗能够指导临床医师采取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进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转归.
作者:杨彦龙;常涛;罗涛;李立宏;屈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早期诊断、准确评估病情是临床治疗的前提.心脏磁共振(CMR)技术由于一次检查即可同时提供多方面信息的特性而广泛用于临床.CMR由初的亮血成像技术到使用对比剂之后的心肌灌注成像及延迟成像,由静止图片到心脏舒张、收缩两期电影序列,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CMR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不仅能评估远期病情,还能预测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盔;沈比先;丁晨宇;杨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海马区的辐射损害是神经认知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其表现在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海马的保护和临床辐射剂量限制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放射肿瘤专家的重视.现代的调强放疗技术已经能够做到在不降低颅内病变剂量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海马区,同时海马保护性放疗的风险也是可以避免的.虽然目前的海马保护性放疗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其带来的益处,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枢神经性肿瘤中的益处值得关注.
作者:李民;江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机体内活性氧蓄积,超出正常代谢能力,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而针对氧化损伤,机体存在很多对抗机制,抗氧化应激通路——核因子红系2 p45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通路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机体内抗氧化应激物质可以通过减少胞质中的Nrf2降解来促进其核内转导,升高下游HO-1的水平,进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硫辛酸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性,可以显著增强Nrf2的核内转导及上调HO-1,对多种细胞有保护作用.因其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故其对神经元细胞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值得探索和期待.
作者:张红旭;赵星丞;刘丽娟;刘畅;玄明文;赵虹;曲铮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缺氧常发生在急慢性血管疾病、肿瘤形成中.而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HIF-2是维持肿瘤缺氧微环境的关键作用因子,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引起治疗耐受、生长增殖、侵袭转移,终导致患者的生存期缩短.此外,其抑制剂在癌症的靶向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抑制剂干扰了HIF的信使RNA表达、蛋白质合成、蛋白质降解以及DNA结合和转录.从1996年开始至今的癌症治疗中,并没有直接抑制HIFs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因此,总结并开发同时抑制HIF-1和HIF-2的靶向抗癌药物,对于延长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天池;唐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发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性疾病.目前ROP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激光治疗,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激光治疗可破坏视网膜组织,导致视野缺损.且手术治疗要求条件高,虽是ROP后期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不易于普及,致ROP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而针对ROP发病机制的药物具有很好的疗效,且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治疗阶段.
作者:李鹏;任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辅助超声引导靶向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胸腔穿刺抽液术组和联合组,各43例.胸腔穿刺抽液术组采用2HRZE/10HR+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联合组则在胸腔穿刺抽液术组的基础上联合辅助超声引导靶位透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胸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胸腔穿刺抽液术组低[(46.6±6.1) mmHg比(50.4±7.8) mmHg],动脉血氧分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大吸气压力、大呼气压力较胸腔穿刺抽液术组高[(98.4±7.0) mmHg比(89.8±8.1) mmHg、(2.5±0.4)L比(2.3±0.3)L、(82.1±10.4)%比(71.8±7.9)%、(112.3±16.1) cmH2O比(98.4±17.8) emH2O、(189.6±15.1) cmH2O比(167.4±17.8) cmH2O] (P<0.05).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胸膜厚度较胸腔穿刺抽液术组更薄[(1.1±0.3)mm比(1.4±0.3) mm] (P <0.05).联合组胸膜粘连、包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胸腔穿刺抽液术组[18.6%(8/43)比44.2%(19/43)、16.3% (7/43)比34.9% (15/43)] (P <0.05).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0%(40/43),胸腔穿刺抽液术组为88.4% (38/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超声引导靶向透药可有效改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肺功能,减轻胸膜厚度,但总体疗效与胸腔穿刺抽液类似.
作者:詹钊;张瑜;陈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手术患儿七氟烷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70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右美托咪定组于注射七氟烷前10 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其余同右美托咪定组.①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②分别于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5 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时检测血清醛固酮、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③比较两组患儿T1、T2、T3、T4的平均动脉压、心率.④比较两组患儿面部表情量表法(FPS)、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分以及躁动发生率;⑤两组患儿术后24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醛固酮、皮质醇、血糖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但右美托咪定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以及醛固酮、皮质醇、血糖水平均低于同时段的对照组.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醛固酮、皮质醇、血糖水平在组间、时点间及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右美托咪定组患儿FPS、PAED评分及躁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4±0.3)分比(4.4±0.4)分、(7.8±0.7)分比(11.5±1.4)分、34.3%(12/35)比62.9%(22/35)](P<0.05).右美托咪定组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梗阻、咳嗽无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6% (3/35)比34.3%(12/35)、11.4% (4/35)比31.4%(11/35)、11.4% (4/35)比17.1% (6/35)] (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能够维持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平稳,缓解患儿苏醒期躁动状态,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作者:朱明;王璐;顾洪斌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微创治疗尤其是十二指肠镜下取石已逐渐成为第一选择.以往肝外胆管结石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以及胆管支架放置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上述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对于一些复杂性肝外胆管结石,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治疗一般及复杂性肝外胆管结石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贾秋红;刘福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肿瘤抑制基因p53在抑制肿瘤生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p53的主要负性调节因子,鼠双微体(MDM)2能够泛素化降解p53蛋白并降低其活性,而p53则与MDM2的P2启动子序列结合,抑制其转录活性,降低其表达,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负反馈环.MDMX,又称MDM4,其能够抑制p53的转录激活,调节MDM2的E3连接酶活性,且MDM2与MDMX均具有p53非依赖性致瘤作用.因此探究p53-MDM2、MDMX的相互作用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何田丽;马建华;郭加友;马建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s)目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以往由于常规的内镜下活检只能钳取到浅表黏膜层,对于起源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物,其病理常难以获得,多随访观察,出现临床症状才给予外科手术治疗.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及病理学检测技术的深入,常能获取完整理想的病理样本,而且将多种内镜技术应用于SMTs的切除也成为可能.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治疗SMTs的新技术,因其具有微创、有效、安全、可行等优点,现已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张安楠;徐洪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YKL-40在烟雾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3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由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动物中心提供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被动吸烟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呼吸清洁空气,被动吸烟组被动吸入香烟烟雾,每日2次,每次30 min,持续12周.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周麻醉处死大鼠.观察两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以及肺组织的大体情况,采用HE染色判断大鼠模型肺泡炎及气道重塑情况,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YKL-40蛋白及rnRNA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被动吸烟组大鼠不同程度地出现活动减少、倦卧、近食量减少等情况;第5周开始出现毛发枯糙、发黄,懒于活动,体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喘息;第12周末情况更趋于严重,大鼠鼻部及唇周出现发绀,甚至死亡.两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成增加的趋势,且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上升的幅度要大于被动吸烟组大鼠,两组大鼠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吸烟组大鼠的两肺外观膨胀,体积明显增大,弹性差,肺表面略显不平,并可见小囊泡状突起及黑色斑点.镜下可见被动吸烟组大鼠的气道壁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杯状细胞增生,气道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明显增多,气道黏膜脱落,管腔狭窄,严重肺气肿形成.两组大鼠YKL-40在分子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逐渐升高,但被动吸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大鼠YKL-40在分子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在组间、时间点以及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KL-40在COPD大鼠中表达增强,其可以作为COPD发生发展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宋庆军;吴国洪;段宗美;王世立;李俊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